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

文档属性

名称 石壕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4-12 12:56: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石 壕 吏
杜甫
背景简介
758年,为平息安史之乱,唐将郭子仪、李光粥等九位节度使,率兵二十万围攻安庆绪所占的邺郡。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后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渍。郭子仪等退守河阳(现河南省孟县西),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渲关等地,根据自己目睹的事实,写了一组诗《三吏三别》,《石壕吏》就是其中的一篇。这首诗,叙述差变乘夜捉人,连衰年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
《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
《无家别》
复习杜甫的《三吏》、《三别》:
课文朗读
整体感知:
2、画出难懂的句子,与同桌交流,然后举手发问。
3、准备复述故事。
1、从内容上看,这是叙事诗还是抒情诗?类似的诗歌我们
还学过什么?
叙事诗。
《木兰诗》。
这首诗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诗人夜投石壕村,看到官吏捉人的故事。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
sh ,防守
y ,越过
Yù,老妇
yè,小声哭泣
新近
 文章开头四句是故事的发生,写了几个人几件事?哪一句预示有一场灾难降临?
有吏夜捉人
四个人,四件事。
(齐读第一节)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研读赏析:
 在这里老翁、老妇分别有怎样的
举动?
全篇围绕哪两个字展开的?
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捉人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写故事的展开。在差役怒呼、老妇苦啼声中,一个饱受战祸的家庭的种种不幸,一步步展示出来。
(齐读第二节)
 老妇致词说了哪些家事?诗人是
怎样知道的?
一家三男被征 二男新战死 寡媳衣不遮体
……
听妇前致词
(齐读第三节)
老妇一家三男被征,说明了什么?
三男已死二男,又说明了什么?
说明兵役之苛酷及战争之惨烈。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地去了。可见战争使百姓民不聊生。老妇希望以自家处境来博得差吏的同情,高抬贵手。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差吏并不理会老妇人的哭诉,仍然逼老妇家出差役。老妇人只得回答,家里没有男人了(隐去老翁),只有吃奶的孙子和喂奶的母亲,寡媳衣不蔽体,贫困可知,也可见战争破坏之严重。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差吏仍是追问不放。老妇自请赴役,仍从掩护老翁出发。力虽衰而请赴役,并请即刻动身,故作恳切,凄苦之情溢于言表。
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
而是吏一步步逼问出来的。试
据此想象吏与老妇对话的情景。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
   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室中更无人。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惟有乳下孙。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
   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中 “如”字用得很含蓄,假如没人哭,作者为何有此感觉?假如有人在哭,那么会是谁在哭呢?
(齐读最后一节)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骚乱终于停息,在死寂一般的深夜,仍听到抽泣之声,也许是寡媳在哭泣,也许是更多的人在哭泣。诗人第二天天明上路时,只跟老翁告别。一夜之间,经此巨变,凄苦、悲愤,尽在不言中。
最后四句写故事结局——这个饱受战祸的家庭又遭
沉重的一击。
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老翁的命运
老妪的命运
寡妻的命运
乳孙的命运
归纳小结
天明――告辞――结局:
暮――投宿――开端:
夜――住宿――发展:
高潮:
线索:诗人的行踪
有吏夜捉人
听妇前致词
请从吏夜归
独与老翁别
夜久
语言品味:
分析红体字的意境
1、有吏夜捉人
表现捕吏对村民突袭搜捕,令人惊骇。
2、老妇出门看
表现老妇很机警,为老翁出逃作掩护。
3、急应河阳役
既表现老妇想快些让家庭脱离危险的心情,
也表明前方战事紧急。
4、独与老翁别
老妇被抓,儿媳不得出面,只有与逃回的
老翁告别,表现出家庭残破的凄惨景象。
复述故事:
不要求逐字逐句翻译,
说出大意就可以了。
走进石壕村——
比一比
比一比
1、有感情地大声朗读全诗,根据对
内容的理解,力争以最短的时间
背出全诗。
2、检查背诵。
讨论:
作者耳闻目睹了石壕吏捉人的全过
程,但他始终却做了一个旁观者,你如何
评价
 根据你的理解,你能用自己的话
概括本诗的主题吗
讨论
诗歌叙述了捕吏乘夜捉人,连老妇人也未能幸免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对人民饱受战祸的深切同情,同时也含蓄地揭露了捕吏的凶残。
小结
安史之乱中,陈陶之战,四万唐军一日内为国捐躯;潼关战役,二十万唐军全军覆灭;邺城战役失利,郭子仪、李光弼等所率唐军战马万匹只剩三千,甲杖十万,几乎全部丧尽…… 《石壕吏》是中学语文课本的传统名篇,其凝重沉郁的风格感染着一代又一代学生。诗中表达了作者对战乱中遭受苦难的人们的深切同情,从中我们也看出了作者的矛盾心理。
(歌颂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支持唐王朝的平叛战争,希望能取得胜利;又写出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表明他为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而深感悲痛。)
集体背诵全诗
观看视频分析
分析比较
这三首诗在内容和体裁上有什么不同?
1、内容:
前两者属抒情诗,后一首属叙事诗。
2、体裁:
《望岳》、《石壕吏》属古体诗,《春望》属律诗。
古体诗字数、句数不限,可以换韵。近体诗也叫格律诗,又
分绝句和律诗等,它受格律的严格限制。《春望》属五言律
诗,《望岳》像律诗,但由于不合格律,当属古体诗。
  在我国的古典诗歌中,藏问于答、从答见问的例子并不罕见。例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在松树下,我询问童子,
他说师傅采药去了。只
知道他就在这个山里,
然而山高云深,真不知
道他在哪里。
课堂练习
1、写出战争苛酷的句子: 。
2、“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这两句属 写法,作用是 。
3、妇人致词内容分三层:
第一层:三子从军,两儿战死。
第二层:
第三层:
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
对比
突出差役的凶狠及战乱给老百姓带来的痛苦
家无壮男,十分贫困。
为保家庭,自请服役。
作业——
1、默写全诗。
2、练笔:把本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或一幕短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