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沂水春风》课件(21张PPT)—2020-2021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

文档属性

名称 13.《沂水春风》课件(21张PPT)—2020-2021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21 07:15:34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21张PPT)
沂水春风
四子的“志”各是什么,
孔子作何反应?
子路
有什么志向?达到什么结果?
治理“千乘之国”
“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结合印象中的子路的形象,体会子路的言行。
动作:
率尔而对
轻率地回答,急切地抢答,激昂的神情,慷慨陈词。
语言:
A.假定内忧外患、危机四伏的背景
显示自己的气魄
对自己才能的高度自信和自负。
B.如何治理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有勇”——抵御外患;
“方”者,道义、信义是也。
“知方”,是否符合孔子的治国主张?
“为政以德”、“为国以礼”
子路强调“知方”,正是秉承了老师对百姓“教之”、使“民信之”的礼治要求。
为何哂由?
夫子:
哂之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子路真有实现其抱负的本领么?
孟武伯打听子路的本领。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可以让他主持这里的军政工作)”。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可以让它管理政事吗)
子曰:“由也果
,于从政乎何有?”(仲由果断,管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
冉有有什么志向?达到什么结果?
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比及三年,可使足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冉有言志与子路有什么区别?
冉有在孔子指名发问后才开口,只能治理一个小国。先说“方六七十”,又说“如五六十”,说明他对自己能力的估计十分谨慎。三年之后,他所能取得的政绩仅限于“足民”一点,至于礼乐教化,则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冉有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
冉求多才多艺,可以管理千户的大邑,百乘的大家,能使地方政令通常,人民安居乐业。
(《论语?公冶长》)?
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公西华有什么志向?达到什么结果?
“宗庙之事,如会同”
,“愿为小相”。
公西华的志向和表述志向与其他两位弟子有什么特点?
他先谦虚一番,说“非曰能之,愿学焉”,然后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愿为小相焉”,在“相”前加了个“小”字。他简短的言辞中,尤其是两个“愿”字,一个“学”字,一个“小”字,反映了他的性格。
联系孔子的评价,公西华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
公西赤知礼,让他整装立于朝堂之上,应对四方来聘的宾客,一定能理顺两国的关系,体现宾主之间的情意,绝不会失礼.
?
公西华:谦恭知礼,娴于辞令。
A.“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
B.“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
C.“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
《论语·公冶长》
孔子对三弟子的点晴评价:P33
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志向都是符合儒家“不仕无义”“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这一入世精神.
曾晢言志与其他三位弟子有什么不同
曾晢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从容不迫,逍遥洒脱
在四位弟子的志向中,孔子最赞同谁的观点?
最赞同曾晢的观点,“吾与点也”。
鼓瑟兮,铿尔,舍瑟而作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51岁
39岁
31岁
18岁
人物
人物性格
子路
冉有
公西华
曾皙
有魄力、自信;性格也较鲁莽、轻率
性格谨慎、谦虚、自知
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温文尔雅,从容洒脱
曾皙的“志”是什么?
暮春咏归图
理想生活
和谐社会
精神家园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海德格尔)
孔子向往的社会是怎样的(联系前面的文章)?
思考:前三子皆言治国安邦之志,惟曾点讲玩和乐,以孔子积极入世的态度,却对曾点大加赞同,“我与(赞同)点也”,这该怎样理解?
1.认为曾晳的说法体现了“礼治”的最高理想。?
曾点描绘了一幅安详自得的太平盛世的图景,与孔子“礼治”、“教化”的政治主张相符;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2.认为曾晳的说法体现了归隐的人生境界。
曾皙主张恬退避世,暗合了孔子当时欲隐居出世的心态;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用之则行,舌之则藏
孔子为何“喟然叹曰”,可否换成“欣然笑曰”?
虽有崇高的政治主张,美好的理想社会蓝图,但现实却令他苦闷。周游列国,却四处碰壁,身心俱疲。
面对当时的乱世,这一声“喟然”之叹,便形象地表现出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曾点所描绘的那样一种其乐融融、老少皆安的境界,终究只是可望不可及的暂时的自我陶醉
三子言志越来越谦虚
三子对礼越来越重视
三子之志是治国手段
曾点之志是最高境界
为国以礼
试对已经学过的《论语》中的状态形容词作简单归纳。
用叠词的如:“滔滔者,天下皆是也”(18·6)
用形容词词尾的如:“野哉,由也”(13·3)
“鄙哉,硁硁乎”(14·39)“莞尔而笑”(17·4)
“喟然叹曰”(9·11)
既用叠词又加词尾的如:“郁郁乎文哉”(3·14)
“恂恂如也”、“侃侃如也”、“訚訚如也”(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