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6张PPT)
学习目标
壹
叁
贰
了解作者、诗词以及不同体裁的诗歌在形式上的特
点,熟读并背诵诗歌。
了解三首诗词的创作背景,把握每首诗词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分析作品的意蕴和艺术特点。
(重点)
(难点)
行路难(其一)
李
白
乐府古题,形式上以七言为主,杂以三言,表现出乐府诗的鲜明节奏。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他的诗作感情奔放,想象丰富,语言夸张,并惯于采用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表达感情。他最擅长乐府歌行,著有《李太白全集》,代表作品有《望庐山瀑布》《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
作者简介
被尊称为“诗圣”,作品被称为“诗史”。
出处
时间
背景
意图
选自《李太白全集》卷三(中华书局1977年版)
唐玄宗天宝三载(744)
天宝元年(742),李白被征召入京,供奉翰林。虽然唐玄宗对他礼遇有加,但不过是赏识他的才华,他“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又遭到权贵们的排挤和打压,终被“赐金放还”。
借乐府古题“行路难”抒发自己的茫然悲愤之情及自己仍然执着于理想的自信。
背景链接
“乐府”一名,本指主管音乐的官署。其建制始于秦,秦及西汉惠帝时已有“乐府令”,武帝时规模较大,掌管朝会宴飨,道路游行时所用的音乐,兼采民间诗歌和乐曲。“乐府”作为一种诗体,初指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乐歌,后用以称魏晋至唐代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仿效乐府古题的作品。宋元以后的词、散曲和剧曲,因配合音乐,有时也称乐府。代表作叙事民歌《孔雀东南飞》《木兰诗》被誉为“乐府双璧”。
文体知识
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行路难(其一)
李
白
金樽
清酒
斗十千,玉盘
珍羞
直万钱。
停杯
投箸
不能食,拔剑
四顾
心茫然。
欲渡
黄河
冰塞川,将登
太行
雪满山。
zūn
zhù
sè
诗词诵读
闲来
垂钓
碧溪上,忽复
乘舟
梦日边。
行路
难,行路
难,多
歧路,今
安在?
长风
破浪
会有时,直挂
云帆
济沧海。
诵读技巧:朗读时注意诗人思想感情的变化。全诗由七字句和三字句组成,七字句朗读节奏可划分为“二二三”,如“金樽/清酒/斗十千”;三字句可划分为“二一”“一二”,即“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结合注释,读通大意。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金樽,对酒杯的美称。樽,盛酒的器具。
斗十千,一斗值十千钱(即万钱),形容酒美价贵。
玉盘,对盘子的美称。
羞,同“馐”,美味的食物。
直,同“值”,价值。
酒杯里盛着价格昂贵的清醇美酒,盘子里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
译
文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筷子。
堵塞。
太行山,在现在山西、河南、河北三省交界处。
若有所失的样子。
(我)放下酒杯和筷子,食不下咽,拔剑起舞,环顾四周,心中茫然。想渡黄河,坚冰堵塞大川;想登太行山,大雪遍布高山。
译
文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相传伊尹受商汤重用前,曾梦见乘船经过太阳旁边。
相传姜尚(姜太公)未遇周文王前曾在渭水的磻(pán)溪垂钓,后辅佐周武王灭商。
闲时像姜太公一样坐在碧溪边钓鱼,忽又像伊尹梦见乘船经过太阳旁边。
译
文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如今身处何方?也可理解为:现在要走的路在哪里?安,哪里。
岔路,大路分出的路。
行路难啊,行路难啊,岔路多啊,现在要走的路在哪里?坚信乘长风破浪的那一天终将到来,(到那时)将扬起高高的帆横渡沧海。
译
文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比喻终将实现远大理想。《宋书·宗悫(que)传》载,南朝时宗悫用“乘长风破万里浪”来形容自己的抱负。会,终将。
高高的帆。
渡。
思考:说说你对诗题“行路难”的理解,思考:诗歌的诗眼是什么?
行路难
诗词品读
表层意思:人行走之路的艰难险阻。
深层内涵:人生之路的艰难不顺。
一语双关
诗歌的诗眼,暗示了诗人李白对人生的感慨。
句子赏析: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这句诗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强调了宴会的丰盛,仿佛在营造欢乐的宴饮气氛,为下文写苦闷茫然的心绪做铺垫。
修辞角度答题规范
夸张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强调了……的特点,突出表现了……的情感。
(龙东地区中考)“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诗,使用了哪种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理?
