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 论证要合理【统编九上语文最新精品课件 考点落实版】课件(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写作 论证要合理【统编九上语文最新精品课件 考点落实版】课件(3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21 10:08: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封禅泰山,祭天祀地,这是中国古代国家礼仪中最隆盛的国祀大典。贞观六年,群臣请求唐太宗去泰山封禅,借以炫耀功德和国家富强,只有魏徵表示反对。唐太宗觉得奇怪,询问魏徵:“你不同意进行封禅,是认为我的功劳不高、德行不尊、中国未安、四夷未服、年谷未丰、祥瑞未至吗?”
故事激趣
同学们,如果你是魏徵,你会如何劝说唐太宗放弃封禅呢?
“陛下虽有以上六德,但自从隋末天下大乱以来,直到现在,民生并未恢复,仓库尚为空虚,而车驾东巡,千骑万乘,耗费巨大,百姓承受不了。况且陛下封禅,必然万国咸集,远夷君长也要扈从。而如今中原一带,人烟稀少,灌木丛生,万国使者与远夷君长看到中国如此空虚,岂不产生轻视之心?如果赏赐不周,就不会满足这些远人的欲望。
免除赋役,也远远不能补偿百姓的破费。如此仅图虚名而受实害的事,陛下为什么要做呢?”封禅之事从此停止。
请你说一说魏徵为什么能说服唐太宗?这些理由都有什么特点?
让人信服
学写议论文,做到观点统一,论证严密。
明确观点和材料的联系,使用的材料能够支持观点。
学会使用多种形式的论证方法,使文章结构合理。
目标导航
论证要合理
要合乎逻辑,材料选择合理
论证必须符合逻辑,观点要一致,概念要统一
使用的材料要能支持论点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要和论点之间有必然、合理、充分的联系。
选择恰当的论证方法
根据内容的需要来选择
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等。
论证结构合理,思路清晰
可采用的结构模式有:总分总式、并列式、递进式、对照式等
写作指导
一、《怀疑与学问》一文中指出,做学问不要盲从或迷信,要有怀疑的精神。请你也写一段文字论证这个观点。200字左右。
题文展示
思维导图
选择论据
分析论据
选择相关事例、名言等材料作为论证观点的论据
对所用的材料进行具体分析,不要简单的“观点+材料”
做学问要有怀疑精神
例文展示
做学问要有怀疑精神
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高尔基有言:“要想把问题弄清楚,就不要急着去相信,知识的力量就在于怀疑。”如果没有怀疑精神,笛卡儿屈从于权威,就不会在科学和哲学领域取得辉煌成绩;如果没有怀疑精神,伽利略不会在比萨斜塔做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就不会揭开物体运动的秘密;如果没有怀疑精神,钟南山院士就不会大胆质疑,提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肯定有人传人现象,从而为改变抗疫进程立下大功。怀疑精神对于治学就如氧气之于生命,失去了怀疑,学问也就失去了进步的可能。
开门见山,提出观点。
引用名言,增强说服力。
举例论证。从反面以假设的形式列举三个事例,形成排比,有力地论证观点。
类比论证。将怀疑与学问类比于氧气和生命,令人信服。
名师总评:这段文字紧紧围绕“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的观点展开论证,既讲道理,又摆事实,字数虽少,但有理有据,论证结构合理,思路清晰,论证方法多样,令人信服。
二、俗话说:“知足常乐。”有的人却说:“知足未必常乐。”试围绕“知足与快乐”这一话题,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600字。
定论点
思维导图
正面立论:知足者,常乐也。
反面立论:知足者未必常乐/不知足者常乐。
选论据
围绕选定的论点(立论),选取论据(材料)。可以是典型事例,也可以是名人名言,联系实际进行论述。
明思路
提出论点(观点)→摆出事实(材料)→讲道理(分析材料)→层层深入论证→结尾再次点明论点(观点)。
结构:总→分→总。
例文展示
知足者,常乐也
知足者,常乐也。
知足,是一种平和的人生境界,即对己对人皆不强求;常乐,是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即对事对物皆有包容。
当然,知足常乐者,并不是说这个人要安于现状,没有追求,没有理想,而是要懂得适可而止,懂得取舍,懂得放弃,毕竟人的欲望是无限的。如《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夫妇艳羡富人们的生活,极力遮掩自己的贫困,对于勒的态度也完全建立在金钱之上,毫无亲情可言。因此,他们的人生注定不会常乐。
开篇亮明观点,引出下文的论证。
进一步阐释了“知足”“常乐”的内涵。
