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5张PPT)
第一节 城乡内部空间结构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第七单元 乡村与城镇
01
必备知识·落实基础性
农业生产
简单
较大
产业结构调整
分化
商业区
居住区
居住区
土地利用
工业区
界线
为主
小
明显
弱化
扇形
社会制度组织
价值观
资源物产
社会结构
有形
无形
独特性
文化特质
相对稳定性
人文景观
中尺度
城乡生产景观
主体建筑物风貌
?
骑楼
山水风光城市
闽西山区
宋元时期
平地
斜坡
建筑生土
大型夯土民居
迁徙文化
山区
圆形
盗匪打劫
冬暖夏凉
02
关键能力·提升综合性
考点一
考点二
03
核心素养
图表研析——城市空间结构图的判读
空间结构简单,以区和生产为
20世纪804代以前小主,商业教育医疗卫生等设施少,
公共服务水平低
业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工厂大多散
20世纪80年代
「布在居民住宅周围,
分散
规模较小
用地迅速扩张,形成团块状分布
20世纪90年代
格局;居住空间不断抄张;商业网点不
断扩大,但配套服务设施仍显不足
2纪以来
区向外地迁移,住宅区面积不断
扩大,商住服务功能日趋完善
商业网
高考赘源网
高考资源
边的高考专家!】
点此进入
答案
交通设施
融设施
低密度区
高密度区O4km
目
低密度区
高密度区
医疗设施
文化设施
低密度区
低密度区
密度区04kn
密度区04kn
图例
居住用地比重
2
200
2016年
点此进入
解析答案
城镇功能区的合理布局
关键
要留有发展合理协调工业用地与要有便利的交通
余地
生活用地之间的关系L二者之间要设置防护带
合理安排工业用地,减少对生活居住区的污染
布局原则
规模小、无污染的用地规模大,有有严重污染、时难
工业可以有组织轻度污染的工业以治理的大型企业
地布局在市区内可布置在城市边宜布局在远离城镇
的郊区
图↓示
△无污染的小工业
N轻度污染的工业
严重污染的工业
Z居住区
鸠氵
a
鸡江区
弋江区
图例
长江
山区
第一等级公园
第二等级公园
第三等级公园
第四等级公园
③第五等级公园
线
路
速
流
图例
业区
□商业区
流□居住区
预留工业用地
图例
河流
丘陵山地
路
商业区
睏
Z居
::
N文物古迹用地
::::::
::::
:::::::
文教科研用地
预留用地第一节 城乡内部空间结构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课标内容要求]1.结合实例,
解释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2.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学科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通过地理环境对地域文化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结合模式图,分析理解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结合实例,分析不同区域地域文化的差异及成因。地理实践力:通过户外考察,理解乡村内部空间结构的划分。
[知识体系导图]
一、城乡内部空间结构
1.乡村内部空间结构
(1)功能区划分
依据土地利用类型可划分为居住区、农业生产区、公共用地区。
(2)空间结构
①特点:空间结构比较简单,农业生产区用地规模相对较大,居住区和公共用地区规模相对较小。?
②发展:随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以道路为空间骨架,居民点和集镇、服务点、农业区等功能区分化逐渐明显。
(3)新时代要求:合理规划和利用乡村空间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
?生产区遍布整个乡村,居住区点缀其间。
?合理规划和利用乡村空间可为居民生活提供便利,提高村民幸福感,体现社会公正,既保护传统文化又孕育新文化。
2.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1)划分
按照土地利用类型,可分为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生态区等。?
(2)类型及特点
类型
特点
居住区
城镇中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商业区
人员流量大、地价高、土地利用集约,是城镇的核心区 ?
工业区
一般分布在城镇外围,并沿主要交通线分布
生态区
分布一般不受付租能力、市场等经济因素的约束
(3)特点
①各功能区之间无明确界线。
②一个功能区以某种功能为主,也可兼有其他功能。
(4)发展历史 ?
①城镇发展初期,规模较小,各功能区往往混杂布局,尚未形成明显的功能分异。
②城镇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城镇功能分区逐渐明显。
③后工业社会,城镇功能分区可能弱化。
(5)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生态区是城市的主要功能区,还有行政区、文教区和风景区等。
?中小城市的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而大城市往往有多个商业区,其区位原则有市场最优原则和交通最优原则。
?城镇等级越低,城镇规模越小,结构越简单。
3.案例:深圳蛇口城乡内部空间结构的变化 ?
20世纪80年代,蛇口从乡村迅速发展为城市。其内部空间结构演变大致经历了以下阶段:
?深圳蛇口城乡内部间结构的变化
空间结构:简单→复杂;城镇规模:小→大;功能分区日趋明显并完善。
二、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1.地域文化
(1)概念:指一个地区的人们在生产生活、社会制度组织、精神活动中体现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
(2)主要特点
①区域性: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资源物产、生活方式与习惯以及社会结构和发展水平等差异显著,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
②多样性:根据属性,地域文化可划分为有形地域文化和无形地域文化。?
