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商丘名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 答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商丘名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 答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1-06-20 21:57: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074420011226800商丘名校2020—2021学年下期期中联考
高一生物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
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科学研究过程一般包括发现问题、提出假说、实验验证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等。在孟德尔探究遗传规律的过程中,导致孟德尔发现问题的现象是
A.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离
B.具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得F1,F1自交得F2,在F2中表现型之比接近3:1
C.具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得F1、F1测交,后代表现型之比接近1:1
D.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均等
2.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表现型相同的生物,基因型一定相同
B.D和D、D和d、d和d都是等位基因
C.兔的白毛和黑毛,狗的长毛和卷毛都是相对性状
D.一对杂合黑豚鼠产仔4只,表现型可能全部是黑色
3.在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性状分离是指
A.杂种显性个体自交产生显性后代和隐性后代
B.杂种显性个体与纯种显性个体杂交产生显性后代
C.杂种显性个体与纯种隐性个体杂交产生显性和隐性后代
D.纯种显性个体与纯种隐性个体杂交产生显性后代
4.甲、乙两位同学分别用小球做遗传规律模拟实验。甲同学每次分别从I、Ⅱ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乙同学每次分别从Ⅲ、Ⅳ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将抓取的小球分别放回原来小桶后,再多次重复。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乙同学的实验只模拟了遗传因子的分离和配子随机结合的过程
B.实验中每只小桶内两种小球的数量和小球总数都必须相等
C.甲同学的实验可模拟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的过程
D.甲、乙重复100次实验后,Dd和AB组合的概率约为1/2和1/4
5.假如水稻高杆(D)对矮杆(d)为显性,抗稻瘟病(R)对易感染瘟病(r)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现用一个纯合易感染稻瘟病的矮品种(抗倒伏)与一个纯合抗稻瘟病的高秆品种
(易倒伏)杂交,F2中出现既抗倒伏又抗病类型的基因型及比例为
A.ddRR 1/16 B.ddrr 1/16和ddRr 1/8
C.DdRr 1/16 D.DDrr 1/16和DdRR 1/8
6.某单子叶植物非糯性(A)对糯性(a)为显性,叶片抗病(T)对易染病(t)为显性,花粉粒长形(D)对圆形(d)为显性,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非糯性花粉遇碘液变蓝,糯性花粉遇碘液为棕色。现有四种纯合子,其基因型分别为:①AATTdd,②AAttDD,③AAttdd,④aattdd,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采用花粉鉴定法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应选择亲本①和③杂交
B.若采用花粉鉴定法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可以选择亲本①和②杂交
C.若培育糯性抗病优良品种,应选用①和④杂交
D.若将①和④杂交所得F1花粉用碘液染色,观察到比例为1:1:1:1的四种花粉粒
7.已知雄蜂是由卵细胞直接发育而来,雌蜂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在一次杂交实验中,一只雌蜂与一只雄蜂交配产生F1,F1中雌雄个体随机交配产生F2,F2中雄蜂的基因型有Ab、ab共2种,雌蜂的基因型有Aabb、aabb共2种,则亲本的基因型是
A.Aabb和Ab B.AaBb和ab C.aabb和Ab D.aaBb和aB
8.等位基因A、a和B、b分别位于不同对的同源染色体上。让显性纯合子(AABB)和隐性纯合子(aabb)杂交得F1,再让F1测交,测交后代的表现型比例为1:3。如果让F1自交,则下列表现型比例中,F2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A.13:3 B.9:4:3 C.9:7 D.15:1
