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第1课《白鹭》
教材分析:
《白鹭》是一篇寓情于物的散文。课文描写了白鹭的外形和觅食、栖息、飞行时的美,让读者感受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白鹭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诗”,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课文语言凝练,聚聚含情,白鹭形象之美和在不同场景中的美跃然纸上。因此在教学中应借助关键字词、音乐、图片等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朗读中理解作者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体会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了解作者是如何把这种感情融入对白鹭的描写中。
教学目标:
1.会认“鹭、嫌”等6个生字,会写“宜、鹤”等10个生字,理解生字新词,培养识字、写字的能力。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想象作者所描写的三幅画面,并给三幅画面起名字。
3.能够借助关键字词,理解作者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4.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了解作者是如何把这种感情融入对白鹭的描写中。
5.背诵课文,积累喜欢的语句。
教学重点:
借助关键字词,体会作者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了解作者是如何把这种感情融入对白鹭的描写中。
教学准备:学习单、教学课件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白鹭是经常入诗入画的一种动物。
1.课件出示:
(1)有关白鹭的诗句——杜甫的名句“一行白鹭上青天”;张志和的名句“西塞山前白鹭飞”。
(2)有关白鹭的名画——王武的名画《鸳鸯白鹭图》;林凤眠的名画《白鹭》。
2.学生吟诵诗句。
3.教师富有感情地再吟诵诗句,让学生感受到美和意境。
白鹭到底是一种怎样的鸟儿,竟受到文人墨客如此垂青?今天,让我们跟随郭沫若先生,去欣赏白鹭。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自己认为表达独特的句子读一读。
2.出示生字新词,学生自助识字,领读。
3.理解生字新词。
(1)借助图片理解第一组词语(白鹤、镜匣、嵌)。
(2)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第二组词(适宜、嗜好、嫌)。
(3)通过音乐理解第三组词(铿锵)。
4.齐读词语,教师总结理解词语的三种方法——利用图片理解;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利用音乐来理解。
5.书写生字
(1)出示本课10个生字当中比较难写的“嫌”一边示范,一边便强调书写要点。
(2)同学们在本子上写2个。
6.朗读表达独特的句子。
(1)学生朗读学生认为表达独特的句子。
(2)教师出示课文第五自然段引导学生反复朗读。
(三)精读1—5段、体会白鹭的精巧。
白鹭是一种鸟,在作者眼中已经不是鸟了,那是什么呢?在课文中找一找。
1.出示“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理解“精巧”。
2.配乐朗读2—5段,找一找哪一段最能让我们感受到白鹭的精巧?
3.出示课文第5段,自由朗读,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预设:
白鹭长得很美。
(2)白鹭的身形结构很精巧。
4.出示白鹭图,边读边欣赏白鹭雪白的蓑毛、铁色的长喙、青色的脚,流线型的结构。让学生感受色素搭,身段大小适宜。
5.朗读“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理解,感受白鹭外形的精巧。
6.解释流线型的结构是怎样的。
7.配乐朗读,感受如诗一般精巧的白鹭。
8.学习第五段排比式的短语。
(1)老师范读,感受两处排比的不同。
(2)学生再读,体会虚实结合地描写白鹭外形精巧。
9.师生配合朗读课文第5段。
(四)了解独特的对比,感受白鹭的精巧。
白鹭如诗一样精巧,即使是我们认为很美的白鹤、朱鹭、苍鹭也不能与之相比。
1.朗读课文,谈谈体会。
2.郭沫若先生运用独特的对比突出了白鹭大小适宜,就如一首精巧的诗。
3.白鹭是生活在南方的一种常见的鸟,郭沫若先生动的描写了白鹭颜色的适宜,身段的适宜,简直就是一首精巧的诗。
(五)感受白鹭的精巧,背诵课文2—5段。
1.课件配乐出示白鹭优美的图画。
2.和着音乐,尝试背诵第1—5段。
3.学生当堂进行背诵展示。
(六)课堂小结:
作者就是通过描写白鹭外形的精巧,让我们感受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那白鹭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又从哪里感受到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去欣赏。
板书设计:
白鹭
排比连用
精巧
对比独特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欣赏到了白鹭外形的精巧,感受到了“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作者又说“白鹭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作者为什么这么说?今天我们继续欣赏白鹭。
朗读课文,感受三幅画面。
1.自由朗读课文第6—11段。
2.想象脑海中有哪些画面?
