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下册第三单元8《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下册第三单元8《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20 16:29: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一、教学设想: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习惯于“满堂灌”,学生往往被动地听,就算教师讲的精彩,学生听的开心,其语文素养也未必能有多大的提高;而有些课堂干脆就是训练,做题,直奔应试而去。这两种做法,都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更谈不上核心素养的培养。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育的作用就是创设一个宽松、自由、平等、民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天性自然地流露出来,主动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愉快地、创造性地进行学习。为此,他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其关键是:教学无固定结构,教学无固定内容,教师不作任何指导。不讲课,不提问,不评定学生,不干预学生的任何活动,只是认真地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以一种既友好、又随便的态度与学生坐在一起。
这样的教学未免太过理想化;但是,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对我们转变教学观念至少有三点启发: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人;教学活动中,学生应该有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应该自己独立地去尝试和探索;教学应该有一个宽松、自由、平等、民主的友好氛围。
借鉴罗杰斯的理论,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应该大胆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把问题的探究权也学生,教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和点拨者。
本课就是基于这样的想法设计的。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习惯;
2.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梳理归纳的能力;
3.培养学生质疑精神和探索意识。
三、教学过程:
导入:2019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引出观点:阅读就是发现!
发现什么?
1.有趣的:这是针对文章的精彩处说的。一个字用得好,一句话说得妙,一种说法有意思,都可以研究。读者有趣味,作品到处都有趣味。
2.有用的:这是针对文章的重点说的。哪些对求知有帮助,哪些对人生有益处,都可以探究。
3.有关的:有关要求我们联想想象,发散思维,进而引经据典,旁征博引,相互佐证。
4.有疑的:学贵有疑。一方面是找到不好理解的地方来探究,二是对文章本身包括注释进行质疑。
……
发现自我!
作者介绍:
加来道雄,美籍日裔物理学家,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获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哲学博士学位,后任纽约市立大学城市学院理论物理学教授。主要著作有《超越爱因斯坦》《量子场论》《超弦导论》。
让我们开启——发现之旅!
根据预设,学生可能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自己的“发现”:
一是词语。
共分两类:
1.贯穿全文的词语:趣、发现、实验等。
2.关键的、重要的词语:奇、鱼、自以为是等。
值得研究的是“奇”和“自以为是”两个词语。
本文的“奇”大致在两个语境里:一是在文中鱼的语境下:
对于别的鲤鱼而言,这真是一个奇迹。
待神志镇定之后,这位鲤鱼“科学家”就会讲述一个真正令它们惊诧不已的传奇故事。它说:“突然之间,不知怎的我就被拉出了咱们的宇宙(池水),投进了一个冥冥世界,那里有令人目眩的强光和我从未见过的奇形怪状的物体。最奇怪的是那个抓住我的生物竟然一点也不像鱼。更使我震惊的是,无论如何也看不到它的鳍,但是没有鳍它还是能够运动。”
原本是非常平常的事情,在把池塘当成整个宇宙的鱼看来,一切都是奇特的,神奇的,其实是少见多怪。
另外一类是针对作者来说的。世界的奇妙是引导作者读书、思考和实验的动力。
我想,它们的世界一定奇妙无比!
由于好奇,我就决定学习我能学到的关于爱因斯坦的一切以及他未完成的理论。
关于“自以为是”
我常想,我们就像自鸣得意地在池中游动的鲤鱼。我们的一生就在我们自己的“池子”里度过,以为我们的宇宙只包含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就像鲤鱼一样,我们认为宇宙之中只包含有熟悉可见的东西。我们自以为是地拒绝承认就在我们的宇宙跟前存在有别的平行宇宙或多维空间,而这些都超出了我们的理解力。
鱼的“自以为是”表现在:
(1)“水池之外看不见的世界没有科学意义。”(2)“它们为睡莲自己能够运动而困惑不解”——它们以神秘的“力”来掩盖自己的无知。(3)“鲤鱼科学家”的“消失”和“重现”——它们认为是“奇迹”,是“可怖的事情”,而不肯去探究原因。(4)“鲤鱼科学”的“传奇故事”,真实地证明另一个世界的存在,而它们却认为“胡说八道”,荒谬绝伦,违背它们的“自然规律”。
