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 学习改写【统编九上语文最新精品课件 考点落实版】课件(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写作 学习改写【统编九上语文最新精品课件 考点落实版】课件(3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21 10:29: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目标导航
了解改写的常见形式及基本特点。
能够依据文章的基本内容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改写,把握改写的基本方法。
明确改写前后文章的风格、角度、顺序一致等基本原则。
写作指导
学习改写
充分忠实原著
选择改写形式
风格保持一致
主题思想不变
主要人物形象不变
改变文体:诗歌变散文,小说变剧本
改变语体:文言变白话,书面变口语
改变叙述角度:第一人称变第三人称,顺叙变倒叙、插叙等
语言风格一致
叙述角度一致
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围绕原文的中心有意识地增加必要的情节、细节和语句。
可以用剧本、实验报告、日记体、书信体等创新形式。
不能以翻译代替改写,要用自己的语言,通过叙述和描写,重新组织文章。
注意视角的转换,要在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等方面与人称保持一致。
【一】选取一则古代寓言,用现代汉语改写成一篇小故事。
300字左右。
改写古代寓言
选材: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亡羊补牢,揠苗助长,守株待兔……
主题:寓言的寓意即主题,不能改变。
补充:适当发挥合理的想象,增加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
后面附上原文。
思维导图
文题展示
改写《穿井得一人》
春秋时代的宋国,地处中原腹地,缺少江河湖泽,而且干旱少雨。农民种植的作物,主要靠井水浇灌。
当时有一户姓丁的农家,种了一些旱地。因为他们家地里没有水井,浇地十分困难。于是,丁家人决议打一口水井。当他们打井成功,从井里提起第一桶水时,全家人欢天喜地,高兴得合不上嘴。从此以后,他们家再也不用总是派一个人风餐露宿、为运水浇地而劳苦奔波了。他们逢人便说:“我家里打了一口井,
亮点批注
交代“穿井得一人”故事发生的环境,为下文写丁家穿井一事做了铺垫。
记叙穿井过程,引出“穿井得一人”的说法。
例文展示
还得了一个人哩!”
没多久,村里便有人说:“丁家在打井的时候从地底下挖出了一个人!”之后,大家你传我,我传你,这件事竟然传到了宋国国君的耳朵里。宋国国君想:“假如真是从地底下挖出来了一个活人,那不是神仙便是妖精。非打听个水落石出才行!”为了查明事实真相,宋国国君特地派人去查问。丁家人回答说:“我家打的那口井给浇地带来了很大方便。过去总要派一个人常年在外运水,现在可以不用了,因此家里多了一个空闲的人手,但这个人并不是从井里挖出来的。”
交代“穿井得一人”说法的误传及澄清误会的过程。
亮点批注
原文: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名师总评】本文将古代寓言故事《穿井得一人》做了精彩的改写,故事情节完整,且在叙述故事情节的过程中,大胆运用联想,先交代丁家所处的地理环境,写出了穿井的必要性,后还增加了对宋君听到传言后的心理描写,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整体上又忠实于原文及其寓意,是一篇比较成功的改写文。
【二】从学过的小说中选择一篇,改变原来的叙事视角,换成另一个人物的口吻来讲述这个故事。不少于600字。
把握原文的故事情节,抓住主要的人物形象。
思维导图
改变叙事视角,换个人物讲故事。
可改写全篇,也可改写原文片段,灵活处理。
叙事清楚,注意人称与语言风格的统一。
发挥想象,增加必要的情节、细节等。
熟悉原文
明确方式
细节处理
改写《智取生辰纲》
且说此时正是晴明的五月天,我们一群人收到风声:杨志受梁中书的派遣,将于近日押送生辰纲前往东京,赶在六月十五蔡太师生辰前送到,为他祝寿。得知这一消息,我们便起念夺下那生辰纲。却是如何去夺?多亏吴用想得这计谋:下蒙汗药。我与吴用等人思索再三,便决定与刘唐等人扮作那枣贩子,与白胜演一出好戏。
六月初四那天中午,杨志一行已赶至黄泥冈,那
开篇暗示叙述人物视角:晁盖。
发挥想象,补充如何布局“智取”计谋,但未详细叙述,设下悬念。
例文展示
亮点批注
十几个军汉累得在松阴树下睡倒,任凭杨志打骂,那老都管与他争着。我们派人在松林里躲藏着观察他们,不料却被杨志瞥见,闪进来,问:“你等是甚么人?”我等回道:“你是甚么人?”又问答几番,杨志方回。我正疑着莫不是看出了什么,却见杨志也坐树下歇息。我们料到天热难当,众军士要买酒止渴,便叫白胜稍候便上。
没半碗饭时,白胜扮作酒贩唱上冈子来,松林里头歇下担桶,坐地乘凉。众军汉见到便问:“你桶里是甚么东西?”白胜依计应道:“是白酒。”军汉欲