③独特性:地域文化打上了所在地域和时代的烙印,体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质。
④相对稳定性:地域文化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
2.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1)城乡景观的含义:城镇和乡村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综合体。其空间尺度可分为大尺度、中尺度、小尺度,能体现地域文化。?
(2)地域文化体现
体现在城乡生产景观、聚落景观以及建筑格局和主体建筑物风貌等方面。
地域文化体现
地域文化典例
土地利用和农业生产景观、乡村聚落景观
东北黑土地文化区的水稻田、云南省红河州哈尼族种植水稻的梯田
城市建筑格局和景观
杭州市、济南市等的“山水风光城市”;意大利威尼斯的“水城”景观
城乡传统建筑、历史街区及民间文化艺术
广州、福建、海南等地的骑楼
?
?有形地域文化,如:遗迹遗址、居民建筑等;无形地域文化,如:节日庆典、民俗风情、传统技艺等。
?我国南北方文化不同,城镇景观也不相同;不同国家的地域文化不同,城镇景观也不同。
?城市与环境相互协调,往往形成独特的风格。
3.案例:特色民居建筑--福建客家土楼
(1)概况
①分布:闽西山区,又称“客家土楼”,素有“东方古城堡”“世界民居建筑奇葩”之称,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②形成时间:宋元时期。
③建筑选址:多建在山区范围狭小的平地或较平缓的斜坡上,以当地的土、石、木、竹等作建筑材料,在施工中沿袭中原地区汉族建筑技艺。
客家土楼是客家人世代相袭、聚族而居、繁衍生息,并用夯土墙承重的大型群体楼房住宅,是客家民居(客家围屋、客家围龙屋、客家土楼)三大类别之一,主要有福建客家土楼和广东客家土楼。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土楼是客家先民在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是世世代代客家先民智慧的结晶。规模宏大的客家土楼,是山区民居建筑类型中的巨无霸,称得上是古代民居建筑中的“航空母舰”,被誉为“东方古城堡”。
(2)地域文化特点:
特点
具体表现
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型夯土民居建筑
外墙
以生土为主要建筑材料,与一定比例的石灰、黏土拌和,用夹墙板夯筑而成
内墙
用木板分隔成众多房间,有走廊相通,具有坚固性、安全性、封闭性等特点
体现了迁徙文化的特征
建筑选址
在山区建造房舍
建筑景观
具有中原地域特色的汉族大院屋型民居建筑特色
建筑造型
以圆形、方形最为常见
土楼作用
防御盗匪打劫、抵御山中猛兽袭击、防震、防火、通风及采光好,隔热保温,冬暖夏凉
客家人只得在山区建造房舍,因为作为外来移民,平地已被原住居民占有。
考点一 城镇内部空间结构及形成原因
(2020·天津高考)下图表示我国西北地区某城市中心城区交通、金融、医疗和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分布密度。读图文材料,完成(1)、(2)题。
(1)图中虚线圈内区域最可能的城市功能是(
)
A.商业和住宅
B.工业和行政
C.旅游和休闲
D.仓储和物流
(2)影响该市中心城区形态的主要因素是(
)
A.交通
B.地形
C.气候
D.科技
【获取信息】
①此区域为我国西北地区的城市中心城区,中心城区呈现条带状,东南部公共服务设施较好,西北部公共服务设施较差;
②图中虚线圈内分布着区域交通设施和金融设施以及医疗和文化设施;
③各设施在不同位置的分布密度存在较大的差异
④其中交通和金融设施在虚线圈内分布密度最高。
【尝试解答】(1)A (2)B
解析:第(1)题,由信息②③④可知,该地的虚线圈内交通设施和金融设施的密度较大,交通便利,金融设施完善,最有可能的城市功能区为商业区和住宅区。第(2)题,由信息①可知影响该城市中心城区形态的主要因素是地形。
城镇的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镇里的集中,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三大功能区的形成、形态、特征及位置具体如下表所示:
形成
功能区
商业区
工业区
居住区
形态
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
集聚成片
占地面积大,是城镇的最基本功能区,工业化后出现分化
特征
中心商务区的特点: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的分区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建筑质量上中高级与低级住宅区分化;位置上中高级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位置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
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
中高级住宅区
低级住宅区
城市外缘,环境优美,与高坡、文化区相联系
内城,工业区附近,环境相对较差,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
城镇三大功能区的判断方法
1.看面积:居住区面积最大,其次是工业区,商业区面积最小。
2.看距市中心远近:一般情况下,距离市中心由近及远依次为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
