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必修下册第二单元 6 《哈姆莱特》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必修下册第二单元 6 《哈姆莱特》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19 15:51: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哈姆莱特》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
一、把握戏剧尖锐的矛盾冲突
二、分析哈姆莱特复杂的人物性格
【教学重点】:
一、把握主人公复杂多变的性格特征
二、体会悲剧的崇高与壮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当林黛玉流干了最后一滴眼泪,孤独的离开人世;当西西弗斯周而复始的推动巨石上山,无谓的耗尽生命。悲剧总是以它特有的壮美与崇高感染着我们、震撼着我们,引发着我们的怜悯、同情以及愤怒,进而使我们在高山仰止中获取一种理性的力量。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莎士比亚的经典悲剧,感受《哈姆莱特》带给我们的震撼与思考。
二、检查基础知识掌握情况
1、给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粗字的注音。
诡计() 枭首() 藩属() 国玺() 
篡夺()嗣位()戕害() 蟊贼() 
淆乱() 剑鞘()吮吸()揩干()
2、字形:阿谀献媚博取胜利拾人牙慧万恶不赦战栗失色
三、在预习的基础上,各小组提出自己的疑问
对于简单的问题,当时解决;需要探究的问题,老师进行引导,让各小组再讨论,最终解决。提问应该会围绕主要矛盾冲突、人物形象、人物语言、戏剧主题以及一些细节描写等展开。
四、对课堂有争议的问题进行再讨论
1、哈姆莱特的复杂性格
(1)敏感、机智。成功破坏掉克劳狄斯借刀杀人的阴谋。
(2)善良、坦荡。诚恳地向雷欧提斯道歉。
(3)幽默风趣。与奥斯里克的对话,富有个性化的语言。
(3)草率、冒失。掉入克劳狄斯设计的比剑圈套。
(4)做事没有计划性。被动的被事情推着走。
(5)天命思想。一切都是命中注定,对生命、世界不再留恋。
(6)忧郁、悲观。心里有一种战争,处境比戴了脚镣的叛徒还要难受,请霍拉旭留在冷酷的人间。
分析过程中,引导学生诵读相关文字,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特色: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化的语言。
哈姆莱特是一个智慧、勇敢、幽默而又做事草率冒失、没有计划性的具有宿命论思想的优雅高贵的王子形象。在哈姆莱特身上,几乎人类所有崇高而有价值的东西都在他身上闪现,而人类自身难以克服的某些弱点也在他身上有所体现。他追求完美却被污浊的现实埋没,他立志复仇却又优柔寡断,他光明正大却总是陷入种种阴谋。雨果说,哈姆莱特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我们大家,哈姆莱特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人”。这正是这一形象的伟大意义所在。
戏剧上演之后,观众无不折服,因为忧郁而高贵的哈姆莱特最后的死亡而痛苦不已,纷纷要求更改剧本,希望让哈姆莱特活下来。
2、哈姆莱特能否活下来呢?
哈姆莱特应该活下来:
因为他代表了正义、光明、文明和理想,这些美好的东西只有留下来才能给人以希望,才能达到弘扬真善美的目的。
哈姆莱特必须死去
(1)性格悲剧。哈姆莱特做事犹豫的性格、草率冒失的性格、做事无计划的性格都一步步把他推向了死亡的边缘。这种性格所以有这种解决;如果让他活下来,那就不是我们认识的哈姆莱特了。一个伟大的事业承担在一个不能胜任的人身上,就像一棵大树种在一个贵重的花盆里,而这花盆只能种植可爱的花卉,树根伸长,花盆便碎了。
(2)时代悲剧。哈姆莱特不仅仅是一个个人,他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代表者,他的对立面是封建传统势力,他所处的时代还没有提供先进分子必然胜利的条件,敌我力量的对比还过于悬殊,,也许同归于尽已经是最好的结局了。哈姆莱特内心的矛盾冲突,表面上看是人性、人生、生死、道德等哲学问题的思考,是何时复仇、怎样复仇的焦虑;实际上它是哈姆莱特的人文主义理想的动摇和坚守,是新旧思想的抉择,无法调和,只能以死亡来解决这一切。这是一个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关于是否让哈姆莱特活下来,歌德说:我可以向观众作任何让步,但在让哈姆莱特活下来这一问题上我却无法照办。广大观众应该受到尊敬,你必须逐渐在他们心中激起崇高的审美趣味。对待观众,应该像对待惹人喜爱的孩子一样,不是骄纵与溺爱,而是纠正与引导。因为哈姆莱特的灭亡,才唤起了人们更深刻的审美体验,更激起了我们战斗的勇气:这就是悲剧永恒的价值吧。