重点研究“自以为是”,并引导学生做拓展。和“自以为是”有关的带有“自”的成语有:
自以为是,自鸣得意,
自高自大,自说自话,自命不凡,自作聪明,自视甚高,自行其是,自吹自擂,自卖自夸,自欺欺人,自言自语,自怨自艾,自作多情,自私自利,自食其果,自暴自弃,妄自尊大,妄自菲薄,不自量力,师心自用,刚愎自用,各自为政,孤芳自赏,作茧自缚,咎由自取,
固步自封,夜郎自大,顾影自怜,沾沾自喜,
……
以自我为中心。
二是句子。
第一类是概括全文的句子。如文章首段。
第二是理解有难度的句子。如:
1.我们之间被水面这一薄薄的“栅栏”分隔开来。
2.水池就是一切。水池之外看不见的世界没有科学意义。
3.畅游在茶园池中的鲤鱼和爱因斯坦桌上未完成的论文可能存在着某种联系。
4.我决定要对这一秘密刨根究底,纵然为此而必须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也在所不辞。
第三类是学生容易有感触的句子。如:
我想,妈妈对于他不能有一个在棒球场或篮球场玩耍、反而有一个在汽车间建造一架巨大的电子仪器的儿子而困惑不解。
第四类是修饰语多、内涵丰富的句子。如:
1.我蹲在那里的一个小池边,为慢慢畅游在水底睡莲之中五彩斑斓的鲤鱼所陶醉。
2.我花了好多时间静静阅读我能找到的关于这个伟人和他的理论的每一本书。
3.不久我就知道这个故事比任何神秘谋杀故事更加激动人心,也比我想象的任何事情都重要。
第五类是表述不严密的句子。
因为就像我们看不见我们周围的空气和空间一样,鲤鱼们也看不见它们赖以生存的水,它们为睡莲自己能够运动而困惑不解。
(逻辑关系?)
我八岁时曾听过一个故事,此后它一直留在我的脑海里。记得我的中学老师给班里讲了一个已故伟大科学家的故事。
(八岁就上中学了?)
在上述句子的分析中,学生会逐步提升自主探究意识和分析能力以及质疑精神。
三、梳理归纳:
根据课文,你觉得加来道雄成为著名的物理学家,原因有哪些?
主观因素:
好奇心、兴趣、观察、遐想、读书、实践……
客观因素:
师长的影响、榜样的力量
四、拓展生发:
你童年时有哪些奇思妙想?说出来和大家分享。
作业:
作者关于“鲤鱼科学家”的幻想十分有趣,如果我们以动物的眼光来观察人类,是不是也很有意思呢?假如有一位动物(狗、猫、鸡、燕子等)科学家,专门研究人类的某些行为,他写了一篇“科普文”:人类行为之谜。你替这位“动物科学家”做一回代笔人怎样?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想: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习惯于“满堂灌”,学生往往被动地听,就算教师讲的精彩,学生听的开心,其语文素养也未必能有多大的提高;而有些课堂干脆就是训练,做题,直奔应试而去。这两种做法,都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更谈不上核心素养的培养。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育的作用就是创设一个宽松、自由、平等、民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天性自然地流露出来,主动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愉快地、创造性地进行学习。为此,他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其关键是:教学无固定结构,教学无固定内容,教师不作任何指导。不讲课,不提问,不评定学生,不干预学生的任何活动,只是认真地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以一种既友好、又随便的态度与学生坐在一起。
这样的教学未免太过理想化;但是,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对我们转变教学观念至少有三点启发: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人;教学活动中,学生应该有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应该自己独立地去尝试和探索;教学应该有一个宽松、自由、平等、民主的友好氛围。
借鉴罗杰斯的理论,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应该大胆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把问题的探究权也学生,教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和点拨者。
本课就是基于这样的想法设计的。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习惯;
2.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梳理归纳的能力;
3.培养学生质疑精神和探索意识。
三、教学过程:
导入:2019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引出观点:阅读就是发现!
发现什么?
1.有趣的:这是针对文章的精彩处说的。一个字用得好,一句话说得妙,一种说法有意思,都可以研究。读者有趣味,作品到处都有趣味。
2.有用的:这是针对文章的重点说的。哪些对求知有帮助,哪些对人生有益处,都可以探究。
3.有关的:有关要求我们联想想象,发散思维,进而引经据典,旁征博引,相互佐证。
4.有疑的:学贵有疑。一方面是找到不好理解的地方来探究,二是对文章本身包括注释进行质疑。
……
发现自我!
作者介绍:
加来道雄,美籍日裔物理学家,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获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哲学博士学位,后任纽约市立大学城市学院理论物理学教授。主要著作有《超越爱因斯坦》《量子场论》《超弦导论》。
让我们开启——发现之旅!