3.看形态:商业区一般呈点状、条状,居住区和工业区一般呈片状。
4.看人口变化:商业区昼夜人口差别最大,白天人口多,晚上人口少;居住区与商业区变化相反;工业区人口昼夜差别最小。
5.看建筑物密度:商业区建筑物高大稠密,居住区次之,工业区建筑物密度最小。
6.看分布趋势:居住区、工业区不断向郊外移动,在市中心比例逐年下降;商业区虽也有向郊区交通便捷处移动的趋势,但幅度较小,在市中心上升幅度较大。
不同因素对城镇功能区的影响
1.经济因素对城镇功能分区的影响
经济因素是功能区分化的主要因素,其中地租的高低在经济因素中又占据主要地位。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是距离市中心远近和交通便捷程度两个方面,具体分析如下:
(1)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对城镇功能区的影响
(2)交通通达度对城镇功能区的影响
2.其他因素对城镇功能分区的影响
(2019·天津高考)读W市主城区2004年与2016年工业和居住用地情况图(下图),回答1、2题。
1.2016年与2004年的土地利用情况相比,该市主城区发生的变化是(
)
A.在乙河以西的地区中,甲河以南的工业功能明显减弱
B.在乙河以西的地区中,甲河以北的居住功能明显增强
C.在乙河以东的地区中,新建工厂主要集中在该区中部
D.在乙河以东的地区中,新增住宅主要集中在乙河沿岸
2.由于该市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的变化,可能产生的问题及有效的对策是(
)
A.工业污染扩散 加强河流水质监测
B.就业岗位减少 提高第三产业比重
C.居住区较偏远 增加中心城区住宅用地
D.交通压力增大 完善城市交通网络布局
1.B 2.D 解析:第1题,首先要通过选项中描述,确定好对应图中区域。第一幅图是工业用地2004年和2016年情况图,第二幅图是居住用地2004年和2016年情况图。从第一幅图中看,在乙河以西的地区中,甲河以南的区域,工业用地比重的涂色深度略微增加,反映的工业功能是变强,A错;从第二幅图中看,在乙河以西的地区中,甲河以北的区域,居住用地的比重的涂色深度明显增加,反映的是居住功能明显增强,B对;从第二幅图中看,在乙河以东的地区中,工业用地涂色明显变深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南部和北部,中部没有明显变化,所以不存在新建工厂集中在中部的情况,C错;从第二幅图中看,在乙河以东的地区中,居住用地的比重的涂色深度皆有增加,故新增住宅并无在乙河沿岸集中扩大的情况,D错。第2题.通过图中该市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的变化可以得知,主城区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比重都大大增加,反映的城市化水平大大提升,城市建设过程会出现城市拥挤和交通堵塞,需通过完善城市交通网络布局进行解决,D正确。工业用地主要集中增长在乙河以东的南部地区,污染从材料图中得知应该是有向局部区域聚集,并非简单概括为扩散,A错;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的增加,反映的是城市的发展,就业岗位会增加,B错;居住用地在图中分布仍然集中在中心城区,距离适合,C错。
某条城市地铁线穿越大河,途经主要的客流集散地。下图示意该地铁线各站点综合服务等级。据此完成3、4题。
3.根据所处区位和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推测甲、乙、丙站点沿线区域为(
)
A.中心商务区
B.森林公园
C.大型住宅区
D.产业园区
4.该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最有可能(
)
A.围绕一个核心向四周扩展
B.沿河流呈条带状延展
C.围绕多个核心向四周扩展
D.沿交通线呈条带状延展
3.A 4.C 解析:第3题,由图可知,甲、乙、丙三个站点位于内环或其附近地区,地价较高;甲、乙、丙站点等级较高;这三个站点分布相对集中,所以人流量较大。综上可知,甲、乙、丙站点沿线区域应为中心商务区,故本题选择A。其他三项表示的土地利用类型区一般不会位于城市内环附近,故B、C、D错误。第4题,从图中可知,与河流垂直的方向上有多个一级站点,推测该城市有多个核心区,所以该城市最可能为多核心结构,其空间形态的形成最有可能围绕多个核心向四周扩散。
考点二 城镇功能区的布局与评价
(2018·海南高考)某单中心城市,各方向发展比较均衡,城市中心附近人口和产业分布过于集中,交通拥堵,人居环境较差。下图示意该城市某个方向的土地价格(P)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为优化城市中心附近的功能布局,在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甲地宜增建(
)
A.公园
B.工业园区
C.住宅
D.物流园区
(2)乙地附近比例最大的用地类型可能是(
)
A.仓储用地
B.公共绿地
C.工业用地
D.居住用地
【获取信息】
①城市中心附近人口产业分布过于集中,交通拥堵,人居环境较差。
②读图可知,甲地距城市中心近,地价低。
③由图可得,乙地为地价次中心,距城市中心较远。
【尝试解答】(1)A (2)D
解析:第(1)题,由信息①可知,该城市中心区首先要解决环境问题,由信息②可知,若甲地规划为公园,有利于改善城市环境,且成本低。第(2)题,由信息③及结合城市功能区布局的一般规律可知,乙地最可能是居住区,故乙地附近比例最大的用地类型可能是居住用地。
图示城镇功能区合理布局
工业区的布局规则
1.与城市整体
工业特点
规模小,无污染
用地规模大,轻度污染
严重污染,大型企业
