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四句诗中所说的诗人是谁??
一诗一文一烟斗,一个脊梁一声吼。?
一画一印一全集,一代英豪一红烛。
闻一多
红烛
闻一多
闻一多(1899-- 1946),原名闻家骅,改名多,字友三,又改名一多。1899年11月24生于湖北浠水。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五四运动后开始发表新诗。曾留学美国。先后在中山大学、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7月15日发表了著名的《最后的一次演讲》,当日下午,即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杀害。
《最后的一次演讲》
早年参加新月社,提倡新格律体诗。
他致力于研究新诗格律化的理论,在论文《诗的格律》中,他要求新诗具有“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辞藻),并且还有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三美"主张)
"三美"主张是针对当时的新诗形式过分散体化而提出来的。这一主张奠定了新格律学派的理论基础,对新诗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新月派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文化弱点,也使新诗进入了自主创造的时期。
新月派:
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等。
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动转移到上海,这是后期新月派。它以《新月》月刊和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新加入成员有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等。
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为了实现这一理论原则,新月派诗人在诗歌艺术上做了有益的尝试,首先是客观抒情诗的创作,即变“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为主观情愫的客观对象化。
创作缘由
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他不堪忍受受到的歧视,写过许多爱国诗篇。
1926年从美国归来,但看到的是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弊的黑暗现实,极为失望。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为了其诗的深层根基。
诗集《红烛》由诗人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不但以浓烈的色彩独树一帜,而且还以丰富的想象、精炼的语言、典型的东方风格,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这首与诗集同名的诗篇,就是诗集《红烛》的序诗。
听朗诵
思考“红烛”意象在诗中的含义
《红烛》
古典诗歌中“红烛”
近试上张水部
[唐] 朱庆余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无题 [唐]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咏物诗。
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对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
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原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从诗歌题材的特点来看,这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这种诗有什么特点?
问题:李商隐的诗句“蜡炬 成灰泪始干”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
“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全诗的引子,诗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 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
“灰”与“泪”两层。
2、3、4节——“灰”
5、6、7、8——“泪”
1. 第1节 开头“红烛啊,这样红的烛”对全诗有什么作用?
是全诗抒情的中心和总纲。
情感:对于红烛的敬慕之情,赞叹红烛。
“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
诗人:作者本人
红:赤诚
“吐”字作用:将诗人的奉献精神和赤诚表现得一览无余。在诗人眼里,红烛是理想人格的化身。
2. 第2、3节,先说红烛“一误再误”,后又写“不误不误”是不是矛盾?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牺牲自己,无私奉献
然后才放光出来——
给别人带来光明
(设问,自问自答,表现了思考觉悟的过程)
3.第2、3节,先说红烛“一误再误”,后又写“不误不误”是不是矛盾?
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只有牺牲自我,,才能给别人带来光明——自己当无私奉献。
同时也更有力的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这正是与利已主义哲学完全对立的一种新的人生观。
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
4.第4节 怎样理解“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世人的梦:众人深受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思想文化的毒害,如在梦中。→让世人觉醒
世人的血:没有血性,麻木不仁。→让世人热血沸腾
灵魂、监狱:世人被困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思想监狱。
→把世人从精神监狱中解放出来
诗人爱国的赤诚之心是与祖国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连。
5.红烛“伤心流泪”的原因是什么?其中有何深意?
原因: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
深意:
意象——残风、烧得不稳
残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邪恶力量
烧得不稳:不能充分地牺牲自己,为世人带来更多光明。
6. 怎样理解“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1) “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哪怕因果关系不公平、不合理,但仍做不屈的奉献。
(2)诗人劝勉红烛的同时,也是在劝勉自己:只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
对红烛“红”的赞叹
对红烛“自焚”的困惑
找到红烛燃烧的高尚理由
感伤怜悯红烛的燃烧
对烛泪的思考
重申红烛精神
开导安慰红烛流泪
蜡炬成灰泪始干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赞叹
困惑
感伤
明白
困惑
明白、安慰
红烛精神
献身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
红烛烧蜡成灰,为创造光明而彻底自我牺牲。
红烛伤心落泪,为创造光明而忍受被摧残的痛苦。
红烛以“莫问收获,但闻耕耘”为宗旨,唯愿为世人创造光明。
红烛形象是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
全诗九节,每一节开头都是一声“红烛啊”,这是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这是反复呼告的修辞方法,局部复沓吟咏,形成诗节的排比,便于倾诉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赋予红烛以人的思想感情,成为诗人抒情的依托。
艺术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