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第6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统编九上语文最新精品课件 考点落实版】课件(3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上册第6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统编九上语文最新精品课件 考点落实版】课件(3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21 10:20: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作者简介
许浑(约791—约858), 字用晦(一作仲晦),丹阳(今属江苏)人,唐代诗人。他的诗歌以律诗见长,题材以怀古、田园为佳。
背景链接
本诗选自《全唐诗》卷五百三十三(中华书局1960年版)。此诗大约是许浑于公元849年(唐宣宗大中三年)任监察御史的时候所写。此时大唐王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将要覆亡之际,在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即兴写下了此诗。
咸阳城东楼
咸阳城东楼
[唐]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州。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解读赏析
/
/
/
/
/
/
/
/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州。
水中的小洲
诗意:一登上高高的咸阳城楼,我顿生浓浓的哀愁,芦苇杨柳丛
生,好似水中的小洲。
赏析:首联扣题,写景抒情。诗人登上咸阳高高的城楼,极目远
眺,远处烟迷蒹葭,雾锁杨柳,很像故乡江南水中的小洲,
思乡之情自然涌上心头。“一上”表明触发诗人情感时间
之短,“万里”则极言愁思空间之广大。一个“愁”字奠
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诗意:磻溪上空的乌云刚刚升起,红日已经落在慈福寺后面,
山雨即将来临,狂风已吹满咸阳城楼。
赏析:颔联写晚眺远景,营造出一种萧条苍凉的氛围。这既是对
自然景物的描写,也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
落局势的形象勾画。“山雨欲来风满楼”常用来比喻重大
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是千古传咏的名句。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丛生的杂草
诗意:一鸟儿飞入丛生的绿草中,秦苑里已是傍晚;蝉在挂满黄叶
的树上鸣叫,汉宫已到凉秋。
赏析:颈联写晚眺近景,虚实结合。山雨将到,鸟雀仓惶逃入遍地
杂草中,秋蝉躲在黄叶高林里悲鸣,这些是诗人眼前的实景。
但早已荡然无存的“秦苑”“汉宫”,而今杂草遍地,黄叶
满林;唯有鸟雀和虫鸣,不识兴亡,依然如故。历史的沧桑
把诗人的愁绪从“万里”推向“千古”,以实景叠合虚景,
吊古之情油然而生。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这里指作者自己。
诗意:不要问秦、汉灭亡的往事,都城依旧,只有渭水一如既往
地向东流。
赏析:尾联作结,融情于景:还是别去追寻前朝往事吧,因为时
移世迁,历史痕迹已难以分辨,只有滔滔渭水依然东流。
渭水无语东流的景象中,凝结着诗人思乡的忧愁和感古伤
今的悲凉,委婉含蓄,令人伤感。
指秦、汉灭亡的往事。
这首诗情景交融,景中寓情。用云、日、雨、风层层递进,又以绿芜、黄叶来渲染,勾勒出一种萧条凄凉的意境,借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了对国家衰败、历史沧桑的无限感慨。
主旨归纳
典型考题
1.理解性默写。
(1)《咸阳城东楼》一诗中常被后人在许多场合引来说明社会大变
动即将来到的某种征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2020·广安中考)许浑在《咸阳城东楼》中描写秦苑、汉宫
的荒废,抒发对历史沧桑无限感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磻溪上空升起浓云,夕阳西下,渐渐隐没在慈福寺后,夹着水汽的劲风吹满城楼,山间大雨即将降临。
溪云初起日沉阁

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
夕 蝉鸣黄叶汉宫秋
3.《咸阳城东楼》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①思乡之情:首联写诗人登临城楼,由眼前的蒹葭杨柳像水中的小洲,想起万里之外的故乡,诗人的思乡之情蕴含其中。②对唐朝危机四伏、日趋衰落的感慨之情:颔联中“山雨欲来风满楼”语意双关,既实写自然景物,又暗写唐王朝日薄西山的没落局势。③对历史沧桑的无限感慨:颈联通过写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了对历史沧桑的无限感慨。
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谿(xī)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其诗构思新颖,风格秾(nónɡ)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著有《李义山诗集》。代表作品有《夜雨寄北》《锦瑟》等。
背景链接
本诗选自《李商隐诗歌集解》(中华书局1998年版)。李商隐以“无题”为名写下了很多首诗,大多描写爱情,这首诗就是其中较为著名的一首。这是一首思恋之歌,写尽离别之痛,相思之苦。
无 题
无 题
