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明朝君权的加强》是七年级下册第15课的内容。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时期,而明朝君权的加强是明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这一课在明清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包括政治、文化方面的措施及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和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由学生阅读、讨论、研究、分析、归纳;②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正确认识明朝君主权力的加强,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表现。②认识到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滞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明朝初年加强君权的措施。
难点:正确认识八股取士。
三、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对形象、直观的内容掌握较快,本课内容又比较抽象,所以力求做到:变抽象为形象,使他们乐于接受,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
四、教法学法
采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效率,同时进行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来完成本课的学习。
五、教学过程
1、针对学生特点和本课内容,我决定通过以下方式导入
2、本课重点“明朝从哪些方面加强君主权力?” 需要学生通过阅读、归纳才能完成,稍有难度。需要通过阅读提纲的引导,帮助学生归纳,避免学生遗漏。
首先展示问题和阅读提纲,然后由学生通过阅读归纳、小组合作完成教学目标,最后师生共同分析。既可以加强学生对重点内容的掌握,也可以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
3、对“八股取士”的认识是本课的难点,可通过练习题让学生根据课文完成,可以让学生回顾科举制,以及把八股取士与焚书坑儒相比较,认识八股取士的危害,逐步培养学生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认识到加强了封建专制统治,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教师联系我们现在的考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观点灵活。我们在课堂上应该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断培养创造力。
4、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完全针对本课基础知识和重点进行。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以上是我对本课的设计思路,如有不合适的地方,请老师们多提建议!(共20张PPT)
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中国古代明、清两朝历代皇帝祭天之地。
建于明朝永乐年间,是旧皇城南端的正门,那时叫作承天门。
南京明孝陵 明朝开国皇帝和皇后马氏合葬于此。因马皇后谥“孝慈”,故陵名称“孝陵”。明孝陵也是我国现存古代最大的皇家陵寝之一,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明太祖
建文帝
明成祖
1、他们是怎样当上皇帝的?
2、他们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加强自己的权力?
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1 地方: 废行省,设三司。
2 中央: 废丞相,设六部。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3 设特务机构,锦衣卫。
4 改革科举制度,实行八股取士。
明成祖加强君权措施:
建文帝
朱棣
削藩
靖难之役
迁都北京
削藩
设东厂
为加强君权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哪些?
政治上
司法上
思想上
军事上
改革行政机构,迁都北京
设立厂 卫特务机构
实行八股取士
实行削藩政策
皇帝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中书省
丞相
1、改革行政机构:
地方
中央
行省
三司
殿阁大学士
一、政治方面
君 权 加 强
思考并回答:
①朱元璋通过什么措施做到“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
②大臣们每天过得生活如何,你会用哪些词汇来形容?
③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2.设锦衣卫特务机构
人物:朱元璋 大学士宋濂。场景:上朝。
朱元璋问:听说爱卿家昨晚请客了?
宋濂答:我请了几位好朋友,让厨师烧了几个好菜。
朱元璋很满意地说:卿家没有欺骗我。说着拿出一张图,上面画着宋濂请客的座次位置。
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
3、削藩和迁都北京
北京故宫
历史小知识
八股文程式
破题
承题
起讲
入手
起股
中股
后股
束股
明代科举考试试卷
二、思想文化方面
——八股取士
思考:唐太宗和顾炎武为什么会对科举考试有不同的结论?你对科举制有什么看法?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读图学史
以史为鉴
我们今天的考试内容和文体与明朝相比有哪些进步?
明朝强化君权的措施中有哪些是前代未曾出现的?采取这些措施有什么利与弊
学史善思
思考:由此看出封建社会发展到明朝呈现怎样的趋势?
明朝时期我国封建制度已渐趋衰落
今天,
我收获了……
我来小结
厂卫特务机构
削 藩
废 丞 相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八股取士
按察司
废行中书省
布政司
都 司
皇 帝
群臣
人民
知识分子
地方
中央
皇族
知识梳理: 明朝君权的加强
阅读下列材料: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引自某史书《职官志》 请回答:
(1)这是 朝官制的变化,文中的“帝”指 。 (2)材料中的“六部”指哪六部?六部的最高长官对谁负责?
(3)材料中“帝自操威柄”是什么意思?
(4)上述史料所说的机构变化起了什么作用?
课外延伸
想一想,明十三陵为何没有朱元璋的陵墓,为何朱棣的陵墓那么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