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念奴娇 赤壁怀古》《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群文教学 课件76张 PPT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9.《念奴娇 赤壁怀古》《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群文教学 课件76张 PPT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21 06:41: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苏轼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念奴娇·赤壁怀古
诵读入词境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副标题。
01
Part.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
自由朗读提示:停顿、轻重、徐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自读识记积累
1、《赤壁怀古》关注纶巾、樯橹、尊、酹、风流、的含义
注意积累成语:
《京口北固亭怀古》舞榭歌台 可堪回首 北顾 饭否
注意积累成语:
2、画出两首词的结构--思维导图
关注词中的总起句、过渡句、结束语
3、解题知词
解题知词意
怀古诗
《题乌江亭》杜牧
《乌衣巷》刘禹锡
《石头城》刘禹锡
《咏怀古迹》杜甫
《赤壁》杜牧
怀古咏史诗 导学案课堂
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古事、古人、古迹),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怀古诗
解析标

念奴娇 赤壁怀古
题材?
咏史怀古
特点?
观眼前之景(临古地)
写历史之人(怀古人)
抒一己之怀(抒己志)
永遇乐
词牌名
京口北固亭怀古
题目
登临地点
怀古之作
怀古
临古地
忆古人
思古事
抒己志
借古讽今
怀古伤己
(步骤)
(目的)
写景(古迹)—怀古(人、事)—抒情
基本思路
分析知词情
01
Part.
再次诵读词作,梳理词作内容---借古抒怀,所怀之古是什么?
用 典
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言简意赅,意蕴丰富,增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上阕:苏轼兀立赤壁,看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
念奴娇·赤壁怀古
临古地——观眼前之景
大江、故垒、乱石、惊涛、千堆雪等意象
滚滚东去的长江——滔滔历史长河
千古兴亡的历史氛围
(具象、有形)
(抽象、无形)
乱:岩石险怪
穿:山崖陡峭
惊:波涛汹涌
拍:水石相搏
卷:波浪翻滚
气势磅礴
雄奇壮阔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动静结合
形、声、色皆备
赏析这几句诗
这里只用十三个字,便从形、声、色几方面生动地勾画出这个古战场的壮丽雄奇的图景,表达了词人神驰赤壁古战场的心情 ,同时也为下面歌颂周瑜做了铺垫和蓄势。
运用了夸张、比喻、拟人的手法,“穿”,形容山崖高耸入云,“雪”写出白色浪花的壮美,这几句绘声绘色地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同时暗写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和英雄豪杰们的雄姿,表现了作者的豪迈奋发之情。

雄奇之景
江山豪杰
本词写于北宋元丰五年(1082),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当时苏轼因作诗讽刺新法——“乌台诗案”被捕入狱, 后被贬到黄州党团练副使,且“不得签书公事”,精神上极度苦闷。
诗人被贬黄州后,政治上的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在祖国雄伟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追求功业的豪情难以掩饰。本词即反映了他这种矛盾的情绪。
写作背景
?下阕:1、苏轼回想了周瑜哪些事情或情境?刻画出怎样的人物形象?
念奴娇·赤壁怀古
怀古人—写历史之人
①小乔初嫁 —
③谈笑间—
婚姻:幸福美满、春风得意
(美女衬英雄)
服饰:英俊潇洒、儒雅倜傥
韬略:自信从容、年轻有为
②羽扇纶巾—
人物
年龄
婚姻
外貌
职位
际遇
周瑜
34
幸福美满
英俊儒雅
东吴都督
功成名就
47
爱妻亡故
早生华发
团练副使
功业未就
苏轼
抒己志—抒一己之怀
?下阕:2、千古风流人物,词人为何独独仰慕周瑜?
借周瑜的年少有为来感叹自己的事业无成、壮志难酬。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在黄州的苏东坡是成熟了的苏东坡。这种成熟是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伸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余秋雨《东坡突围》
  有人认为:“人生如梦”两句,“貌似超脱,实是无可奈何的感叹,思想是消极的,同前面的追慕古人的逸气豪情放在一起,说明作者思想上是矛盾的。”你如何评价词人的这句感叹?
豪放中略见苍凉,雄浑中稍含悲壮。
功业无成,苦闷悲慨
寄情自然,挣扎突围
“将生命还以山水”
声律美:激越从容
意境美:雄奇壮阔、达观开阔
手法:融情于景、以古写今
《念奴娇·赤壁怀古》写尽了他政治落寞,但读来却让人倍感豪放,全词气势恢弘,苍凉悲壮,化千年为一瞬,唯江月是永恒,实在是苏轼向长空发出的一声长啸,是强者的壮音。
如何理解“人生如梦”
多情神游
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
感伤人生,壮志难酬
江月相伴,豁达自适
《赤壁赋》:“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精神情感的自由
洒脱旷达的情怀
如何理解“人生如梦”。




