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1《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和文化意义,把握其精神实质。
2.熟读课文,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3.坚持熟读成诵,在诵读中积累语感,加深理解。
4.欣赏本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表现手法。
5.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及其积极意义,培养高尚的情怀。
教学准备:
课件、多媒体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探讨醉翁形象和本文主题。
2.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及其积极意义。
3.比较阅读,理解仁人之乐。
【教学过程】
一、议读,感悟作者情怀
1.跳读,读出作者身份
预设:欧阳修的身份——遭贬的滁州太守。
2.选读,读出滁州人民的生活状态
预设: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太平祥和、安定富足、民风淳朴。
3.找读,读出太守的形象和心情
预设:苍颜白发,醉,乐,能述以文;抑郁,快乐。
4.本文的内容可以用哪三个字概括?
美
醉
乐
(1)美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其二,朝暮变化之美;其三,四季变幻之美;其四,动静对比之美。
(2)醉
结合全文内容回答,太守是为什么而醉?
①为景而醉。第1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第2段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
②为人而醉。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太守醉,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③为情而醉。“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一句中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是在于与民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3)乐
深入理解文中的“乐”。
①
本文以“乐”为线索,作者是怎样步步深入表现“与民同乐”的主旨的?
山水之乐→→四时之乐→→滁人游之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乐→→山林之乐(游宴之乐→→太守之乐)。
②
本文都写了谁的“乐”?
(禽鸟乐、滁人乐(负者歌于途)、众宾乐(从太守游而乐、宴酣之乐)、太守乐(山水乐、宴酣)。
③
你从滁州百姓之乐中间有没有感受到太守之乐?如何理解太守的“乐其乐”?
滁人欢乐情形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滁人游”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兴高采烈出游,可见他们生活安定富足,这是与太守的励精图治有直接关系的。太守是为此而乐。能与民同乐,也是他的政治理想。
5.作者自号醉翁,以醉翁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如何看待他的醉?他的“醉”与“乐”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纵情林木,醉意山水,这是作者的真意。他的“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是为了写“乐”。“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更在于“乐民之乐也”(与民同乐)。宋仁宗庆历五年,范仲淹等推行“庆历新政”失败,相继被贬职。欧阳修因上书为他们辩护,也被贬职为滁州知州。“庆历新政”的失败,使北宋丧失了一次变法图强的机会。欧阳修以宽和仁爱之心“与民同乐”,体现了儒家的传统思想。所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更在乎“与民同乐”。
6.思读,读出你心目中的欧阳修
预设:乐观豁达,随遇而安,对贬谪遭遇泰然处之,政事勤勉,有爱民之心,有为政一方、造福一方的自信,有捉笔成文的才华。
资料助读:欧阳修轶事
课件出示:
欧阳修被贬夷陵后,在给好友尹洙的信中曾说:“每见前世有名人,当论事时,感激不避诛死,真若知义者。及到贬所,则戚戚怨嗟,有不堪之穷愁,形于文字,其心欢戚,无异庸人。虽韩文公不免此累。”
教师小结:文章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襟怀和醉情山水、怡然自得的乐观精神。
【设计意图】通过对醉翁形象的分析,理解作者的政治情怀,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物的精神核心和文章的主题思想。
二、联读,探究仁人之乐
同学们,优秀的文学作品,传达着人类的憧憬和理想,凝聚着人类美好的情感和灿烂的智慧,下面我们一起来回读经典,与作者对话,倾听他们的心声吧。
课件出示: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柳宗元《小石潭记》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范仲淹《岳阳楼记》
(1)齐读选段,小组探究三篇文章的异同。
预设:
三篇文章都是游记,都有景物描写,景中有情。
《小石潭记》是先乐后忧,柳宗元参与政治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抑郁难平,在极度烦恼和压抑时,于尘世中突然发现一块清净之地,痛苦的内心得到片刻的抚慰,有一点小惊喜,但这种快乐只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便触景伤情,忧伤、悲凉随之而来,他的这种快乐只是短暂的自然之乐。
《醉翁亭记》中欧阳修虽然被贬,仍励精图治,使滁州政治清明,人民安宁富足,太守为此而乐,是纵情山水,与民同乐。
《岳阳楼记》中范仲淹虽遭贬谪,但他仍心怀天下,心胸宽广,忧国忧民。
(2)再读选段,自我思考从中得到的启示。
欧阳修被贬,尚能与民同乐;范仲淹被贬,还忧国忧民。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承担着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从这些贤人志士身上我们能够汲取什么样的精神力量呢?