9.某能进行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的植物的花色由3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和a、B和b、C和c)共同决定,花中相关色素的合成途径如图所示,理论上纯合的紫花植株的基因型有
A.3种 B.5种 C.10种 D.20种
10.红花和白花是香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两株白花植株杂交,无论正交反交,F1中总是一半开白花,一半开红花。开白花的F1植株自交,F2全开白花;开红花的F1植株自交,F2表现为红花1809株,白花1404株。下列哪项假设能解释该遗传现象
A.控制该性状的是一对位于X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白花为显性性状
B.控制该性状的是一对位于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红花为显性性状
C.控制该性状的是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有一种显性基因时就表现为红花
D.控制该性状的是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有两种显性基因时才表现为红花
11.某种植物果实重量由三对等位基因控制,这三对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对果实重量的增加效应相同且具叠加性。已知隐性纯合子和显性纯合子果实重量分别为150g和270g。现将三对基因均杂合的两植株杂交,F1中重量为190g的果实所占比例为
A.3/64 B.5/64 C.12/64 D.15/64
12.下列关于减数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A.玉米体细胞中有10对染色体,经过减数分裂后,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5对
B.每个原始生殖细胞经过减数分裂都形成4个成熟的生殖细胞
C.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D.人的精子中有23条染色体,那么人的神经细胞初级精母细胞、卵细胞中分别有染色体46、46、23条,染色单体0、46、23条
13.下列关于基因和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行为变化的描述,错误的是
A.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等位基因也随之分离
B.染色单体分开时,复制而来的两个基因也随之分开
C.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使所有非等位基因之间也发生自由组合
D.非同源染色体数量越多,非等位基因组合的种类也越多
14.下列关于人类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的叙述,正确的是
A.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与性别决定有关
B.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生殖细胞中都表达
C.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随所在的染色体遗传
D.初级精母细胞和次级精母细胞中都含Y染色体
15.甲、乙、丙、丁4个系谱图(图中灰色个体为患者)依次反映了a、b、c、d四种遗传病的发病情况,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根据系谱图判断,可排除由X染色体上隐性基因决定的遗传病是
A.a B.b C.c D.d
16.对摩尔根等人得出“果蝇的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这一结论没有影响的是
A.孟德尔的遗传定律 B.摩尔根的精巧实验设计
C.萨顿提出的遗传的染色体假说 D.克里克提出的中心法则
17.下列关于染色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果蝇体细胞中有8条染色体,控制果蝇性状的所有基因平均分布在这8条染色体上
B.位于常染色体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相同位置的基因控制同一种性状
C.非等位基因都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D.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中不遵循孟德尔定律,但表现伴性遗传的特点
18.如图为果蝇性染色体结构简图,要判断果蝇某伴性遗传基因位于片段Ⅰ上还是片段Ⅱ-1上,现用一只隐性雌蝇与一只显性雄蝇杂交不考虑突变。下列根据子代的性状表现对该基因的位置判断,说法正确的是
A.若后代雌性为显性,雄性为隐性,则该基因位于片段I上
B.若后代雌性为显性,雄性为隐性,则该基因位于片段Ⅱ-1上
C.若后代雌性为隐性,雄性为显性,则该基因位于片段I上
D.若后代雌性为隐性,雄性为显性,则该基因位于片段Ⅱ-1上
19.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妻,夫妻双方的父亲都是红绿色盲。这对夫妻如果生育后代,则理论上
A.女儿正常,儿子中患红绿色盲的概率为1
B.儿子和女儿中患红绿色盲的概率都为1/2
C.女儿正常,儿子中患红绿色盲的概率为1/2
D.儿子正常,女儿中患红绿色盲的概率为1/2
