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2 三角形三边关系 苏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2 三角形三边关系 苏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6-22 06:58: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设计
教(导)学目标任务
1.使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理解并掌握三角形三边的关系。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测量、猜想、交流的能力,自助发现并归纳三角形的三边关系。3.使学生在积极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体验合作交流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
知道三角形中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
难点
探索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和大于第三边。

(导)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任务性问题)
学生活动(学习方式)
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二、动手操作,提出问题
提问:
1.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2.那么老师任意给你们三根小棒,都能围成三角形吗?师:光猜可不行,知识是科学,咱们动手来摆一摆。1.老师课前发给同学们的两个学具袋,请打开学袋1,看看里面装的什么?请孩子们拿出三根小棒摆一摆,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师:哪些小组成功的围成了三角形?请举手示意一下。师:没有举手的孩子是不是遇到困难了?没关系,把你们遇到的问题或困惑说出来。
2.提问:孩子们,能围成还是不能围成,跟三角形的什么有关系呢?师:今天这我们就来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板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生: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生1:能生2:不能。生:三根小棒。1.学生动手操作,用三根小棒围三角形。
2.
学生上台投影展示:围成了三角形。3.学生上台投影展示:围不成三角形。4.学生讨论为什么这三根小棒围不成三角形。
引导学生明白:跟三角形的边有关系。
通过复习三角形的概念,让学生进一步明白三角形的三条边必须首尾相接,为后面的学习探究作好铺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三、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四、回归书本五、练一练六、回顾反思
1.请打开学袋2,看看里面又是什么呢?现在你们手里有几根小棒?请孩子们先看老师提出的要求:
2.课件出示:a.任意选择三根小棒,动手操作,并在表格内记录每次选择的小棒的长度。b.同桌合作,一人操作,一人填写表格。c.操作四次。师:孩子们先看清操作要求,老师叫开始了再做。师:操作完的孩子请坐端正。3.你们任意选的三根小棒为三角形,有几种情况?师:四种情况都能围成三角形吗?师:围不成三角形的是哪三根小棒?4.围成三角形的又是哪三根小棒?提问:请孩子们仔细观察,从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中任意选出两根,将它们的长度和与第三根的长度比较,结果怎样?请用算式来表示:师:孩子们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发现?(板书:发现)师:我们现在大胆的猜想:所有三角形两边的长度和一定大于第三边吗?(板书:猜想)我们还是通过实验来验证刚才的猜想吧。(板书:验证)师:通过验证,刚才的猜想正确吗?师:我们通过大胆猜想,再用实验来验证,得出了什么结论:(板书: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的长度和大于第三边)提问:怎样理解“任意两边”是:我们又回到刚才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8、5、2,看任意的两边之和是否大于第三边?5.引导学生讨论:现在我们把2cm的小棒换成3cm,看能不能围成三角形?(师:到底能不能围成,请看老师用课间来演示)提问:结果怎样?为什么?
1.孩子们,请打开书77页,今天我们所学的内容就是例3,请大家认真阅读例3,看看还有什么疑问,如有疑问,请举手。
1.课件出示第一题三组题目:
2.师:孩子们其实数学知识不只在书本上,更多的是在生活中。(课间依次出示问题)
问题1:洪老师打算做一个三角形支架,他有40厘米、90厘米的木条各一根,需要去商店再配一根。
他可以选择哪一种规格的木条?
规格:40厘米
50厘米
60厘米问题2:洪老师打算做一个三角形支架,他只有一根90厘米的木条,需要去商店再配两根。他可以选择哪种规格的木条?规格:40厘米
50厘米
60厘米
师:尽管问题在不断变化,但我们解决问题的依据却是不变的,那就是——3.课件出示课外延伸:普通的人一步大约跨60-90厘米,但是有一个人他一步可以跨2米,你信吗?
姚明档案:身高2.24米,腿长1.46米师: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回答)
1.学生齐读操作要求2.学生动手操作,完成表格,师巡视。
3.
集体交流生:(4种)
生:不能。学生回答:(1)
8cm、5cm、2cm(2)
8cm、4cm、2cm学生上台投影展示,发现:2cm和5cm这两根小棒太短了,三根小棒不能首尾相接,所以不能围成三角形。指名回答:(3)8cm、5cm、4cm
(4)
5cm、4cm、2cm1.学生独立写出算式:8+5>4
8+4>5
4+5>8
5+4>2
5+2>4
2+4>5(两名同学上台书写算式)
2.交流汇报生1:任意两根小棒的长度和都大于第三边。
生2:(一定是)1.画一画:同桌合作在练习本上画一个三角形。2.量一量:量出三条边的长度。3.算一算:算出任意两边的长度和与第三边的长度关系。学生交流讨论:
引导学生归纳:三角形任意两边的长度和大于第三边。生:把围成三角形的小棒两两相加,并和第三根比较。
学生独立计算,得出:5+2<81.学生猜想;
2.学生交流得出:
5+3=8,不大于8,所以不能围成三角形。
生2:如果两边的长度和等于第三边,三个顶点就在同一条直线上了。
学生独立阅读。1.学生依次判断(Yes或No),并说说为什么。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题。生:三角形任意两边的长度和大于第三边。
学生交流回答。
留给学生更多探讨的空间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从书本走向生活,形成了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学习反馈及时,落到实处。在练习中渗透环保教育学会总结学习体会和收获。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发现:
围不成三角形(1)
8cm、5cm、2cm
(2)
8cm、4cm、2cm
猜想:所有三角形的两边长度和都大于第三边吗?
围成三角形:
(3)8cm、5cm、4cm
(4)
5cm、4cm、2cm验证:
8+5>4
8+4>5
4+5>8
5+4>2
5+2>4
2+4>5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的长度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反思
1.?学生动手操作与合作交流结合在一起。???
学生在活动之前,我设疑:任意给你三根小棒,你都能围成三角形吗?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在小组合作解决,最后全班共同交流看法,使学生学会了怎样去解决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学会了怎样表达、怎样倾听。???
2.课堂中,放手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亲自参与,体验数学知识的结构过程?。注重猜想、验证、归纳等“有思想”的课堂。3.在实际操作方面,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解决问题,并给学生上台展示的机会,?。??
4.本节课的小组合作我用了两次,设计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操作活动,学生分工明确,参与性强,与学生为本,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5.这节课看似很顺利地走了下来,但其中也存在着很多不足:首先,让学生在自主计算三角形任意两边的长度和与第三边的长度比较,这个问题有点过大,我太急于让学生回答,没有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有时学生还没有反映过来,我就开始引导了。其次,教师语速有点过快,总想着这个问题还没有说那个问题还没有完成,一定要完成了,所以总有点赶时间。第三,动手操作的时候没能面面俱到,因为有少部分学生不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也就跟不上课堂节奏,我总感觉教师的智慧不够,没能引导好全体学生都投入的实验中来。路漫漫其修远兮,动手操作、自助探索与合作交流之路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