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皇帝的新装》课件 2021--2022学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38+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皇帝的新装》课件 2021--2022学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38+3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0.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19 18:14:03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海的女儿》
《丑小鸭》
猜一猜,下面四幅图分别是什么童话故事?
《卖火柴的小女孩》
《拇指姑娘》
同学们,诗意的童话故事装点着我们幸福的童年,像《海的女儿》《丑小鸭》《拇指姑娘》《卖火柴的小女孩》等,优美的故事总是令人心醉和难忘的。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十九世纪丹麦童话大师安徒生《皇帝的新装》,领略一下童话的魅力。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19
皇帝的新装
第1课时
1.了解作者及童话的特点。
2.梳理故事情节,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分析人物形象,学习想象和夸张的写作手法。
4.联系社会现实,理解童话的讽喻意义。
学习目标
安徒生(1805-1875),19世纪丹麦文学巨匠,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被誉为“世界儿童文学的太阳”。著名的童话有《丑小鸭》《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夜莺》《皇帝的新装》等。
必备知识
走近作者
安徒生
背景资料
这篇童话写于1837年。当时,丹麦成了英国的附庸国,丹麦人民受本国封建阶级和英国资产阶级的双重剥削,过着饥寒交迫的贫困生活,而封建统治阶级则穷奢极欲,挥霍无度。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安徒生根据西班牙一则民间故事改编了《皇帝的新装》,把斗争的矛头直指封建统治阶级,嘲讽了贵族、宫廷的丑恶行径,深刻地解剖了当时社会的病状。
必备知识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这种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童话又往往对自然物进行拟人化的描写,不论鸟兽虫鱼、花草树木,还是家具、玩具等都可拥有生命,拥有人的思想感情。
文学常识
必备知识
赏赐(

