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一、单项选择题
1.“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形成但又过时。”导致这种“过时”的主要原因是( )
A.存在两大军事集团彼此对峙
B.民族解放运动兴起摆脱列强控制
C.英德矛盾促使世界局势紧张
D.列强经济发展改变原有力量对比
2.作家茨威格以“一个欧洲人的回忆”记录下曾亲历的社会政治事件。其中写道:曾经发誓要战斗到最后一息的威廉二世皇帝终于越境出逃了。那一天却给我们带来许多宽慰。因为我们——当时全欧洲的人也和我们一样——相信战争永远结束了。蹂躏我们这个人类世界的野兽都已被制伏。我们相信威尔逊的纲领,就好像完全是我们自己的纲领似的。当俄国还在以人道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思想欢庆自己蜜月的日子里,我们仿佛看到了朦胧的曙光。下列项中,与作者回忆直接相关的是( )
①德国战败,德意志帝国瓦解
②美国崛起,国联建立
③十月革命胜利,苏维埃政权建立
④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他们坐在巴黎,决定在哪些国家将存在,哪些国家将不存在,它们的边界应如何划分,以及中东和世界其他地区将在战胜国之间如何分配等。”这反映了当时( )
A.美国掌握世界霸权
B.国际联盟存在明显不足
C.大国强权统治世界
D.帝国主义阵营更加巩固
4.1917年国际妇女节当日,彼得格勒工人自发举行罢工和游行,后来示威群众增至20万人,数万名士兵也公开站在起义者一边,他们同工人一起,占领冬宫和政府各部。这次起义( )
A.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B.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
C.违背了广大人民群众要求
D.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5.据《苏联史(第一卷)·俄国革命》记载,直接参加十月革命的只是有组织的彼得格勒卫戍部队和工人赤卫队,总共不超过2.5万到3万人,起义进展顺利,几乎没有遇到真正的抵抗,有条不紊地占领了一个又一个机关,几乎没有放枪,没有流血,在起义过程中一共死6人,伤50人。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彼得格勒在十月革命中是和平解放的
B.十月革命将《四月提纲》的理想都变成了现实
C.布尔什维克党对十月革命进行了精心的组织与准备
D.十月革命只有工人参与,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6.列宁曾说:“我们承认自己对农民是负了债的。我们用纸币从他们那里换来粮食,我们向他们借的,我们应当偿还这笔债务,恢复了我们的工业以后,我们一定要偿还。”这段材料反思的是( )
A.余粮收集制
B.粮食税
C.农业集体化
D.人民公社化运动
7.1921年,苏俄私人资本积累为1.5亿卢布,1923年初增至3.5亿卢布。从1922年到1925年,注册的私人工业企业数量从856个增至1
786个。这说明苏俄(联)( )
A.私有经济日趋占据主导
B.新经济政策成果凸显
C.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
D.轻工业成为发展重心
8.有学者指出,新经济政策是一种政策转变,它要求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运用国家资本主义,以与资本主义结盟的策略代替单纯的计划和行政划拨手段。由此可见,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 )
A.建立独立完整的重工业体系
B.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C.强化国家对社会经济的干预
D.向社会主义的迂回过渡
9.尤·布尔金在《三个列宁》中认为,十月革命的列宁在思想和行动上完全以阶级观点为依据。……后来的列宁越来越不像马克思主义者,而是渐进的“改良主义者”。列宁的“改良”是( )
A.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B.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C.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
D.取消实物配给制实行自由贸易
10.下表是根据《苏联共产党员决议汇编》一书统计的数据,以下数据说明苏联农业集体化( )
A.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健康发展
B.有利于打破帝国主义对苏联封锁
C.追求高速度缺乏实事求是精神
D.推动了农轻重各产业的协调发展
11.在第八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将消费品的增长率定得比重工业高。在第十个五年计划中,又以前所未有的态度明确了工业品的质量问题。这说明此时苏联( )
A.承认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失败
B.改革已经触及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C.政府非常重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D.集权管理模式导致工人消极怠工
12.下表为二战期间苏联与德国生产的坦克和自行(强击)火炮的生产对比数据。这些数据可用来印证当时( )
时间
苏联
德国
1941年
6000辆
6075辆
1942年
24700辆
5500辆
1943年
24000辆
11500辆
1944年
29000辆
29050辆
A.苏联工业体系的相对独立性
B.人民为工业化作出巨大贡献
C.斯大林模式具有战时优越性
D.反法西斯战争出现战略转折
13.甘地说:“大英帝国近百年的殖民统治在这小小的盐粒攻击下岌岌可危。”下列属于这场运动成果的是( )
①甘地获释
②英国撤销取缔国大党的禁令
③沿海人民可以煮盐
④甘地提出真正独立的要求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4.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主要历史条件有( )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
②十月革命后各国都成立了共产党组织
③帝国主义重新瓜分掠夺殖民地激化了民族矛盾
④第一次世界大战摧毁了世界殖民体系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5.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节约法》,主要是大幅削减了联邦政府的总预算。总统有权决定今后的预算调整。削减份额中很大一部分来自退伍军人,通过该法案缩减了政府开支和退伍军人津贴共5亿美元。由此可推知( )