全文总结:说不尽的哈姆莱特。在这部悲剧中,莎士比亚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优点与缺点并存的人文主义者形象。他经受了人间最大的痛苦和最悲惨的命运。可以说,哈姆莱特的悲剧是对人类生活和悲剧命运的高度概括。他让我们伤感,引发着我们的思考,思考如何克服人性的弱点,变得更加完美和强大;他让我们愤怒,激励着我们行动起来,把人类社会建设的更加文明与和谐。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从哈姆莱特出发,塑造更加完美的自我。因为,生命的意义就在于思考,在于行动,在于保持尊严,在于努力完成家庭、社会给予的使命。
五、课下作业
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请写出你心目中的哈姆莱特。不少于200字
《哈姆莱特》学情分析
一、学生具备学习本课的基本知识。学生在初中曾接触过戏剧,应该了解戏剧特别是莎士比亚戏剧的基本特点。引导学生回忆戏剧的相关知识,比如戏剧的分类,戏剧的矛盾冲突,戏剧的动作化与个性化的语言等。教师在课前编印学案,引领学生掌握戏剧的基本知识。有了以上相关知识,学生理解《哈姆莱特》就会相对容易一些。通过本课学习,再让学生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的,从而达到知识素养产生“增量”。
二、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所授课学生语文素养相差较大。日常考试,有的学生可以达到120分以上,有的学生停留在90分以下。针对这一现实,让程度较差的同学提前预习,多次阅读,完成预习学案,老师进行面批,从而让这批学生在课堂上也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发表有价值的看法。让每一名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这是课堂的应有之义。但如何照顾到每一名学生,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在这个舞台上舞蹈,确实很考验老师的驾驭能力和调控能力。通过课前的单独指导,等于给“个矮”的学生提前在脚下垫了两块砖头,就可以和其他同学“身高”相等,齐头并进了。
三、要成功激起学生兴趣。学生对于戏剧的兴趣不浓。学生比较喜欢的文体是散文、小说等,对于戏剧接触较少,因而兴趣不高;这就需要老师巧妙引导,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只有产生兴趣才能质疑问难,解决问题。一是让学生了解莎士比亚在西方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了解《哈姆莱特》在西方文学史上的价值;二是让学生试着分角色朗读,或者让他们表演一下,置身剧情之中。通过这两种方法,应该能够激起学生阅读分析的兴趣。
四、根据学生特点确定上课内容。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的动态变化过程。在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生动的独立的个体,他们是主动求知与积极探索的主体;教师是这个变化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是为学生服务的。所以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即教学展开过程中的各个教学环节,必须使自己的教学思路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针对学生特点,我把课堂设计成了开放式的课堂。由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再进行讨论解决;老师只是进行引导和补充,最后加以提升。学生的理解不求准确,只求有自己的观点和思想,能提出个人独特的见解更好。通过课堂学习,能从整体上把握哈姆莱特的形象,能理解这部悲剧的伟大意义和价值。
《哈姆莱特》效果分析
课后,向听课的教师和学生征求了意见,自己也对课堂进行了反思。总体感觉,这堂课基本完成了预定的目标。
一、学生学到了相关的知识。学生积累了字音、字形、词语、标点等基础知识;了解了莎士比亚和他的悲剧的特点;学会了如何分析一个形象,特别是分析一个有争议的、复杂的人物形象;懂得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二、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得到增强。课前预习中,学生把本人不理解的问题交到学习小组内交流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放到课堂提出,让其他学校帮助解决;其他小组也无法解决的,大家再进行讨论,在老师的帮助下探究解决。每一步都是学生自己研究文本提出疑问,都是学生之间交流讨论。在这种思考和交流合作中,学生学会了思考、学会了沟通,学会了合作,学会了探究。