预设:
仿佛看到了白鹭在水面钓鱼。
仿佛看到白鹭站在小树的绝顶。
仿佛看到白鹭在水面低飞。
欣赏三幅白鹭在不同场景当中的图画。
品读第六段,感受白鹭是一首散文诗。
同学们,白鹭在不同场景中就如一幅幅优美的图画。如此优美的图画,怎能不让人心生喜爱和赞美之情。
1.走进第一幅画面。老师进行2次差别较大的朗读。(第一次差,第二次好)
2.学生感受哪一次朗读,眼前仿佛有画面感。
3.学生总结这篇课文应该怎样读?
4.学生学着老师的样子试着读一读。
5.通过学生朗读展示,让学生想象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预设:
仿佛看到了白鹭站在水中钓鱼
6.抓住“钓”进行朗读感受。
7.作者赋予了白鹭人的特点,学生再次朗读。(配乐读)
8.学生进行朗读展示。
9.为第一幅画面选名字。(水中垂钓)
先想一想,再选一选。
10.朗读最后一段,体会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
(四)自读第7、8段,交流感悟。
清晨和黄昏的白鹭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呢?
1.自由读第7、第8自然段,在书上做批注。
2.学生交流第7段。
(1)抓住悠然,体会晴天的清晨,当其他鸟还在忙于捉虫、觅食,白鹭却悠然地站在小树的绝顶之上,是悠然的,是惬意的。
(2)抓住望哨。
(3)解释望哨是站岗放哨的意思,观看士兵“望哨”的图片,谈感受。
(4)和士兵望哨对比,突出白鹭是悠然的,是惬意的,因此说明白鹭不在望哨。
(5)发挥想象,思考白鹭在望什么?
预设:有些同学可能会说它在欣赏远处的风景;有些同学可能会联系孤独一词,认为它在思念久别的朋友,等待觅食的伙伴。
(6)“望”,引起读者无限的遐想,就像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么?学生配乐读文章。
(7)给第二幅图起名字。(枝头闲立)
3.交流第8段。
一段文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面。黄昏时分,夕阳西下,此时的白鹭又为我们呈现了怎样的画面呢?
(1)自己默读课文第8段,想一想有什么感受?
(2)学生分享。
预设:我看到了黄昏时分,白鹭在会面低飞。
(3)抓住黄昏、低飞等词语,感受图画的动态美。
(4)观察图片,解释清澄的形象化。
(5)配乐朗读,感受白鹭在夕阳西下的画面美。
(6)多么美的意境,多么美的画面,给第三幅图画起个名字。(黄昏低飞)
(7)要知道这幅充满诗意的画面在乡村生活中也是难得一见的,是一种恩惠。
4.总结第6—8段,配乐朗读文章,感受画面美。
5.郭沫若先生把自己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完全融入到了文字描写之中,这情感如渗透到了文章的骨子里一般,这就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五)朗读第9—11段、情感升华。
1.课件出示一波三折的句子。
2.情感升华,作者用精妙的语言,和层层递进的方式升华自己对白鹭的情感!
(六)学以致用,课堂练笔。
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向郭沫若先生一样,通过描写一个事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1.课件出示《白鹭》学习单。
2.学生进行小练笔。
3.展示学生小练笔(学生读自己小练笔)
(七)作业布置。
小练笔写完,读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白鹭
水中垂钓
枝头闲立
黄昏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