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课件(33张PPT 含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课件(33张PPT 含视频)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6-21 08:04: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01
为国铸重器
战争中,麦克阿瑟狂妄地建议,美国应投掷20至30颗原子弹轰炸中国,在中朝之间沿鸭绿江设置一条放射性地带。
1954年,赫鲁晓夫(苏联领导人)在回答是否能在制造核武器方面予以中国帮助时说,搞核武器是很费电的,现在就是把中国所有的电力都投入进去也不一定够用,只要苏联有核武器就行。
从材料中看出我们遭遇到怎样的威胁?
祖国急需发展什么?
帝国主义的核威胁
大国的核垄断
1964年10月16日,在我国西部地区,随着一声巨响,硕大的蘑菇云腾空升起。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没有足够射程的导弹,原子弹无从发挥作用,从现在看,五年内,中国不会拥有运载核武器的工具
—时任美国国防部长的麦克纳马拉
祖国还需发展什么?
有弹无枪
邓稼先
  邓稼先领导完成了中国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他被誉为中国的“两弹元勋”
邓稼先:寄不出去的信
邓妻:“你今天是怎么了?”
邓稼先:“我要调动工作。”
邓妻:“调哪?”
邓稼先:“这不能说。”
邓妻:“做什么工作?”
邓稼先:“这也不能说。”
邓妻:“你给我一个信箱的号码,我跟你通信。”
邓稼先:“这不行。”
材料三: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爆炸一夜之间改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两弹一星”成功研发的意义:
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两弹一星
02
为国谋福祉
材料 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2016年感动中国颁奖词
青蒿素
20世纪70年代初,青蒿素的发现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其意义有哪些?
青蒿素类药物对疟疾的治愈率很高,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和大力推广,使全球数亿人受益。由于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迄今为止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本土中国科学家,由此实现了中国人在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零的突破。
03
为国塑文化
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增强学习紧迫感,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学习,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努力提高人文素养,在学习中增长知识、锤炼品格,在工作中增长才干、练就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也是世界的未来。
只要你想怎么干,我们国家现在都有能力,能够干成。——林鸣(港珠澳大桥的总工程师)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谈谈你对文化自信的理解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