预设:无论在何种人生境地,都不应该沉溺于个人得失,应该有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尤其是当代青年,在竞争的大潮中更易受到挫折,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怀与气度。
三、练笔,陶冶情操
1.我是小记者
假如你能对“醉翁”欧阳修进行采访,模拟一段对话,要求抓住人物的精神核心。
预设:
我:太守,您好!当年您被贬滁州,创作出了著名的《醉翁亭记》,能说一说您当时的心情和想法吗?
太守:当年仕途失意,我内心确实是有些郁闷的,也经常借酒消愁,但是我有个偶像,那就是范仲淹,他忧国忧民,直言敢谏,勇于担当,对我影响很大。他曾邀我和他一起共事,我对他说:“昔者之举,岂以为己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所以我虽然被贬,有些失落,但还是比较乐观豁达的。而且我认为哪怕只是为官一天也要为百姓造福,因而在滁州做太守的那段时间,我在政事上是比较勤勉的,看到百姓们生活得幸福快乐,我很高兴,和他们一起同饮美酒、共赏美景,那真是很美妙。《醉翁亭记》就是这个时期创作出来的。
2.我是小写手
根据《醉翁亭记》的内容,完成下列对联。
课件出示:
上联:_________________
上联:范仲淹先天下而忧
下联:岳阳楼上范仲淹作文寄情
下联:_________________
预设:醉翁亭里欧阳修借景放歌;欧阳修与百姓同乐。
四、课堂小结
1.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
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字,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熟记、牢记,并理解其蕴涵。
本文的记叙、写景、抒情是如何相结合的?以抒情贯穿于记叙写景之中。第1段写亭之概况,第2段写朝暮图、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穿起来。景中处处有情,真是情景交融。
本文共用21个“也”字,语气不尽相同,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应有陶醉语气)
(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应是得意语气)
(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
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
2.这篇游记写于欧阳修到滁州任上的第二年,描写了滁州一带自然景物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游赏宴饮的乐趣。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五、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六、文言积累
“之”用法: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代词,表示远指:那里,那。
2.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助词,的
3.名之者谁:
代词,指醉翁亭
4.醉翁之意不在酒:
助词,的
5.山水之乐:
助词,的
6.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代词,指代“山水之乐”
7.山间之朝暮也:
助词,的
8.宴酣之乐:
助词,的
9.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而”用法:
1.蔚然而深秀者:表并列
2.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表承接
3.而年又最高:表递进
4.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表递进
5.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表承接
6.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表承接
7.水落而石出者:表承接
8.朝而往,暮而归:表修饰
9.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表因果
10.往来而不绝者:表修饰
11.临溪而渔:【有争议】Ⅰ.当“临”为动词时,表顺接
Ⅱ.当“临”为介词时,表修饰
12.溪深而鱼肥:表并列
13.泉香而酒洌:表并列
14.杂然而前陈者:表修饰
15.起坐而喧哗者:表并列
16.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表承接
17.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
词类活用
1.
山行六七里
山:沿着山谷,名词作状语
2.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翼然:像鸟儿的翅膀张开一样,名词作状语。
3.
名之者谁
名:命名,取名,名词用作动词。
4.
自号曰醉翁也
号:取名,名词用作动词。
5.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前)乐:以……为乐,意动用法;(后)乐:乐趣,名词。
6.
至于负者歌于途
歌:歌曲,名词用作动词,唱歌。
7.
杂然而前陈者
前:在前面,名词作状语。
8.