20.若要表示某动物细胞(2n)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时形成的细胞,下列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A. B.
C. D.
21.下图为初级精母细胞减数分裂时的一对同源染色体示意图,图中1~8表示基因。不考虑突变的情况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1与2、3、4互为等位基因,与6、7、8互为非等位基因
B.同一个体的精原细胞有丝分裂前期也应含有基因1~8
C.1与3都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分离,1与2都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分离
D.1分别与6、7、8组合都能形成重组型的配子
22.下图为某红绿色盲家族系谱图,相关基因用XB、Xb表示。人的MN血型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基因型有3种:LMLM(M型)、LNLN(N型)、LMLN(MN型)。已知I-1、I-3为M型,I-2、I-4为N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Ⅱ-3的基因型可能为LMLNXBXB
B.Ⅱ-4的血型为MN型
C.Ⅱ-2是红绿色盲基因携带者的概率为1/2
D.Ⅲ-1携带的Xb可能来自于1-3
23.如图是甲、乙两种遗传病的家族遗传系谱图,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甲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B.乙病的遗传方式不能确定
C.如果Ⅱ-9不携带乙病致病基因,则Ⅲ-11的乙病基因来自I-3
D.如果Ⅲ-14携带乙病致病基因,则Ⅲ-13与Ⅲ-14的孩子患乙病的概率为1/6
24.某种雌雄异株植物,茎有绿色和紫色两种(用基因B、b表示),花有红花和白花两种(用基因R、r表示)。两表现型为绿茎红花的雌、雄植株杂交得到如下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绿茎红花
绿茎白花
紫茎红花
紫茎白花
雄株
152
148
48
52
雌株
297
0
101
0
A.控制茎色和花色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B.亲本的基因型为BbXRXr和BbXRY
C.让子代中绿茎雄株与紫茎雌株杂交,F2中紫茎植株所占比例为1/3
D.让子代中红花植株和白花植株杂交,F2中白花雄株占1/3
25.鸡的性染色体为Z和W,其中母鸡的性染色体组成为ZW。芦花鸡羽毛有黑白相间的横斑条纹,由Z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B决定;等位基因b纯合时,鸡表现为非芦花,羽毛上没有横斑条纹。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一般地,母鸡产生的一个卵细胞中含有的性染色体一定是Z
B.正常情况下,公鸡体细胞有丝分裂后期,含有4条Z染色体
C.非芦花公鸡和芦花母鸡杂交,后代公鸡全为非芦花,母鸡全为芦花
D.芦花公鸡和芦花母鸡杂交,后代出现的非芦花鸡一定是公鸡
26.赫尔希和蔡斯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证实了DNA是遗传物质,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实验中可用15N代替32P标记DNA
B.噬菌体外壳蛋白是大肠杆菌的DNA控制合成
C.噬菌体DNA的合成原料来自大肠杆菌
D.实验证明了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
27.下列关于肺炎双球菌的体内和体外转化实验以及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三个实验的设计思路是一致的 B.三个实验都用到了同位素标记法
C.三个实验都不能得出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的结论 D.三个实验所涉及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28.某研究小组测定了多个不同双链DNA分子的碱基组成,根据测定结果绘制了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与其互补链、一条单链与其所在DNA分子中碱基数目比值的关系图,下列正确的是
A. B.
C. D.
29.真核细胞中DNA的复制如图所示,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多起点双向复制能保证DNA复制在短时间内完成
B.每个子代DNA都有一条核苷酸链来自亲代
C.复制过程中氢键的破坏和形成都需要DNA聚合酶的催化
D.DNA分子的准确复制依赖于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30.细菌在含15N的培养基中繁殖数代后,细菌DNA的含氮碱基均含有15N,然后再将其移入含14N的培养基中培养,提取亲代及子代的DNA,离心分离,如图①~⑤为可能的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子一代DNA应为② B.子二代DNA应为①
C.子三代DNA应为④ D.亲代的DNA应为⑤
二、非选择题(4小题,共40分)
31.(11分)果蝇是遗传学研究中的模式生物。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果蝇的卷曲翅(A)对正常翅(a)为显性。现有下表中四种果蝇若干只,可选做亲本进行杂
