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认识图形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让学生感悟到体中有面,面在体上。
2.初步体会到这几个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转化的思想。
3.在活动和交流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密切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并能区别长、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怎样在学生不认识边及角的情况下,准确区分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教学过程(文字描述)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谈话导入: 师:还记得《脚印》一课吗? 那我们齐背一遍,让老师听听你们美妙的声音!课文中小鸡的脚印像什么?小狗的脚印像什么?它们的脚印是怎么出现的?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个老朋友,认识它们的同学,就请你大声的叫出它们的名字?(出示ppt) 那你们能猜猜它们的脚印是什么样的吗?我们怎样才能让这些物体的脚印出现在纸上,你有什么好办法,借用你手边的模型,赶快来试一试!
汇报:你是用了什么样的方法画出它们的脚印的?
师:我把这些脚印请到了屏幕中,咱们一起来认一认它们,(出示ppt)那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些平面图形。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观察思考环节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推
动学生积极思维和乐于探索。让学生体会到印出来的形状与原来的面的形状有关系。猜测环节设计既富有趣,又富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创造的欲望,尤其运用_è?????_演示,让学生体会面在体上及分离过程,既形象又直观,化静为动,化难为易,使学生直观地发现体上有面, 体的不同可能影响面的不同。发展了_??????_的空间观念,同时为新知探索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一)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现在请大家把刚才画有脚印的纸拿出来,用手摸一摸这些脚印,再摸一摸你手边的模型,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师:谁愿意把你的意见和大家分享。
预设1:长方体,长长的,方方的。有六个面,(上下前后左右)对着的两个面形状一样。它还有12个角 。
预设2:正方体,方方的,也有六个面,12个角,但是它的每个面都相同,而且都是正方形。
预设3:圆柱,没有角,可以滚动,它的上下是圆形。
预设4:三棱柱,有棱有角的,它有三个棱还有6个角。
【设计意图: 把个人画好的脚印放在一起,这就是我要求每张纸上描一个脚印的目的,既容易分类,。通过同桌合作的形式给图形分类,为学生提供思考与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对图形的本质特征及图形之间的联系有了进一步理解,从而产生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师:那通过对比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平面图形就是一个面,平平的。立体图形就是鼓鼓的,有很多面儿,有的有棱有角,有的还可以滚动。
三、联系生活, 拓展应用
师:那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也发现了一些平面图形,比如我们在路上行走所看到的交通标志,在它们的身上我们就能找到一些熟悉的平面图形?家里的冰箱,它表面的形状是什么?还有自行车的表面,你看到了哪些图形?
师: 同学们,仔细看看我们的教室, 我看到桌子的面是长方形的,你能从哪些物品的面上找到这些图形?
【设计意图: “思考”是学生学习数学认识过程的本质特征,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的时空,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自主探索的能力。】
师:刚才我们找到了那么多的图形,你们高兴吗? 下面就让我们用歌声来庆贺一下吧!活动之后,我们赶紧进入闯关环节 。
第一关摘果子,(出示PPT)请你观察树上的图形果子,它属于下面的哪一类型,请你把它摘进去,借助你手上的学习单一起完成。
第二关:数一数,出示(PPT),这些图案有意思吧,都是利用我们熟悉的平面图形拼凑而来,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有哪些图形?如果让你们把它们分分类,在数一数你们能完成吗?那现在请你借助手中的学习单,完成这个小任务。
第三关:涂一途,剪一剪,拼一拼
师:接下来让我们走进最后一关,也是最有趣的一关,拿出你手中的彩笔,为你手上的图案上色,听清要求,一个种类的图形涂上相同的颜色,之后把它剪下来,拼出自己喜欢的图案。
【设计意图:整个操作过程从眼、脑、口、手等感官充分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学生在参与操作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尝到学习成功的滋味,树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整体回顾,触类旁通。
今天,学到了什么?你开心吗?
平面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学习了今天的知识以后,老师希望同学们回家后再以后仔细地观察, 将你们今天认识的新朋友——平面图形。告诉爸爸妈妈好吗?
【设计意图:《课标》强调要注意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每种平面图形都是从生活中的实物抽象出数学知识。还有课外实践作业:跟父母说说生活中什么东西的面是今天学过的平面图形。引导学生不仅在课内学习中与生活联系,而且在课外实践中与生活联系。学生深深地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能服务于生活。】
本教学设计特色或创新点
一、以学生的认知经验为基础,让_??????_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_??°???_。
??? 新的《数学课标》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本节课前学生已经有了对四种立体图形的认识基础,同时也或多或少地对平面图形有一定的认识。因此在课的伊始, 我就创设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脚印留下的过程,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激起思维的火花。让孩子在兴趣、好奇心的驱使下主动地学习新知。在探索阶段,联系生活实例开展教学,通过实际物体(如三棱柱)引出平面图形—三角形,通过魔术变形长方形得到平行四边形等,通过这种设计,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有助于学生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建立感观观念。在拓展应用时,创设了让学生“举一举、找一找、猜一猜、拼一拼”游戏活动,课堂上_??????_始终乐此不疲,兴趣盎然。整个_??°???_学习活动中充满情趣,_??????_在趣中悟、乐中学。
???二、遵循_??????_认识几何图形的规律,体现立体→平面→立体的设计思路。
???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学习空间与图形内容的一个重要理念,立体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比较密切,而且比较常见。但平面图形的感性认识的建立相对稍难一些,而对于立体图形都是由平面图形组成这一客观存在,学生是能看的见、摸的着的。因此在教学中借助学生熟悉的立体图形设计让学生摸、看、画、描等活动,把立体图形的面想办法分离出来,亲自经历、感受面来自于体,体会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同时又通过拓展应用活动“举一举、找一找、猜一猜、拼一拼”等活动进一步感受“面在体上”,“体是由面组合而成”,使_??????_的空间观念在体——面——体的转换中得到了新的发展。
??? 三、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帮助学生积累参加数学活动的经验。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中力求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认真观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探索性学习活动。鼓励学生合作想办法,把三棱柱上面的面移下来,圆柱上的圆画下来,共同探索课后思考题等,力求通过这些活动有意识地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去发现,从而真正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有意识的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与同伴进行交流。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合作精神和合力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良好意志品质,同时也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