列举《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夫妇的事例,分析点评独到新颖,既抓住小说深刻的主旨,又符合本文的立意需求,从反面论证了知足常乐的观点。
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面对仕途不顺,宏图难展,仍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乡野山林中,找到了人生乐趣,其田园诗作因传递出来的悠然达观的人生信条而传唱千古。鼎鼎大名的诗仙李白,据传曾得“贵妃磨墨”“力士脱靴”,可一生才华浪置、不得重用,仍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达观之句,在周游四海、浪迹天涯中,将诗意尽情挥发,成为唐诗史上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被林语堂先生称为“无可救药的乐天派”的苏东坡,一生坎坷,正如其《自题金山画像》一诗中的自白:“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不断被贬谪的命运,并没有阻挡东坡居士对生命和生活的热爱,遂有“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超脱的胸襟。
列举陶渊明、李白、苏轼的事例,从他们的人生经历和精神品质方面展开论述,由命运的坎坷与精神的豁达的鲜明对比,从正面论证了知足常乐的观点。
人们常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那么我们不妨“常想一二”,因为知足者,常乐也。
引用俗语,照应开头,深化观点。
名师总评:本文开篇即点明自己的观点——知足者,常乐也。然后小作者先列出菲利普夫妇不知足的事例,从反面加以分析论证。接着又举出陶渊明、李白、苏轼的事例,从正面论证自己主张的平和、不强求、豁达,即知足常乐的观点。最后引用俗语,点题且照应开篇,整篇文章论证思路清晰,结构严整,逻辑严密,语言流畅。
三、中国有句俗话,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强调环境对人成长的影响。对此,你怎么看?请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驳论文。不少于600字。
先树靶子,顺势反驳对方的观点;
然后正面立论,提出自己的观点。
定论证方式
思维导图
选取历史上不受环境影响的名人事迹,相关名言、俗语等,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选恰当论据
反驳对方观点→提出自己的观点→用选择的材料证明自己的观点→总结观点。
定论证思路
例文展示
近墨者未必黑
古语“近墨者黑”强调了不良环境会改变人的好品性,在我看来却不尽然。此“墨”即周围环境,能够影响人,但绝不可能是使人改变的绝对条件,因为一个人的特质并非由外界赋予,而是由内心决定。若是坚守住内心,那么我想,就算“近墨”也未必“黑”。
强大的心志足以抵制外界的纷扰尘嚣。其实更多的时候,人未必能够选择环境,身边的人、事、好、坏,并非能顺应己愿。如果真的近墨者黑,那么世界早已污浊不堪了,又何来的坚守与原则呢?所以总有人能够近墨而不黑,若是愿意,也总能够“出淤泥而不染”,而这“不染”归根结底还是源于一颗不受侵扰的坚定的心。
先驳后立,摆出论点。
一代清官海瑞,偏偏处在明中后期那样一个开始走向腐朽的时代。身边的官吏守旧、自私、懈怠,而他,之所以被传为千古佳话,正是因为在这样一个“墨色染尽”的年代依旧两袖清风,励精图治。他敢违众人而上,不畏成为众矢之的,是坚定的心志成为他前进的动力。海瑞,是个近墨者,但他在那样一个黯淡的时代,用他的原则和他的坚持,使自己置身于官场的黑暗之外,近墨者未必黑。
永远不会忘记汨罗江畔高歌“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屈原,宁愿生命同江水一同逝去,也不违心成为时代的附庸。他不妥协,不退却,坚守自己的原则。他的一跃,是这个近墨者生命中的一抹亮色。他用自己传奇的一生告诉我们,近墨者未必黑。
古今中外,多少人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不灭之光,他们之所以傲然独立,是因为他们和环境的截然不同。人为心生,心志的强大与否,决定了一个人是洁身自好或是同流合污。心志足够强大,不论身处何种环境,都能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不为外界纷扰迷乱视野,迷失方向,这才算是一个真正独立的人。
不难看出,即使近墨,只要坚守自我,培养心志,就能够使自己傲然世外。自我价值的发现、心性的建立,才是决定一个人品性的关键,而周围环境往往起不到颠覆品性的作用。我们没有理由怨天尤人,抱怨环境不好,我们有理由相信,近墨者未必黑。
举例论证,论述严谨。
前后照应,结构缜密。
重述论点,发人深省。
