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3 加法运算律练习课之减法的运算性质 苏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3 加法运算律练习课之减法的运算性质 苏教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6-19 14:47: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加法运算律练习课之减法的运算性质
一、目标制定的依据: 1. 教材分析:
减法的运算性质在现行的苏教版教材中没有编排,只是在一二年级用连减解决实际问题和口算当中涉及到一些题组练习的渗透,因此,作为教师,对于减法的性质这一运算规律要不要教,怎么教,教到什么度,心中都没有什么把握。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又进行了连除的除法的运算性质的练习。即使是部分老师意识到了这一缺漏,能够平时借助练习进行拓展教学,但对教学设计的思考相对缺乏整体和深入。缺少对已有知识的沟通和类比,仅仅停留于理解和运用,而不注重研究意识的培养和研究方式的贯穿,不注重规律运用的判断和选择意识的培养,导致了这一内容在育人价值上的贫乏和窄化。规律探索在前几册的教材的练习中已经逐步渗透,在设计中本着猜想——验证——归纳的原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实际。通过不同解法的类比和沟通,使学生认识到: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先把两个减数加起来,再用被减数减去两数之和。
2. 学情分析:
学生们在一年级就已经初步认知减法的运算性质(连减)因此,他们在学习减法的运算性质时,一部分学生已经具有根据减数的特点,改变运算顺序进行巧算的直觉和敏感,但对规律的形成的过程缺乏了解,对规律的表述不严密清晰,不利于形成系统而科学的研究意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规律应用的过程中,对规律的使用缺乏主动的判断和选择意识,如何根据数据的特点灵活选择运算形式,是个大问题,需要培养学生对数据的敏感意识和对规律的判断选择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增强学生对规律的把握,对规律使用的前提条件增强敏感度,帮助学生吧多种分散、局部的认识,进行聚类、清晰化的处理,形成相对完整、丰富的概括,提炼和抽象出“减法的运算性质”的结论表述。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减法的运算性质,并利用性质进行有关的简算。
2.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通过:猜想——验证——归纳,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探索、研究数学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开放式导入
1.多媒体演示:
出示五个实际问题
同桌同学互相说一说,这些题你想怎么解决?你想把哪些题目放到一类去研究?你是怎么想的?
2.今天我们就专门来研究减法的问题。 1.独立思考
同桌互相交流
2、小组及全班交流 探索问题解决方案吗,分类进行研究,帮助学生形成“类”意识。

探索减法的性质 层次一:初步感知,引发猜想
出示第一题
学校举行科技节活动赵老师带了180元钱去买奖品,买笔记本用去46元,买魔尺用去54元。赵老师还剩下多少钱?
预设:可能出现的方法:
180-46-54
180-54-46
180-(46+54)
3.对比沟通
说说每种方法的含义:如第一种方法表示钱的总数先去掉买笔记本的钱,再去掉买魔尺的钱,得出剩下的钱(就是连续减去)。
这些算式之间是什么关系?
三个算式都是相等的。
第一个算式和第二个算式中的两个减数交换位置,结果不变。一看便知,大家都能接受,我们就不做讨论了(擦去一个)。
第一个算式和第三个算式是相等的:180-46-54=180-(46+54)
刚刚还有两个问题,同桌同学一人完成一题,想一想,你想怎么算,能不能用两种方法计算,如果你发现了两次结果一样,就像刚刚一样,用等于号连接算式
A、工程队修一条全长是1100米的公路,第一天修了200米,第二天修了250米,还剩多少没有修?
B、小胖去大卖场买水果,买苹果用去12元,买橙子用去25元,小胖一共带了50元,现在还剩多少元?
如果选择一种方法计算,你更喜欢哪道算式?
这些算式给你带来什么想法吗?你能想到什么?(多媒体出示三题等于号连接的算式)
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连续减去两个数就等于减去它们的和。
层次二:自主举例,验证猜想
这个猜想是否成立呢?我们一起来举例验证。试着举一个连减两个数的算式,看一看是不是等于减去两个数的和,如果成立,咱们就用等于号连接这两道算式。
每人举一个例子,咱们这么多同学就能举出四十多个例子。
过程中关注:举例中要先进行计算,再用等于号连接算式。
举例要丰富一些。
层次三:归纳总结
小结:通过我们的努力,咱们举了大量的例子,而且都没有发现反例。现在咱们可以总结规律了。
我们今天的发现其实就是减法的运算性质。
现在,你能把我们得出来的规律表达出来了吗?
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思考各种计算方法的思路
个别回答
初步感悟:
一种方法是一个一个地减,另一种方法是合在一起再减。
沟通对比算式,提出减法的运算性质相关猜想:
连减算式中,不改变位置,改变运算顺序,结果不变。
连减两个数,等于减去两个数的和。
学生提出猜想假设,并举例验证、进行交流反馈
比较分析,修改完善结论
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
a-b-c=a-(b+c)
甲-乙-丙=甲-(乙+丙)
文字表达
创设不同情境,引导学生观察,通过不同解法的比较,引发学生猜想
分组练习,巩固探究的方法
指导学生表达猜想时,进行语言的指导。
反复刺激,激发学生的思考情况,是否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通过前面的铺垫,让学生主动思考,提出问题
为后面学生表达猜想作表达上的铺垫
使学生体会在意义和结果上,两个算式都是一致的。
通过验证,进一步清晰减法的性质的结构特点,明确规范严谨的研究过程,对从特殊发现一般的方法有更深入的体悟。
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
运用规律 1、快速反应
哪些等式运用了减法的性质使计算更加简便了呢?
出示学生举例的资源
2、怎样简便怎样算
513-76-24
1847-(847+629)
188-(89+46)
376-155-176
判断哪些运用规律使计算简便了?独立思考并交流
独立完成

通过分类判断进一步清晰应用规律简便计算的前提
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减法的运算性质,加深理解
总结与延伸 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什么?我们是怎么来学习的?
你还想研究什么? 学生发言
交流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