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教学设计
一、导入中国文坛上有这样一位奇女子,她天真烂漫,浅唱:“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她哀婉惆怅,低吟:“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她是女儿身却有着男儿的铮铮铁骨,大声喊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她是谁啊?她就是我国婉约派词人李清照,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她的作品《声声慢》,进一步认识这位乱世中的美神。首先,明确学习目标
二、学习目标
1.诵读全词,理解词的内容。
2.分析意象,体会词人情感。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首词,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词这种文学形式的音韵美吧。
三、初读课文
1、朗读的标准: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抑扬顿挫;读出感情。(语调低沉,节奏缓慢、情感凄婉哀伤,读出词人的满腹愁怨)
2、听读录音
3、学生齐声读(分男女)同学们读得声情并茂,抑扬顿挫。
四、知人论世(因何而愁)
1、读完这首诗之后,能不能找出本词的主旨句,主旨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词眼:愁
2、那么词人因何而愁?知人论世
明确:出示词人经历及写作背景“半世漂泊感生平”李清照的人生分为前后期,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岭,也是她作品的分水岭。(前期)李清照出身名门世家,父亲李格非师从苏轼,是著名经史学家;母亲也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能诗能文;李清照从小耳濡目染,善于音律,能诗能词。18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太学士赵明诚为妻。两人情趣相投,感情深厚,家庭美满幸福。前期词风天真、活泼,抒写闺愁、闲愁、相思。(后期)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1127年)北宋灭亡。从此,李清照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全家被迫南迁避难,两年后(1129),丈夫赵明诚在赴官的途中不幸染病身亡,留下李清照孤苦一人,此后生活一直不如意,经历了珍藏多年的金石书画丢失事件、再婚离婚等不幸的遭遇。中晚年的李清照尝尽了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和亡国之恨。《声声慢》就是她晚期最著名的作品。明确:国愁,家愁,情愁;亡国之恨,故国之思,丧夫之痛,孀居之悲,颠沛流离之苦。那么作者又是如何抒发愁情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合作探究
五、合作探究
1、直接写愁
2、通过具体意象写愁(一)主旨句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是直接抒发情感的句子,除了这一句,还有吗?并赏析。
明确: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分析手法细描述谈效果)
1、我形式上:叠词:增强节奏感、音乐美
有利于增强情感内容上:
寻寻觅觅——动作描写——怅然若失(往日欢愉的生活)
冷冷清清——环境描写——寂寞冷清
凄凄惨惨戚戚——心理描写——凄凉惨淡
作用:层层递进,奠定了哀婉、凄凉、愁苦的情感基调。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前三句要读出悲痛、哀伤,读得跌宕起伏。
(二)作者还借助一系列意象来抒发愁情,找出你感触最深的一个意象,结合原句分析作者是怎样通过这一意象抒发愁情的。
明确:①“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几杯淡酒是抵挡不住傍晚萧瑟的秋风的)
1、“酒”:这一意象,诗人往往用来浇愁,词人也是借酒浇愁,可见其愁情。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曹操《短歌行》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酒消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将进酒》
思考:浇愁的酒最好是浓酒,词人为什么要用淡酒呢?
明确:词中的“淡酒”并非酒味淡,而是愁太浓,酒力压不过心愁,浓酒入愁肠也顿觉索然无味。
2、“晚风”写出了环境的清冷,更加重了这种愁情。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百鸟飞回。
——杜甫《登高》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李煜《相见欢》
②“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一行大雁从眼前飞过,更让人伤心,因为都是旧日的相识)
1、国家情感——大雁在秋季从北往南飞,李清照也是南逃避难,雁和人都是由北往南,但雁来年还可飞回北方,而诗人却有家难回。诗人看到雁不觉生发故国之思,亡国之悲。国破家亡、漂泊南方之苦。
2、个人情感——雁是传递信息的使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头,月满西楼”,大雁在丈夫在世时,曾经给李清照传递相思,而此时的大雁,带来的只有伤心和绝望。所以看到大雁睹物思人,不仅伤心,表达亡夫之痛。明确:“雁”这一意象常用来表达离愁和天涯沦落的情感,在这里蕴含词人对丈夫的怀念和自己的天涯沦落之愁。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晏殊《浣溪沙》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头,月满西楼——《一剪梅》
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明确:凋零的黄花,烘托忧伤的氛围,另“黄花”喻女子憔悴的容颜,词人借黄花表达容颜老去,韶华不再的忧愁。1、满地黄花堆积——花盛,以乐景写哀情,反衬。
2、憔悴损——以花喻人,正衬。
1、枯萎凋零的菊花多像自己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景。往年都是在它盛开的时候,摘下来戴在头上。而今,谁又有这种兴致呢?看到花的憔悴,想到了自己。
④“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词人借“梧桐”表达自己孤身一人,与丈夫永世隔绝的愁绪。而“细雨”加重了这种愁情的表达。明确:“梧桐”这一意象常用来表现寂寞忧愁,离愁别绪,凄凉悲伤。“雨”哀伤、愁丝的象征。“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温庭筠《更漏子》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总结: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自古逢秋悲寂寥,梧桐本身就是牵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淋淋漓漓的凄苦的秋雨,不是滴在树上,而是滴在词人的心里。以声衬情,尤其是“点点滴滴”极富顿挫凄凉之感。总结:这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意象,把词人的愁形象化了、生动化了、具体化了。无一字写愁,却处处惹愁。让我们带着对愁的感知,再一起齐声朗诵,体会这凄美绝伦的意象意境。
结语: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位诗人,她又何其伟大。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便工。苦难不停地擦拭着李清照地艺术灵魂,苦难越重,艺术家的灵魂飞得越高。怪不得一代文豪郭沫若这样评价李清照:一代词人又旧居,半生漂泊憾何如。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诵千古是著书。最后,让我们齐声朗诵声声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