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课件(23张PPT)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文档属性

名称 1.1《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课件(23张PPT)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19 20:45: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习近平
天下有道
丘不与易也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文言词句。
2、分析人物言行,揣摩人物心理,了解人物态度与观点。
选文一:仪封人请见
仪封人请见(xiàn),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jiàn)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sàng)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duó)。”
思考:仪封人对孔子的评价、态度怎样?对“天下”形势的评价怎样?
选文二:长沮、桀溺耦而耕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 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 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 曰:“为仲由。”
曰:“是孔丘之徒与?” 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选文二:长沮、桀溺耦而耕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思考:(1)长沮、桀溺对孔子的评价怎样?从哪里可以看出?
(2)长沮、桀溺对天下的评价怎样?面对“天下”形势,长沮、桀溺和孔子各采取怎样的态度?
选文三: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dài)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bì)之,不得与之言。
思考:(1)接舆对孔子的态度怎样?
(2)接舆对天下的评价怎样?他采取怎样的处世态度?
课堂小结
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是一个“天下无道也久矣”的时代,是一个“滔滔者天下皆是也”的时代,是一个“今之从政者殆而”的时代。面对这样一个时代,长沮、桀溺选择“耦而耕”的避世态度,接舆选择装疯避世的人生态度,孔子选择与“斯人之徒”“易之”的人生态度。
天下有道
丘不与易也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文言词句。
2、了解孔子所处的时代背景,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的精神。
选文四:子路从而后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hè)蓧(diào)。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shǔ)而食(sì)之。见其二子焉。
选文四:子路从而后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选文五:子路宿于石门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思考:(1)丈人、晨门对孔子的评价怎样?丈人采取怎样的处世态度?
(2)试用文中的话语评述,在儒家眼中丈人是怎样的人?
深入探究
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是一个怎样的“无道”时代?
1、今国与国相攻,家与家相篡(掠夺,夺取),人之与人相贼(残害),君臣不惠忠(仁慈、忠诚),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和睦、协调),此则天下之害也。(《墨子·兼爱》)
2、《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史记·太史公自序》)
深入探究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中,长沮、桀溺这类“隐者”群体有哪些独特的文化特质?
1、隐士是士的另类。什么人可以做隐士?有本事的人。有本事的人当中,什么人是隐士?不做事的人。所谓“不做事”,也不是什么都不做。耕田、种菜、砍柴、钓鱼之类,还是要做的,否则他们吃什么?他们的“不做事”,其实是“不做官”。不做官也不是“不会做”或者“做不了”,而是“不愿意”。能做,会做,做得了,却偏不做,才叫“隐士”。(易中天《百家讲坛》)
2、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喧嚣。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唯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白居易《中隐》)
深入探究
你如何看待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处世态度?是什么让孔子做出了这样的选择呢?
是天降大任于斯人也的使命感!
是救民于水火的社会责任感!
是追求礼乐治国理想的崇高感!
既然不被鲁国所用,便去周游列国,茫茫中原,总能听到辘辘的车轮声。那是你在驾车前行,仪封人赞扬你,你没有沾沾自喜;接舆唱凤歌劝你,你不为所动;长沮、桀溺嘲讽你,你在伤感中更加坚定。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历史最终告诉我们:谁终将声震人间!
课堂小结
一个栩栩如生的孔子从历史中走来,和我们那样的近。我们仿佛看到了他的伟岸,听到了他的心跳。当国家和民族处在危难之时,正是因为有了他们这些明知不可为而为的人,我们民族的航船才冲过一道道险关,才有今天国家的繁荣和昌盛。灵魂纯洁高尚的孔子忧国忧民、积极进取、勇于担当。他的文化人格是我们乃至世界的榜样,它曾经激励了无数代的仁人志士,它也必将永远传承下去。
拓展延伸
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崇高悲壮人格,影响了自古至今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纵观中国历史,你能否找出一些此类代表人物?
拓展延伸
林则徐,于列强横行之时,万里销烟,雄壮虎门,壮我国人。是他,冷对昏君,怒对贪官,担当起“开眼看世界”的责任。是他,含恨被贬,忠而被忘,仍心念强国图存的责任!“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他拥有的是一颗英武的民族魂。
拓展延伸
孙中山先生说:“既以担当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既不可以若败而灰心,亦不能因困难而缩步。精神灌注,猛力向前,则终有最后成功之日。”先生的话告诉我们:做一件事情,首先要勇于担当,并且不畏艰难,按道理做事,总有一天会走向成功。
拓展延伸
钱学森,年轻时留学美国,学有所成后,不顾美国政府的反对,执意回国效力。他放弃了优越的生活环境,放弃了高额薪水,双手重新抓住的却是中国导弹事业,扶起的亦是中华民族不屈的灵魂。
孔子的人生态度:
积极入世;
勇于担当;
以天下为己任;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北宋)张载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