布局
有组织地布局在城区
城市边缘或近郊区
远离城市的郊区
2.与居住区:①要有便利的交通;②要设置卫生防护带。
3.与风向
4.与河流:布局于城市河流下游,但自来水厂要布局在城市河流上游。
【备选要点】
【拓展延伸】常见功能区的布局原则
一般布局原则
具体要求与污染
举例
布局在远离居民区的下风地带或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尽可能接近原料、燃料产地
固体废弃物污染、大气污染
钢铁厂、发电厂、水泥厂
布局在远离居民区的河流下游
水污染
印染厂、造纸厂、电镀厂
布局在城区和近郊交通便利区
噪声污染
纺织厂、仪表厂、机床厂
布局在河流上游
要求水源清洁
自来水厂
布局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附近
需要高科技人才
高新技术开发区
布局在城市交通中心
要求客流量大
商贸中心
布局在港口、码头、车站附近
用地多,交通方便
仓库
布局在近郊、交通便利地区
靠近市场
奶牛场、蛋鸡场
(2020·南京模拟)城市公园是指供居民和外来旅游者休闲、游憩、娱乐的城市公共绿地。城市公园伴随着城市趋同发展,其发展方向和速度与城市发展基本一致。下图示意2018年芜湖市市辖区各级城市公园分布。读图,完成1、2题。
1.从芜湖市城市公园的空间分布看,城市公园(
)
A.与自然景观无关
B.大多沿河流分布
C.邻近人口密集区
D.多位于城市中心
2.对城市东北部出现较高等级公园影响最大的因素是(
)
A.房地产业行为
B.政府行为
C.文化行为
D.企业行为
1.C 2.B 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城市公园是指供居民和外来旅游者休闲、游憩、娱乐的城市公共绿地,图中城市公园大部分分布在城市东北部,且城市公园发展与城市发展方向一致,因此在空间分布上,城市公园主要靠近人口密集区,C正确。城市公园建设一般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加以改进;从图中看出,芜湖城市公园分布并不沿河流;城市中心地租较高,不适合建设公园,A、B、D错误。第2题,图中第一等级公园主要分布在城市的东北部,结合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过程中政府起着主导作用,可知影响其主要因素为政府的行为,B正确。房地产业行为、文化行为、企业行为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城市规划,但最终城市发展要在政府的统一规划之下,故A、C、D错误。
【备选题】
读某城镇略图,完成1~3题。
1.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城镇功能区分别是(
)
A.居住区、工业区、商业区
B.工业区、居住区、商业区
C.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
D.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
2.从环境效益的角度考虑,在甲处布局印染厂主要是因为其(
)
A.距离城市较远
B.位于河流下游
C.地处盛行风的下风向
D.靠近铁路
3.若乙处为新开楼盘,下列房地产开发商的广告词中,能反映其优美自然环境的是(
)
A.毗邻大学,学术氛围浓厚
B.交通便利,四通八达
C.水岸名邸,上风上水
D.视野开阔,俯瞰全城
1.D 2.B 3.C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②位于城市中心,为付租能力高的商业区,①是占地面积最大的用地类型,故为居住区,③多分布在外围,为工业区,故D正确。第2题,印染厂是水污染严重的工业,从环境效益的角度应布局在河流的下游;由图中等高线可得,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的凸向相反,甲地位于河流下游,布局合理,故B正确。第3题,乙地位于河流附近且为上游,由风频图可知,该地盛行北风,故乙地“上风上水”,故C正确。
常见的城市空间结构图有城市功能分区图、城市地租曲线图和城市规划图等。在判断时,应紧密联系城镇空间结构形成的成因,结合等值线知识进行判读。
城市功能分区示意图
【判读技巧】
(1)看位置
图中①显示,功能区b位于交通便利的市中心,为商业区;图中②显示,功能区a位于商业区的周围,为居住区。
(2)看风向
根据图中风向标④(既是风向标也是指向标),可以判断该地区以偏北风为主,北部为主导风向的上风向,南部为下风向,故乙位于上风向,甲位于下风向。
(3)看河流
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图中⑤显示,图中等高线向东北弯曲,故河流先向西南,后向南流。乙位于河流上游,甲位于河流下游。
(4)看关联
注意工业区多靠近铁路线,图中③显示的c功能区,位于盛行风的下风向,且靠近铁路,为工业区;乙居住区位于上风向,空气清新,自然环境优美,接近高等院校(图中⑥)。
【案例应用】
(2021·邢台模拟)下图示意一座千年古城,该古城在近代逐渐形成了内部空间结构的分化。读图,完成1、2题。
1.该城市最初形成的基础条件包括(
)
①地形、水源条件优越
②高速公路运输,物资集散快
③河流航运便利
④工业原料丰富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改善该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合理措施是(
)
A.变更预留工业用地,避免对城市造成污染
B.压缩居住区占地面积,为现代工业留出空间
C.高速公路干线穿过城区,加强城市对外联系
D.填平河道,加强城市内部及对外联系