消极伤感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是伤感,是自责。慨叹岁月无情而功业无成。“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安慰自己,是旷达。回首往事,恍如梦中。自己磊落坦诚,敢于直言,却受迫害、遭贬谪,岁月悠悠,一事无成,只得慨叹“人生如梦”。面对此情此景,权且以酒酹月,借酒浇愁。值此,一位襟怀超旷、识度明达的词人形象,跃然纸上。
感伤人生,壮志未酬 ,豪放中略见苍凉
观眼前之景(上阕):
思历史人物(下阕):
(遥想)
抒一己之思(下阕) :
思瑜叹己
怀古伤今
大江
乱石
惊涛
东去
穿空


(尽)
拍岸、卷(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承上启下)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抒一己之思
(借古伤今)
文章思路
观眼前之景(写景)
思历史人事(怀古)
Part.
《念奴娇 赤壁怀古》
两种人生命运的对比(借古抒怀)
在对比中哀叹自我
对周瑜建功立业的仰慕和渴望
对自己年华虚度、壮志难酬的哀痛,但同时作者又看到了自然永恒的一面,心中的哀愁在永恒的自然面前似乎又都可以放下。
一位襟怀超旷的词人形象,跃然纸上。

全词总结
这首词通过怀古,表现了词人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壮志难酬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图恢复,不善用人才的愤懑。
同为写人,写作角度(呈现方式)却十分不同,请结合词作简要分析。
透过作者对人物的选择,我们能发现什么?
诗歌内容再探
苏词集中笔力写一人,但并未只集中写人,词作中还有大量的景物描写。
景物描写所写之景为实景
辛词集中笔力写史(叙事),人物融于历史中(叙事中呈现人物形象),但并未只写历史,词作中穿插景物描写。
景物描写所写之景为作者想象(虚景)
同写人
一首将人物置于宏大的时空背景下,写出了周瑜的风神潇洒,昂扬向上,记叙、描写、抒情融为一体
一首将人物置于一个又一个历史事件中,写出了不同历史人物的不同风貌,寄予了作者浓厚儿有丰富的情感,用典直击心灵
东坡之词旷
稼轩之词豪
----王国维
旷--人生感悟
豪--一腔热血、满腹雄心、古道衷肠
苏轼之词旷,稼轩之词豪。这样的评价是否可以调换?为什么?
不可以
知人论世
苏轼之词豪也是可以的,但稼轩之词却绝非旷字所能表达的。这正是由辛弃疾生活的时代与辛弃疾一生的志趣决定的。
定风波
苏轼
《定风波》一词如何表现作者旷达心胸?
定风波(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一场风雨
一件小事
一种情绪
45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置之不理
超然物外
明确:作者面对大雨无所畏惧、气定神闲
雨大
轻松潇洒
闲适自若
思考:
苏轼是如何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雨的?
无所畏惧
思考:作者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马“轻” ?你认为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吗?
心情的轻松,无官一身轻
“竹杖芒鞋”
闲散
“马”
奔波
“竹杖芒鞋轻胜马”:两者对比,隐喻闲散江湖胜过奔波忙碌。
“轻”
思考:“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烟雨”是否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烟雨”
自然界的风雨,
政治上的风云变幻
“任”
镇定、从容、洒脱和旷达
“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一句不是写眼前景,而是想心中事,因为“雨具先去”,当时并无蓑衣.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中“微冷”“相迎”并举,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体验?
明确:
作者于挫折中看到希望,于逆境中看到曙光,暗示对未来际遇的一种自信的预测。
赏析探究
讨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含义是什么?
表面上:回到住处,再看路经之地,既不是风雨交加,也不是朗朗晴空。一切都归于平静。
风雨和晴有没有深层含义呢?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感悟呢?
A“风雨”比喻词人生中的逆境,“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B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
讨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含义是什么?
“萧瑟处”隐喻宦途风雨,“归去”有人说是苏轼想像陶渊明一样“归隐”之意,有了归隐之心也就无所谓什么宦海的风雨或晴天了。也有人说苏轼是要回归自己的本心。但不管是哪种“归去” ,苏轼的心态是旷达、是淡然、是宁静。
作者在词中运用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他的人生态度?
运用一语双关的手法,将自然界的风雨和人生的风雨相类比。
以小见大,以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定风波》一词如何表现作者旷达心胸?
人物形象
前两者融于景物之中,本词作者跳出所在环境,感受环境,对生活之境感到满足。
超然物外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cén)远目,献愁供恨,玉簪(zān) 螺髻( jì )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liǎo) ,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 qìng)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 wèn)英雄泪!