太守宴也
宴:设宴,名词作动词
古今异义词
非丝非竹【竹:古义:管乐器;今义:竹子】
四时之景不同【时: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野芳发而幽香【发:古义:开放;今义:散发】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古义:情趣;今义:愿望,心愿】
林霏开【开:古义:消散;今义:打开】
颓然乎其间者【颓然:古义:醉醺醺的样子;今义:颓废的样子】
一词多义
1.归:
太守归而宾客从:回去
云归而岩穴暝:聚拢
暮而归:回来
2.谓:
太守谓谁:为,是
太守自谓也:命名
3.临: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居高面下
临溪而渔:靠近
4.秀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秀丽
佳木秀而繁阴:茂盛
5.乐
山水之乐:乐趣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欢乐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6.而
溪深而鱼肥;表并列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表递进
杂然而陈前者;表修饰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表承接
特殊句式
1.倒装句: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正常语序应为“于途歌”“于树休”。状语后置句)
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述以文:述之以文,以文述之,即是省略句,又是倒装句,属状语后置句。)
2.省略句: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心”和“酒”前面都省略了介词“于”,应为“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
3.判断句:
环滁皆山也。(“也”表示判断语气。)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醉翁亭也。(“也”表示判断语气。)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水落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庐陵欧阳修也。(“也”表示判断语气。)
文中出现的成语:
【觥筹交错】酒器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宴饮尽欢。
【峰回路转】
亦作「山回路转」。
①谓山势曲折,道路随之迂回。
②今常比喻事情经历曲折后,出现新的转机。
【醉翁之意不在酒】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后用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也比喻别有用心。
【水落石出】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本谓水位下降后石头显露出来。后用以比喻事物真相完全显露。
【山肴野蔌】
野味和野菜。
【风霜高洁】
天气高爽霜色洁白。
【前呼后应】
本意是前面的人在呼喊,后面的人在应答。现多用来比喻写文章首尾呼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7张PPT)
11
醉翁亭记
第三课时
1.探讨醉翁形象和本文主题。
2.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及其积极意义。
3.比较阅读,理解仁人之乐。
学习目标
议读,感悟作者情怀
1.说说作者身份。
欧阳修的身份——遭贬的滁州太守。
2.说说滁州人民的生活状态。
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太平祥和、安定富足、民风淳朴。
精读探究
3.读出太守的形象和心情。
苍颜白发,醉,乐,能述以文;抑郁,快乐。
精读探究
精读探究
4.本文的内容可以用哪三个字概括?
美
醉
乐
美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
其二,朝暮变化之美;
其三,四季变幻之美;
其四,动静对比之美。
(2)本文多处提到“乐”,你知道本文主要表现了哪几种“乐”呢?
乐
山水之乐
禽鸟之乐
游人之乐
宴酣之乐
太守之乐
精读探究
寄情山水
朝:日出而林霏开
暮:云归而岩穴暝
春:野芳发而幽香
夏:佳木秀而繁阴
秋:风高霜洁
冬:水落而石出
山水之乐
精读探究
宴酣之乐
滁人游:
表现滁人富足、和平的生活之乐
太守宴:
表现太守的野宴之乐
众宾欢:
表现太守与宾客的宴酣之乐
太守醉:
流露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显示作者治理滁州政绩显著(滁人游)
表现作者寄情山水的乐趣
(乐)
精读探究
(2)深入理解文中的“乐”
你从滁州百姓之乐中间有没有感受到太守之乐?如何理解太守的“乐其乐”?
滁人欢乐情形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滁人游”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兴高采烈出游,可见他们生活安定富足,这是与太守的励精图治有直接关系的。太守是为此而乐。能与民同乐,也是他的政治理想。
与民同乐
精读探究
(3)结合全文内容回答,太守是为什么而醉?