修辞手法
心理
这两句诗都使用了用典的修辞手法。第一句引用了姜太公在渭水边垂钓,后遇周文王被重用的典故;第二句引用伊尹梦见自己乘船经过太阳旁,不久受到国君重用的典故。
引用这两个典故,表现了作者幻想的像姜尚、伊尹一样领受君命,实现“济苍生”的宏愿,表明作者对从政仍有所期待。
考点
赏析古诗词中的用典及其作用
常见的考查形式
答题技法
“……,……”两句使用了用典,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用典的作用。
“……,……”两句(用典的诗句)历来为人们称赞,请赏析该句。
确定用典的形式。
了解用典的作用。
合理表达。
思考:诗人感慨“行路难”,诗句中描写了他“难”的哪些表现?找出对应诗句,并体会诗人的情感。
“难”的表现
情感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上两句渲染的欢乐氛围与下两句诗人呈现出的内心苦闷抑郁形成鲜明对比,以乐景衬哀情,衬出诗人内心的悲苦。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路上的艰难险阻,但诗人仍希望像姜尚、伊尹一样遇到自己的伯乐,实现“济苍生”的宏愿,表现了诗人的不屈的政治抱负。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两个重叠的“难”字,一个“歧”字,传达出诗人徘徊和低沉的心境,进退两难而又想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
(河南中考)试任选―个角度,赏析“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这几句诗。
修辞角度
句式角度
运用反复和设问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惘。
运用四个三字句,节奏短促,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焦灼与苦闷。
修辞角度答题规范
①反复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反复出现……,强调了……的心情。
②设问
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提出问题,引人思考,强调
了……的特点。
思考:诗人在面对如此之“难”的处境时,是如何摆脱歧路彷徨的苦闷的?请用原文中诗句回答。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诗人借用宗悫“乘长风破万里浪”的典故,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豪迈的气概和乐观的精神。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探讨:“破”能否换成“击”?为什么?
不能,“破”富有动感,充满气势,有力的表达了诗人乐观、自信的心境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反复诵读全诗,把握本诗的情感脉络。
“停杯投箸”“拔剑四顾”
“黄河不可渡”“太行不可登”
“垂钓渭水”“乘舟梦日”
“行路难”“多歧路”
“长风破浪”“云帆济海”
郁闷之情
惆怅之意
抱有幻想
徘徊低沉
情绪高昂
本诗以浪漫的笔法书写了诗人的人生感慨和精神追求,请用原文回答,谈谈你的理解。
词语的夸张
诗句的夸张
意境的夸张
“金樽”“玉盘”“斗十千”“直万钱”
“拔剑四顾心茫然”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用浪漫的笔法写人生追求,一方面表现了作者人生追求的不同寻常,另一方面也说明这些追求可能不切实际。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最广为流传的佳句,人们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引用它?为什么?
在处于困境或遭遇挫折时。因为这句话可以用来激励自己或别人,战胜困难,坚定信心,鼓起前行的勇气。
在想要奋起前行、追逐梦想时。因为这句话可以用来鼓舞自己或别人,坚定信心,扬帆起航。
合作探究
行路难(其一)
现实
清酒珍馐
停杯投箸
冰塞川
雪满山
茫然失落
理想
垂钓碧溪上
乘舟梦日边
长风破浪
直挂云帆
希冀乐观
怀才不遇的愤懑理想信念的追求
结构梳理
这首古诗通过对诗人艰难仕路的描写,反映了他在政治上遭遇挫折后内心强烈的苦闷、抑郁和不平,表现了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有希望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的思想感情。
主旨归纳
本文考点回顾
本文阅读考点
重要修辞手法
分析古诗词中的用典及其作用
夸张
赏析古诗词名句。
写作特色
1.巧用象征,用典精当。
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诗连用两个典故,诗人自比姜尚、伊尹,表达自己渴望得到明君赏识从而施展才能和抱负的愿望。“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人自比宗悫,可见其志向的远大。
2.虚实结合,想象雄奇。
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一会儿飞到“冰塞川”的黄河,一会儿飞到“雪满山”的太行山,一会儿想到碧溪垂钓,乘舟日边,一会儿又回到“多歧路”的现实,一会儿又要乘风破浪,高挂云帆远渡沧海。从上古写到未来,从现实写到幻境,虚实结合,想象雄奇。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七言律诗,中间两联对偶,形式整饬雅致,音韵华美。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哲学家、文学家,有“诗豪”之称。晚年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因与柳宗元交谊甚深,人称“刘柳”;又与白居易多有唱和,并称“刘白”。代表作有《秋词》《竹枝词》《浪淘沙》等。著有《刘梦得文集》。