交实验。若表中四种果蝇均为纯合子,要通过一次杂交实验确定基因A、a是在常染色体上还是在X染色体上,可设计如下实验:选用_____________(填序号)为亲本进行杂交。若子代性状表现___________,则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序号




表现型
卷曲翅♂
卷曲翅♀
正常翅♂
正常翅♀
(2)果蝇的眼色由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D、d和B、b)控制,其中D、d位于常染色体上,B、b位于X染色体上。D和B同时存在时果蝇表现为红眼,B存在而D不存在时为粉红眼,其余情况为白眼。一只纯合粉红眼雌果蝇与一只白眼雄果蝇杂交,F1全为红眼。
①亲代雌雄果蝇的基因型分别为:雌果蝇_____________、雄果蝇_____________。
②将F1雌雄果蝇随机交配,F2粉红眼果蝇中雌雄比例为_____________,F2红眼雌果蝇中杂合子占的比例为_____________。
(3)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被标记的该动物的精原细胞,等位基因A、a分别被标记为红色黄色,等位基因B、b分别被标记为蓝色、绿色。下图中Ⅰ、Ⅲ都处于染色体向两极移动的时期。
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和交叉互换,则:Ⅰ时期的细胞中向每一极移动的都有红、黄、蓝绿色荧光点各_____________个;Ⅲ时期的细胞形成两个如图所示精细胞,则Ⅲ中向每一极移动的荧光点颜色有_____________;产生图中精细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分裂过程异常。
32.(9分)野牡丹花为二倍体植物,花的颜色有白色浅红粉红、大红和深红五种颜色,但其遗传基础并不清楚,科研人员做出了不同的假设:①该性状由常染色体上同一位点的5个复等位基因控制,A1(深红),A2(大红),A3(粉红),A4(浅红),a(白色),且A1>A2>A3>A4>a,即A1对A2显性,以此类推。A1A2、A1A3、A1A4、A1a个体的花均为深红色②该性状由两对常染色体上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a,B、b)控制,显性基因决定红色,效果相同,且具有累加作用。
(1)若为第一种假设,野牡丹花的花色相关基因型共有____________种;若为第二种假设,野牡丹花色的相关基因型共有____________种。牡丹花的花色形成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说明基因和性状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2)让纯合的深红个体同白色个体交配,如果后代全部为____________色,则第一种假设成立;如果全为____________色,则第二种假设成立。为了进一步验证实验结论,将F1个体进行自交,如果自交后代性状及其比例为____________,则第一种假设成立;如果自交后代性状及其比例为____________,则第二种假设成立。
33.(11分)柞蚕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昆虫资源,茧可缫丝,虫体可食用,可做药材。其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其刚毛长短性状由分别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的基因A/a,B/b的控制,幼体皮肤不透明和透明由D、d基因的控制。
(1)观察雌蚕卵巢组织切片时,若观察到细胞中有两条Z染色体,则该细胞处于____________期。
(2)已知长刚毛柞蚕的基因型为AAbb或Aabb,其余基因型均为短刚毛,则推测基因A使柞蚕表现为长刚毛,而基因B抑制长刚毛基因A的表达,从而使柞蚕表现为短刚毛,而基因b不会抑制长刚毛基因A的表达。现有基因型不同的两个短刚毛柞蚕杂交,产生了足够多的子代,子代中短刚毛与长刚毛的比约为3:1,这两个亲本的基因型组合可能是AABb×AaBb,还可能是____________或是____________(正交、反交视作同一种情况)。
(3)一对幼体皮肤不透明的雌雄个体交配,F1中皮肤不透明与透明个体的比例为3:1,检测发现F1中皮肤透明的幼体全为雌性,则该昆虫的基因A/a和D/d在遗传中____________(填“遵循”或“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作出该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
(4)雄柞蚕吐丝多,蚕茧质量好,但雌雄不易区分。某柞蚕研究所发现Z染色体上有两个隐性致死基因(两对等位基因用E/e和F/f表示,任意一个隐性基因纯合都会导致相应基因型的受精卵不能发育,但配子有活性),为了使后代雌性都死亡而雄性都存活,则可选____________(雄柞蚕基因型)与____________(雌柞蚕基因型)进行杂交实验。
34.(9分)下图为某种真核生物DNA片段的结构(图甲)及发生的生理过程(图乙),表格为科学家分析多种生物DNA的碱基组成,一部分实验数据如以下两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来源
A/G
T/C
A/T
G/C
嘌呤/嘧啶

1.56
1.43
1.00
1.00
1.0
鲱鱼
1.43
1.43
1.02
1.02
1.02
小麦
1.22
1.18
1.00
0.97
0.99
结核分歧杆菌
0.4
0.4
1.09
1.08
1.1
生物


器官






false
1.43
1.43
1.42
1.29
1.29
1.30