三、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审美能力有提升。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紧扣文本进行分析,能够挖掘文本中的细节,关注细微之处的美妙,能够深入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主人公的感情,并且能够置身文本有自己的体悟,以自己独特的感悟把它诵读出来,乃至表演出来,可见,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阅读能力、分析能力都得到了提升。对于一部文学作品,学生不再仅仅停留在读懂的层面,而是提出了自己的置疑,并且能够把中西方戏剧进行对比,再对比中感受中西方戏剧的不同,感受西方戏剧独有的悲剧内涵,体会到莎士比亚创作此剧的真正目的,并且领悟了悲剧之壮美,悲剧之崇高,悲剧给人的理性的力量。可见,学生的审美体验得到了提升,审美能力有了一定的进步。
《哈姆莱特》教材分析
《哈姆莱特》节选的是全剧的第五幕第二场,是全剧的高潮部分,属于人教版必修四的第一单元,本单元让学生学习中外戏剧;学生的学段为高一下学期。
一、让学生全面了解本剧。鉴于学生处于高一阶段,又鉴于《哈姆莱特》全剧的复杂剧情和人物关系,又因节选部分不能很好的表现哈姆莱特的主要性格,老师必须要在进入文本学习前先向学生简介剧情。让学生全面了解本剧,全面了解哈姆莱特的性格变化。上课之前,下发补充资料,包括莎士比亚悲剧特点、本剧基本剧情、名家评哈姆莱特等。
二、重点抓人物性格。本剧的主人公为哈姆莱特,也是通过哈姆莱特这一形象表现主题。因此,要想读懂这部悲剧,就要从哈姆莱特的性格入手。虽然节选部分不能完整的表现哈姆莱特的全部性格,但也能体现他性格的复杂性。让学生通过自主研究、合作交流、深入探讨等方式逐渐了解到一个立体的哈姆莱特,一个复杂的哈姆莱特,一个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哈姆莱特。
三、体会悲剧蕴含的审美价值。本剧上映后,许多观众纷纷要求更改剧情,让哈姆莱特活下来,但遭到了拒绝。围绕是不是该让哈姆莱特活下来这一话题,深入探究本剧的主题。经过分析,可以得出哈姆莱特必须灭亡这一观点。首先,灭亡是由哈姆莱特本身的性格所造成的,是性格悲剧;其次,代表人文主义的哈姆莱特还不具备对抗传统封建势力的实力,失败不可避免,是社会悲剧。
《哈姆莱特》评测练习
【基础知识积累】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诡计(guǐ) 枭首(xiāo) 藩属(pān) 
B.国玺(xǐ) 篡夺(chuàn)嗣位(sì)
C.戕害(qiāng) 蟊贼(máo) 淆乱(xiáo) 
D.剑鞘(qiào)吮吸(yǔn)揩干(kāi)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混账野心觊觎颠沛流离失所
B.稽查大声疾呼畸形赍志而殁
C.馈赠功亏一蒉匮乏罪魁祸首
D.烂漫轻歌慢舞瞒哄瞒心昧己
3.下面标点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一个人的生命可以在他说一个一字的一刹那之间了结。
B.你的用意呢,为什么我们要用尘俗的呼吸,嘘在这位绅士的身上呢?
C.由于奸王左右总是有卫兵,还有那个和他形影不离的王后——哈姆莱特的母亲,因而使他不易下手。
D.那个鬼魂是否真是自己父亲的亡魂,它说的话是否可信?这种猜疑也在苦恼着他。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他在个人爱好方面身无长物,只是爱好图书而已。
B.听着,自从我能够辨明是非、察择贤愚以后,你就是我灵魂里选中的一个人,因为你虽然经历一切的颠沛,却不曾受到一点伤害。
C.总是有始无终,虎头蛇尾,像未熟的果子密布树梢,一朝红烂就会离去枝头。
D.你把厂子搞成这个样子,如今就想三十六计,走为上策,哪有这么便宜的事!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比剑这个片段,情节紧张、激烈、深刻,让观众如痴如醉。
B.由于哈姆莱特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雷欧提斯取胜也就顺理成章了。
C.经过几年试行,实践证明,颁发《考试大纲》有利于实现考试科学化、标准化,也有利于减轻考生不必要的负担。
D.莎士比亚打破了古代戏剧中悲、喜剧的界限,大大地增强了情节的丰富性和生动性。
【阅读与鉴赏】
◆课内阅读
国王:我们的孩子一定会胜利。
王后:他身体太胖,有些喘不过气来。来,哈姆莱特,把我的手巾拿去,揩干你额上的汗。王后为你饮下这一杯酒,祝你的胜利了,哈姆莱特。
哈姆莱特:好妈妈!
国王:乔特鲁德,不要喝。
王后:我要喝的,陛下;请您原谅我。
国王:(旁白)这一杯酒里有毒;太迟了!