①为景而醉。第1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第2段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
②为人而醉。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太守醉,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③为情而醉。“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一句中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是在于与民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山水而醉
宴酣而醉
与民同乐而醉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
精读探究
5.作者自号醉翁,以醉翁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如何看待他的醉?他的“醉”与“乐”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纵情林木,醉意山水,这是作者的真意。他的“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是为了写“乐”。“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更在于“乐民之乐也”(与民同乐)。宋仁宗庆历五年,范仲淹等推行“庆历新政”失败,相继被贬职。欧阳修因上书为他们辩护,也被贬职为滁州知州。“庆历新政”的失败,使北宋丧失了一次变法图强的机会。欧阳修以宽和仁爱之心“与民同乐”,体现了儒家的传统思想。所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更在乎“与民同乐“。
精读探究
文章写了山水之乐、宴饮之乐、禽鸟之乐、滁人之乐、太守之乐。表达了作者寓情山水、“与民同乐”、以文记乐的情趣。“醉”是表象,“乐”是根本。
“与民同乐”是他的理想,这正是他在失意中仍坚守自己的理想之后所得到的心理慰藉。这种“乐”也许并不为别人全知晓,也不需要别人都知晓,而他自己却愿意自得其乐。
精读探究
6.说说你心目中的欧阳修。
乐观豁达,随遇而安,对贬谪遭遇处之泰然,政事勤勉,有爱民之心,有为政一方、造福一方的自信,有捉笔成文的才华。
精读探究
欧阳修被贬夷陵后,在给好友尹洙的信中曾说:“每见前世有名人,当论事时,感激不避诛死,真若知义者。及到贬所,则戚戚怨嗟,有不堪之穷愁,形于文字,其心欢戚,无异庸人。虽韩文公不免此累。”
欧阳修轶事
资料链接
联读,探究仁人之乐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柳宗元《小石潭记》
齐读选段,小组探究三篇文章的异同。
合作探究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合作探究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范仲淹《岳阳楼记》
合作探究
三篇文章的相同点:
三篇文章都是游记,都有景物描写,景中有情。
合作探究
《小石潭记》是先乐后忧,柳宗元参与政治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抑郁难平,在极度烦恼和压抑时,于尘世中突然发现一块清净之地,痛苦的内心得到片刻的抚慰,有一点小惊喜,但这种快乐只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便触景伤情,忧伤、悲凉随之而来,他的这种快乐只是短暂的自然之乐。
三篇文章的不同点:
《醉翁亭记》中欧阳修虽然被贬,仍励精图治,使滁州政治清明,人民安宁富足,太守为此而乐,是纵情山水,与民同乐。
《岳阳楼记》中范仲淹虽遭贬谪,但他心怀天下,心胸宽广,忧国忧民。
合作探究
文题
《岳阳楼记》
《醉翁亭记》
不同点
相同点
同一时期,身居高位,遭遇贬谪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忧
与民同乐
乐
思想感情
合作探究
文题
《岳阳楼记》
《醉翁亭记》
相同点
不
同
点
写景
骈散结合
动静结合
生动凝练
气势宏伟
九曲回肠
四字短语
成双成对
多用对偶
21个“也”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
记叙、描写、议论、无抒情
对
比
无
直抒胸臆
含蓄深沉
写作手法
合作探究
练笔,陶冶情操
假如你能对“醉翁”欧阳修进行采访,模拟一段对话,要求抓住人物的精神核心。
拓展延伸
太守,您好!当年您被贬滁州,创作出了著名的《醉翁亭记》,能说一说您当时的心情和想法吗?
拓展延伸
当年仕途失意,我内心确实是有些郁闷的,也经常借酒消愁,但是我有个偶像,那就是范仲淹,他忧国忧民,直言敢谏,勇于担当,对我影响很大。他曾邀我和他一起共事,我对他说:“昔者之举,岂以为己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所以我虽然被贬,有些失落,但还是比较乐观豁达的。而且我认为哪怕只是为官一天也要为百姓造福,因而在滁州做太守的那段时间,我在政事上是比较勤勉的,看到百姓们生活得幸福快乐,我很高兴,和他们同饮美酒、共赏美景,那真是很美妙。《醉翁亭记》就是这个时期创作出来的。
2.根据《醉翁亭记》的内容,完成下列对联。
上联:_________________
下联:岳阳楼上范仲淹作文寄情
上联:范仲淹先天下而忧
下联:_________________
醉翁亭里欧阳修借景放歌;欧阳修与百姓同乐。
醉翁亭记
引入
写景:朝、暮→春、夏、秋、冬→总归“乐亦无穷”
写游、写宴: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写归:太守归→禽鸟乐→游人乐→太守乐
结尾:道出姓名,揭开谜底
位置环境:环滁皆山→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亭名由来:作亭者→名之者→命名之意
与民同乐
寄情山水
课堂小结
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
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字,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熟记、牢记,并理解其蕴涵。
本文的记叙、写景、抒情是如何相结合的?以抒情贯穿于记叙写景之中。第1段写亭之概况,第2段写朝暮图、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穿起来。景中处处有情,真是情景交融。
本文共用21个“也”字,语气不尽相同,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应有陶醉语气)
(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应是得意语气)
(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
课堂小结
本文共用25个“而”,表示前后词句并列、承接、递进、修饰、转折等关系。说说下列语句种“而”字的用法,体会它们各自语气的轻重。
1.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2.