A.国会对联邦政府的制约加强
B.美国对军队建设的力度减小
C.总统的权力范围进一步扩大
D.经济危机恶化趋势得以缓解
16.“1939年起,德国采取一连串的对外侵略行动,波兰、捷克斯洛伐克、挪威相继为德国所控制,1940年6月以后的一年里,只有一个欧洲国家与德国抗衡。”这个国家是( )
A.英国
B.法国
C.西班牙
D.苏联
17.罗斯福说:“德国和日本……把不帮助轴心国家的一切民族和国家都当作全体和每个轴心国家的共同敌人,这就是它们简单明确的总战略。所以……只有类似的总战略才能够对它抗衡。”罗斯福说的“类似的总战略”是指( )
A.美国通过《租借法》帮助被轴心国所侵略的国家
B.美、英发表《大西洋宪章》,结成共同反对“纳粹暴政”的联盟
C.美国对日本和德国等轴心国家宣战
D.所有对轴心国作战的国家结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18.下图是二战结束前英国的一幅漫画《今天感觉好些了吗?》,漫画中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正在探视躺在病床上的头缠绷带、受了伤的地球。下列对该漫画解读准确的是( )
A.承载了民众医治战争创伤、进行战后重建的美好愿望
B.肯定了美英苏三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主要贡献
C.预见了美苏由战时合作到战后争霸世界的国际格局
D.反思了核武使用后的环境灾难,倡导生态环保理念
二、非选择题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8年1月30日,印度独立运动领导人、国大党领袖甘地在祈祷会上被刺杀。甘地死后一直受到广泛的评论。丘吉尔曾说:“见到甘地先生……是令人作呕的,他曾是一个妨害治安的天普中学出来的律师。现在在东方做出苦行僧的样子,半裸地在总督府前游行,却出名了。”与此相反,爱因斯坦这样评论甘地:“不是通过暴力达到我们的目的,而是不同你认为邪恶的势力结盟。”
材料二 1910年墨西哥爆发资产阶级革命,1917年制定了新宪法。但是,因奉行金元与枪炮并用政策的美国干预等原因,国内冲突不断,军事政变频繁。1934年7月,拉萨罗·卡德纳斯当选总统,依照新宪法原则实行改革。他实施废除封建大地产法令,在6年任期中使将近100万农民无偿得到4
500万英亩土地;1937年把外国垄断资本控制的铁路全部收归国有,1938年宣布把属于英、美、荷的17家石油公司收归国有;在国有化过程中,政府支持工人组织要求,签订了有利于工会的集体合同;1938年3月,改组以军事寡头为主体的执政党,容纳工会、农民和其他群众组织参加;等等。卡德纳斯的民族民主思想及其实践,使墨西哥走上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丘吉尔和爱因斯坦为何对甘地的评价不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卡德纳斯改革的原因,并简析卡德纳斯改革的历史意义。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39年11月4日,罗斯福签署了新的中立法,交战国可以用现金购买武器,由本国船只装运回国,这实际上有利于海运实力较强的英法。但是所有从美国进口的物品都需要用现金来购买,导致英国的黄金储备在二战爆发后迅速下降。到1940年底,英国的黄金储备已经耗尽,已经无力用现金购买战时紧缺的物资。1940年12月16日罗斯福召开记者招待会,用借“水龙头”给邻居家灭火来比喻美国将对英国进行的援助形式。1941年3月11日罗斯福冲破国内的重重阻力,促使国会通过了《租借法案》。
——摘编自于婧《从英美“血缘姻亲”看<租借法案>的诞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出台《租借法案》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租借法案》对二战的影响。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苏德战争爆发后,盟国开始就开辟第二战场问题进行协商。丘吉尔表示,在目前情况下,大举登陆必遭“血腥还击”,而小规模袭击“只能导致惨败”,拒绝了苏联的提议。1942年上半年,在国内外的压力下,英国被迫同意美国提出的西欧作战计划,但在开始时间上作出了重大保留。同年8月,在与斯大林的会谈中,丘吉尔把法西斯在欧洲的统治比喻为鳄鱼,主张应该首先打击它“柔软的下腹部”,强调在英国传统势力范围的北非、包括巴尔干在内的地中海地区展开军事行动的重要性,而第二战场的开辟只能推迟。在1943年底召开的德黑兰会议上,经过激烈的斗争,英国不得不同意开辟第二战场的具体计划。1944年6月,盟军终于实施了在诺曼底登陆的“霸王计划”。
——摘编自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拖延第二战场开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二战场成功开辟的意义。
参考答案
1——18:DCCDC
ABDCD
BAACC
ADA
19.(1)分析:丘吉尔站在英国殖民者立场上,反对印度独立,反对“非暴力抵抗”和与英国殖民者“不合作”的态度,故而贬低甘地。爱因斯坦倡导反战和平,高度赞赏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它增强了印度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促进了不同教徒间的团结,使印度摆脱英国实现民族独立。
(2)原因:资产阶级革命和新宪法的颁布;美国对墨西哥的侵略和控制;国内军事寡头统治,政局动荡;外国控制经济命脉;封建大地产制存在;工人、农民的支持;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等等。
意义:维护了宪法精神,捍卫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成果(完善了民主政治);有利于政局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保护了工人、农民的利益;维护了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
20.(1)原因:英国已无力依据“中立法”用现金购买美国物资;法西斯国家侵略威胁到了美国;为了援助英国等国家的反法西斯战争;罗斯福的推动。
(2)影响:给反法西斯国家进行持久战争提供了物质支持;增强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胜利信心;促进了反法西斯国家走向联合;客观上加速了美国卷入反法西斯战争。
21.(1)初期军事力量不足;集中力量保护英国的安全;抢占英国传统势力范围优先;将本国利益置于盟国整体利益之上。
(2)显示了盟国与法西斯作战团结一致;对德国形成两面夹攻;加速了德国的溃败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