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怜悯是人的天性》课件(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4.2 《怜悯是人的天性》课件(共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21 14:12: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04课 怜悯是人的天性
2020-2021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一单元
1.了解卢梭及其作品,了解本文写作的历史背景。
2.分析文章选择和使用材料的特点,仔细梳理作品的论述思路。
3.在理解作者观点的基础上,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及其秉持的价值观念,探究其人文价值。
学习目标
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法国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伊丝》《植物学通信》等。
卢梭出身于瑞士日内瓦的一贫苦家庭,当过学徒、仆役、私人秘书、乐谱抄写员。一生颠沛流离,备历艰辛。1749年曾以《科学与艺术的进步是否有助敦化风俗》一文而闻名。1762年因发表《社会契约论》、《爱弥儿》而遭法国当局的追捕,避居瑞士、普鲁士、英国,1778年在巴黎逝世。
了解作者
卢梭的社会政治哲学所追求的最高目标是人的自由和平等。他的学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在政治上,他反封建、反专制的精神影响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传统;他的文学创作也具有鲜明的民主主义倾向;他反归自然、崇尚自我、张扬情感的思想,直接影响着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许多诗人、作家都受到他的影响,就连歌德、雨果、乔治·桑、托尔斯泰都无一例外地声称是卢梭的门徒。
了解作者
歌德说:“卢梭开创了一个新时代。”
罗伯斯庇尔说:“他是法国大革命的先驱。”
名人评价
本书是1753年卢梭应法国第戎科学院的征文而写的论文。在性质上,这是一部阐发政治思想的着作,其重要性仅次于1762年的《社会契约论》;而在思想体系上,此书可视为《社会契约论》的基础和绪论。在这部书里,卢梭已经发现人类历史发展本身所具有的两面性(进步与落后)和所包含的内在矛盾。他认为贫困和奴役,亦即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产生是随着私有制而来的,是建立在私有制确立的唯一基础上的。
作者简介
“怜悯”指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天性”指人先天具有的品质或性情,外界难以改变的心理感知特性及行为趋向。“怜悯是人的天性”意思是“怜悯”这种品格是人先天具有的,不受地位、财产的左右,“天性”一开始是平等的,不存在善恶之别。
题目概括了全文的意思,明确表达了作者的观点。
题目解说
《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是卢梭应法国第戎科学院的征文而写的论文。1753年11月,第戎科学院在《法兰西信使报》上刊登了一则有奖征文启事。卢梭看到这则征文启事提出的题目,又惊又喜。他当时的心情,在他的《忏悔录》中记述甚详。
创作背景
我记得,第戎科学院公布了一则以“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为题的征文启事。这个大题目使我深感震惊。我没有料到这个科学院竟敢提出这么一个题目。好嘛,它既然有胆量提,我就有胆量写;于是我就着手写了。为了能静下心来从容思考这个重大的题目,我到圣热尔曼去小住了七八天。……我每天走进树林深处;我在林中寻找,而且终于找到了远古时候的情景。我奋笔疾书,描述当初真正的史实。我要驳斥人们胡言乱语的谎言;我要如实展现人原本的天性,充分揭露使人的天性大变其样的时代和事物演变的过程以便使人们看到在所谓人的完善化的过程中所遭受的苦难的真正原因。我的灵魂被这种高洁的沉思振奋,竟至上升到了神明的境界。……这样沉思的结果,遂产生了《论不平等》这篇论文。
创作背景
捐弃(juān)  妨碍(ài) 汲汲(jí) 摒弃(bìng)
读准字音
恰恰相反:指所指的事物截然不同,正好相反。
混为一谈: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当作同样的事物谈论。
嗜血成性:意思是爱好吸血成了习性,指贪婪地进行敲诈勒索,榨取民脂民膏。
无动于衷:指心里一点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
设身处地: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境地。指站在别人的处境替别人着想。
明目张胆:现指无所顾忌,胆大妄为。
若无其事:形容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或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的样子。
一往无前:一直往前,无所阻挡。形容勇猛无畏地前进。
动荡不安:动荡摇摆,不安定;形容局势不稳定,不平静。
避而远之:指对某事或某人不喜,厌恶或恐惧,所以避开,远远的离开。
充耳不闻:形容有意不听别人的意见。
明确词义
下面是本文的结构导图,请结合文本内容,将①~④处空缺的内容补充完整。
怜悯是人的天性
破:驳霍布斯
着眼点错误:①_____________
忽略了事实: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立:怜悯心是人最应具备的禀性,是最普遍和最有用的美德
在③      以前人类就有怜悯心
怜悯心合乎④   ,动物也有明显表现
怜悯心的力量,最败坏的风俗也难以摧毁
怜悯心派生出人的种种⑤_________
怜悯心有助于人类互相保存
人天生是恶人
人具有怜悯这一天然美德
运用头脑思考
自然
社会美德
整体感知
【分析论述内容】1.请分条概括《怜悯是人的天性》所表达的观点。
明确:①在自然状态下,人与人之间没有任何的道德关系,既无相互仇杀的恶德,也无相互义务的美德。②道德同法律一样,完全是社会形成以后的事情,是社会关系的产物。③在自然状态下人是有自爱心和怜悯心的,而且本性是善的。
思维拓展
【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2.①作者要论说的是“怜悯是人的天性”,为什么开头花大量笔墨写霍布斯观点及错误?