云归而岩穴冥。
3.朝而往,暮而归
4.溪深而鱼肥
5.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递进,而且;重读
表承接,不译;轻读
表修饰关系,不译;轻读
表示并列,可不译
;轻读
表转折,却;重读
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
课堂小结
【经典赏析】
意境精美
好的散文应为诗,要创造优美的意境,应该有风光绮丽的图画美,悦目而赏心。《醉翁亭记》的思想意脉是一个“乐”字,“醉”中之乐,它像一根彩线联缀各幅画面。而“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放情林木,醉意山水,这是作者的真意。
山水相映之美
在作者笔下,醉翁亭的远近左右是一张山水画。有山,有泉,有林,有亭,四者交织一体,既各尽其美,又多样统一。
朝暮变化之美
写出了醉翁亭早晚变化的优美景色。由于早晚不同,则作者运笔的色调、气氛有别。早晨有宁静之状,清新之息,傍晚则有昏暗之象,薄暮之气。
四季变幻之美
芳草萋萋,幽香扑鼻是春光;林木挺拔,枝繁叶茂是夏景;风声萧瑟,霜重铺路是秋色;水瘦石枯,草木凋零是冬景。四幅画面相互映衬,春光如海映衬了秋色肃杀;夏日繁茂映衬了冬景寒洌。
动静对比之美
蔚然壮秀的琅琊山是静态,潺潺流淌的酿泉水是动态。“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是景物与人物间的动静对比。“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以众宾喧哗之动,对比出太守颓然之静,生趣盎然。
课堂小结
【经典赏析】
结构精巧
呼应有方
前有伏笔,后必照应是《醉翁亭记》结构安排的第三个特点。文章一开始写道:“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但太守又“名之者谁”暂按不表,埋下伏笔,催人卒读。直到文章刹尾处,才端示:“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奏到首尾相照之效。再如“太守乐”呼应了“山水之乐”,乐从山水来,太守乐就有了根据。“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照应了“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年事既高,又放情山水,太守醉就有了着落。
金线串珠
《醉翁亭记》写山、写水、写人,看似散,其实不乱。其原因是作者手中有一根金线。这根金线就是作者的主观感受——“乐”,醉中之“乐”。文章的起、承、转、合,就无不统摄于作者主观感受和体验的波澜起伏。写山水,是抒发“得之心”的乐;写游人不绝路途,是表现人情之乐;写酿泉为酒,野肴铺席,觥筹交错,是表达“宴酣之乐”;写鸣声宛转,飞荡林间,是显示“禽鸟之乐”,更是为着表现太守自我陶醉的“游而乐”。
曲径通幽
作者为写出醉翁亭,不是径直言之,而是曲折写来,五层着墨,“环滁皆山”,一层;“西南诸峰”,一层;深秀“琅”,一层;潺潺泉水,一层;“有亭翼然”,一层。五层笔墨不是均衡用力,而是层层烘染,步步进逼。先用大镜头、长镜头,然后推成小镜头、短镜头,最后跳成特写,不平不直,九曲回肠。再如文章结尾处,作者为了突出“太守之乐”,也是用的层层烘托的笔法。用禽鸟之乐,反衬众人之乐,再用众人之乐,反衬出太守之乐。这样,太守之乐就在众多的烘托下被推到峰颠,显示出主观感受和体验的高人一筹。
课堂小结
【经典赏析】
语言精练
《醉翁亭记》的语言极有特色,格调清丽,遣词凝练,
音节铿锵,臻于炉火纯青之境,既有图画美,又有音乐美。
高度概括
含义丰富
最突出的是,作者在本文中首创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被同时代和后来的作家所用,例如苏轼在著名的《后赤壁赋》中写秋冬之交的江上景色,就直接借用了“水落石出”一词。又由于作者用词精当,词句的概括内容很广,因而“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演变成稳定性强、规范性高的成语,发挥了它们的引申意义。
凝练精粹
晶莹润畅
例如写晨昏景象之异,只用两句就概括殆尽:“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林、岩、晨气、暮霭,均是山间习见之物,以此下笔,切景切境。同时,“出”“开”联属,“开”是“出”的后果。“归”“暝”联属,“归”是“暝”的前提。动词的出神入化,互为因果,使变化着的山景逼真欲现,恍若在即。片言能明百意,只字足敌万语,达到妙造精工的地步。
抑扬抗坠
铿锵悦耳
全文几乎用“也”收束句尾,又一贯通篇,毫无赘烦之弊,反有灵动之妙,具有一唱三叹的风韵。它虽是散文,但借用了诗的语言表现形式,散中有整,参差多变。他安排了不少对句,使句式整饬工稳。
课堂小结
这篇游记写于欧阳修到滁州任上的第二年,描写了滁州一带自然景物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游赏宴饮的乐趣。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课堂小结
“之”用法: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代词,表示远指:那里,那。
2.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助词,的
3.名之者谁:
代词,指醉翁亭
4.醉翁之意不在酒:
助词,的
5.山水之乐:
助词,的
6.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代词,指代“山水之乐”
7.山间之朝暮也:
助词,的
8.宴酣之乐:
助词,的