[唐]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
/
/
/
/
/
/
/
解读赏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诗意:相聚真是不容易,分别时更是难舍难分,春风衰弱无力,
百花纷纷凋零。
赏析:首联连用两个“难”字,一指相会困难,二指别离时的痛
苦,“东风无力百花残”点明离别的季节,渲染离别的气
氛,烘托了凄楚的心情。
春风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诗意: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燃烧殆尽时,像泪一样
的烛油才滴干。
赏析:颔联以浅显易懂的比喻,巧妙自然的双关,写对爱情的
至死不渝:春蚕自缚,蜡烛自煎,生命耗尽而爱心不变。
体现了爱情的坚贞,意境新奇,诗味隽永,是千古传诵
的名句。
除非死了,思念才会结束。丝与“思”谐音,含相思之意。
蜡烛燃烧时流下的烛油,称为“蜡泪”。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诗意:早起对镜梳妆,唯恐青春年华逐渐消逝;夜晚吟诗,应该
会感到月光清冷。
赏析:颈联拟写对方的相思之情。上句写年轻女子晓妆对镜,
抚鬓自伤,从中暗示出女方的思念和忧愁;下句“应觉月
光寒”是借感觉上的冷表现心理上的凄凉之感。
用作动词,照镜子。
青春年华消逝。云鬓,指年轻女子的秀发。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诗意:蓬莱仙山离这里没有多少路程,希望青鸟信使殷勤地替我
去探望(你)。
赏析:尾联希望青鸟传信,惆怅而又伤感。以神话中的蓬莱仙山
借指女方的住处,以青鸟作为诗人的使者,意思是说女方
的居住处不远,希望有人前去传递书信。这两句表达了彼
此无法经常相见,只能靠书信传情的无奈。
神话中海上的仙山,这里借指所思女子的住处。
神话中为西王母传信的神鸟。后为信使的代称。
这首诗以“别”字为文眼,描写了一对恋人离别的痛苦和别后的思念,抒发了无比真挚的相思离别之情,但其中也流露出诗人政治上的失意和精神上的苦闷,有着浓郁的伤感色彩。
主旨归纳
典型考题
1.理解性默写。
(1)李商隐《无题》诗中运用双关谐音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对爱情
的忠贞,现在常用来赞美无私奉献的精神的两句诗是: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商隐的《无题》中,借用神话传说,表示希望有人替自己传
递情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蚕到
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2.“相见时难别亦难”一句中重复用“难”字,被大家认为用得巧妙,
请谈谈你的看法。
两个“难”字表面似同,意实有别:前一个“难”指难以相见,后一个“难”指分别时痛苦的心境。连用两个“难”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有情人相思难解的愁苦。
3.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两句采用了双关和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春蚕吐丝的“丝”谐音相思的“思”,用春蚕吐丝,丝尽而死,蜡烛燃烧,烧尽泪止,来比喻至死不渝的爱情,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相思之苦,眷恋之深。
作者简介
秦观(1049—1100),字少游,又字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北宋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之一。与黄庭坚、晁(cháo)补之、张耒(lěi)齐名,被称为“苏门四学士”,颇得苏轼赏识。代表作品有《鹊桥仙》(纤云弄巧)、《满庭芳》(碧水惊秋)等。
背景链接
本词选自《淮海居士长短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秦观少时聪颖,博览群书,抱负远大,纵游湖州、杭州、润州(今镇江)各地。这首词具体写作时间已不可考,从词的内容来看,应是秦观的早年作品。
行香子
行香子
[宋] 秦观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解读赏析
bēi
chánɡ yánɡ
yánɡ
词牌名,“行”读“xínɡ”。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诗意:绿树环绕村庄,春水溢满池塘。沐浴着东风,带
着豪兴我信步而行。园子很小,却收尽春光。桃
花正红,李花雪白,菜花金黄。
池塘
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
多少,这里表示园子不大。
赏析:上片以“小园”为中心,写词人所见的烂漫春光。开头两
句,从整个村庄起笔:层层绿树,环绕着村庄;一泓绿水,
涨满了陂塘。这是春到村庄的标志景象。“绕”和“满”
两字显见春意之浓。“倚东风”二句写出了词人的怡然自
得,表现了他对农村春景的喜爱。“东风”点明时令,
“豪兴”说明游兴正浓,“徜徉”写词人只是信步闲游。
“小园几许”五句,集中笔墨写春之一隅,描绘了一幅百
花争艳,竞相开放的图画,色彩鲜明而又充满生机,达到
了以点带面的艺术效果。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诗意:远远一带围墙,隐约有几间茅草房。青色的酒幌
飘扬在小桥流水旁。偶然乘着游兴,走过东面的
山岗。正是莺儿啼鸣,燕儿飞舞,蝶儿匆忙。
飞扬,飘扬。
酒店门口挂的青色酒幌。
赏析:下片移步换景,从眼前的小园转向远处的茅堂小桥。“远
远围墙”四句,词人的视野由近及远。围墙、茅堂、青旗、