(1)图甲中②为____________,该DNA结构的基本骨架由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填序号)交替排列构成。
(2)图乙过程发生的场所主要是____________。从图示可看出,该过程是从多个起点开始复制的,从而提高复制速率;图中所示的酶作用于图甲中的____________(填序号)。
(3)若图甲中DNA片段含3000个碱基对,其中一条单链中A:C:T:G=1:2:3:4,则该片段连续复制2次至少需要____________个游离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4)据表格数据可知,不同生物的DNA中4种脱氧核苷酸的比例____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说明DNA的碱基排列顺序具有____________特点。同种生物不同器官细胞的DNA中脱氧核苷酸的比例基本相同,这说明同种生物DNA的碱基组成具有一致性,这是因为同种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中,DNA序列是相同的。不同生物的A/T之和与G、C之和的比值不一致,这说明不同生物的碱基组成不同,表明了DNA具有____________特点。
商丘名校20202021学年下期期中联考
高一生物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B
【解析】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离是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不是导致孟德尔发现问题的现象,A错误;孟德尔在一对相对性状的实验中,发现具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F1都表现显性性状,F1自交得到的F2出现性状分离,且性状分离比接近3:1,B正确;F1与隐性亲本测交,后代表现型之比接近1:1,这是孟德尔验证实验的结果,不是导致他发现问题的现象,C错误;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均等,这是孟德尔对一对相对性状实验现象进行解释的内容,D错误。
2.D
【解析】表现型相同的生物,基因型不一定相同,A错误;D和d都是等位基因,D和D、d和d是相同基因,B错误;兔的白毛和黑毛,狗的长毛和短毛、直毛和卷毛是相对性状,C错误;一对杂合黑豚鼠产仔4只,表现型可能是全部黑色、三黑一白、二黑二白、一黑三白、全部白色,D正确。
3.A
【解析】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做性状分离,所以杂种显性个体自交产生显性后代和隐性后代属于性状分离,A正确;杂种显性个体与纯种显性个体杂交产生显性后代,不属于性状分离,B错误;杂种显性个体与纯种隐性个体杂交产生显性和隐性后代,不属于性状分离,C错误;纯种显性个体与纯种隐性个体杂交产生显性后代,不属于性状分离,D错误。
4.D
【解析】乙同学的实验模拟了遗传因子的分离和配子随机结合的过程,还模拟了配子的自由组合过程,A错误;实验中只需保证每只桶中不同配子的数目相等即可,B错误;I和Ⅱ中的D和d是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所以甲同学的实验不能模拟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的过程,模拟的是等位基因的分离,C错误;根据基因分离定律,甲同学的结果为Dd占1/2,根据自由组合定律,乙同学的结果中AB占1/4,D正确。
5.B
【解析】已知亲本是DDRR、ddrr,它们杂交产生的F1基因型为DdRr,F1自交产生的F2代:D_R_:D_rr:ddR_:ddrr=9:3:3:1,其中既抗病又抗倒伏类型的基因型是ddR_,其中ddRR占1/16,ddRr占1/8。
6.C
【解析】根据题意,若采用花粉鉴定法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应选择亲本①×④或②×④或③×④,然后再自交,A错误;若采用花粉鉴定法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应选择亲本②×④,B错误;若培育糯性抗病优良品种,应选用①和④杂交,C正确;将①和④杂交所得F1的基因型为AaTtdd型为,由于只有非糯性和糯性花粉遇碘液出现颜色变化,因此F1花粉用碘液染色,可观察到比例为1:1的两种花粉粒,D错误。
7.C
【解析】由于雄蜂是由雌配子直接发育而来且F2中雄蜂基因型只有Ab、ab两种,所以F1雌蜂产生的配子也只有这两种,由此可知F1雌蜂的基因型是Aabb,再根据F2雌蜂的基因型又可以得知F1雄蜂的基因型为ab。同理,可以推出亲本雌蜂基因型为aabb,雄蜂基因型为Ab,C正确。
8.B
【解析】位于不同对同源染色体上说明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F1AaBb测交按照正常的自由组合定律表现型应是四种且比例为1:1:1:1,而现在是1:3,那么F1自交后原本的9:3:3:1应是两种表现型,有可能是9:7,13:3或15:1。
9.B
【解析】分析图形,紫色植株的基因型可以是aaB_ _ _或_ _ _ _C_。因此纯合的紫花植株有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5种基因型。
10.D
【解析】根据分析,控制该性状的是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且有两种显性基因时才表现为红花。两株白花植株杂交,设其基因型为AAbb和aaBb,无论正交、反交,F1的基因型都为Aabb和AaBb,分别开白花和红花,比例为1:1.开白花的F1植株Aabb自交,F2全开白花;开红花的F1植株AaBb自交,F2表现为红花1809株,白花1404株,即9:7,符合A_B_:(A_bb+aaB_+aabb)=9:7