9.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文言积累
“而”用法:
1.蔚然而深秀者:表并列
2.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表承接
3.而年又最高:表递进
4.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表递进
5.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表承接
6.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表承接
7.水落而石出者:表承接
8.朝而往,暮而归:表修饰
9.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表因果
10.往来而不绝者:表修饰
11.临溪而渔:【有争议】Ⅰ.当“临”为动词时,表顺接
Ⅱ.当“临”为介词时,表修饰
12.溪深而鱼肥:表并列
13.泉香而酒洌:表并列
14.杂然而前陈者:表修饰
15.起坐而喧哗者:表并列
16.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表承接
17.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
文言积累
词类活用
1.
山行六七里
山:沿着山谷,名词作状语
2.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翼然:像鸟儿的翅膀张开一样,名词作状语。
3.
名之者谁
名:命名,取名,名词用作动词。
4.
自号曰醉翁也
号:取名,名词用作动词。
5.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前)乐:以……为乐,意动用法;(后)乐:乐趣,名词。
6.
至于负者歌于途
歌:歌曲,名词用作动词,唱歌。
7.
杂然而前陈者
前:在前面,名词作状语。
8.
太守宴也
宴:设宴,名词作动词
文言积累
古今异义词
非丝非竹【竹:古义:管乐器;今义:竹子】
四时之景不同【时: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野芳发而幽香【发:古义:开放;今义:散发】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古义:情趣;今义:愿望,心愿】
林霏开【开:古义:消散;今义:打开】
颓然乎其间者【颓然:古义:醉醺醺的样子;今义:颓废的样子】
文言积累
一词多义
1.归:
太守归而宾客从:回去
云归而岩穴暝:聚拢
暮而归:回来
2.谓:
太守谓谁:为,是
太守自谓也:命名
3.临: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居高面下
临溪而渔:靠近
4.秀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秀丽
佳木秀而繁阴:茂盛
5.乐
山水之乐:乐趣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欢乐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6.而
溪深而鱼肥;表并列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表递进
杂然而陈前者;表修饰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表承接
文言积累
特殊句式
1.倒装句: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正常语序应为“于途歌”“于树休”。状语后置句)
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述以文:述之以文,以文述之,即是省略句,又是倒装句,属状语后置句。)
2.省略句: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心”和“酒”前面都省略了介词“于”,应为“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
文言积累
3.判断句:
环滁皆山也。(“也”表示判断语气。)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醉翁亭也。(“也”表示判断语气。)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水落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庐陵欧阳修也。(“也”表示判断语气。)
文言积累
文中出现的成语:
【觥筹交错】酒器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宴饮尽欢。
【峰回路转】
亦作「山回路转」。
①谓山势曲折,道路随之迂回。
②今常比喻事情经历曲折后,出现新的转机。
【醉翁之意不在酒】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后用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也比喻别有用心。
【水落石出】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本谓水位下降后石头显露出来。后用以比喻事物真相完全显露。
【山肴野蔌】
野味和野菜。
【风霜高洁】
天气高爽霜色洁白。
【前呼后应】
本意是前面的人在呼喊,后面的人在应答。现多用来比喻写文章首尾呼应。
文言积累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