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奉献 学习议论中的记叙》课件(23张PPT)—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表达交流

文档属性

名称 《爱的奉献 学习议论中的记叙》课件(23张PPT)—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表达交流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3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21 07:20: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议论文写作
明确目标
明确目标
存在的问题
繁琐冗长。
生拉硬套,没有针对性。
叙议两边分,事理脱节。
读一读,评一评
思考:这篇优秀的议论文中的事例叙述有什么特点?
把握机遇
“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的人”,诚然,如若事先未做好准备,又哪能有机遇的光临?即便机遇光临了,他仍然会将机遇视如粪土,不值一钱,待事过之后,才跌足长叹。
秦国著名的宰相李斯,年轻时只不过是众多说客中的一员,在郡里做一个小吏,这哪是一个胸怀大志的人所能屈任的?于是他跟着荀卿学习帝王之道。勤学苦练使他高人一筹,而昏庸的楚王却不正眼相看,将送上门的高人拒之门外,失去了争霸天下大业的人才。贫困潦倒的他到了秦国。识才辨用的秦王凭借博才的李斯终于完成了吞并六国、统一天下的伟业。李斯也因此而名震天下,若李斯没有治国之才,若没有识才辨用的秦王,哪里来李丞相,哪里来统一天下的大业。可见要想取得成功,无论何人,必须抓住机遇。
事物的发展须从小处开始,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就须抓住瞬间即逝的机遇,促成质变,实现成功。
翻开中国近代史,到处充斥着硝烟与
战火。黄海一战,清军败了。是战略败了,还是武器上败了?都不是!一切都因当时某些肉食者未抓住机遇!当北洋舰队送兵朝鲜时,卑鄙的日军偷袭了。凭借着勇猛的将士和先进的武器,打得日军溃败而逃。本应乘胜追击,击沉日舰,可李鸿章却命令舰队躲进威海卫海港,开始保存实力。可是受到重创的日舰却乘机养精蓄锐,卷土重来,绕道包围了威海卫军港,结果可想而知。机遇一但错过,怎可扭转乾坤。
而牛顿善于思考而发现了万有引力;爱迪生锲而不舍而发明了电灯;李时珍持之以恒而著成了《本草纲目》;苏秦抓住机遇游说六国而名垂千古。展望古今,有哪位名人不是先为机遇做好扎实的准备,一旦机遇来临就迅速地把握住机会?由此可见,勤奋刻苦不可少,适
时地把握机遇更为重要。“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切勿机遇从身旁溜走时,才后悔莫及。
整理归纳
议论文中的事例叙述的注意点:
1.新鲜性。事例过于陈旧也乏味。
2.针对性。找好角度, 有所侧重。
3.概括性。高度概括,舍弃与论点无关的细节。
4. 分析性。要对事例进行分析,叙议结合。
事例与论点一致
实战演练
(一)简洁精练
下面这则材料又存在什么问题呢?怎样改正?
论点:不要让梦想与自己咫尺天涯
每个人,都有一个梦想。不论大小,它都是你人生的目标,甚至有时,它是你活着的动力。司马迁是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他在年少时就有一个梦想,就是完成史上最伟大的一部史书。拥有顽强精神的他果然在成年时继承了父亲的官职,成为太史令。但是伴君如伴虎,由于为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李陵求情,遭到汉武帝的惩罚,一下子身陷大牢。当时汉朝的法度是这样的,如果士大夫可以接受宫刑的话,就免除死刑。这样被判处死刑的他选择了宫刑。如果他选择死,梦想就会与他咫尺天涯。在《报任安书》中,他亦发出了“死有重于泰山、轻于鸿毛”的感慨。
修改后
每个人,都有一个梦想。不论大小,它都是你人生的目标,甚至有时,它是你活着的动力。司马迁年少时就有一个梦想,就是完成史上最伟大的一部史书。由于为李陵求情,他遭到汉武帝的惩罚,身陷囹圄。如果他选择刚烈的死,那么儿时的梦想将同葬于一抔黄土之中。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他毅然选择了屈辱地生,使远在天涯的梦想变成了近在咫尺的成功
方法一:选准角度,裁剪材料
在确定叙述角度之后,要大胆舍弃无关的材料,用概括性的语言呈现材料,而不是完整叙述整个故事。简言之,就是化繁为简。
可以遵循一步到位的原则,也就是说主体的最终结果是什么,至于他是如何达到这种结果的,在叙述中完全可以略去不叙,我们要的是那种精神的再现,而不是主人公事无巨细的事迹!
针对性
指出下节文字在事例叙述方面的毛病,并试加以改正。
观点:自己找答案
那个因乌台诗案虽免过一死却被闲置黄州的苏轼,曾在道家的影响下发出过人生如梦的感慨,可是他并没有就此而避世退隐,而是面对浩渺的江水和静兀的群山得到启迪,从此对坎坷的人生保持着“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和“自爱铿然曳杖行”的傲岸;那个身陷轮椅青春黯淡的史铁生,也在地坛中迷茫彷徨,有过翅膀被折断的沉重,可是他最终选择文学之路,用笔继续他飞扬的青春斗志,我们的社会因而多了一位坚毅不屈的强人而不是靠人悲悯过活的弱者。
分析性
议论无疑是最主要的表达方式,举例只是议论的手段,说理才是议论的目的。因此,要力求做到精选事例与深入说理相互结合,做到事与理之间的契合、呼应与阐发,以避免“议论文=材料+观点”的弊病。那么到底应该如何对事例进行分析从而论证中心论点呢?
总结方法1:意义分析法
评析法,就是通过提示论据所蕴含的意义,或予以高度评价,或揭示其危害,从而证明论点提出的看法和主张的影响、价值、效果等。
材料1
炮火翻天的中国大地上,此刻哪里还有一片可坐窗前苦读圣贤书的宁静之地?何其多的才子书生在这历史的岔道口,没有功名利禄可取,没有“孙山”可以攀登,更没有什么金榜可以题名,他们的命运将何去何从?绝望吗?沉沦吗?不!刘伯承选择了投笔从戎,黑色的镜框,儒雅的学者姿态,配上草绿色的军装和那颗闪闪放光的红星铸就了新中国的刘伯承大将。他振奋人心的口号,他抛头颅洒热血的激情,他的鲜血充满了整个神州大地。他的选择无悔,无悔于那支笔,无悔于他的生命,无悔于中国的成立。
《前方是绝路,希望在拐角》
总结方法2:反向假设法
就是列举事实论据后,从反面假设分析,假设材料中能达到的某种结果的条件不存在,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从而以揭示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常用格式:“倘使……就……”、“假若……就……”
材料2
东施羡慕西施的美丽,觉得她一肌一容尽态极妍,便学习她的姿态,照搬她的举止动作;可她终究不是西施,在别人看来她不但不美丽,反而成为做作的典型。真是偷鸡不成反蚀米,她的一腔苦水只能硬生生吞进肚里。
假若东施能充分认识自身的特点,发挥自身优势而不是盲目模仿,或许也会成为一种新形式的“美”的代表,使欣赏她的人在她的石榴裙下拜倒。(考场优秀作文《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步》)
总结方法3:因果分析法
这种方法,就是在列举事例的基础上,分析产生这一事实的直接或间接的原因,这原因就是所要证明的观点。
常用格式:
1、设问式:为什么他们有/没有……,并且能有建树/失败?
2、正是因为……,所以他们才能……
材料3
三国时的马谡乃蜀军一员大将。镇守街亭,他把二十万大军驻扎在高山上,久经沙场的老将王平力劝他撤离此山,理由让在场的将士信服,但唯有马谡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结果被司马氏围山断水,放火烧山,蜀军不战而乱,几乎全军覆没。马谡也依军法被处斩,身首异处。
街亭失守,是因为马谡不懂兵法吗?不,他自幼熟读兵法,曾献计于诸葛亮,使其七擒孟获,平定南方边境;又离间曹睿与司马懿,使司马懿被罢官归田。马谡的失败,是因为他狂妄自大,固执己见,不能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在决策、办事时不能盲目自信,要择善而从,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这样才能获得成功。(高考优秀作文《自信,但不能盲目》)
方法4:排例造势,揭示实质法