名师总评:这是一篇驳论文,作者有“驳”有“立”,以“立”为主,论证了“近墨者未必黑”的观点。文章以古语开篇,在批驳错误观点的同时提出自己的中心论点——近墨者未必黑;然后运用讲道理、摆事实等方法分析论证,具体有力地证明了这一论点;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得出结论,深化论点,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福建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读书学习,塑造着我们的性格。哲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生活充满酸甜苦辣,蕴藏着学问与智慧,就像一本无字的书。从生活中学到的,也能影响、改变我们的性格。
中考真题
对此,你有怎样的经历、体验和思考?请以“学习与性格”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在主题班会上与同学交流分享。
【要求】自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
【真题解读】本题是命题作文。题目已经明确了写作的范围——“学习”“性格”,审题时首先要明确两个词的含义。“学习”指的是通过各种形式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性格”指的是人的性情品格,中间的“与”是个连词,表示并列关系。因此,题目的指向就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写出学习与性格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既要写学习对性格的影响,也要写性格对学习的影响,要理顺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但是,题目中的导语又说,
“读书学习,塑造着我们的性格”“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导语的指向性很明显,侧重于写学习对性格的影响。所以这样看来,在探讨学习与性格的关系的时候,可以偏重于学习对性格养成、变化的影响。根据导语材料,学习的对象可以是课本知识,也可以是各个领域的书籍,还可以是生活这本“无字之书”,所以,选材相对广泛,同学们要写出真情实感,表达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
【满分作文】
学习与性格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听完上一位同学的发言后,我感触颇深。性格即个性与品格,无论是有字之书的学习还是无字之书——生活的学习,都对性格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学习纸上珠玑,更要洞察世事百态。
有字之书的学习为我们提供理论指导,无字之书的学习则是极优的“催化剂”,让我们在生活的磨砺与检验之后形成自己独特的性格。
有字之书的学习是性格塑造的“指南针”,而无字之书的学习则是性格升华的“压舱石”。雷海为之所以能从快递小哥变为一名
教育工作者,一方面是因为诗书的熏陶给予了他文化气息和满腔的文艺激情,另一方面是参加诗词大赛的经历,使他的性格能够从“不大怎么说话”的内向转变为自信开放。没错,我们相信
“腹有诗书气自华”,但是我们还相信,“生活能够练真经”。
有字之书的学习是精神的洗礼,而无字之书的学习乃性格的淬炼。在物欲横流的当下,周国平隐居小镇,诵“无用”之诗,歌“无用”之章,以求营造平和宁静的性格。诚然,我们无法否认读书在心绪平和方面的功效,但我们更应该看到小镇闲适的生活带给周国平的静气,否则,为什么他不选择在喧嚣的城市里寻觅书的幽香呢?正是因为平静的生活带来的“静”力是诗书无法给与的,他才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那么有的同学要问了,既然读书的作用远不及生活的体验,那为何不舍弃读书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读书对于塑造性格的作用,只是在实践与体验方面不及生活,但其在理论指导方面仍有巨大参考价值。
“共扶元气回阳九,各放光明照大千。”读书也好,生活体验也罢,都是学习的一部分,都在为我们性格的形成添砖加瓦。同学们,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只有将有字之书的学习与无字之书的学习有机地结合,才能拥有一个近乎完美的性格,才能真正做到“浮舟沧海,立马昆仑”!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名师总评:形式上,本文以发言稿的形式来写作,情绪饱满,现场感强。内容上,作者以“只有将有字之书的学习与无字之书的学习有机地结合,才能拥有一个近乎完美的性格”为论点,既扣紧材料,又高远新颖;同时,采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论证方法,具体有力地证明了自己的观点。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