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项
羽
之
死
司马迁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征人闻乡音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夜洛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夜上受降城闻笛》
战争是体力与智慧的结合:
攻其心、乱其谋、泄其气、
夺其志。
孙子兵法: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慷慨柔情,英雄末路
今非昔比的悲叹
时运不济的悲愤
吴见思《史记论文》中指出:
“可奈何”“奈若何”,若无意义,乃一腔怒愤,万种低回,地厚天高,托身无所,写英雄失路之悲,至此极矣。
在《项羽本纪》“钜鹿之战”一节,写项羽大破秦军,召见诸侯时的情形:
诸侯“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敢”与“能”一字之别,表现了怎样不同的情境?
敢:表现了众位诸侯对项羽的畏惧,衬托了项羽的意气风发。
能:不忍心看项羽哭泣,连士兵都在怜悯他、同情他了,可见项羽此时的凄惨。
从昔日的威风凛凛、叱咤风云,到今天的穷途末路、大势已去,潸然泪下,何其悲也。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汗一将。
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这两句的描写在语言节奏上有什么特点?
短句,快节奏,仿佛有金戈铁马之声。
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三国演义》:
长坂桥张飞大喝一声,夏侯杰惊得肝胆碎裂,倒于马下。
孙策“大喝一声,声如巨雷”,致使“樊能惊骇,倒翻身撞下马来,破头而死”。
与司马迁的描写非常相似,后代写人物,凡是写勇武的,大都逃不出项羽这个样子。
太史公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不以成败论英雄
项羽明知自己要必死无疑,项王自度不得脱,为什么还要选择痛痛快快地大战一场呢?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伶官传序》: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项羽认为死并不可怕,承认失败那才可怕,这句话暗示了项羽的自负和不醒悟,他从没有真正意识到自己失败的原因,也暗含着司马迁的批评态度。
你认为是什么造成了项羽的失败?
刘邦与项羽:
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沛公归数日,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所过残灭,秦民大失望。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项王至阴陵,迷于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不得民心
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
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史记》的实录原则:不虚美,不隐恶。
项王
笑曰
悲笑:英雄满腔怨愤,无力回天,托身无所
狂笑:蔑视死亡,将成败生死都置之度外
愤愤不平地笑:是天要灭亡他,他无憾于自己
我何渡为!
“为”是句末反问语气,这里用感叹号,不用问号,有什么深意?
明确:已经无须设疑,他已坚定了自杀的决心。
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这是对江东父兄的愧疚和忏悔。
无颜见江东父老,面临一线生机,不愿含羞忍耻地苟活于世,而选择了慨然赴死。表现他知耻重义的性格。
拓展:
楚霸王项羽攻占咸阳后,有人劝他定都关中,但项羽乡土观念很浓厚。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
”后人便延伸出了‘锦衣夜行’,慢慢就有了衣锦当还乡的说法。
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表现项羽的什么性格?
对自己的死毫不在意,却不忍爱马被杀,赠给亭长,表现其有情有义、心地仁善的一面。
王翳取其头,馀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
五人共会其体,皆是。
虎落平阳被犬欺
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项羽被围垓下,他可以选择死,但是他选择了活——努力溃围;
在深陷沼泽时,
可以选择死,
但是他选择了活——带兵至东城;
在东城只有28骑时,可以死,但是他选择了活——快战溃围;
在乌江,乌江亭长愿意渡他,他可以选择生,但为什么又选择了死?
(1)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
维护了自己的尊严、荣誉、血性
(2)他愧对江东父老,强烈的自尊让他选择了自刎。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项羽死得有尊严。
(3)大势已去,很难卷土重来
(十万大军覆灭,失去了民心,而且局势刚稳定,人心思定)
古人说:“《项羽本纪》是太史公以全神付之,才成此英雄力量之文。”为什么司马迁对项羽情有独钟?
项羽“站着死”,司马迁“跪着生”,
面对困境绝境,二者都表现出一股决绝而又令人敬叹的气概:
即便面临的厄运无法改变,但与之抗争的意志绝不会屈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