作者是如何将景物描写、人物形象塑造及情感抒发融为一体的?是否可以作为“稼轩之词豪”的又一例证?为什么?
(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
江水、山景、落日、断鸿、游子。
(2)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
①词人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道劲。
②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
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那么诗人愁恨为何,又因何而至呢?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抱负。
1
(3)其中的“游子”指谁呢?这又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
指自己。辛年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内心酸楚可想而知。
①看、拍、会、登。
词人除了 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 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那么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
"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以物比人,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感慨呢?“栏杆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己。他太希望有人来帮助他解除心头的郁结,然面又有谁能来给予他慰藉呢?
我可不会像张翰那样,为家乡之景而归。
休说鲈鱼堪脍⑺,尽西风,季鹰归未?
鲈鱼堪脍:用西晋张翰典。《世说新语·识鉴篇》记载:张翰在洛阳做官,在秋季西风起时,想到家乡莼菜羹和鲈鱼脍的美味,便立即辞官回乡。后来的文人将思念家乡、弃官归隐称为莼鲈之思。季鹰:张翰,字季鹰。
用张翰这个典故有何用意?
用“尽西风,季鹰归来?”是借张翰来自比,不过却是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
那刘备天下为怀,斥责许氾,辞气激扬,令人佩服。
求田问舍⑻,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求田问舍三句:《三国志·魏书·陈登传》,许汜(sì)曾向刘备抱怨陈登看不起他,“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刘备批评许汜在国家危难之际只知置地买房,“如小人(刘备自称)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求田问舍,置地买房。刘郎,刘备。才气,胸怀、气魄。
用“许汜”这个典故有何用意?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说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这样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
只可惜时光如流水一般过去,忧愁风雨,树木尚如此
可惜流年⑼,忧愁风雨⑽,树犹如此⑾!
9.流年:流逝的时光。
10.忧愁风雨:风雨,比喻飘摇的国势。化用宋·苏轼《满庭芳》:“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
11.树犹如此:用西晋桓温典。《世说新语·言语》:“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此处借抒发自己不能抗击敌人、收复失地,虚度时光的感慨。
用西晋桓温典故,有何用意?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中“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凤愿不能实现的忧惧。
请谁唤来那身穿丽服的美女,拿着红巾,擦拭英雄留下的眼泪?
倩⑿何人唤取,红巾翠袖⒀,揾⒁英雄泪!
01
⑿倩
请托。读音qìng
03
⒁揾
wèn。擦拭。
02
⒀红巾翠袖
女子装饰,代指女子。
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
张翰-----乐于归隐,
许汜-----牟 取私利,
刘备-----雄才大略,
桓温-----叹时光流逝。
(2)词人对这些人和各持什么态度?
作者既不愿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愿学求田问舍的许汜。而赞赏刘备的才气,表明自己志在为国为民
2
2
(3)作者写这些人物以及有关的事有什么用意?
心志的表白并不能解脱心灵的寂寞,相反,倒增加了一份凄苦。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怀古诗词鉴赏方法
1、弄清史实、典故。
2、寻找连接点,体悟感情。
3、品味技巧手法.
用典、对比、借景抒情、烘托映衬
本词艺术特色:
写景、怀古、抒情相结合。
知识总结
苏轼
我词何如柳七?”
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豪放词的特点:
1.描绘壮阔景物
2.刻画英雄人物
3.抒发壮志豪情
意境壮美
感情豪迈
高远清新
开创性贡献
在他之前,诗庄词媚,词多写男欢女爱,离愁别恨,只宜写得缠绵婉媚,“香而软”,他打破了词为艳科的屏障,把凡是诗所能表现的题材和主题,都在词里表现,正如刘熙载所说的,达到“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的程度,使词走出了樽前檀板、深闺小楼,进入社会民生的广阔天地中。这就大大地扩展了词的表现功能,开创了豪放词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