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苏幕遮》课件(23张PPT)—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文档属性

名称 《扬州慢》《苏幕遮》课件(23张PPT)—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9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21 07:26: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扬州慢
姜夔
姜夔(约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南宋中期向后期过渡时期的代表词人。善书法、精音乐、能自度曲。诗词俱工,词尤负盛名。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
屡试不中,一生未入仕途,以布衣出入于公卿之门,词多纪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亦有寄寓忧国伤时之作。
婉约派词人
扬州地当要冲,多富商大贾。 《旧唐书·地理志》
扬州富庶甲天下。
《资治通鉴》
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满目疮痍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千门”,极言宫殿之多,说明昔日的繁华

细柳新蒲——美景
为谁绿——以乐景写哀情
(江山易主/无人欣赏)
用典的分类
事典
言典
即引用历史故事,把典故浓缩化为诗句
即化用前人言辞或诗句,分两种:
一是直接引用前人现成诗句
二是在原句基础上改动一字或数字,或是只借用其中的某些词语。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
今昔对比
虚景反衬实景
用典
昔盛今衰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拟人手法
(1)揭露了侵略者给扬州造成的惨象,给扬州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2)反映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3)表达了词人对扬州人民的同情和感时伤世的情怀。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通感——触觉写听觉
渲染了凄清沉寂、悲凉的氛围
表达了词人对名都沦为空城的不胜沉痛悲凉之感
今昔盛衰:上片由虚写“名都”“佳处”起笔,却以实写“空城”作结
上阕写扬州兵灾后的萧条景象,表现了作者的亡国丧土之悲。
下阕化用杜牧故事,处处设想,书写黍离之悲。
苏幕遮
周邦彦
知人论世
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居士。 是继柳永后北宋最有影响力的婉约派词人。周词语言富丽精工,音调和谐,讲究格律。被称为是“词中老杜”,“词家之冠”。
著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羁旅愁思是他词作的重要题材。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吟诵诗情
窥(kuī) 楫(jí) 浦(pǔ)
燎(liáo) 溽(rù) 侵(qīn)
从哪里可以看出?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思乡之情
“故乡遥,何日去?”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初步感知
从结构看,词的上下片分别侧重写什么?
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哪些字用得好?为什么?
(1)明字义:
“呼”“窥”字写得好。呼,呼唤。窥,窥视。
(2)作描绘:
使用拟人手法。
“呼”更显人性化,表现出小鸟欢快的叫声和活泼灵动的神态。
“窥”把鸟儿们东张西望的神态表现得活灵活现。
(3)析效果:
衬托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风荷飘举图
词中“一一风荷举”描绘的是哪一幅图?
“清圆”可见雨后荷花清新饱满之态
“一一”表现荷花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有间、高低起伏的层次感
“风荷”写出了荷的动态美,把荷在风中妩媚娇羞的神态展现出来
“举” ,描摹出荷花挺拔修长、亭亭玉立之态。
“风”、“举”相结合,便让我们看到了妩媚中透着风骨的荷之美。
①不突兀。这里用了见景生情的表现手法。
②情和景之间的关系是“见景生情”。
③联系两片感情纽带是风荷。词人从眼前的“风荷”想到了家乡(钱塘西湖)的荷花,很自然地过渡到抒发怀乡之情真切自然、不着痕迹。
思考:作者上片写荷花,下片直接写思乡,你觉得突兀吗?情和景之间是什么关系?联系上下两片感情纽带的是哪个意象?(练习二)
故乡遥,何日去?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下片(抒情)
思考:
1、哪些字较好地体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甚?
“遥、久、旅”三个字体现作者思乡:
——遥,路途迢递,山水阻隔
——久,离开家乡太久了,所以乡愁很浓。在这里“久”不是一个单纯的时间概念,更多的是一种心理感觉。当你对一个地方厌倦了,即使时间不太长,也会有度日如年的感觉。“久”可以看出作者已萌生了归去之意思。
——旅。旅居,客居之意。安土重迁。旅居外地,只能像一个没根的浮萍一样漂泊,缺少一种归属感。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用了什么手法?
作者不直接写自己忆旧友,而是用设问、想象的手法,明明是自己思念故乡,却反写渔郎是否思念我?这种手法叫对写法,表达自己对故乡、对朋友的思念之情。细腻真切,且不落俗套。

“对写法”
是古代思亲思乡诗中一种独特的写作技法。本来诗人自己思乡怀人,在诗中却撇开自己,从对方下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的情形,从而委婉含蓄地抒发深挚的情感。这种“主客移位”的方法,使得作者或作品中的主人公怀远或思归之情,既显得生动形象,富有意境,又显得具体充实,富有深度。既深化感情,又强化主题。
此处相思,彼处着墨,更显情深

(1)阅读下两首诗,看看在抒思乡之情的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除夜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都从想象家人想念自己的角度入手,表达远在他乡自己的思家之情。
《月夜》 杜甫
今夜鄜(fū)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本诗设想妻子思念自己和儿女不懂得思念的手法来表达自己思念远在鄜州的妻与子的复杂细腻的感情。
——明代王嗣奭在《杜臆》中说:“公本思家,偏想家人思己,已进一层。念及儿女不能思,又进一层”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