御聘(

炫耀(

称职(

愚蠢(

妥当(

呈报(

钦差(

滑稽(

勋章(

骇人听闻(

随声附和(

必记字词
字音字形

pìn
xuàn
chèn
chǔn
tuǒ
chéng
qīn

xūn

hài
(chèn)称职
(chēng)称号
(shí)拾取
(shè)拾级
(quān)圈定
(juàn)猪圈
(juān)圈起来



(jī)滑稽
(qǐ)稽首

辨(biàn)辨别
辩(biàn)争辩
辫(biàn)发辫
炫(xuàn
)炫耀
眩(xuàn
)眩晕
泫(xuàn
)泫然泪下
骇(hài)骇人听闻
赅(gāi)言简意赅
劾(hé)弹劾
骸(hái)骸骨
睁(zhēng)睁眼
峥(zhēng)峥嵘
狰(zhēng)狰狞
铮(zhēng
)铮铮铁骨
词语解释
【滑稽】
【称职】
【骇人听闻】
【精致】
【呈报】
【炫耀】
(语言、动作)引人发笑。文中是荒唐的意思。
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都能胜任担任的职务。
使人听了十分吃惊。
精巧细致。
报告(上级)。
夸耀。
必记字词
病重到已无法救治。比喻人或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药,用药治疗。
别人说什么,自己跟着说什么。形容没有主见。
【不可救药】
【随声附和】
词语解释
必记字词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注意边听边想象,看能否在脑海里形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并在课本上做好批注,思考文章的讽喻意义。
初读课文
自主学习
1.划分文章层次。
2.画出文中描写皇帝、大臣、官员等人物的语句。
3.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第二部分
(2-4):
第三部分
(5-23):
故事的引子。交代皇帝喜欢穿新装的怪癖,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故事的开端。皇帝上钩,骗子们开始织布做新衣。
故事的发展。写皇帝和群臣看布料的场面,展现了他们的虚伪和愚蠢。
第一部分
(1):
初读课文
划分层次
第四部分
(24-33):
第五部分
(34-37):
故事的高潮。写皇帝“穿”新装参加游行大典。
故事的结局。一个小孩揭穿了新装的骗局。
1.请从不同角度梳理文章情节,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以“新装”为线索:_____________
→骗子做新装→大臣看新装→皇帝展新装→_____________。
以“骗”为线索:骗子行骗→皇帝受骗→大臣助骗→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读课文
自主探究
百姓传骗
小孩揭骗
小孩揭新装
皇帝爱新装
2.接龙复述课文。
提示:
(1)皇帝有何嗜好?课文是怎么写皇帝爱新装的?
(2)两个骗子怎样设的圈套?
(3)皇帝先后派了诚实的老大臣和官员去看织布,面对新装,他们有何心理活动?他们回去是如何向皇帝汇报的?
(4)皇帝面对新装,想了什么?说了什么?
(5)为新装举行的大典上,老百姓们看到了什么?他们又是如何想的,如何说的?
(6)最后谁说出了真话?
(7)结果如何?
分角色朗读,读出各个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
精读课文
分析讨论
角色分配:
旁白一人,皇帝一人,骗子一人,老大臣一人,诚实的官员一人,小孩一人,其余所有角色一人。
分析皇帝、老大臣、官员、百姓、骗子、小孩的形象:用圈点勾画法理出描写他们的语言、心理、动作的语句,旁批描写方法及人物特点。
“那真是理想的衣服!”皇帝心里想,“我穿了这样的衣服,就可以看出在我的王国里哪些人是不称职的;我就可以辨别出哪些人是聪明人,哪些人是傻子。是的,我要叫他们马上为我织出这样的布来。”
刻画出了一个愚昧无知、自作聪明的皇帝形象。皇帝愚蠢的想法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皇帝:
心理描写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一个皇帝吗?这可是我所遇见的一件最可怕的事情。”
“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二分地满意!”
皇帝内心恐慌,嘴上却说“十二分地满意”,表现了他的虚伪可笑和自欺欺人。
心理描写、语言描写
①皇上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肢。
②于是他又在镜子面前把身子转动了一下,因为他要使大家觉得他在认真地观看他的美丽的新装。
两次写皇帝照镜子,生动形象地再现了皇帝的丑态,揭示了皇帝的自欺欺人和虚伪愚蠢。
细节描写
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似乎觉得老百姓们所讲的话是真的。不过他自己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
“发抖”写出了皇帝内心的恐慌,“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正是为了掩饰他内心的恐慌。揭示了皇帝内心微妙而复杂的变化,更充分暴露了皇帝的自欺欺人和虚伪愚蠢。
心理描写
“愿上帝可怜我吧!”老大臣想,把眼睛睁得特别大,“我什么东西也没有看见!”但是他没有敢把这句话说出口来。
