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风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与修能。 
文 
质 
外在形式 
本质纯真朴实 
12·8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棘子成:作为君子只要有好的品质就可以了,不须外表的文采。 
子贡:良好的本质应当有适当的表现形式,否则,本质再好,也无法显现出来。 
文质兼美、表里一致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质:朴实、自然,无修饰的,内在的道德修养。 
文:文采,经过修饰的,外在的行为表现。 
野:粗野、粗鄙,缺乏文采。 
史:言辞华丽,有虚伪、浮夸之意义。 
文质彬彬:文与质的配合恰当。 
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7·38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本章内容是君子之文(外在表现) 。 
【评析】 
 这是孔子的学生对孔子的赞扬。 
 孔子认为人有各种欲与情,这是顺因自然的,但人所有的情感与欲求,都必须合乎“中和”的原则。“厉”、“猛”等都有些“过”,而“不及”同样是不可取的。孔子的这些情感与实际表现,可以说正是符合中庸原则的。 
君子之质 
7-6子曰:“志于①道,据于德② ,依于仁,游③于艺④。” 
本章讲述孔子教导学生进德修业的方法:(1)先立志 
(2)以仁德为纲领,以六艺为基本,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 
15-18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本质为义、行为合礼、态度谦逊、待人诚信 
4.16子曰:“君子喻于义” 
 4·16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4.16)本章论述君子与小人对义与利的不同态度。 
君子:见利思义、重义轻利 
小人:见利忘义、重利轻义 
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 
孔子的义指服从等级秩序的道德,一味追求个人利益,就会犯上作乱,破坏等级秩序。 
所以,把追求个人利益的人视为小人。 
经过后代儒家的发展,这种思想就变成义与利尖锐对立、非此即彼的义利观。 
 这正如“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一样,把“义”与‘利”作为一对对立的范畴并列起来,让你作二者不可得兼的选择。你选择‘义”还是“利”呢?其实,你已没有选择,因为你只能做君子,不能做小人。 
 什么是小人?就是没有大眼界,抢占眼前小便宜的人。——于丹 
(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孔子的义利观 
4.16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4.5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不反对正当的求利,只是主张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 
译文:孔子说:“有钱有地位,这是人人都向往的,但如果不是用"仁道"的方式得来,君子是不接受的;贫穷低贱,这是人人都厌恶的, 但如不是用仁道的方式摆脱,君子是不摆脱的。”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 
15·9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孟子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比生命更可宝贵的,那就是“仁” 
牺牲生命,成全仁道。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 
君子身上具体表现为哪些优秀品质? 
有正气、有仁德、好学习 
本质为义、行为合礼、态度谦逊、待人诚信 
舍生取义、杀身成仁 
 
重义轻利 
一、何谓君子? 
二、做君子 
阅读6.11和 7.16两节文字,通晓字词句,并思考: 
㈠颜回和孔子两人的生活状况(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如何? 
㈡他们的行动合乎君子的要求吗?为什么? 
㈠颜回和孔子两人的生活状况(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如何? 
物质上:贫穷 
精神上:快乐 
缘何而乐?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对“浮云”比喻的理解 
1、聚散无常,喻富贵短暂,犹今之“过眼云烟”。 
2、云在天上,高不可及,喻富贵与己无关。 
3、浮云至轻至淡,喻富贵无足轻重。 
㈡他们的行动合乎君子的要求吗?为什么? 
评析: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师必有其徒。作为孔子的第一高徒,颜 回和老师一样,都是以“义”为乐。这个“义”,也就是仁义、道 义。所以,孔子也好,颜回也好,都是因为心中有了仁义,有了 道义,才能够安于贫困。 
说到底,也就是安贫乐道,为了精神的追求 而不在意物质生活的窘迫。 
   
君子义以为质;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7·19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忘食” 
“忘忧” 
“忘老” 
孔子得到的不是物质的快乐,而是追求“仁”(真理)的过程中产生的快乐 
一生都在快乐中度过 
安贫乐道 乐以忘忧 
何为君子之道?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内心仁厚、宽和,可以不计较细节与得失,如此,才能真正做到内心的安静、坦然。 
懂得取舍。繁华的时代带给我们迷惑,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内心强大,才会没有烦恼。 
当你的内心足够勇敢,足够开阔,你就有了一种勇往直前的力量,自然就不再害怕了。 
你如何理解“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 
6-23 
  仁者也就是仁厚的人。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迁,所以用山来进行比拟。 
   智者也就是聪明人。聪明人通过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 性情好动就像水一样不停地流,所以用水来进行比拟。 
12、8-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成语: 
 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又长。比喻责任重大,而且要经历长期的艰苦斗争。 
 死而后已:直到死才罢休。指把毕生的精力全部贡献出来。常与“鞠躬尽瘁”连用。 
小人之习 
 4·9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本章内容是小人耻恶衣恶食。 
一个人斤斤计较个人的吃穿等生活琐事,他是不会有远大志向的,因此,根本就不必与这样的人去讨论什么道的问题。一个人的意志若被物质环境支配的话,就无法和他谈学问、谈道。 
孔子在此倡导一种什么样的品格? 
安贫乐道 
(4.9)本章孔子勉励学生要专心致志求道,不为世俗所累。 
 17·15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本章内容是小人患得患失、无所不至。 
成语: 
 患得患失:指对个人的利害得失斤斤计较,老是考虑个人得失。 
 无所不至:没有不达到的地方。多形容坏人到处干坏事。 
孔子认为,一个人对物质、名利过分看重,很难成为真正的君子,也很难获得真正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