即采用三个或三个以上属性相同或相关的例子,构成排比的形式,然后对其进行归纳升华,点明论据所包含的道理,揭示出论据与论点之间的逻辑联系,从而深化论点。
材料7
商纣王自高自大,一意孤行,最终落得个葬身火海;唐太宗虚纳下言,开创“贞观盛世”;楚怀王闭目塞听,弃屈子的诤谏于不顾,无奈客死他乡;齐威王善于纳谏,门庭若市,赢得诸侯朝拜。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从谏如流”势在必行。
用排比叙例法叙述如下三个事例,来证明“成材当立志不移”这个观点。
1、立志多在少年,但宋朝文学家苏洵27岁开始发愤,立志就读,昼夜不息,结果大器晚成,终于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2、我国明代画家王冕,少年放牛时,立志要把荷花佳景惟妙惟肖地画出来。他不分昼夜地绘画,立志不移,后来成为当时著名的画家。
3、越王勾践被吴国军队打败,忍受奇耻大辱,给吴王夫差当奴仆。三年后,他被释放回国,立志洗雪国耻。他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终于打败了吴国。
课堂演练
【叙例】苏洵立志就读,昼夜不息,终成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冕立志画荷,坚持不懈,成为著名画家;越王勾践立志复国,卧薪尝胆,终雪国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