描写了老大臣的内心活动,突出了他的惊讶与恐慌。
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老大臣:
“我的老天爷!”他想,“难道我是愚蠢的吗?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这一点。这一点决不能让任何人知道。难道我是不称职的吗?——不成,我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
两个“决不能”表明他不想让别人看出自己的愚蠢
和不称职,突出了老大臣的虚伪和自欺欺人。
心理描写
“哎呀,美极了!真是美妙极了!”老大臣一边说,一边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是的,我将要呈报皇上,我对这布料非常满意。”
老大臣生怕别人认为自己是愚蠢或不称职的,所以一本正经地欣赏,并且言不由衷,表现了他的的虚伪和自欺欺人。
语言描写
“我并不愚蠢啊!”这位官员想,“这大概是因为我不配有现在这样好的官职吧?这也真够滑稽,但我决不能让人看出来!”
“不配有”“决不能”等表现了第二位官员的虚伪,辛辣地讽刺了皇帝的昏庸、不能量才用人。
心理描写
官员:
因此他就把他完全没有看见的布称赞了一番,同时对他们保证说,他对这些美丽的色彩和巧妙的花纹感到很满意。“是的,那真是太美了!”他对皇帝说。
言不由衷的语言突出了这位官员的愚蠢、虚伪和阿谀奉承。
语言描写
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
连用四个感叹号,突出了众人对皇帝的阿谀奉承,突出了人们或担心自己被别人看出不称职、愚蠢,或被舆论影响而违心说谎,突出了社会的病态。
百姓:
语言描写
……于是大家把这孩子讲的话私下里低声地传播开来。
“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啊!”
“他实在没穿什么衣服呀!”最后所有的百姓都说。
借小孩子之口,既可以表现说话者的怀疑,又可以让自己的名声暂时得到保护,也表现出人们对真相的逐渐接受。
语言描写
他们装作是在把布料从织布机上取下来,用两把大剪刀在空中裁了一阵子,同时用没有穿线的针缝了一通。最后,他们齐声说:“请看!新衣服缝好了!”
“取”“裁”“缝”等动词形象地写出了两个骗子装模作样的丑态,体现了他们的狡猾。
骗子:
动作描写
“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啊!”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
小孩说出了事情的真相,体现了孩子天真大胆、率真单纯的性格特点。
小孩:
语言描写
皇帝:昏庸无能、爱慕虚荣、愚蠢。
大臣:虚伪愚昧、阿谀奉承。
骗子:狡猾伪善。
孩子:天真烂漫、无私无畏。
小结:(共36张PPT)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19
皇帝的新装
第2课时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梳理了故事情节,重点分析了人物形象。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学习想象和夸张的写作手法,理解童话的讽喻意义。
学情回顾
1.赏析下面的语句。
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精读课文
分析讨论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把皇帝爱穿新装的癖好渲染到了极点,突出了皇帝的虚荣愚蠢、荒唐可笑。
“哎呀,美极了!真是美妙极了!”老大臣一边说,一边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是的,我将要呈报皇上,我对这布料非常满意。”
连用四个“美”和四个叹号,写出了“诚实”的老大臣的虚伪。
那些托后裙的内臣都把手在地上东摸西摸,好像
他们正在拾起衣裙似的。他们开步走,手中托着空气
——他们不敢让人瞧出他们实在什么东西也没看见。
“东摸西摸”“托着”等动作写内臣们的可笑举止。
他们越郑重其事,越能体现出他们的虚伪。
2.皇帝派了“诚实”的老大臣和“诚实”的官员去察看织布的进程,为什么两次强调“诚实”?
皇帝两次都派了“诚实”的人去察看,但正是这两位“诚实”的人,在皇帝面前撒谎,用“诚实”一词来写老大臣是反语,颇具讽刺意味。
3.第5-17段写两位“诚实”的官员去看布料的情形,作者这样安排有何作用?
作用有三:
(1)安排两位官员先后去看布料,强化了皇帝渴望得到新装的迫不及待的心理,表现了皇帝的虚荣。
(2)两位官员看布料的表现,揭示了官员的虚伪、自私,也从侧面讽刺皇帝不能量才用人的昏庸无能。
(3)两位官员看布料并向皇帝撒谎的情节,直接推动了骗局的进一步发展,为下文的游行大典做了铺垫。
4.在根本不存在的“新装”面前,皇帝、大臣们、骗子、老百姓都说了假话,为什么?
皇帝
怕失去尊严、皇权
大臣们
骗子
老百姓
怕丢了官职,怕别人说自己愚蠢
为了骗取大量的金钱、财物
怕得罪皇帝被杀头,怕别人说自己愚蠢
骗子说缝出来的衣服具有“任何不称职的或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的特性。他们抓住了人性中的虚伪、自私、怯懦的弱点,再利用封建专制皇权的威严,使并不高明的骗局得逞。
5.骗子的骗局为什么能得逞?
因为小孩子单纯天真,不懂人情世故、无私无畏。
这是一个不堪一击的悲剧,谁都能看得出,可是谁都不愿意说,可怕,可悲。……
