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克己复礼》课件(28张PPT)—2020-2021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

文档属性

名称 2.《克己复礼》课件(28张PPT)—2020-2021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20 16:50:1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克己复礼
《论语》




约束,克制。
回归
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的
社会制度及与之相应
的礼节仪式。
克己复礼
克己复礼
题解:克服、约束自己的欲望和行为,让思想走上正轨,使自己的所作所为回归到礼的要求。

第一章所讲的核心是什么?

克己复礼为仁
“克己复礼”的目的是什么?
为仁
如何“克己”?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复礼
探究一:克已复礼就是“明天理,灭人欲”吗?
克已复礼是约束自己的欲望和行为而回归于礼,其目的和基础是“仁”; (承认人有自由欲望)
明天理,灭人欲则是将克已复礼赶向了极端,无视人的存在,是无“仁”可言的。 (绝对否定个人一切愿望需求)
“复”礼:孔子想要恢复的是什么时代礼?

周礼
第(3.14),(7.5)孔子崇古,对周公的崇敬和思念,也反映了他对周礼的崇拜和拥护。
『3.14』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通“鉴”,借鉴
完美
『7.5』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主谓倒装
状语后置
文彩丰富的样子
主谓倒装
主谓倒装句,突出的是程度之“甚”和时间之“久”,反映出孔子在年老体衰和四处碰壁后的悲凉心情,也体现了孔子的感叹之深,反映出孔子对西周政治的梦寐以求、无限思慕。倒装句在口语中使用的远较书面语为多,《论语》中大量倒装句的使用,反映了该书的口语化特点。
要义:推崇周礼
周礼
周礼是周朝初确定的一整套的典章、制度、规矩、仪节。其特征是将以祭神(祖先)为核心的原始礼仪,加以改造制作,予以系统化、扩展化,成为一整套习惯统治法规(“仪制”)。这套“礼仪”对每个氏族成员便具有极大的强制性和约束力,它相当于后世的法律法规。
政统与血统的密切结合的等级制度,是周代统治制度的突出特点。
礼的目的是为了区别人与人之间的贵贱和长幼。
孔子当时的现实生活,社会制度和社会秩序怎么样?


第3.1,6.25章。
『6.25』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什么
『3.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状语后置
像个觚
反对:士大夫搞起了天子的排场。
要义:要严守秩序,不可僭越。
要义:反对名实不符。
孔子认为西周是理想完美的社会,而现实又“ ”。(概括为四字)
礼崩乐坏:古代的规则制度遭到极大的破坏。
礼崩乐坏
3.14 郁郁乎文哉!
7.5 礼崩
3.1 乐坏
6.25 名不符实
为什么要复“礼”?
外因:春秋 乱世
内因:周礼
优点
如何复“礼”?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天下无道”指:一天子大权旁落诸侯;
二诸侯大权旁落大夫家臣;
三百姓议政
反映孔子对周天子失权,礼坏乐崩,下层逐级僭越、专权的历史进程的不满和担忧。
对比、排比,突出大一统思想的重要性
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孔子说如果让他从事政治,他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

“正名”
成语:“名正言顺”,名义正当,道理也讲得通。
要义:要“正名”(纠正与礼乐制度相违背的各种名分,各守本分)。
思考
孔子为什么强调正名的重要性?
孔子所处的年代,虽然周天子尚在,但礼乐已经崩
坏,政权已经下移,到了“陪臣执国命”的地步。当
时的现实(实)已不符合西周的制度(名)。孔子认
为这些“实”的变化时不应该的,他要用“名”(周礼)
去纠正已经改变或正在改变的“实”。所以……
探究二:
宋儒说“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和孔子的原意相同吗?
不相同(观点)。孔子讲君臣关系时讲了两面,提倡要各守本分,不但对臣子提出了制约,而且对君主也有制约;而宋儒则把君权绝对化了,只讲臣子的义务,不讲君主的责任(分析)。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孝悌”是立身之本,可使人形成正确的做人原则;
也是立国之本,可保一国太平
“孝悌”是仁道的根本。

春秋时期,周天子采用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分诸候,诸候以下类推,而整个社会形成了天子、 诸候、大夫、士这样的社会政治结构,因此,周时的政治结构的基础是封建宗法血缘关系。 所以“孝”“弟”是周礼重要组成部分。
而“孝”“弟”不仅是维系血缘关系的道德准则,也是维系等级关系、避免犯上作乱、维持政治稳定的基本保证 ,也是孔子强调的“仁”的根本。
为什么恢复周礼要提到“孝弟”,并且还说是“仁”的根本?
如何复“礼”?
16.2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大一统思想)
13.3
正名 (恢复等级制度)
12.11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恢复等级制度)
1.2
孝弟 (仁之本)
2.8 色(敬重)
劳(效劳) 吃(谦让)
孔子认为如何做才是“孝”
17.21 服丧(报恩)
曾是以为孝乎?
不是孝的本质内容,只是外在的表现形式而已,孝更体现的的是从内心深处真正的孝敬父母
探究三:宰我将服丧期改为一年,孔子为什么厉声责备他“不仁”?
因为孔子认为,宰我不知回报父母三年怀抱之恩,心安理得将丧期缩为一年的做法,不仅违反了礼制,而且也缺少仁爱之心。
同时,孝是孔子思想的重要部分,是传统社会稳定的根基。
因此,孔子厉声责备他“不仁”。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就是说父母健在的时候,观察他的志向,父母去世了,就要观察他的行为,三年不更改父母的为人之道,那么他的行为就能算是孝了。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忧。”
译:就是说父母的年纪是不可以不知道的事情,我们一来对他们的寿命感到喜悦,一来又时时刻刻为他们的衰老而担忧。
补充资料“孝”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译:就是说父母在的时候,不要出门远游,如果非得要远游的话,就要有一定的方向。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译:不要违背父母的意愿。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译:对于父母最担心是他们的身体健康。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和以别乎?”
译:子游问孝。孔子说,“世俗所谓孝,是指赡养父母。其实,人连犬马都能养活;如果对父母只养而不敬,那么养犬马和养父母如何加以区别呢?”
以2.8和17.21为先,1.2为结,明确孝悌,报恩,是仁的根本。
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
儒家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弟,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悌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孔子反对把礼乐仅仅当作一种形式的做法。礼乐需要有一个灵魂,它们的灵魂是什么?
第17.11、3.3章


仁为礼之体、礼为仁之用。
探究五:在孔子看来,“礼”和“仁”是什么关系?

1,孔子认为,“礼”不只有钟鼓玉帛等外在形式,还有决定、支配这些形式的内核,这个内核就是“仁”,即仁是礼的内核。 ( 17.11:“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3.3:“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2,“礼”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现( 12.1: “克己复礼为仁。一旦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也就是说,孔子的礼就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 (1.2)(2.8)(17.21)
课文中孔子“礼”的思想
1、礼和仁的关系:孔子的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不但讲制度,讲规范,还要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孔子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
2、礼是内心情感追求和外在行为的统一。
3、礼就是严格的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每个等级上的成员都应按自己的名分行动。
4、礼在家庭上,就是要讲孝悌,孝不仅是外在的服侍行为,是内心的情感要求。孝悌不仅是立身之本,也是立国之本,是仁道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