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哉,秋之为气也(哀景)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乐景)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乐景)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右舸争流(乐景)
山抹微云,天粘衰草(哀景)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哀景)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哀景)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哀景)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乐景)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哀景)
秋
故 都 的 秋
郁 达 夫
故 都 的 秋 天
故——“老”“从前的” ,人们对过去的事物往往会产生怀念、眷恋等感情。
故都: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别有一种文化意味暗含其中。
秋——从“秋”字可以看出,文章描写的是秋景,而且秋往往给人落寞惆怅之感。
“故都”与“秋天”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境界
这是一篇饱含着眷恋深情的情景交融的文章。
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花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也读不通郁达夫的妙文。
——刘海粟
苏轼评价盛唐时期山水诗人王维的诗歌: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郁达夫为故都画了几幅秋景图?
故 都 的 秋
秋院图
秋雨图
秋槐图
秋蝉图
秋果图
文章集中反映故都的秋的特点是“清、静、悲凉”,那么第一幅秋院图是如何体现处这些特点的呢?
(1)色彩(视觉):冷暖色调的判断
碧绿的天色,蓝、白色的牵牛花,多选用青、白、蓝、灰等冷色调,这些冷色调一般给人一种“清”的感觉,表现出人内心的悲凉之感。
(红橙黄为暖色系,绿青蓝为冷色系)
(2)声音(听觉):以动衬静
“你也能看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天色——静态 飞声——动态 以动衬静,表现出秋天的幽静的特点。
文章集中反映故都的秋的特点是“清、静、悲凉”,那么第一幅秋院图是如何体现处这些特点的呢?
(3)整体环境
租人家一椽破屋 或在破壁腰中静对蓝朵
破屋、破壁,描写了荒凉之景,寄托了故都数千年历史兴衰沉浮、变化、颓败意蕴,给人落寞、沧桑之感。
(4)意象
①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秋草疏疏落落、尖细且长,描写了树叶飘零、秋草枯草的萧条,表达了作者悲凉的心境。
②牵牛花
朝荣:朝,早晨;荣,开花。早晨开放,近午萎蔫。
对生命的悲凉。
文章集中反映故都的秋的特点是“清、静、悲凉”,那么第一幅秋院图是如何体现处这些特点的呢?
(5)炼字
“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他不愿阿飞再想这件事,忽然抬头笑道:你看,这棵树上的梅花已开了,阿飞道:嗯,李寻欢道:你可知道已开了多少朵?,阿飞道:十七朵,李寻欢的心沉落了下去,笑容也冻结,因为他数过梅花,他了解一个人在数梅花时,那是多么寂寞。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王安石被罢相后无事可做,整日寻芳揽胜打发流年,独坐无聊,就细数落花)
清静闲暇之中透出落寞
原来小品文字所以可爱的地方,就在它的细、清、真的三点。(郁达夫)
意象
色彩
视角
五感
动静
细节
炼字(用字、用词)
……
秋槐图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触觉)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视觉)
调动了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写出了景的宁静,也是心的宁静(闲适中又有着寂寞)。
秋槐图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
能看到扫帚留下的丝纹,既写出了作者的清闲,又写出了环境的落寞,显示出一种悲凉之气。
秋蝉图
意象:秋蝉
一、高洁品质的象征者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蝉》
二、悲秋思绪的代言人
仲夏之月蝉始鸣,孟秋之月寒蝉鸣。
——《礼记》
蝉噪秋至,秋至悲生
秋蝉图
意象:秋蝉
三、哀时伤逝的触发者
古人认为蝉夏生秋死,庄子《逍遥游》里就有“蟪蛄不知春秋”的说法,蝉也就成了生命短促的象征。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逍遥游》
秋蝉图
意象:秋蝉
“衰弱”“残声”——生命将终的凄切没落,自然有悲凉的感觉。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秋雨图
作者笔下的“秋雨图”具有怎样的特点?
灰沉沉的天底、凉风、急雨,一句一景,写出了北国清秋之雨忽来忽去的情景。
在“秋雨图”中加入“都市闲人”有什么作用?
这里的“都市闲人”指的是平民、普通人,这样悠然闲适的互答,更能感悟生活的淡泊,也流露出了作者对“都市闲人”过着那样无忧无虑生活的向往之情。
秋果图
北方果树处处都是,为什么要重点写枣树?
北平与枣树的关系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鲁迅
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 ——老舍《想北平》
秋果图
北方果树处处都是,为什么要重点写枣树?
目的在于表达对故都金秋的热爱和留恋。
但是美好的时光是短暂的。
“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一年也就要结束了,韶光易逝的悲凉之感便油然而生了。
“清”体现在色调上,“静”体现在声音上,“悲凉”体现在每一个景物之中。
本文是写故都的秋,但也写到了江南之秋,主要在哪些段落?其作用是什么?
第2段和第13段。
江南之秋只能感到一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目的是以江南之秋来衬托故都的秋,突出北国之秋秋的深味更浓
何为秋味?
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
本文是写故都的秋,但也写到了江南之秋,主要在哪些段落?其作用是什么?
第2段和第13段。
江南之秋只能感到一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目的是以江南之秋来衬托故都的秋,突出北国之秋的秋味更浓
在结构安排上一前一后——
形成了前后呼应
郁达夫对“故都的秋”是怎样的情感?请大家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第1段“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这故都的秋味”
他为赏秋不辞辛劳,可见爱秋之切
第14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他为这秋色宁愿付出生命的三分之二,可见爱故都之秋之深
情感:向往、迷恋、眷恋
思考:为什么作者喜欢秋景但是看到秋景就会有这样悲凉的情绪产生?
故都秋天的景物所体现出来的那种萧条落寞的景象。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曾留学日本,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在文学创作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1945年9月17日,被日军秘密杀害于苏门答腊。1952年,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成就:首创自传体小说形式,丰富了文学创作体裁。
代表作品:《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怀鲁迅》
知人论世
客观方面:
主观方面:
情绪斗争的痕迹
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居住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花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故都的秋》,在作者的心里,对于秋天悲凉的感受实质上是对人生的感受。全文1700多字,处处渗透着郁达夫消极与积极情绪在纠结与斗争的痕迹。
知人论世
(1)社会环境的黑暗。
(2)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借景物来派遣内心的忧郁烦闷
(3)文人的“悲秋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