——安徒生
6.为什么安排一个小孩来揭穿骗局?
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昏庸、愚蠢、虚伪、狡诈、自欺欺人、荒唐可笑的本性。
告诉我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7.这篇童话讽刺了什么?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如果你是《皇帝的新装》里的小孩,你会怎样?在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你是怎么做的?说给大家听听。
同学们可以自由讨论哦!
请同学们就下面设定的情境,展开大胆想象,写一段文字。
(1)游行大典完毕,皇帝回宫后,事情将会怎样呢?(2)假如孩子没有把真话说出来,事情会怎样发展?
同学们写完之后,可以相互讨论,看谁写得好。
概括主题
本文通过讲述一个昏庸无能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被两个装成织工的骗子所骗,最后赤身裸体参加游行大典的诙谐故事,幽默而辛辣地讽刺了当时欧洲封建统治阶级奢侈、昏庸、虚伪、愚蠢、自欺欺人的丑行。课文具体描述的是看不见的、实际上根本不存在的“美丽的新装”,深刻地揭露了皇帝及大臣们的丑恶灵魂。文末由小孩子揭穿骗局的情节别具深意,寄托了作者对人民群众和未来的信心。
课堂小结
学后感悟
感悟一:“这个天真的声音”在一个谎言充塞的世界里显得格外响亮,也格外珍贵。只有天真活泼的儿童,才是最纯洁无瑕的。这启示我们:做人要保持心地的纯洁、纯真,做一个真诚的人,讲真话,反对社会现实中的假、恶、丑,让真、善、美充满人间。
课堂小结
感悟二:《皇帝的新装》是一场欺人的闹剧,在嘲讽讥笑过后,留给我们的是严肃的思考。人性中的那份脆弱的易受社会浸染的纯美,如诚信无私,该如何去呵护,去坚守。我们应思考如何才能使心灵的家园永远灿烂无畏。
课堂小结
1.极度的夸张
文章一开始,作者就运用夸张的手法刻画了一个爱慕虚荣、穿新衣成癖的昏庸皇帝,为故事的展开埋下了很好的伏笔。接下来老大臣和官员们的荒唐表现更是极度夸张的结果,让读者看到一个个虚伪、愚蠢、自欺欺人、荒唐可笑的丑陋形象,同时对统治阶级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和辛辣的讽刺。
写作特色
精读课文
2.奇特的想象
骗子设计的骗局,皇帝及众官员乃至百姓们的上当受骗,最后上演的一幕皇帝裸体游行的闹剧等,都体现了作者想象的奇特。作者通过这些奇特的想象,运用
夸张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一幅群丑图,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感染力,鲜明地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3.清晰的脉络
全文以“新装”为叙事线索,以“皇帝”为中心人物,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围绕着“骗子行骗”“皇帝受骗”“大臣助骗”“小孩揭骗”等情节来刻画人物,全文的情节发展脉络为“皇帝酷爱新装——骗子‘做’新装——君臣看新装——皇帝穿新装——小孩揭新装”,结构清晰,条理清楚。
皇帝的新装
揭露丑恶
赞美纯真
引子:爱新装——昏庸、虚荣
结局:揭新装——天真无邪
开端:做新装——奸诈、狡猾
发展:看新装——虚伪、愚昧
高潮:穿新装——自欺欺人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课堂检测
(1)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去xuàn
yào(
)一下他的新衣服。
(2)任何不称职的或者yú
chǔn(
)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3)虽然如此,他仍然觉得,先派一个别的人去看看工作的进展情形比较tuǒ
dàng(
)。
(4)是的,我将要chéng
bào?(
)皇上,我对这布料非常满意。
炫耀
愚蠢
妥当
呈报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A.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其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B.伪劣药品造成的危害骇人听闻,药品市场非整顿不可。
C.理想主义者是不可救药的:如果他被扔出了他的天堂,他会再创造出一个理想的地狱。
D.班长提议星期日去敬老院义务劳动,大家随声附和,纷纷表示赞同。
D
2.下列各句中画横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课堂检测
A.他们说:“这些衣服轻柔得像蜘蛛网一样,穿的人会觉得好像身上没有什么东西似的——这也正是这些衣服的优点。”
B.他们摆出两架织布机,装作是在工作的样子,可是他们的织布机上连一点儿东西的影子也没有。
C.城里所有的人都在谈论着这美丽的布料。
D.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C
3.童话往往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夸张来叙写故事,表现主题。指出下列句中没有运用夸张手法的一句是(