11.D
【解析】用A、a,B、b,C、c表示相关基因,由于隐性纯合子(aabbcc)和显性纯合子(AABBCC)果实重量分别为150g和270g,则每个显性基因的增重为(270-150)/6=20(g),AaBbCc果实重量为210g,自交后代中重量为190g的果实基因型中只有两个显性基因、四个隐性基因,即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6种,所占比例依次为1/64、1/64、1/64、4/64、4/64、4/64。故选D。
12.C
【解析】玉米体细胞中有10对染色体,经过减数分裂后,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10条,A错误;原始生殖细胞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4个成熟的生殖细胞精子,而原始生殖细胞—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形成1个成熟的生殖细胞即卵细胞,B错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C正确;人的精子中有23条染色体,那么人的神经细胞、初级精母细胞、卵细胞中分别有染色体46、46、23条,染色单体0、92、0条,D错误。
13.C
【解析】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A正确;染色单体分开时,姐妹染色单体上的复制而来的两个基因也随之分开,B正确;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使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之间也发生自由组合,C错误;非同源染色体数量越多,通过自由组合形成的非等位基因组合种类也越多,D正确。
14.C
【解析】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并不都与性别决定有关,也不一定在生殖细胞中都表达,例如人的红绿色盲基因,A、B错误;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平行关系,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随所在的染色体遗传,C正确;含有X、Y同源染色体的初级精母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完成后,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子细胞中去,因此所形成的次级精母细胞1/2含有Y染色体、1/2含有X染色体,D错误。
15.D
【解析】X染色体上隐性基因决定的遗传病如果女儿患病,父亲一定患病,故D可以排除。
16.D
【解析】摩尔根等人得出“果蝇白眼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结论是建立在孟德尔揭示了遗传的基本规律、萨顿提出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及摩尔根利用白眼果蝇进行实验的基础上,所以A、B、C三项均与这一结论有关。该结论与中心法则无关,故选D。
17.B
【解析】果蝇体细胞中有8条染色体,但控制果蝇性状的基因在这8条染色体上不是平均分布,而且果蝇细胞中的线粒体上也有控制果蝇性状的基因,A错误;位于常染色体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相同位置的基因控制同一种性状,B正确;非等位基因有的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有的位于同源染色体上,C错误;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中遵循孟德尔定律,表现伴性遗传的特点,D错误。
18.C
【解析】设控制该对性状的基因为B、b,若基因位于片段I上,则母本基因型为XbXb、父本基因型为XBYB或XBYb或XbYB,若基因位于片段Ⅱ-1上,则母本基因型为XbXb,父本基因型为XBY。因此若子代出现雌性为显性,雄性为隐性,则亲本的基因型为XbXb、XBYb或XbXb、XBY,即该基因位于片段Ⅰ或Ⅱ-上;若子代出现雌性为隐性,雄性为显性,则亲本基因型为XbXb、XbYB,即该基因位于片段I上。故选C。
19.C
【解析】设致病基因为b,由题意可知,该对夫妻的基因型为XBY和XBXb,他们所生的儿子基因型为XBY、XbY,患红绿色盲的概率为1/2;他们所生的女儿基因型为XBXB、XBXb,全部表现正常。故选C。
20.D
【解析】减数第一次分裂主要的变化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时形成的细胞无同源染色体,每条染色体含2条单体。故选D。
21.B
【解析】1与2是相同基因,1与3、4可能互为等位基因,1与6、7、8互为非等位基因,A错误;精原细胞有丝分裂前期与其进行减数分裂时形成的初级精母细胞含有的染色体的数目和基因种类、数目均相同,故均含有基因1-8,B正确;若不考虑交叉互换,1与3会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1与2会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随姐妹染色单体的分开而分离,若考虑交叉互换,则1与2可能会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随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离,1与3可能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随姐妹染色单体的分开而分离,C错误;1与5在同一条姐妹染色单体上5与6是相同的基因,因此1与6不属于重组配子,D错误。
