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空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在不同地点装空气的活动,发现我们周围有一种能将袋子撑得鼓鼓的东西。
2、通过做将袋子里的空气放出来的活动,调动多种感官,感知空气的存在。
3、通过憋气活动,知道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空气。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知道我们的周围有空气。
2、难点:运用多种方法,调动多种感官,感知空气的存在。
教学准备
塑料袋、安全图钉、口哨、水槽
教学过程
1、导入:(齐读儿歌)捉不到,看不着,找到它可要留心瞧。气球被它撑鼓鼓,白云有它天上飘。要是它们跑起来,树叶哗哗唱歌谣。刚才这首儿歌说的捉不到,看不着的“它”是什么东西呀?——(空气)。
今天我们来一起找一找,空气在哪里?
2、拿出你们的塑料袋,我们来把它装进袋子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装教室里、教室的桌子以及储物柜里、楼道里、操场上的空气。)把袋子撑得鼓鼓的后系紧带回来。
你们在哪些地方找到了空气呢?记录在科学活动活动手册第7页。
3、把老师自己的装满空气的袋子解开问学生,现在这里的空气哪里去了?——(跑出去了)
你们怎么知道空气跑出去了呢?——(袋子瘪了)。
除了看到袋子瘪了,我们再用其他方法测试一下空气是不是跑出去了。
学生分组做以下活动:
(1)、在塑料袋上戳个洞,将洞口对着自己的脸。用图钉时要注意安全。——(感觉有风吹在脸上或有东西拂过面颊)。
(2)、在塑料袋口装一个小哨子,挤压袋子。——(听到口哨被吹响了)。
(3)、把塑料袋压入水槽中再扎一个洞。——(看见水中有气泡冒出来)。
我们通过看、听、感觉发现了空气从袋子中跑出去了。
通过刚才我们抓空气和放空气,你们说一说抓到的空气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看不见摸不到)。
同学们说了很多,我发现这些特点与我们学过的水的特点有很多相似之处。空气和水不仅仅是特征相似,它们对于万物的生命来说也同样重要。
我们现在一起来捏住鼻子,捂住嘴巴,感受一下憋气是什么感觉。憋不住了就可以松开手大口呼吸了。
说一说你刚才憋气时有什么样的感觉?——(憋气时会感觉很难受、很闷。)因为人需要呼吸空气,否则就无法生存。
看书第24页,谁能告诉我24页上面两幅图的答案。
(1)、游泳时为什么要张大嘴巴?
(游泳时需要在头露出水面的瞬间呼吸空气,所以要大口呼)
、浮潜时为什么要佩戴一根管子?
(浮潜时然在水中无法呼吸,所以要借助管子呼吸空气)。
所以我们的生存离不开空气,一个成年人每天呼吸2万多次,吸入空气20千克左右,比一天摄入的食物和水多10倍。人不吃饭可以活20天,不喝水可以活7天,不睡觉可以活5天,不呼吸只可以活10分钟!很显然,空气比水和食物更重要。
所以同学们不要长时间待在空气不流通的地方。比如把头蒙在被里睡觉,被子里不流通不新鲜的空气对我们的身体会造成影响。
还有不可以长时间待在门窗紧闭的汽车里。平时和爸爸妈妈出去时一定不能自己一个人长时间待在紧闭的汽车内,密闭的空间里随着我们的呼吸空气会不断减少,会有生命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