课堂检测
(1)“我要派我诚实的老大臣到织工那儿去,”皇帝想,“他最能看出这布料是什么样子,因为他这个人很有理智,同时就称职这点来说,谁也不及他。”


(2)“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二分地满意!”


(3)皇帝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肢。


心理描写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4.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描写方法。
课堂检测
拓展阅读
拓展探究
①美戴斯国王从陌生人那儿学会了点金术,高兴地跳了起来,满屋子奔跑,碰到什么东西就抓住什么东西。他抓住一根床柱,它立刻变成了一根金柱子。他从桌子上拿下一本书。手刚一碰,嘿!它竟成了一捆薄薄的金片,他急忙穿上衣服,这衣服也变成了华丽耀眼的金衣服。国王从口袋里拿出眼镜戴上,谁知镜片已变成金片了,眼前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②“这算不了什么。”国王心想,“我指望大的好处,就不能怕带来一些小的不便。”他想到花园去看看,在那里有许多盛开的玫瑰花,微风吹来,香气醉人。国王在花丛中来回走动,并毫不疲倦地使用点金术,一直点到每朵花,甚至连花蕊里的虫子都变成了金子为止。
③随后,国王就回到宫殿与女儿一起吃早饭。长条桌上放着咖啡、面包、烤鱼等食物。国王倒了一杯咖啡给女儿,女儿接过杯子惊奇地叫了起来:“刚才还是个瓷杯,怎么一下子变成了金杯?”国王高兴地对她说:“我已有了点金术!我将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他一边说,一边将一
拓展探究
勺咖啡送到嘴中,可他嘴唇刚一触到咖啡,咖啡立刻变成了金液,随即就硬化成一块金子。看到这情形,他不禁大吃一惊。他随手又拿起一片面包,但还没来得及掰开,它已成了金块。国王几乎绝望地拿起一块烤鱼,不用说,烤鱼也立刻变成了金子。
④国王十分羡慕地望着女儿津津有味地吃着面包和咖啡,就走到女儿面前,一面抚摸着女儿,一面请女儿拿片面包给自己吃。突然间,他心爱的女儿也变成了一尊金像。
拓展探究
⑤国王发疯似的大声喊叫:“陌生人,快来呀!快来救救我的女儿!”
⑥不一会儿,陌生人就出现在国王的面前,说:“点金术一定给你带来了许多财富吧?”
⑦国王说:“现在我才真正明白,金子不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请给我解除点金术吧。”
⑧“你比以前聪明多了,美戴斯国王!”陌生人严肃地说,“我看得出来,你的心还没有完全从血肉变成金子,否则就无法挽救了。快去吧!跃进大花园旁边的那一条小河,在河中装瓶水,把水洒在你要它变成原样的东西上。如果你真诚地去做,就可以补救你由于贪婪所造成的灾害。”
拓展探究
⑨国王快步跑到河边,连鞋子也来不及脱去就跳进河中,想尽快将点金术冲洗掉。他还带了一瓶河水跑回宫殿,用水洒向心爱的女儿,水一落到女儿身上,他就看到这可爱的孩子双颊又恢复了红润的颜色!
⑩国王拥抱着女儿说:“孩子,是爸爸害了你。从今以后,我再也不要点金术了。”
1.请给本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点金术
拓展探究
“大的好处”


 
“小的不便”:

所碰物品全都变成金的,他的财富瞬间增加无数倍
谁知镜片已变成金片了,眼前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
2.第②段中的“大的好处”和“小的不便”分别指什么?(可以自己概括,也可以用原文语句回答)
拓展探究
(1)相同点:

(2)不同点:
讽刺内容不同,本文讽刺的是人的贪婪;《皇帝的新装》讽刺的是统治阶级的虚伪。
都是童话,都是通过虚构的故事讽刺一种病态的社会现象
3.本文与《皇帝的新装》有许多相似之处,试比较两文的异同。
拓展探究
4.发挥想象,设想一下文中的这位国王如果执迷不悟,将会出现怎样的后果。
示例:他所接触的一切都会变成金子,他会失去一切,整日与金子为伴,最后饥渴而死。
拓展探究
推荐阅读篇目
①《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
②《豌豆上的公主》
③《小意达的花儿》
④《拇指姑娘》
⑤《海的女儿》
积累拓展
一个希望自己变得很有质量的人,我希望他读读童话,一个希望自己变得很有情趣的人,我希望他读读童话……安徒生永远活在儿童和成人的心中。
——曹文轩
指鹿为马
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者。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