作者简介
出处
经历
背景
选自《刘禹锡集》卷三十一(中华书局1990年版)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刘禹锡因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到外地做官二十多年。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在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禹锡屡遭贬谪、怀才不遇的命运寄予深切的同情。刘禹锡作此诗答谢。
背景链接
酬赠诗是古代文人用来交往应酬的诗歌或者赠给亲友同仁的作品。古人以诗交友,以诗言志,因此常常把诗歌作为结识朋友的手段,朋友之间常常互相唱和,此谓“酬唱”。而有所感受,有所表达,有所思念时,也常常赠诗给亲友,以明其情志,此所谓“赠诗”。二者并称“酬赠诗”。
文体知识
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
楚水
凄凉地,二十三年
弃置身。
怀旧
空吟
闻笛赋,到乡
翻似
烂柯人。
沉舟
侧畔
千帆过,病树
前头
万木春。
今日
听君
歌一曲,暂凭
杯酒
长精神。
fù
kē
zhǎnɡ
诗词诵读
结合注释,读通大意。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诗人曾被贬夔州、朗州等地,夔州古属巴郡,朗州属楚地,故称“巴山楚水”。
从唐顺年永贞元年(805)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到写此诗时,共二十二个年头,因第二年才能回到洛阳,所以说“二十三年”。
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
巴山楚水这片荒远凄凉的地方,二十三年来我被朝廷贬谪在这里。
译
文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被司马氏集团杀害,向秀经过嵇康故居时,听见有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了《思旧赋》。
指晋人王质。南朝梁任明(fǎnɡ)《述异记》载,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斧子柄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发现已经过了上百年,与他同时代的人都去世了。柯,斧柄。
徒然地。
怀念老友,只能徒然地吟诵《思旧赋》,久谪回到家乡,像王质一样感到恍如隔世。
译
文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指白居易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增长、振作。
万树争荣,一片春色。
春,名词用作动词,争春。
沉船旁边有千帆竞发,枯树前头有万木争春。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作精神。
译
文
思考:通过诗题,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诗词品读
人物:指白居易。
地点。
缘由。
题目点出了酬赠的人物、地点、缘由。
思考:从首联里可以读出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
“凄凉地”言明被贬地的荒僻,“二十三年弃置身”,是对自己二十多年人生经历的概括,突出了被贬的时间漫长,字里行间流露出无限的辛酸和悲凉。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徐州中考)请简要赏析“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两句诗。
运用“闻笛赋”“烂柯人”两个典故:向秀闻笛声思嵇康作《思旧赋》;王质观棋,棋局终了,斧柄朽烂,已过百年。写出自己孤身归来,友人多已离世的境况,表达物是人非、无限悲痛怅惘之情。
诵读颔联,试着从炼字角度体会诗人的情感。
怀旧空吟闻笛赋
“空”字有种无可奈何之感,写出了诗人孤独寂寞之感,因故人离世,自己又身处贬谪之处,空荡荡的心里满是无奈和落寞。
到乡翻似烂柯人
“翻”字更能表现家乡变化之迅猛,作者多年后回到家乡恍如隔世,更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世事变迁的感慨。
思考:细读颈联,分析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运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沉舟”与“千帆”,“病树”与“万木”两两对偶,表现了天地万物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的活力。同时诗人以沉舟、病树自比,表达了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浮沉表现出旷达的襟怀。
修辞角度答题规范
比喻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描了……的情景(特点),抒发(或烘托)了人物……的心情(为下文情节做铺垫)。
思考:颈联富含哲理而被后世广为传诵,你从中领悟到了什么?
①人在逆境面前,要积极进取,振作精神,直面未来;②痛苦、困难、挫折、失意都是暂时的,理想、光明、胜利就在前头;③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思考:结合标题,说一说:尾联有什么用意?
