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米的认识
教材分析:
《阿福的新衣——厘米的认识》是青岛五四学制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内容,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上课伊始观看动画片“阿福的新衣”,引导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出刻度尺,通过看、量、说等形式形成1厘米的表象,并设计了大量的实际测量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长度观念,为以后学习新的长度单位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在讲课过程中,结合本课特点,以活动为主,图片动画展示为辅,使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对厘米有了更为准确的认识。
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对尺子已经有一些了解,但只有极少数的孩子会测量长度,对长度单位的概念,1厘米究竟是多少没有什么概念,因此本节课重难点帮助孩子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学会用尺子测量长度。
教学目标:
1、结合故事情境,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刻度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借助实物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能用刻度尺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形成初步的估测意识。
4、在具体的测量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每人一把直尺,两人一个学具袋(三根小棒分别是1厘米、2厘米、6厘米等)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故事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欣赏一部动画片,它的名字叫《阿福的新衣》。(播放课件)
师:看完后你有什么疑问或想法?(问题1.“拃”是什么意思?问题2.为什么阿福的衣服会短呢?)
2、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师:怎样做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师:古代的人们也发现,用不同的工具测量同一个物体的长度,所得的结果是不一样的。为了测量的准确和交流的方便,人们发明了尺子,(板书尺子)尺子是用来干什么的?(板书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
二、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一)认识尺子
师:谈谈你对尺子的了解。
师:尺子上到底有什么?拿出尺子同桌说一说。
学生汇报交流结果。
教师梳理总结。
1. 刻度(数字) 2.“0”刻度(起点) 3. 刻度线
厘米(cm)(揭示课题)
师追问厘米是表示什么的单位?(长度单位)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观察、交流,教师再梳理、总结,尊重了学生的认知基础,使学生掌握了直尺的基本构造,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同时又为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打下了基础。]
(二)认识1厘米
1.从尺子上找1厘米
师:尺子我们已经认识了,你能从尺子上找到1厘米吗?(课件展示0—1,1—2)
师:说说你的发现?
小结:相邻的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你还能找到不一样的1厘米吗?
2.感受1厘米的小棒
师:从老师给你们的学具袋里找到1厘米的小棒,玩一玩并谈谈你的感受。(很短)
3.生活中的1厘米
[设计意图: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理解1厘米的实际意义。]
(三)认识几厘米
1.师:你能从尺子上找出2厘米吗?
2.学生通过实物投影展示
3.找5厘米、10厘米
4.结论:几厘米就是几大格。
三、实践应用,练习巩固
1.估计并测量小棒
同桌拿出学具袋里剩下的两根小棒,先估测短一点的小棒,再估测长一点的小棒。
左边的同学尝试测量短一点的小棒,右边的同学尝试测量长一点的小棒。
汇报长度以及测量方法。
2.测量方法基础练习
3.自己的一拃(先估再量)
汇报测量结果以及测量方法。
4.师徒的一拃长度都不是整厘米数,一个多一点,一个少一点。(作业单,先估再量)
把师徒的一拃转化成线段印在作业单上让学生测量。(展示测量结果时,给学生两把尺子,一把好尺子,一把断尺子)
四、课堂总结:
想一想这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你还有什么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