哈姆莱特:母亲,我现在还不敢喝酒;等一等再喝吧。
王后:来,让我擦干你的脸。
雷欧提斯:陛下,现在我一定要击中他了。
国王:我怕你击不中他。
雷欧提斯:(旁白)可是我的良心却不赞成我干这件事。
哈姆莱特:来,该第三个回合了,雷欧提斯。你怎么一点不起劲?请你使出你全身的本领来吧;我怕你在开我的玩笑哩。
雷欧提斯:你这样说吗?来。(二人比剑。)
奥斯里克:两边都没有中。
雷欧提斯:受我这一剑!(雷欧提斯挺剑刺伤哈姆莱;二人在争夺中彼此手中之剑各为对方夺去,哈姆莱特以夺来之剑刺雷欧提斯,雷欧提斯亦受伤。)
国王:分开他们!他们动起火来了。
哈姆莱特:来,再试一下。(王后倒地。)
奥斯里克:嗳哟,瞧王后怎么啦!
霍拉旭:他们两人都在流血。您怎么啦,殿下?
奥斯里克:您怎么啦,雷欧提斯?
雷欧提斯:唉,奥斯里克,正像一只自投罗网的山鹬,我用诡计害人,反而害了自己,这也是我应得的报应。
哈姆莱特:王后怎么啦?
国王:她看见他们流血,昏了过去了。
王后:不,不,那杯酒,那杯酒——啊,我的亲爱的哈姆莱特!那杯酒,那杯酒;我中毒了。(死。)
哈姆莱特:啊,奸恶的阴谋!喂!把门锁上!阴谋!查出来是哪一个人干的。(雷欧提斯倒地。)
雷欧提斯:凶手就在这儿,哈姆莱特。哈姆莱特,你已经不能活命了;世上没有一种药可以救治你,不到半小时,你就要死去。那杀人的凶器就在你的手里,它的锋利的刃上还涂着毒药。这奸恶的诡计已经回转来害了我自己;瞧!我躺在这儿,再也不会站起来了。你的母亲也中了毒。我说不下去了。国王——国王——都是他一个人的罪恶。
哈姆莱特:锋利的刃上还涂着毒药!——好,毒药,发挥你的力量吧!(刺国王。)
众人:反了!反了!
国王:啊!帮帮我,朋友们;我不过受了点伤。
哈姆莱特:好,你这败坏伦常、嗜杀贪淫、万恶不赦的丹麦奸王!喝干了这杯毒药——你那颗珍珠是在这儿吗?——跟我的母亲一道去吧!(国王死。)
雷欧提斯:他死得应该;这毒药是他亲手调下的。尊贵的哈姆莱特,让我们互相宽恕;我不怪你杀死我和我的父亲,你也不要怪我杀死你!(死。)
6、戏剧语言追求动作性,能推动情节发展。请分析一下,是哪些话使得雷欧提斯与哈姆莱特比剑越来越凶?
7、雷欧提斯请求互相宽恕,是不是有点太突然呢?
◆课外阅读
奏丹麦进行曲,喇叭奏花腔。国王、王后、波洛涅斯、奥菲利娅、罗森格丝兹、吉尔登斯吞及余人等上。
…………
哈姆莱特不,我现在也没有那个意思。(向波洛涅斯)大人,您说您在大学里念书的时候,曾经演过一回戏吗?
波洛涅斯是的,殿下,他们都称赞我是一个很好的演员哩。
哈姆莱特您扮演什么角色呢?
波洛涅斯我扮的是裘力斯?凯撒;勃鲁托斯在朱庇特神殿里把我杀死。
哈姆莱特他在神殿里杀死了那么好的一头小牛,真太残忍了。那班戏子已经预备好了吗?
罗森格兰兹是,殿下,他们在等候您的旨意。
王后过来,我的好哈姆莱特,坐在我的旁边。
哈姆莱特不,好妈妈,这儿有一个更迷人的东西哩。
波洛温斯(向国王)啊哈!您看见吗?
哈姆莱特小姐,我可以睡在您的怀里吗?
奥菲利娅不,殿下。
哈姆莱特我的意思是说,我可以把我的头枕在您的膝上吗?
奥菲利娅嗯,殿下。
哈姆莱特您以为我在转着下流的念头吗?
奥菲利娅我没有想到,殿下。
哈姆莱特睡在姑娘大腿的中间,想起来倒是很有趣的。
奥菲利娅什么,殿下?
哈姆莱特没有什么。
奥菲利娅您在开玩笑哩,殿下。
哈姆莱特谁,我吗?