22.D
【解析】仅研究红绿色盲,依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Ⅱ-1的基因型为XbY,由此推知:I-1和I-2的基因型分别是XBY和XBXb,Ⅱ-2和Ⅱ-3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XBXB:XBXb=1:1.仅研究MN血型,I-1和I-2的基因型分别是LMLM和LNLN,因此Ⅱ-1、Ⅱ-2和Ⅱ-3的基因型均为LMLN。综上分析,Ⅱ-3的基因型为LMLNXBXB或LMLNXBXb,Ⅱ-2是红绿色盲携带者的概率是1/2,A、C正确;I-3和I-4的基因型分别是LMLM和LNLN,因此Ⅱ-4的基因型为LMLN,表现型为MN型,B正确;Ⅰ-1和Ⅱ-4的基因型均为XBY,因此Ⅲ-1携带的Xb来自于Ⅱ-3,Ⅱ-3携带的Xb来自于Ⅰ-2,即Ⅲ-1携带的Xb可能来自于I-2,D错误。
故选D。
23.C
【解析】由I-3和I-4到Ⅱ-10,可知甲病是常染色体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A正确;由于乙病患者为男性,所以不确定该病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还是伴染色体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B正确;如果Ⅱ-9不携带乙病致病基因,可知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Ⅲ-11的乙病基因来自Ⅱ-7,Ⅱ-7来源于I-2,C错误;如果Ⅲ-14携带乙病致病基因,可知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Ⅲ-11患病,则Ⅲ-13的基因型为1/3AA或2/3Aa,故2/3AaXAa代发病率为2/3×1/4=1/6,D正确。
24.D
【解析】将表中每竖列个体数相加,绿茎红花绿茎白花:紫茎红花紫茎白花≈9:3:3:1,故茎色和花色的遗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控制茎色和花色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A正确;由于子一代不存在白花雌株,因此控制花色的基因与性别有关,属伴性遗传,根据杂交后代的表现型和比例,推出亲本基因型为BbXRXr,BbXRY,B正确;让子代中绿茎雄株(1/3BB、2/3Bb)与紫茎雌株(bb)作亲本杂交,产生的雄配子种类及比例为2/3B、1/3b,雌配子全为b,F2中紫茎植株(bb)所占的比例为1/3×1=1/3,C正确;子代中红花植株(1/2XRXR、1/2XRXr)和白花植株(能是XrY)作亲本杂交,产生的雌配子种类及比例为3/4XR、1/4Xr,雄配子的种类及比例为1/2Y、1/2Xr,F2中白花雄株占1/8,D错误。
25.B
【解析】一般情况下,母鸡(ZW)产生的一个卵细胞中含有的性染色体是Z或W,A错误;正常情况下,公鸡体细胞(ZZ)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含有4条Z染色体,B正确;非芦花公鸡(ZbZb)和芦花母鸡(ZBW)杂交,后代公鸡全为芦花鸡(ZBZb),母鸡全为非芦花鸡(ZbW),C错误;芦花公鸡(ZBZb或ZBZB)和芦花母鸡(ZBW)杂交,后代出现的非芦花鸡一定是母鸡(ZbW),D错误。
26.C
【解析】N是蛋白质和DNA共有的元素,若用15N代替32P标记噬菌体的DNA,则其蛋白质也会被标记,不能区分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A错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是由噬菌体的DNA做模板,利用大肠杆菌体内的原料编码合成,B错误;子代噬菌体DNA合成的模板来自于亲代噬菌体自身的DNA,而合成的原料来自于大肠杆菌,C正确;该实验证明了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D错误。
27.D
【解析】三个实验中,只有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设计思路相同,A错误;肺炎双球菌的体内和体外转化实验都没有用到同位素标记法,B错误;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能得出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的结论,C错误;三个实验所涉及生物有T2噬菌体、小鼠、细菌,它们的遗传物质都是DNA,D正确。
28.C
【解析】DNA分子中(A+C)(T+G)应始终等于1;一条单链中(A+C)/(T+G)与其互补链中(A+C)/(T+G)互为倒数,一条单链中(A+C)/(T+G)=0.5时,则互补链中(A+C)/(T+G)=2;一条单链中(A+T)/(G+C)与其互补链中(A+T)/(G+C)及DNA分子中(A+T)/(G+C)都相等。故选C。
高一生物参考答案第4页(共6页)
29.C
【解析】多起点双向复制能保证DNA复制在短时间内完成,A正确;DNA的复制的特点是半保留复制,每个子代DNA都有一条核苷酸链来自亲代,B正确;DNA复制过程中氢键的破坏需要解旋酶的催化,氢键的形成不需要酶的催化,C错误;DNA分子的准确复制依赖于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正确。
30.C