流水、小桥,动静相间,风光如画,引人遐想。”偶然乘
兴,步过东冈”照应上文的“豪兴徜徉”,进一步写词人
的怡然自得。“正莺儿啼”三句,又是特写春之一偶,以
“莺啼”“燕舞”“蝶忙”集中表现春的生命活力。“啼”
“舞”“忙”三字精练准确,写出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这首词以白描的写作手法、浅近的语言,围绕词人游春足迹这个线索次第展开,描绘了一幅醉人的田园春景,写出了春天的生机勃勃,表现了词人乘兴闲游、欣赏春光的愉悦心情。
主旨归纳
典型考题
1.理解性默写。
(1)《行香子》中从色彩的角度描绘春满小园的诱人图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秦观《行香子》词中描写词人翻过山冈所见的另一番景象的三
句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随作者的_________顺序展开景物描写,作者笔下的景色具
有_______________、生机勃勃的特点。
有桃花红 李花白 菜花黄
正莺儿啼 燕儿舞 蝶儿忙
游春足迹
色彩明丽(鲜艳)
3.这首词写景方面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举例并赏析。
①动静结合。上片侧重描述静态景物,静中有动;下片侧重描绘动态景象,静景、动景又互相映衬,写出了春天的盎然生机。②白描手法。写红色的桃花、白色的李花、黄色的菜花,不事雕琢,却突出了绚丽的色彩,浓郁的香味,构成了春满小园的诱人图画;再如“正莺儿啼”三句,营造了一幅莺啼燕舞、蝴蝶采蜜的图画。③寓情于景。整首词通篇写景,描绘了“小园”一带和”东冈”附近明媚的春光,明快的节奏中,流露出词人愉悦的心情。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豪放派代表人物之一,与苏轼合称“苏辛”。辛弃疾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却命途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有《稼轩长短句》存世。
背景链接
本词选自《稼轩词编年笺注》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这一首词,是辛弃疾被劾去职,闲居带湖时(1182—1192)所作。当时他常闲游于博山道中,风景如画,却无心赏玩。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qiǎnɡ
/
/
/
/
词牌名,又名“采桑子”。
/
/
/
解读赏析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诗意:人少年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
望,为写新词没有愁苦而竭力说愁。
赏析:词的上片写少年时代思想单纯,没有经历过人世艰辛,喜
欢登上高楼,欣赏景致,本来就没有愁苦可言,但是“为
赋新词”,只好故作深沉,竭力写一些“愁苦”来应景。
上片生动形象地写出词人少年时代的精神面貌。“不识”
写年少时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愁”,十分真切。
不懂
竭力,极力。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诗意: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口。想说却说
不出口,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尝尽
内心有顾虑而不能表达。
赏析:词的下片笔锋一转,写出成年以后历经沧桑、饱尝愁苦滋
味之后思想感情的变化。“识尽愁滋味”概括了词人半生
力主抗金,立志恢复失土,却一直遭受投降派的迫害、打
击,一身才能无法施展的经历。他这“愁”郁结心头已久,
很想对人倾诉一番,但愁到极点反而无话可说。况且当时
投降派把持朝政,说了也于事无补,就不再说了。“欲说
还休”深刻地表现了词人这种痛苦矛盾的心情。“却道
‘天凉好个秋’!”生动地表现了词人遍尝心酸之后无可
言说的复杂况味。
这首词以“登高说愁”为议题,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少年与成年两种人生感受,表现了词人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之情。
主旨归纳
典型考题
1.理解性默写。
(1)后人常用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中的“爱上层楼,
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示少年时候的无忧无虑,也常用
来感叹少年时候的年轻不懂事。
(2)辛弃疾在《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生动地表现出尝遍辛酸
后无可言说的复杂况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为赋新词强说愁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
个秋”
3.词中用了两个“欲说还休”,有何妙处?试结合全词做简要分析。
作者连用两句“欲说还休”,采用叠句形式,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3.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了对比手法,请结合全词做简要分析。
上片写“少年不识愁滋味”,下片写“而今识尽愁滋味”,对比鲜明。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无奈之情。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