奥菲利娅嗯,殿下。
哈姆莱特上帝啊!要说玩笑,那就得属我了。一个人为什么不说说笑笑呢?您瞧,我的母亲多么高兴,我的父亲还不过死了两个钟头。
奥菲利娅不,已经四个月了,殿下。
哈姆莱特这么久了吗?嗳哟,那么让魔鬼去穿孝服吧,我可要去做一身貂皮的新衣啦。天啊!死了两个月,还没有把他忘记吗?那么也许一个大人物死了以后,他的记忆还可以保持半年之久;可是凭着圣母起誓,他必须造下几所教堂,否则他就要跟那被遗弃的木马一样,没有人再会想念他了。 
高音笛奏乐。哑剧登场。
一国王及一王后上,状极亲热,互相拥抱。后跪地,向王作宣誓状,王扶后起,俯首后颈上。王就花坪上睡下;后见王睡熟离去。另一人上,自王头上冠,吻冠,注毒药于王耳,下。后重上,见王死,作哀恸状。下毒者率其他二、三人重上,佯作陪后悲哭状。从者舁王尸下。下毒者以礼物赠后,向其乞爱;后先作憎恶不愿状,卒允其请。同下。
奥菲利娅这是什么意思,殿下?
哈姆莱特呃,这是阴谋诡计、不干好事的意思。
奥菲利娅大概这一场哑剧就是全剧的本事了。 
致开场词者上。
哈姆莱特这家伙可以告诉我们一切;演戏的都不能保守秘密,他们什么话都会说出来。
奥菲利娅他也会给我们解释方才那场哑剧有什么奥妙吗?
哈姆莱特是啊;这还不算,只要你做给他看什么,他也能给你解释什么;只要你做出来不害臊,他解释起来也决不害臊。
奥菲利娅殿下真是淘气,真是淘气。我还是看戏吧。
…………
8.文段开头两句叫做什么?有什么作用?
9.哈姆莱特对奥菲利娅说的话有何特点?为什么?
10.概述演员表演的哑剧内容。简要谈谈写作目的是什么?
11.“我过的是变色蜥蜴的生活,整天吃空气,肚子让甜言蜜语塞满了;这可不是你们填鸭子的办法。”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
【拓展练习】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2.一、二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什么手法表现的?
13.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何深意?
语言运用题
14.提取下列材料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为“宇宙飞船”下定义。
①宇宙飞船是一种飞行器。
②这种飞行器从地球上发射出去后能在宇宙间航行。
③这种飞行器的运载工具是多级火箭。
参考答案
1、C(A.藩属(fān)B.篡夺(cuàn)D.吮吸(shǔn)
2、B.(A.账-帐C.蒉—篑D.慢舞—曼舞)
3、C.(A.“一”。B.用意呢?D.“?”改为“,”。)
4、A.(身无长物: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穷困或俭朴。)
5、D.(A、情节深刻不搭配。后分句缺主语。B。偷换主语。C。语意重复。)
6、哈姆莱特说“你怎么了?”雷欧提斯被这句话激起了斗志;克劳狄斯后来说“我怕你击不中他”,激将法也对雷欧提斯的心理产生了影响,但还没有下最后的决心;而光明正大、毫无猜忌之心的哈姆莱特最后说“你怎么一点儿也不起劲?请你使出全身的本领来吧,我怕你在开我的玩笑哩。”终于,雷欧提斯冒失地刺出致哈姆莱特于死命的一剑。
7、雷欧提斯最后也中毒剑,已知大势已去,明白了自己也是这场悲剧的受害者,这悲剧的制造者正是克劳狄斯。所以他要在最后公布事实真相,让恶人得到应有的惩罚,并请求得到哈姆莱特的宽恕,这正体现了雷欧提斯正直善良的人性。
8、舞台说明。交代故事的场景、上场人物等。
9、哈姆莱特故意坐在奥菲利娅身边装出一副因痴情而精神失常的样子,胡言乱语。目的是让人们,尤其是国王等人认识到哈姆莱特是因恋爱失意而疯了,从而放弃对王子复仇的警惕。
10、哑剧再现的是国王受害以及王后改嫁的经过。写作目的是为揭露奸王的罪恶阴谋。
11、比喻。用这种近似不合逻辑是话回答国王的问题,让国王感到哈姆莱特的确疯了。
12、乐观豁达的心境。将古人的悲秋与自己的颂秋对比。
13、借托鹤冲天而上的形象表明心志: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
14、宇宙飞船是一种以多极火箭作为运载工具,从地球上发射出去后能在宇宙间航行的飞行器。
《哈姆莱特》课后反思
课后,对这堂课进行了反思,感觉既有自己比较得意、形成经验的做法;也有一些疏漏和遗憾,需要下一步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一、形成的一些做法。
1、“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让学生成为主体,必须让学生真正熟悉文本、走进文本、驾驭文本。因此,课前我就安排学生做了充分的预习,了解了西方戏剧的特点,了解了莎士比亚的戏剧,全面了解哈姆莱特的性格,对文中有疑惑的地方做标记,小的问题小组解决。通过以上工作,学生在走进课堂的时候,感觉有很多的疑惑需要老师和其他同学解决,也感觉有许多感悟想表达出来,与老师与同学分享。因此,课堂上的发言也就比较积极。
