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水稻的一生】
教学目标
1.掌握宋朝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具体情况;
2.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以及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3.通过回顾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总结对今天经济建设的启示。
目录
1.农业的发展
2.手工业的兴盛
3.商业贸易的繁荣
4.经济重心的南移
1
宋代农业发展的表现
(1)
引入越南品种—占城稻
(2)
出现新技术(复种技术)、新的生产工具(秧马)
粮食作物
一
农业的发展
(3)
由于朝廷的大力提倡,南方的水稻在北方也得到较大推广,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
(4)
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
1
宋农业发展的表现
粮食作物
材料 水稻的优良品种很多,占城稻即其中之一。占城稻的特点是穗长、无芒、抗旱、早熟。它不“择地而生”,适宜于普遍种植。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从福建取占城稻三万斛,在江淮、两浙种植,后来又推广到北方。
——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思考:北宋时,占城稻为什么能在我国大面积推广种植?
1.占城稻抗旱、早熟且适应性强;2.北宋官府的推广等。
秧马
秧马是宋朝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广泛使用的一种拔秧工具。秧马底部采用平滑的木板制成,两端翘起。拔秧时,人们跨坐秧马,前后滑行自如,既可减轻弯腰曲背之苦,又能提高劳动效率。
生产技术进步
“苏湖熟,天下足”
江苏苏州、浙江湖州
说明太湖地区是我国重要粮仓。
丰收
富足
经济作物
(5)
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
棉花种植由南向北推进
(6)
1
宋代农业发展的表现
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
棉花种植由南往北推进
茶、棉花是宋代的主要经济作物
江淮
川蜀
广东 福建
(1)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
(2)技术的提高和区域的拓展;
(3)政府重视发展生产;
(4)人民的辛勤劳动。
2
宋代农业发展的原因
一
农业的发展
制瓷业
造船业
纺织业
四川、江浙丝织生产发达;棉纺织业兴起,工具先进和种类繁多。
江西景德镇成为瓷都;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
造船技术居世界领先地位(东京—船坞;南宋—指南针)。
二
手工业的兴盛
“号为冠天下”的蜀地丝织品
蜀锦系纯真丝织品,质地柔软。以华丽精美、色调明艳、文饰典雅著称。蜀锦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源于上古、兴于秦汉、盛于唐宋。四川的蜀锦、南京的云锦、苏州的宋锦、广西的壮锦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名锦。
纺织业
南宋棉毯
布业始祖黄道婆
定窑
汝窑
钧窑
哥窑
官窑
宋代瓷器
制瓷业
景德镇瓷器
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的中心。
造船业
楼船战船(复原模型)
北宋水浮法指南针
思考:宋代造船业发达与什么有关?
商业的繁荣、海外贸易发展
不断推动造船业进步
城镇贸易
海外贸易
货币变化
三
商业的繁荣
(1)
出现许多商业城市:最大的为东京和杭州
(2)
打破“市”“坊”界限,出现了早市和晚市
1
城镇贸易
(3)
乡镇形成新的商业区—草市
三
商业的繁荣
【清明上河图】—繁华的东京
“唐都长安住宅区(坊)和商业区(市)严格分开,店铺商业时间有统一限制,日出后击鼓三百下才能开门营业,日落前击钲三百下统一关门歇业。东京城则是大街小巷店铺林立,早市、夜市‘买卖昼夜不绝’。”
思考:如果作为一个居民,从衣食住行的方便这个角度考虑,你愿意选择居住在唐都长安还是北宋东京呢?理由何在?
唐都长安与北宋东京城的对比
宋代:城市打破了“市”和“坊”空间上的界限;
出现夜市、早市,打破时间上的界限。
草市:都市商贸活动辐射到乡镇,形成了新的商业区
(1)
广州、泉州是闻名的大商港
(2)
设立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
2
海外贸易兴盛
(3)
海外贸易广,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非洲东海岸
三
商业的繁荣
宋代海外贸易图
市舶司
广州、泉州是闻名的大商港
设立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
海外贸易范围广
2
海外贸易
“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当,所得动以百万计 。"
意思是海外贸易获利最丰厚,如果经营得当,可以获得上百万的收入。
——宋高宗
宋高宗说的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问题?