明确:作者采用的是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通过层层分析驳倒了“人天生是恶人”的观点,自然引出野蛮人不是恶人的重要原因就是人类天性有怜悯心。善是一种美德。文章的中心论点就水到渠成地立起来了,破是为了立。
思维拓展
【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2.②《修辞立其诚》《怜悯是人的天性》这两篇文章在提出论点的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修辞立其诚》在文章开篇引用《易传》中的“修辞立其诚”,并对此加以阐释,然后又引用《庄子》中的话对“诚”的含义进行阐释,由此提出中心论点。
《怜悯是人的天性》属于驳论文,作者先比较自然状态中的人和文明社会中的人的不同特点,然后批驳霍布斯的错误观点,在此基础上提出“冷悯是人的天性”这一中心论点。
思维拓展
【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3. 《怜悯是人的天性》最后一段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1)总结全文,深化主旨。总结中心论点,点明这一论点是唯物主义原则,增强观点的正确性、说服力。
(2)与开头观点相照应。形成总—分—总结构,使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思维拓展
【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4.你认为本文最突出的论证方法是什么?请举例分析。
明确:例证法。运用大量事实论据来阐述中心论点的正确性。如第二自然段,提出“人类天性有怜悯心,动物有时候也有明显的怜悯之心”的论点后,分别从母兽对幼兽的温情,马不愿意踩活的东西,动物从同类尸体旁走过时的不安甚至将尸体埋葬的表现,动物走进屠宰场的哀鸣,被囚禁的人无力救援被猛兽袭击的幼儿的悲伤难过来举例证明论点。大量事实论据的运用使论证富有说服力,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思维拓展
【品味文本的艺术特色】5.本文语言严谨,准确。请赏析下列句子。
我们尤其不可像霍布斯那样,因为人没有任何善的观念,便认为人天生是恶人;因为人不知道什么是美德,便认为人是邪恶的……
明确:先亮出观点:不可像霍布斯那样;接着运用两个相同的句式“因为人……便认为……”,列举霍布斯的错误认识,用简约的文字表达了丰富的内容,句式整齐,语言简洁、有力
思维拓展
【品味文本的艺术特色】5.本文语言严谨,准确。请赏析下列句子。
他看到的这件事情虽与他个人无关,但他心中的感受是何等悲伤啊;目睹这种情景,而自己却不能对晕过去的母亲和垂死的孩子一伸援手,他难道不难过吗?
明确:援引事例,发挥想象,由一个事例而想到了人性最柔软最本真的“怜悯心”。“何等”即“多么”,表示程度之深;“难道不难过吗?”反问句式,表示难过之极。
思维拓展
【品味文本的艺术特色】5.本文语言严谨,准确。请赏析下列句子。
他看到的这件事情虽与他个人无关,但他心中的感受是何等悲伤啊;目睹这种情景,而自己却不能对晕过去的母亲和垂死的孩子一伸援手,他难道不难过吗?