1.C 2.A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该城市位于河流交汇处,水源充足,水运便利;地处河谷平原地区,地形平坦。据材料可知,该城市为千年古城,其形成时没有高速公路、工业。第2题,读图可知,预留工业用地位于城市南部,河流上游,结合风频图可知,该城市盛行西南风,工业区应位于东北郊区,故应变更预留工业用地,A项正确;压缩居住区占地面积不合理,B项错误;高速公路穿越城区,会加剧城区交通压力,C项错误;填平河道,会导致生态环境破坏,D项错误。
(2020·益阳模拟)下图示意我国西南地区某县城城市功能区规划。读图,完成3、4题。
3.影响该县城空间形态的主导因素是(
)
A.河流
B.地形
C.历史
D.经济
4.N居住区较M居住区便利的条件主要体现在(
)
A.文物研究专家上班距离近,节省时间
B.邻近丘陵山地,环境更优美
C.邻近工业区,采购工业品更加便利
D.邻近文教科研用地,青少年上学便利
3.B 4.D 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该县城周边丘陵山地较多,县城位于河谷地区,故影响该县城空间形态的主导因素是地形,B项正确。第4题,读图可知,与M居住区相比较,N居住区某些区域距文物古迹用地较远,A项错误;M、N两个居住区都邻近丘陵山地,B项错误;邻近工业区,便于居民上下班,工业区的工业品主要面向商家,而不是居住区的居民,C项错误;N居住区较M居住区邻近文教科研用地,青少年上学便利,D项正确。
PAGE
-
14
-(共81张PPT)
第二节 城镇化
第七单元 乡村与城镇
01
必备知识·落实基础性
农业人口
城镇
农业活动
增长速度
数量
公共服务
城镇化
社会经济
30%
70%
城镇数量
增加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第二、三
产业结构
科技
思想观念
资源
污染
交通拥堵
社会
?
高
成熟
低
加速发展
增加
衰落
超过
落后
不平衡
城乡统筹
增加农民收入
珠三角模式
开拓市场
工农差别
城乡差别
02
关键能力·提升综合性
考点一
考点二
03
核心素养
问题研究——中国郊区城镇化对住房
选择的影响
高考赘源网
高考资源
边的高考专家!】
点此进入
答案
000000
年
城镇化率%)
中国城镇化发展阶段
949%1957,起步阶段
9581965年,震荡阶段,“大跃进”及
失败后的调整
966~1978年,停滞阶段,“文化大革命
十年影响
979-1995年,恢复发展阶段,改革开放
政策
995年至今,快速发展阶段,工业化和
现代化发展
945195519651975198519952005(年)
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使农村剩余劳动
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城镇化必须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相互促进
中国特色城镇人战略,
理利用自然资源,切实保护人文资源,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
化道路的要求统筹城乡建设,完善城镇体系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
以人为本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人居环境
6
14.9
国总人口
2
40、城镇总人
汤66
氏全国劳动力
20大口比重
城镇劳动力
人口比重
20102020203020402050年
点此进入
解析答案
人
60
40
30
较发达区域城镇人
20
欠发达区域城镇人I
0
●-较发达区域农村人
欠发达区域农村
0
19501960197019801990200020102020203020402050年
比例
90
8C
1989年一2002年亠2015年
60
30
000
2025303
距市中心距离km)
导致
钢筋水泥生物栖息地生物多样性减少卜
城市工业废渣卢
地和空间严士地质
镇
自然
城市道路系统、再分降水、径流、改变水质、水量和山地
生产和生活设施配蒸发、渗漏地下水运动
7凌气改变太阳辐射和形成城市“热岛”雨
气温、降水
岛”和“雾岛
理环境的变化
建筑密集
日照、风向、风速些成
城市风等第二节 城镇化
[课标内容要求]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学科核心素养]综合思维:运用城镇化过程规律,分析我国城镇化的特点,并分析利弊,探讨我国新型城镇化的举措。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通过区域图,辨认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认识两类区域城镇化的差异。
[知识体系导图]
一、城镇化及其过程
1.城镇化
含义
指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农业活动转变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描述指标
非农人口增长速度、产业结构变化、城市数量变化、城市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水平等
衡量指标
城镇化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
?描述指标是根据指标衡量城市的发展是否合理。
?城镇化率通常被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化水平的高低。
2.城镇化的发展
(1)动力:社会经济发展。
(2)三个阶段 ?