尾联点明酬答之意,回应首联,扣住诗题,既有对友人的感激之情,也表达了共勉之意,表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坚忍不拔的意志。
通过分析全诗,试着梳理本诗的情感变化。
心情悲凉
抒情
悲痛惆怅
用典
豁达洒脱
比喻
坚忍不拔
点睛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极其欣赏这首诗的颈联,称赞它“神妙”。这一联景、情、理结合,将思想性和艺术性巧妙融为一体。请你任选角度赏析此联。
合作探究
情感
哲理
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诗人通过写沉舟侧畔仍有千帆竞发和病树前头依旧万木皆春的情景,表达了自己身处逆境仍能自信乐观、豁达洒脱的情感。
修辞
写景
以沉舟、病树自比,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浮沉表现出旷达的襟怀。
沉舟的旁边千帆过往,病树前面万木向荣,描绘出一幅境界开阔、生机勃勃的画面,给人以鼓舞。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首联:回顾贬谪生活
坚定乐观
豁达进取
颔联:感慨世事变迁
颈联:预示发展前景
尾联:与友乐观共勉
渲染(辛酸愤懑)
用典(怀恋怅惘)
比喻(豁达进取)
点题(积极昂扬)
结构梳理
这首七言律诗写出了诗人长期被贬荒凉之地的艰辛与悲凉,含蓄地表达了对世事沧桑的无限伤感和久遭弃置的愤懑不平,表现出诗人在朋友的关怀下振作精神,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的坚定信念和乐观心态的思想感情。
主旨归纳
写作特色
1.层层递进,结构严谨。
首联写诗人长期被贬的遭遇,为全诗定下了愤激的基调。颔联通过写向秀悼念嵇康的典故及王质回乡竟恍如隔世的情景,使愤激之情进一步深化。颈联宕开一笔,借自然景物暗示社会发展,由沉郁伤感的心境转为慷慨激昂的气概。尾联笔锋陡转,答谢友人并与其共勉,表现其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全诗层层深入,言简意深。
2.用典恰当,寓理深刻。
颔联引用历史典故自然贴切,借向秀、王质的典故表达了诗人被贬谪的悲痛心情和对岁月蹉距的感慨,含义丰富。“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将人生哲理寓于自然景物中,表明诗人对未来仍然充满信心。
典型的双调词:分为上下两片,是按词谱填写的。
水调歌头
苏
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同列“唐宋八大家”。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诗文集有《东坡七集》等。词集有《东坡乐府》。
作者简介
出处
时间
背景
本词选自《东坡乐府笺》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中秋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太守时所作。
当时,苏轼因为与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已有五年,与弟弟苏辙又长达七年未见。政治上不能施展抱负,再加上兄弟天各一方,中秋之夜,苏轼喝酒赏月,直到天亮,不禁思绪万千。这首词就是他赏月思念亲人而作。
背景链接
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水调歌头
苏
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
几时
有?把酒
问
青天。不知
天上
宫阙,今夕
是何年。我欲
乘风
归去,又恐
琼楼
玉宇,高处
不胜寒。起舞
弄清影,何似
在人间。
què
qiónɡ
诗词诵读
诵读技巧:上片开篇问月,宜用升调读出对月亮的向往之感。“我欲”句宜用升调读出期盼之感;“又恐”句宜用降调读出担心之感;“起舞”句感情已升华,应读得缓慢一些。
转
朱阁,低
绮户,照
无眠。不应
有恨,何事
长向
别时圆?人
有悲欢
离合,月
有阴晴
圆缺,此事
古难全。但愿
人长久,千里
共婵娟。
qǐ
诵读技巧:下片“转朱阁”三句应读得轻缓,“不应有恨”应读得急促,“人有悲欢离合”要读得缓慢,最后两句要读得慷慨高昂。
结合序言和注释,读通大意。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
苏轼的弟弟苏辙,字子由。
时间
写作缘由
直到天亮。
丙辰年中秋节,(我)欢畅痛饮到天亮,(喝得)大醉,写了这首词,兼以怀念弟弟子由。
译
文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宫殿。
回到天上去。
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月中仙宫。
意思是诗人在月光下起舞,影子也随着舞动。
哪里比得上。
端起酒杯。
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哪一年。我想乘着清风回到天上去,又担心在美玉砌成的楼宇里,经受不住高耸九天的严寒。(我)在月光下起舞,影子也随着舞动,哪里比得上在人间。
译
文
经受不住。
胜,受得住、经得住。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朱红色的楼阁。
不能入睡,这里指不能入睡的人(指诗人自己)。
为什么。
雕花的门窗。
本义指妇女姿态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亮。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门窗上,照着不能入睡的人。(月儿)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不能团聚时圆呢?人间总有悲欢离合之事,月亮总有阴晴圆缺之时,这种事情自古以来就难以求全。只希望你我健康长寿,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亮。
译
文
(郴州中考)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词的上下片内容。
上片:望月问月
下片:对月怀人
诗词品读
思考:面对中秋明月美景,词人引发出对什么的思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一轮孤月,引发出词人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
“不知”对提出的疑惑的思考更进一步。
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