明确:援引事例,发挥想象,由一个事例而想到了人性最柔软最本真的“怜悯心”。“何等”即“多么”,表示程度之深;“难道不难过吗?”反问句式,表示难过之极。
思维拓展
【深度思考 学以致用】6.关于人性的善恶,是个古今中外争论不断的话题。卢梭认为,怜悯是人的天性;在中国,最著名的莫过于孟子的“性善论”。请结合有关知识,谈谈你对“怜悯是人的天性”的理解。
明确:卢梭认为,人类对同类生命的天然存在的怜悯心与同情心是自然人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一种美德。这同孟子所讲的恻隐之心如出一辙。现代情商理论中有一重要概念叫同理心,同理心就是换位思考、移情,是站在对方立场思考,从而能够体会并为对方着想的心理方式。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将心比心。它源自人在潜意识上模仿他人的遭遇而引发相同的痛苦感受,从而设身处地替他人考虑。孟子有时也把人的恻隐之心称作不忍人之心,从字面上看就更加表明其等同于现代科学所讲的同理心。它扩大而表现为主动的对外物秉持的“仁”的观念,成为
思维拓展
【深度思考 学以致用】6.关于人性的善恶,是个古今中外争论不断的话题。卢梭认为,怜悯是人的天性;在中国,最著名的莫过于孟子的“性善论”。请结合有关知识,谈谈你对“怜悯是人的天性”的理解。
明确:卢梭认为,人类对同类生命的天然存在的怜悯心与同情心是自然人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一种美德。这同孟子所讲的恻隐之心如出一辙。现代情商理论中有一重要概念叫同理心,同理心就是换位思考、移情,是站在对方立场思考,从而能够体会并为对方着想的心理方式。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将心比心。它源自人在潜意识上模仿他人的遭遇而引发相同的痛苦感受,从而设身处地替他人考虑。孟子有时也把人的恻隐之心称作不忍人之心,从字面上看就更加表明其等同于现代科学所讲的同理心。它扩大而表现为主动的对外物秉持的“仁”的观念,成为人的外在善行的心理动力,即“仁”之端。这种同理心,或者说恻隐之心是普遍存在于人的自然天性中的;但其存在程度,每个人却不尽相同。只有通过个人不断地努力和社会有意地弘扬,甚至有赖良好的社会环境,才能使它发挥出最大效能。
思维拓展
驳论证:通过批驳对方论证的错误,从而批驳对方。
引证法:引用名人名言、权威观点来增强说服力。
例证法。运用典型事例驳斥对方观点的一种方法。
类比法:两对象属性相同,而且已知其中一对象还具有其他属性,由此推出另一对象也具有同样的其他属性。
以谬制谬法:采用对方的方法和逻辑来对付对手,从而折服对方。
矛盾法:通过论证与对方论题相矛盾的论题的真实,再根据矛盾律,进而说明对方论题的虚假。
反证法:通过确定与论题相矛盾的判断虚假来确定论题的真实性。
论证方法
《怜悯是人的天性》中采用了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边破边立。而卢梭的这篇文章与《修辞立其诚》又都旁征博引,大量运用引证法。请分别运用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引证法各写一段文字,每段200字左右。
论证方法
示例1:俗话说:“皇帝开金口。”宋太宗的“开卷有益”就自然成了读书人的座右铭。但开卷果真都有益乎?答曰:非也。《诗经》《史记》《资本论》可称为“卷”,希特勒的《我之奋斗》,可预测前程的《八卦全书》也可称为“卷”,可这些“卷”读了都会对读者有益吗?特别是现在,街头书摊上摆的是清一色的言情小说、武侠小说,甚至是不堪入目的淫秽书刊。一些青少年整天捧着言情小说掉泪,丧失了朝气蓬勃的青春气息;有的成了奇招怪术的试验品;有的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于是不由得引出人们的阵阵感:“这种‘卷’开不得啊!”由此可见,开有益之卷,开卷方能有益。“开卷”未必都“有益”。我们要有选择地开“有益”之“卷”,让“卷”真正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
论证方法
示例2:在人类的语言中,有一个最神圣、最崇高、最永恒、最能超越时间和空间、具有不朽的价值的词,那就是“祖国”。屈原抱石怀沙,投身汩罗江时,想到的是祖国;文天祥过零丁洋,浩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时,想到的是祖国;岳飞发出“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的豪言时,想到的是“祖国”;谭嗣同面对屠刀,引颈就戮时,面不改色,“我自横刀向天笑”。他想到的还是“祖国”;陆放翁说:“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他梦魂为萦、念兹在兹的也是“祖国”;抗日民族英雄吉鸿昌将军就义时讲:“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他甘洒热血,视死如归,所报者,也是“祖国”。
论证方法
谢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