海外贸易收入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依据所学知识,总结宋朝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
(1)宋朝农业和手工业发达
(3)宋朝造船业发达,航海技术先进
(4)政府实行鼓励海外贸易的政策
三
商业的繁荣
(2)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阻碍及频繁的战乱,使陆上对外通道阻断
3
纸币交子的出现
商贸的繁荣促进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但长期以来市场上流通的是金属货币,携带很不方便。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三
商业的繁荣
交子————北宋时期出现在四川成都,是世界最早的纸币。
会子——南宋时期出现,纸币使用范围更广。
情景体验:商人的苦恼
北宋时期,一位商人在四川经营着丝绸生意,每天需要带着大量的金属货币穿行在大街小巷,既不安全,也不方便。
使用纸币交子
优点:轻巧、发行成本低、交易方便等;
(1)如果你是这位商人,如果不带金属货币,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2)使用这种货币与金属货币相比有什么优点?它的出现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影响:有利于商品流通,促进经济的发展。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类别
发展成就
区域
农业
粮食作物
经济作物
手工业
纺织业
制瓷业
造船业
商业
都市商贸
海外贸易
货币
南方普遍种植茶树;棉花种植由南向北推进
南方水稻产量居粮食作物首位,复种技术得到推广
丝织业南方胜过北方;棉纺织工具改进,棉纺织品品种增加
众多名窑,瓷都
南方造船业世界领先。
大都市出现,各类商贸区出现
出现大商港广州、泉州;对外贸易范围扩大;外贸收入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苏州、湖州
福建、四川
四川、江浙、海南
江西、江南地区
广州、泉州、明州
开封、杭州
广州、泉州
四川
南方普遍种植茶树;棉花种植由南向北推进
南方水稻产量居粮食作物首位,复种技术得到推广
丝织业南方胜过北方;棉纺织工具改进,棉纺织品品种增加
众多名窑,瓷都景德镇
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区域集中在中国的南方。
归纳小结
“经济重心南移”的含义:全国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1
含义与过程
四
经济重心南移
“经济重心”概念
是指一个国家中经济、技术最发达,对国家提供主要财政支持的地区。
证据4
证据3
证据2
证据1
宋初南方人口是北方人口的两倍。
证据5
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粮仓。所谓“苏湖熟,天下足”。
北宋时期国家财政收人80%来自淮河以南。“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农业、手工业集中在南方。
商业城市南方多于北方。
有哪些证据表明在宋代时经济重心在南方?
历史上的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时期
三国——东晋南朝
唐代中叶——五代时期
北宋末年——南宋初年
初步开发
开始南移
完成南移
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安定,人口流动带来的先进生产技术和工具,使江南得到开发,南方经济发展。
辽、西夏战乱,金灭辽,北宋灭亡,大量人口南下,南宋建都江南,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唐朝中期爆发安史之乱,五代战乱纷争,大量人口迁徒,加速南方经济发展,全国经济重心开始呈现南移趋势。
材料一: 唐后期,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混战使关中地区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其后,北方历经靖康之难、宋金对峙、蒙古灭金,战乱不休。
材料二:
材料三:宋朝时的南北气温普遍变低,南方变幅小于北方,雨水充沛,较适农作物的生长。——材料一、二、三据张岂之《中国历史》
材料四:南宋政府,又奖励州县官兴修陂(bei)塘堤堰等水利灌溉工程,当时的州县官大抵(都)兼“提举圩(wei)田”或“主管圩田”的职务。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政治因素: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
经济因素:北方人口南迁,南方劳动力充足
自然因素: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政策倾向:宋代统治者政策的推动
2
南移原因
结合材料,概括南方经济发展(南移)的原因?
你认为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1)政局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2)统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是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3)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4)要重视引进劳动力、先进工具和技术。
(5)坚持对外开放,重视对外贸易。
知识延伸
课堂小结
1.下列词语与宋代商业无关的是( )
A.早市 B.夜市 C.草市 D.花市
2.泉州具有类似现代海关功能的管理机构,这个专门用来“掌蕃货、海舶、征榷、贸易之事”的机构被称为( )
A.中书省 B.通判 C.市舶司 D.节度使
D
C
当堂测学
3.北宋时四川地区商人做生意,带哪种货币较方便
A.交子 B.五铢钱 C.铁币 D.圆形方孔钱
4.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较快,逐渐超过北方。宋代南方农业经济发展表现不包括
A.发明并推广新的生产工具——筒车
B.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代成为丰饶的粮仓
C.棉花的种植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
D.南方普遍种植茶树
A
A
5.南宋诗人陆游在一篇文章中说:“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
请回答:
(1)“故都”指哪里,是今天何处?
(2)国家财政收入依靠“东南财赋”,说明了什么?
答:江南经济发展,成为国家的经济重心所在,
也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地(经济重心南移)。
答:“故都”指东京(汴京)今开封。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