根据预设,学生可能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自己的“发现”:
一是词语。
共分两类:
1.贯穿全文的词语:趣、发现、实验等。
2.关键的、重要的词语:奇、鱼、自以为是等。
值得研究的是“奇”和“自以为是”两个词语。
本文的“奇”大致在两个语境里:一是在文中鱼的语境下:
对于别的鲤鱼而言,这真是一个奇迹。
待神志镇定之后,这位鲤鱼“科学家”就会讲述一个真正令它们惊诧不已的传奇故事。它说:“突然之间,不知怎的我就被拉出了咱们的宇宙(池水),投进了一个冥冥世界,那里有令人目眩的强光和我从未见过的奇形怪状的物体。最奇怪的是那个抓住我的生物竟然一点也不像鱼。更使我震惊的是,无论如何也看不到它的鳍,但是没有鳍它还是能够运动。”
原本是非常平常的事情,在把池塘当成整个宇宙的鱼看来,一切都是奇特的,神奇的,其实是少见多怪。
另外一类是针对作者来说的。世界的奇妙是引导作者读书、思考和实验的动力。
我想,它们的世界一定奇妙无比!
由于好奇,我就决定学习我能学到的关于爱因斯坦的一切以及他未完成的理论。
关于“自以为是”
我常想,我们就像自鸣得意地在池中游动的鲤鱼。我们的一生就在我们自己的“池子”里度过,以为我们的宇宙只包含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就像鲤鱼一样,我们认为宇宙之中只包含有熟悉可见的东西。我们自以为是地拒绝承认就在我们的宇宙跟前存在有别的平行宇宙或多维空间,而这些都超出了我们的理解力。
鱼的“自以为是”表现在:
(1)“水池之外看不见的世界没有科学意义。”(2)“它们为睡莲自己能够运动而困惑不解”——它们以神秘的“力”来掩盖自己的无知。(3)“鲤鱼科学家”的“消失”和“重现”——它们认为是“奇迹”,是“可怖的事情”,而不肯去探究原因。(4)“鲤鱼科学”的“传奇故事”,真实地证明另一个世界的存在,而它们却认为“胡说八道”,荒谬绝伦,违背它们的“自然规律”。
重点研究“自以为是”,并引导学生做拓展。和“自以为是”有关的带有“自”的成语有:
自以为是,自鸣得意,
自高自大,自说自话,自命不凡,自作聪明,自视甚高,自行其是,自吹自擂,自卖自夸,自欺欺人,自言自语,自怨自艾,自作多情,自私自利,自食其果,自暴自弃,妄自尊大,妄自菲薄,不自量力,师心自用,刚愎自用,各自为政,孤芳自赏,作茧自缚,咎由自取,
固步自封,夜郎自大,顾影自怜,沾沾自喜,
……
以自我为中心。
二是句子。
第一类是概括全文的句子。如文章首段。
第二是理解有难度的句子。如:
1.我们之间被水面这一薄薄的“栅栏”分隔开来。
2.水池就是一切。水池之外看不见的世界没有科学意义。
3.畅游在茶园池中的鲤鱼和爱因斯坦桌上未完成的论文可能存在着某种联系。
4.我决定要对这一秘密刨根究底,纵然为此而必须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也在所不辞。
第三类是学生容易有感触的句子。如:
我想,妈妈对于他不能有一个在棒球场或篮球场玩耍、反而有一个在汽车间建造一架巨大的电子仪器的儿子而困惑不解。
第四类是修饰语多、内涵丰富的句子。如:
1.我蹲在那里的一个小池边,为慢慢畅游在水底睡莲之中五彩斑斓的鲤鱼所陶醉。
2.我花了好多时间静静阅读我能找到的关于这个伟人和他的理论的每一本书。
3.不久我就知道这个故事比任何神秘谋杀故事更加激动人心,也比我想象的任何事情都重要。
第五类是表述不严密的句子。
因为就像我们看不见我们周围的空气和空间一样,鲤鱼们也看不见它们赖以生存的水,它们为睡莲自己能够运动而困惑不解。
(逻辑关系?)
我八岁时曾听过一个故事,此后它一直留在我的脑海里。记得我的中学老师给班里讲了一个已故伟大科学家的故事。
(八岁就上中学了?)
在上述句子的分析中,学生会逐步提升自主探究意识和分析能力以及质疑精神。
三、梳理归纳:
根据课文,你觉得加来道雄成为著名的物理学家,原因有哪些?
主观因素:
好奇心、兴趣、观察、遐想、读书、实践……
客观因素:
师长的影响、榜样的力量
四、拓展生发:
你童年时有哪些奇思妙想?说出来和大家分享。
作业:
作者关于“鲤鱼科学家”的幻想十分有趣,如果我们以动物的眼光来观察人类,是不是也很有意思呢?假如有一位动物(狗、猫、鸡、燕子等)科学家,专门研究人类的某些行为,他写了一篇“科普文”:人类行为之谜。你替这位“动物科学家”做一回代笔人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