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测与目测 
【教学目标】 
1.了解步测和目测的方法、学会测量较长直线的长度; 
2.能够进行简单的步测和目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能力;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估算能力。 
4.让学生自主观察、记录、计算,并成功地发现,感受到了学习主人的快乐。 
【教学重点】 
用步测测量距离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步测和目测的准确性。 
【教学准备】 
卷尺、标杆5根。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1.从学校操场到教室之间大约有多少米? 
2.哪一组的数值比较精确?该用什么方法来验证? 
测量像这样的较长距离的长度应该有哪些测量方法?(用尺子、步测、目测等) 
二、教学目测 
导入:战场上解放军战士对敌射击或投弹时,要确定两地的距离,能不能用卷尺去测量?能不能去步测?这时就要用目测估量距离。因此,目测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大用途。 
1.怎样进行目测?(自学课本) 
2.目测前应该注意什么?准备什么?(标尺) 
3.直线段的正确记忆 
确定一段距离为10米、20米、30米、50米和100米的长度。 
分组分开观察具体的长度,采用正面观察与侧面观察相结合,辅以闭上眼睛呈现,使学生形成再现记忆。 
三、教学步测 
1.什么叫步测? 
(1)理解:步测的定义,测量一步的平均长度。要求学生边回答边请同组的同学示范; 
2.怎样才能知道自己走一步的平均长度? 
(1)小组内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 
(2)反馈,交流。引导学生总结概括出: 
①步测是由人走步,然后通过所走的步数计算一段距离的长度的方法。 
②用步测的方法测量距离时,先要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长度是多少。一步指两脚尖间的距离。 
板书:1.走一步的长度 
③要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长度,需要以下几个步骤。 
用测量工具量出几十米的一段距离。 
板书:(1)量一段距离 
用均匀的步子沿着直线走上三、四次,记好每次走的步数。 
提问:为了测得比较准确,走的时候应注意哪些问题? 
引导学生回答:要按照平时迈步的大小,迈步要均匀,防止步子忽大忽小,向前走时,尽量直线行进等。 
板书:(2)走三、四次 
根据每次走的步数,算出平均每次走多少步。 
板书:(3)算平均步数 
根据这段距离的长度和每次的平均步数,求出走一步的平均长度。 
板书:求平均步长 距离÷平均步长 
3.想知道自己一步的平均长度吗?请在一段8米的距离中,用均匀的步子走3次。根据结果,完成下表。 
姓名 
 测量距离 8米 
第一次步数 第二次步数 第三次步数 平均步数 平均步长 
 
 
 
 
4.反馈所测得的平均步长,三生汇报,其余小组内交流。 
在8米长的一段路走1次,依据“总米数÷总步数=一步的平均长度”的方法,求出自己的平均一步的长度。 
试走时要求;步伐均匀,按照平时的迈步大小尽量走直线。 
5.教学例1: 
王宁走40米的距离,第一次走了62步,第二次走了64步,第三次走了63步,他平均一步的长度是多少?(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平均一步的长度怎样求?(走的总米数÷走的总步数) 
算式:40×3÷(62+64+63)=0.63(米) 
平均一步的长度怎样求?(每次走的米数÷每次走的步数) 
算式:40÷[(62+64+63)÷3]=0.63(米) 
根据自己一步的平均长度以及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所走的步数,就可以求出两地间的路程。 
6.教学例2: 
小芳走一步的平均长度约是0.62米,他从家门口到学校门口走了425步。小芳家门口到学校门口的路程大约有多少米? 
分析:小芳家到校门口的路程=小芳每一步走的路程×走的步数 
0.62×425=263.5(米) 
四、练习 
填空。 
(1)在平整土地、兴修水利、建造房屋时都要测量土地。测量土地时一般要用( )、( )、( )等测量工具。 
(2)在地面上测量较近的距离,可以用( )或( )直接量出。 
(3)测量相隔比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先要通过这两点测定一条( ),然后沿着这条( )测量这两点之间的距离。 
(4)当没有测量工具或对测量结果要求不十分精确时,也可以用( )测或( )测。 
(5)步测时首先要知道( ),再根据( )乘以( )来计算两点间的距离。 
五、总结: 
这节课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想说些什么? 
 1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