思考:既然词人向往天上宫阙,为何“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里有什么深刻含义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理?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向往
犹豫、彷徨
朝廷
党争激烈,难以容身。
表达了词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心理。
(想象)
(联想)
思考:为什么词人从向往宫阙到逐渐地留恋人间呢?请用原文回答。表现出词人怎样的生活态度?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词人的遐想愈来愈缥缈,而终不忍绝人世。飞天探月,出尘之思,终于让位于对人间生活的热爱,表现出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真题模拟】试从炼字角度赏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中的“转”“低”两字。
“转”和“低”两个动词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表现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
常见的考查形式
答题技法
诗歌炼字多考查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叠词等。
考点
古诗词中的炼字
释含义:理解字词本义及语境义。
明手法: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及词性角度分析其作用。
析感情:分析该字表达的意境、情感。
思考:哪句话表达了词人对人生的感悟?这句话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含义:这几句从个人的悲欢离合变化引出月亮的盈亏转换。月亮的阴晴圆缺,犹如人的悲欢离合,是必然的规律。这表现了词人心胸开阔、洒脱旷达的一面。
(河北中考)词的最后两句为什么历来为人们称道?
这两句使词的意境豪放而阔大,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表达了对天下离人的美好祝愿,表现出词人乐观旷达的胸襟。
思考:这首词句句扣住“月”来写,那么作者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怎样的思考?
问天
问月
问心
“偏”惆怅
“古难全”释怀
“共”祝愿
诗人由对明月的发问,继而引起的一系列情感变化,悟出了人世不可避免地有“悲欢离合”的人生哲理,因此美好的祝愿就不能太“贪”。“但愿人长久”,虽然不能团聚,也能“千里共蝉娟”:这也许是最明智,也是最无奈的选择吧!
思考:如何理解《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表现的“出世”与“入世”精神?
这首词中,有“我欲乘风归去”的遐想,表现出遗世独立的一面;有“高处不胜寒”的畏惧,表现出安于世俗的愿望。对词人的这两种情感,都不能过于夸大来理解。词人的出世之想,还是一种基于咏月的浪漫情怀;而“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也不能过于拘泥地理解为渴望回到朝廷的惶恐不安。对作者情感的分析,一定要从作品的文本信息出发,才能准确把握。
合作探究
水调歌头
上片
下片
一问:几时明月
二问:今夕何年
写景
想象
明月
宫阙(借景抒情:苦闷难遣,欲求解脱)
离人无眠:怨月
怨人长久:惜月
抒情
联想
月圆
人圆(议论升华:释怀离怨,祝共婵娟)
结构梳理
这首词借月抒怀,既有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也有对人们的美好祝愿,更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表现了词人豁达洒脱、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主旨归纳
本文考点回顾
本文阅读考点
古诗词中的炼字
写作特色
1.步步设问,情由景生。
整首词围绕“月亮”步步发问,词人对自然、对人生、对生活的感悟与情怀,便在对天上皎洁的明月的描述中抒发出来。。
2.借月抒怀,构思奇特。
此词通篇咏月,却处处关乎人事。上片借明月喻孤高,下片用圆月衬托别情,构思奇特,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月亮的别称
月亮是古诗文中被描写最多的自然物。在古代,它的别称有:
1.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
2.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
3.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
4.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
5.因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桂月、桂轮、桂宫、桂魄。
6.因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故称广寒、清虚。
7.因传说为月亮驾车之神名望舒,故称月亮为望舒。
8.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
9.因人们常把月亮比作美女,故称月亮为婵娟。
拓展延伸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唐]白居易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指刘禹锡。
举,拿。
一国中最擅长某种技艺的人。
不顺利,虚度光阴。
应该被。合,应该。
赏析:这首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二十三年的坎坷遭遇,表达了无限感慨和不平。虽然说命运不可逆转,但实际上诗人是把矛头指向满朝的官吏和当权者的,抱怨他们不珍惜人才。在当时的社会,诗人仗义执言,显示出他的正直和坦诚。
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这三首词都表现了词人不如意时的豁达胸怀,请以其中一首为例,课后同学之间交流彼此从中得到的人生启示。
课后作业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