2、减少预设,做到课堂生成。以前授课,大多都是老师提前预设好几个问题,然后牵引着学生一个一个解决,好像也能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学生没有兴趣,没有自我思考,课堂也比较沉闷。本堂课,只是在检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时候是老师预设,剩余的课堂全都交给了学生,都是当堂生成的问题,当堂解决的问题。各小组共提出了六个问题,在师生共同努力下当时解决了四个;剩余的两个再次让学生讨论,最终也形成了观点。真正做到了课堂生成,课堂解决。
3、把课堂还给学生。所有的精彩均来自于学生的展示。在课前,我就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讨论,解决大部分问题;课上,通过小组之间的互相交流,解决部分问题;对于悬而未决或者有争议的问题在课上集中讨论,教师点拨解决;课后,学生完成检测和小作文训练。整个过程几乎全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交流讨论,教师只是起到导演的作用,遥控指挥整个过程。
4、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比如,有几个问题,学生是有争议地,但越是有争议的问题,越是需要学生开动脑筋,形成自己的判断,说服对方的观点。这是一种很综合的能力。在课堂上,有几个问题存在争议,但经过同学们的争论,顺利得到了解决。
5、忌多而全,集中解决关键问题。作为一篇经典悲剧,本剧需要解决的问题非常多,矛盾冲突、人物形象、语言赏析、深刻主题等,每一个问题又都可以分成很多小问题。如果事无巨细都进行分析,只能导致课堂散而乱。于是,我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仅仅用一两句话就解决了,而对于关键问题,则让学生充分讨论,充分发言,
二、存在的问题
1、课堂评价语言还嫌匮乏。在点评学生的发言时,有些点评还可以;但有些点评略显平庸,没有以语文课特有的语文味道处理。
2、时间所限,有一个环节没有处理。备课过程中,最后有一个练笔环节。让学生在熟悉了哈姆莱特之后,写出心目中的哈姆莱特。但时间所限,没有完成这一目标,只能留在课下当作业了。
3、学生展示的面积还不够大。上课期间,发言人数不少,但还是没有达到全员参与的程度。当一个学生发言的时候,其他同学都是默默的听,没有更好的参与其中。
4、课堂讨论环节还不够高效。课堂讨论环节,我在下面观察发现,有的小组讨论很高效,有的小组则略显低效,参与度不高,没有提出自己的观点。
《哈姆莱特》课标分析
《哈姆莱特》选自人教版必修四第一单元。单元学习的要求为:把握剧中的主要矛盾冲突,品味个性化的语言,体会戏剧的艺术效果。本课教学中,要紧扣新课标要求,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学习本课的基本理念。作为一篇略读课文,以学生自学、小组研讨为主。力争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的学习平台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二、学习本课的基本目标。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包括字音、字形、词语、标点等;了解莎士比亚,了解西方戏剧的特点,分析哈姆莱特的复杂性格,理解本剧的主题。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仔细揣摩,理清哈姆莱特思想变化的过程,从而把握人物的思想与性格;?通过讨论、探究、交流,教师点拨,了解悲剧发生的过程,进一步分析悲剧产生的原因。通过目标达成,让学生学会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做到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同时,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三、教学的基本方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前,学生自主阅读文本,有条件的阅读全文,甚至观看相关视频,在充分了解文本基础上,小组解决基本问题。课上采用合作学习方式,由各小组提出问题,其他小组帮助解决问题;对于不能解决的问题,课上进行探究,通过进一步研究得出答案。这种学习方式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让学生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学会协作和分享。
四、对学生学习的评价。采用课前预习,课堂检测基础知识,课下检测阅读鉴赏能力的方式进行综合评价。重视评价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把握,特别是对哈姆莱特这一形象的感悟和悲剧价值的独到理解,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