三个阶段
缓慢发展阶段
加速发展阶段
成熟阶段
城镇化率
低于30%
超过30%
达到70%
速度 ?
城镇人口增长缓慢,发展时期漫长
城镇化水平加速提高,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
趋于缓慢甚至停滞
产业结构特点
第一产业在区域经济中所占比例较大
第一产业所占比例持续下降,第二产业成为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第三产业所占比例逐步上升
城乡差距缩小,第三产业逐步成为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
3.城镇化意义
(1)利于乡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2)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3)利于推动科技进步,提高区域整体发展水平。
(4)利于居民文化和思想观念的提高,促进城乡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4.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资源问题、污染问题、交通拥堵问题、社会问题。?
?城镇化发展的三个阶段也是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过程:产业结构趋向高级化,第三产业上升为主导产业。
?
城镇化水平与城镇化速度的区别
前者主要通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反映,比例越大,表明城镇化水平越高。后者表示某一时间段城镇化水平变化的快慢。
?解决城镇内涝的工程措施
(1)整治河道:采取挖、扩、分等综合措施整治河道。
(2)改造地下管网:如适当扩大管径,解决雨、污分流问题。
(3)增加排涝设施:如建排涝挡潮闸、排涝泵站。
(4)增强调蓄能力:如修建蓄水池等。
(5)增强渗透能力:如铺设透水路面、下凹式绿地等。
二、不同地区的城镇化
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的差异显著
国家类型
特点
发达国家
起步早、总体水平高,处于城镇化发展的成熟阶段,出现大城市带
发展中国家
起步晚、总体水平低、地区差异大,大部分国家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
?
2.郊区化、过度城镇化与滞后城镇化
(1)郊区化:随市区人口向郊区迁移和郊区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郊区人口增加;而商业和制造业等产业向郊区转移,导致中心城区衰落的现象。?
(2)过度城镇化:是指城镇化水平超过本国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的城镇化模式。
(3)滞后城镇化:是指城镇化水平落后于本国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镇化模式。?
?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高,城镇化速度慢;而发展中国家虽然城镇化速度快,但城镇化水平较低。
?郊区化使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由集中趋向分散,不是城镇化的衰退,而是城镇化“质”的变化,
是城镇扩展的一种新的形式。
?城镇化和工业化相互促进。工业化通过增加就业、城市用地等促进城镇化;城镇化可以吸引更多的企业入驻,促进工业化水平的提高。
三、案例: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1.发展背景
(1)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多,人均占有资源少,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城市发展不平衡。
(2)我国城镇化率低,城镇化任务艰巨,发展空间大。?
2.新型城镇化
(1)含义
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与城镇互动、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镇与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与互相促进的城镇化。
(2)典型模式
珠三角模式在突出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前提下,通过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进而实现城市周边地区的快速发展。
(3)意义
①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以及优化农村经济结构。
②有助于进一步开拓市场,增加农产品和工业品消费需求,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等行业发展,缓解因投资需求扩大而内需不足的矛盾。
③有助于缩小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目前,我国城镇化处于加速发展阶段。
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新时代要求协调发展、互相促进。
考点一 城镇化及其进程
下图中的曲线示意中国、日本、意大利和法国四个国家的城镇化率变化情况,曲线上的圆点表示各国不同高铁线路开始运营的年份。读图,完成(1)、(2)题。
(1)上图中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时,四个国家中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的为(
)
A.20%~30%
B.30%~40%
C.40%~50%
D.60%~70%
(2)上图中200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在此期间(
)
A.工业化程度提高
B.人口增长速度快
C.逆城市化现象明显
D.经济发展水平最高
【获取信息】
①曲线示意中国、日本、意大利和法国四个国家的城镇化率变化情况。
②曲线上的圆点表示各国不同高铁线路开始运营的年份。
③图中显示第一条高铁运营的时间约为
1965年;2000~2010
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的城镇化率在四个国家中最低。
【尝试解答】(1)B (2)A
解析:第(1)题,由信息②③可知,第一条高铁运营的时间约为1965年,该年四个国家中城镇化率最高的约为60%~70%,由此可推出该国的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约为30%~40%。第(2)题,由信息③可知,200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的城镇化率在四个国家中最低,结合信息①可推知,该国为中国,此阶段中国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城镇化