【解析】由题意可知,子一代的DNA应为14N/15N,即图②,A正确;子二代DNA应为1/2414N/15N、1/2414N/14N,即图①,B正确;子三代DNA应为1/414N/15N、3/414N/14N,即图③,C错误;亲代的DNA应为15N/15N,即图⑤,D正确。
二、非选择题(4小题,共40分)
31.(11分,除标注外,每空1分)
(1)甲、丁(2分) 雌性果蝇全部为卷曲翅,雄性果蝇全部为正常翅(2分)
(2)①ddXBXB DDXbY
②2:1 5/6
(3)1 红色、蓝色、绿色 减数第一次
【解析】
(1)要通过一次杂交实验确定基因A、a是在常染色体上还是在X染色体上,母本选取隐性性状,父本选取显性性状,选用甲、丁为亲本进行杂交。若子代性状表现雌性果蝇全部为卷曲翅,雄性果蝇全部为正常翅,则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一只纯合粉红眼雌果蝇ddXBXB与一只白眼雄果蝇DDXbY杂交,F1DdXBXb、DdXBY全为红眼。将F1雌雄果蝇随机交配,F2粉红眼果蝇ddXBXB、ddXBXb、ddXBY,雌雄比例为2:1,F2红眼雌果蝇中纯合子DDXBXB比例为1/3×1/2=1/6,D_XBXB、D_XBXb杂合子占的比例为1-1/6=5/6。
(3)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和交叉互换,则:Ⅰ时期的细胞中向每一极移动的都有红、黄、蓝、绿色荧光点各1个;Ⅲ时期的细胞形成两个如图所示精细胞,则Ⅲ中向每一极移动的荧光点颜色有红色、蓝色、绿色;产生图中精细胞的原因是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异常。
32.(9分,除标注外,每空1分)
(1)15 9 不能
(2)深红 粉红 深红:白色=3:1(2分)
深红:大红:粉红:浅红:白色=1:4:6:4:1(2分)
【解析】
(1)若为第一种假设,野牡丹花的花色相关基因型有5种纯合子,杂合子是C52=10种,共有15种基因型;若为第二种假设,野牡丹花色的相关基因型有3×3=9种。牡丹花的花色形成不能说明基因和性状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2)如果符合第一种假设,纯合深红色基因型是A1A1,白色基因型是aa,杂交后代基因型是A1a,都表现为深红色,F1自交,F2中A1_aa=3:1,分别表现为深红色和白色。如果符合第二种假设,纯合深红色基因型是AABB,白色基因型是aabb,杂交后代基因型是AaBb,都表现为粉红色,F1自交,F2中深红:大红:粉红:浅红:白色=1:4:6:4:1。
33.(11分,除标注外,每空2分)
(1)有丝分裂后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
(2)AABb×aaBb AaBb×aabb
(3)遵循(1分) F1中皮肤不透明与透明个体的比例为3:1且皮肤透明的幼体全为雌性,说明控制皮肤透明度的基因D/d在性染色体上,而基因A/a在常染色体上,基因A/a和Dd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4)ZeFZEf(1分) ZEFW(1分)
【解析】
(1)在观察雌柞蚕卵巢组织切片时,若观察到细胞中有两条Z染色体,说明Z染色体完成了复制和着丝点的分裂,而着丝点的分裂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2)基因A使柞蚕表现为长刚毛,而基因B抑制长刚毛基因A的表达,从而使柞蚕表现为短刚毛,而基因b不会抑制长刚毛基因A的表达,所以长刚毛柞蚕的基因型为AAbb或Aabb。现有基因型不同的两个短刚毛柞蚕杂交,产生了足够多的子代,子代中短刚毛与长刚毛的比例是3:1,即长刚毛(A_bb)占1/4,该比例可能是1/2×1/2或1×1/4的结果,这两个亲本的基因型组合可能是AABb×AaBb,还可能是AABb×aaBb或AaBb×aabb。
(3)一对幼体皮肤不透明的雌雄个体交配,F1中皮肤不透明与透明个体的比例为3:1且皮肤透明的幼体全为雌性,说明控制皮肤透明度的基因D/d在性染色体上,而基因A/a在常染色体上,基因A/a和D/d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则该昆虫的基因A/a和D/d在遗传中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4)考虑致死基因,则雄柞蚕的基因型可能有ZeFZEf、ZEFZEf、ZEFZef、ZEFZEF雌柞蚕的基因型可能有ZeFW、ZEfW、ZEFW,为了使后代雌性都死亡,雄性都存活,选择亲本杂交类型为ZeFZEf、ZEFWW,因为雌柞蚕只获得父本的一条Z染色体,所以必定含有一个隐性致死基因,故都死亡,而雄柞蚕必定获得母本的一条ZEF染色体,故都存活。
34.(9分,每空1分)
(1)脱氧核糖 ① ②(①②顺序可换)
(2)细胞核 ⑨
(3)3600
(4)不同 多样性 特异性(或:多样性和特异性)
【解析】
(1)图甲中②为脱氧核糖,该DNA结构的基本骨架由①磷酸基团和②脱氧核糖交替排列构成。
(2)图乙过程发生的场所主要是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也可发生DNA复制。图中所示的酶为解旋(或:DNA解旋)酶,作用于图甲中的⑨氢键。
(3)若图甲中DNA片段含3000个碱基对,其中一条单链中A:C:T:G=1:2:3:4,则该片段连续复制2次至少需要3600个游离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4)据表格数据可知,不同生物的DNA中4种脱氧核苷酸的比例不同,说明DNA的碱基排列顺序具有多样性特点。不同生物的A、T之和与G、C之和的比值不一致,这说明不同生物的碱基组成不同,表明了DN具有特异性(或:多样性和特异性)特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