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6.3电阻
说教材分析
说学情分析
说教学目标
说教学重难点
说教法学法
说教学过程
说教学反思
《电阻》是新人教版物理九年级第十六章第三节的内容。?“电阻”是学习了电流、电压以后紧接着学习的一节电学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的物理量。与理解电流和电压的初步概念一样,理解电阻概念的初步含义及其决定因素,是变阻器、欧姆定律、以及电阻的串、并联等后续学习的必要基础,在生产和生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所以无论从课程标准的要求上看,还是从物理学知识的扩展上看,本节都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一、教材分析
学生通过一年的物理学习,现在已基本知道了“科学探究”的各主要环节,同时也具有了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及操作能力,但是面对一个陌生的探究课题时,还是有困难的。结合实际对本书内容进行合理的重组,以更利于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从而学到真正的知识和掌握相关的技能,并领悟科学探究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电阻,理解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知道电阻单位及其换算。
理解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
三、教学目标
2.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决定因素的过程中,体会用控制变量方法研究物理问题。感知电阻大小的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产生兴趣,积极动手进行实验或观察实验。
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初步认识科学探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获取物理知识,因而我确立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用控制变量法科学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电阻的概念比较抽象,对于学生来说,在概念的理解上会感到比较困难,因而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电阻的概念的建立。
四、教学的重难点
五、教法学法
教法:
学法:
实验法
讲授法
归纳法
自主实验探究法
归纳法
导线多是用铜做的,特别重要的电器设备的导线还要用昂贵的银来做。铁也是导体,既多又便宜,想想看,为什么不用铁来做导线呢?
六、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演示1
把长短、粗细相同的铜丝和镍铬合金丝分别接入电路,闭合开关,观察电路中小灯泡的亮度。
接不同的导体,小灯泡的亮度发生了变化。
实验电路
实验现象
在上述实验中,接入电流表,观察电流表的示数变化,并继续观察小灯泡的亮度。
A
B
A
实验电路
实验现象
把铜丝接入电路时,电流表的示数较大,小灯泡较明亮;
把镍铬合金丝接入电路时,电流表的示数较小,小灯泡较暗。
演示2
导体虽然容易导电,但对电流也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在相同的电压下,通过铜丝的电流比较大,表明铜丝对电流的阻碍作用比较小;
通过镍铬合金丝的电流比较小,表明镍铬合金丝对电流的阻碍作用比较大。
在相同的电压下,通过铜丝的电流比镍铬合金丝的大,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呢?
实验现象
问 题
1.在物理学中,用电阻来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
导体的电阻越大,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就越大。导体的电阻通常用字母R表示。
2.单位:欧姆(ohm),简称欧,符号Ω。
3.电阻的单位还有:兆欧(MΩ)
千欧(kΩ)
换算关系是:
1
kΩ
=
1
000
Ω=
103
Ω
1
MΩ
=
1
000
000
Ω=106
Ω
一、电阻
4.电阻器
在电子技术中,我们常用到有一定电阻值的元件——电阻器,也叫做定值电阻,简称电阻。电路图中用符号
表示。
猜一猜: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电阻
长
度
材
料
横截面积
方法:如何研究导体的电阻与长度的关系?
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叫做________
控制变量法
导体温度
二、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
【提出问题】
【猜想】
【提出问题】
【猜想】
【设计实验】
如何反映电阻的大小?
观察电流表的示数:
电流越大,说明导体的阻碍作用越小,电阻越小。
思考:
【提出问题】
【猜想】
【进行实验】
探究1:导体电阻与材料的关系
【提出问题】
【猜想】
【进行实验】
【分析数据】
【得出结论】
结论1:导体的电阻与材料
。
有关
w
【提出问题】
【猜想】
【进行实验】
探究2:导体电阻与长度的关系
探究3:
电阻与横截面积的关系
【提出问题】
【猜想】
【进行实验】
【分析数据】
【得出结论】
结论1:导体的电阻与材料
。
结论2:当导体的
、
一定时,导体越长,电阻越
。
结论3:当导体的
、
一定时,横截面积越大,电阻越
。
有关
材料
横截面积
大
材料
长度
小
w
在基础教育界享有盛誉的叶澜教授曾提出这样的观点:一个教师写三十年教案不一定有效果,但坚持写三年教学反思就一定能成为优秀教师;美国学者波斯纳也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犹见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因而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有备而教,教而有思,思而有得。虽然八年级学生系统接触物理学科的时间不长,但对物理知识特别是对电学内容有着浓厚的兴趣,愿意观察生活中的有关现象并探究其内在规律,但在学习中较依赖于感性认识,理解、分析能力比较欠缺。所以,必须充分地利用物理实验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层层设疑,引导学生自主地从物理现象去探索物理规律,从学习物理知识到应用于实践,从而较好的实现教学目标。但是,班额过大、器材欠缺,场地受限等教育现状,都成为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科学探究的阻力和考验,需要在今后与各位同行互相学习,共同探讨,力争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七、教学反思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