(1)内涵
(2)标志
(3)动力
从人口迁移来看,推动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来源于推力和拉力。推力是指那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拉力是指那些吸引人群来到城镇的因素。如下图所示:
世界城镇化的进程差异
1.时间差异
2.空间差异
表现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时间
早晚
早
晚
原因
工业化早
独立较晚,工业化晚
目前速度
快慢
慢
快
原因
城镇化已发展到成熟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独立,经济迅速发展
城镇化水平
高低
高
低且发展不平衡
原因
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劳动生产力大大提高,
大量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
亚非国家城镇化进程落后于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南美洲国家城镇化水平超过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水平
存在问题
问题
出现郊区化现象
城镇发展不合理
原因
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交通条件改善,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城镇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备选要点】
中国城镇化特点
一般认为城镇化水平达到70%时进入城镇化的高级阶段。下图示意
2010~2050年我国劳动力人口变化趋势(注:劳动力人口是指20~59岁男性人口及20~54岁女性人口)。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显示(
)
A.全国劳动力人口减少
B.城镇非劳动力人口锐减
C.农村劳动力人口剧增
D.城镇人口多于农村人口
2.据图推测,2020年后我国应(
)
①积极发展大中城市 ②提高制造业水平 ③积极扩大耕地面积 ④延迟退休年龄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1.A 2.C 解析:第1题,由图中全国总人口、城镇总人口、劳动力人口比重等数据计算可知,2010~2050年我国劳动力人口减少、城镇劳动力人口增加,说明农村劳动力人口在减少。注意图示2010年农村人口多于城镇人口。第2题,图示
2020年我国劳动力比重仅为50%左右,应采取延迟退休年龄、提高制造业水平等措施,减少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
【备选题】
如图反映了世界较发达区域、欠发达区域1950~2050年城市和农村人口发展(含预测)情况。读图,完成1、2题。
1.2007~2050年,世界人口预计将增加25亿,世界城镇人口预计将增加31亿。此两者之间的差额代表(
)
A.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提高
B.农村向城镇迁移的人口
C.旧城区的改造
D.逆城镇化的进行
2.据图可知(
)
A.目前世界城镇人口主要分布在城镇化水平高的较发达区域
B.1950~2050年较发达区域平均城镇化水平随着逆城镇化的进行而下降
C.2020年世界城镇人口在历史上首次超过农村人口
D.未来人口增长将集中在发展中国家的城镇
1.B 2.D 解析:第1题,2007~2050年,预计世界城镇人口增加数量比世界人口增加数量多6亿,主要是城镇化导致的。第2题,目前世界城镇人口以欠发达区域(主要是发展中国家)为主;1950~2050年较发达区域城镇化水平缓慢上升;2020年欠发达区域城镇人口预计将超过其农村人口。
考点二 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019·江苏高考)城市不透水面是指阻止水分下渗到土壤的城市人工地面。下图为某城市不同年份不透水面比例分布图。读图,完成(1)、(2)题。
(1)1989年到2015年间,该城市不透水面比例变化最大的区域距市中心(
)
A.10~15
km
B.15~20
km
C.20~25
km
D.25~30
km
(2)不透水面的增加可能导致该城市(
)
①地下水位上升
②地表气温升高
③生物多样性增加
④地表径流增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获取信息】
①城市不透水面的概念。
②图中显示该城市不透水面比例由市中心向外降低;从1989年到2015年间,距市中心同样距离范围内,不透水面比例增加。
【尝试解答】(1)B (2)C
解析:第(1)题,由信息②可知,从1989年到2015年间,距市中心同样距离范围内不透水面比例均增加,比较1989年和2015年的两条折线,可以看出距市中心15~20
km范围内,两折线的垂直间距最大。第(2)题,由信息①②可知,不透水面比例增加,会使地表水下渗受阻,地表径流增多,地下水补充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地表硬化面积增加,热岛效应增强,地表气温升高。
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镇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1)不利影响
(2)有利影响
平整土地、修建水利工程、绿化环境,如铺透水砖、建设雨水花园、增加绿地,可以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改善环境。
2.城镇化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1)不利影响
不利影响
表现形式
环境质量下降
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
污染、光污染、辐射污染
城市交通问题
交通堵塞,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期;交通事故频发;公共交通发展缓慢;停车场紧张
城市住宅问题
居住环境差;住宅质量低劣、设备缺少、住房破损;房价昂贵、空房率上升;出现贫民窟
城市社会问题
就业困难、失业现象严重;贫困问题,特别是失业者、技术过时者和缺乏充分教育的群体增加;老年人问题(人口老龄化);内城经济衰退
(2)有利影响
要素
影响
人口转化
城镇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大量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产业结构
①城镇化过程能够带动广大农村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②城镇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工业化使城镇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
科技进步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的推进,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进而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
文化交流
城镇文化向乡村广泛地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并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有利于城镇与乡村的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建设卫星城
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对城市功能进行合理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
充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科学合理管理城市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储存、分析、处理功能,结合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定位、导航功能,为城市管理提供全方位的应用服务
【备选要点】
【拓展延伸】城镇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答题思路
(2020·北京模拟)绿道是一套不受机动车干扰的绿色步行通道系统,连接城市内各个大小绿地。目前,我国城市绿道建设局限于局部公园、道路绿化,与城市整体景观及市民休憩活动联系不强,呈散点状分布,景观质量有待提高。据此完成1、2题。
1.建设城市绿道的目的主要是(
)
A.改善城市景观,提升环境质量
B.构建新型道路系统,改善城市交通状况
C.加强城乡联系,促进城乡一体化
D.合理规划,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目前,我国城市绿道呈散点状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规划建设滞后
B.城区人口密度较大
C.城区土地价格较高
D.城市建设资金不足
1.A 2.A 解析:材料“绿道是一套不受机动车干扰的绿色步行通道系统,连接城市内各个大小绿地”,且绿道建设“局限于局部公园、道路绿化”说明我国目前的城市绿道主要用于改善城市景观,提升环境质量,A对。第2题,目前,我国城市绿道呈散点状分布的主要原因是城市规划建设滞后,不能实现绿道与城市各交通线路有机整合。选A。
【备选题】
(2020·烟台模拟)下面左右两图示意中国大部分城市道路两侧绿化带现状。据此完成1、2题。
1.相对于左图绿化方式,右图的优点是(
)
A.防止人为破坏
B.节省人力成本
C.减轻道路积水
D.提升城市形象
2.城市道路绿化带植被对地理环境的主要作用是(
)
①降低气温 ②吸烟滞尘 ③减弱噪声 ④涵养水源 ⑤保持水土 ⑥美化环境
A.①②④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③⑤⑥
1.C 2.C 解析:第1题,相对于左图绿化方式,右图中绿化带低于路面,地表径流会往地势较低处汇聚,绿化带植被有利于地表径流的下渗,减轻道路积水,能够缓解城市的内涝问题,C项正确。第2题,城市人口密集,车辆较多,城市道路绿化带植被可吸烟滞尘、减弱噪声、美化环境,②③⑥正确;绿化带面积较小,降低气温作用较小,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不是城市道路绿化带植被的主要作用。故选C。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飞速发展,某些城市出现了郊区城镇化现象,郊区城镇化对居民住房选择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那么,你是选择住在郊区还是市中心呢?
【探究思路】
[探究思路一] 分析影响住房位置选择的因素
某市三个住宅小区的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位置
房价
交通
环境
文、教、卫等设施
玺园小区
近市中心
26
000左右
最便捷
繁华、喧闹
齐全、知名度高
兰亭小区
近化肥厂
10
000左右
较便捷
工业污染
齐全
恒大绿洲
山南新区
15
000以上
较便捷
安静,空气清新
较齐全
[问题]
表中住宅小区分别适合城市中哪一类人群居住?(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提示:从选择者的年龄、收入水平,个性需求等方面进行分析。
[探究思路二] 居住郊区化的条件及影响
按照国际惯例,城市居民人均GDP超过3
000美元,就会出现居住向郊区扩散的现象。2019年,广州人均GDP为22
676美元。目前广州市居住区有向郊区扩散的倾向,而郊区的低地价、低房价,进一步刺激了居民的住房消费欲望。居住区向郊区扩散的一个重要条件是交通。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所专家说:人们的日常出行耗时忍受时限是45分钟,单程超过45分钟的距离,人们就不太愿意每天往返奔波。
[问题]
1.广州市居住区呈现向郊区扩散的倾向。这个现象的出现需要具备哪些条件?(综合思维)
提示:城区房价高,郊区房价低,基础设施好,环境好,人均收入高,交通便利。
2.分析一下,居住区向郊区扩散对土地利用方式带来哪些影响?对城市发展带来哪些影响?(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提示:影响:使郊区农业用地变为城市用地。
有利影响:①使市中心人口密度降低,减少了人口压力,有利于环境的改善。②可以刺激汽车消费,促进汽车工业的发展。
不利影响:①私家车大量使用增加交通压力。②汽车的增加会加剧污染。
【研究结论】
1.影响住房位置选择的因素
(1)自然环境:居住区的位置与环境。
(2)社会经济因素:距市中心的远近、交通通达性、房价与收入的对比、基础设施完善程度、小区治安环境、居住者的个人偏好等。
2.郊区城镇化
(1)表现:人口、产业向郊区迁移。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加速阶段。
(2)成因: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等。
【案例应用】
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题。
20世纪60年代,法国的人口、产业高度集中于巴黎,巴黎与周边地区发展差异大。对此,法国实施了以均衡化发展为目标的政策,分析其可能采取的措施。
解析:从材料来看,实施均衡化发展的措施,主要从发展周边地区,转移巴黎的一部分城市职能等方面来分析。
答案:实施产业转移;建设卫星城;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扶持周边地区发展;引导人口外迁。
PAGE
-
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