语言虽简练,但情节概括波澜起伏,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亮点批注
买酒,而杨志不让。这时,我们依计掏出五贯钱买酒,顷刻一桶酒喝光。刘唐从另一桶兜了一瓢,故意拿上便吃。白胜欲赶上制止,追入松林。吴用趁机去松林里取药抖在瓢中,便去桶中舀酒。却被回来的白胜劈手夺过,倾在桶里。眼见剩下的一桶酒已被吃过,杨志同意众军士买酒,自己也吃了半瓢。
我们几人等在一旁,心下暗喜,指着十五个人说:“倒也,倒也!”只见这十五个人,个个面面厮觑,都软倒了。接着,我们一行人从林中推出那七辆江州车儿,将枣子丢在一旁,将十一担金珠宝贝都装在车
言简意赅,将情节概括得明白流畅。
亮点批注
上,叫声:“聒噪!”望那黄泥冈下推去了。估计杨志心里叫苦,但软了身体,挣扎不得,说不得,只得眼睁睁看着我们押那生辰纲去远了,却不知我们都是何人。
亮点批注
最后用简练的语言交代故事结局。
【名师总评】作者在改写时,略去了原文中杨志与众人之间矛盾逐渐激化的情节,抓住了主要人物和主要情节;开篇即暗示叙事视角变成了晁盖,在细节处理方面人称保持了一致;同时,线索清晰,结构完整,语言简明流畅,很好地展现了人物形象。
【三】本单元的课文,情节富于戏剧色彩,人物形象也很鲜明。从中选择一篇改写成课本剧。
思维导图
集中小说中的时间、人物、情节、场景,以适应舞台演出的需要;
原文的心理描写可改为自白或旁白,环境描写可改为舞台说明等。
在故事发展过程中,突出戏剧冲突,用语言或道具推动情节发展。
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适当调整,个别情节或内容不符合舞台演出的必须删掉。
《三顾茅庐》课本剧
时间:东汉末年。
地点:刘备家、诸葛亮家。
人物: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童子。
(幕起,刘备两次去拜访诸葛亮,但都没见着,他准备第三次去拜访,但遭到了他的两个结义兄弟的强烈反对)
张飞:(不耐烦地)大哥,这回不用您亲自去,诸葛
亮算什么,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草民,何必哥
时间、地点、人物都交代得十分清楚。
舞台说明到位,符合课文的相关内容。
张飞的语言符合小说中他的性格特点。
例文展示
亮点批注
哥亲自去,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
关羽:(在一旁直点头)是呀!是呀!三弟说得没错,
你何必总要劳驾自己呢?由我们去就行了。
刘备:(有一点生气)你俩都是武将,懂什么。诸葛
先生是天下的贤人,怎么能随便派人去抓?你
们真是一点儿都不懂得尊重人才。如果你俩不
想去,就不要去了!
(关、张低下了头。幕落)
(幕起,离诸葛亮的家还有半里多路)
刘备:你们看,离诸葛先生的住处只有半里多路了,
采用“幕落”和“幕起”这样换幕的形式,时空交替清楚,设计巧妙。
亮点批注
咱们还是下马步行吧。
(张飞刚想反对,但见关羽拉了拉他的衣角,
又摇了摇头,张飞明白了,便住了口。三人下
马步行)
(终于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
童子出来开门)
刘备:请问诸葛先生在家吗?
童子:我家先生正在草堂午睡,您稍等,我马上去传
信,先……
刘备:(连忙打断了童子的话)不用了,等先生醒了
关羽拉张飞衣角、摇头的细节,形象、细致。
亮点批注
再通报吧。(回头对关羽、张飞)你俩在门口
等候,我先进去。
(刘备轻轻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
阶下等候。等了半晌工夫,诸葛亮翻了一个身,
又朝里睡着了。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
然醒来)
诸葛亮: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
外日迟迟。(伸个懒腰,翻了个身。问童子)
有俗客来了吗?
童子:刘皇叔来此等候多时了。
对不合适舞台表演的情节用舞台说明来处理,很巧妙。
亮点批注
诸葛亮:(责备童子)有贵客来,怎么不早叫醒我?
刘备:(紧跟着上前并谦虚地俯身而拜)诸葛先生,
我已仰慕您多时了。前两次来访,都不得一见。
今能一见,真是快慰平生。
诸葛亮:不敢,不敢。这茅屋能劳您大驾枉顾真是三
生有幸呀。来,来,来,快请坐。
刘备:我等这次前来恳请先生出山助我完成大业。
诸葛亮:我仅是一乡野村夫,恐怕要辜负皇叔厚望。
刘备:不,先生可是世上有德高人……徐庶、司马先
生多次在我面前提及先生,说我若能得先生相
诸葛亮的态度谦逊诚恳,语言简洁概括。
亮点批注
助,就一定能完成统一大业,为天下苍生谋福。
诸葛亮:(拿出一张地图)好吧,咱们来看看。曹操
挟天子以令诸侯,在北面占了天时;孙权拥
有江东之险,在南部占了地利;而皇叔信义
著于四海,天下英雄贤才欲投奔于你已很久
了。将军可以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建基
业,以荆、益之地,内修政治,外结孙权,
则图霸中原之业可兴矣!这样天下就会形成
三足鼎立之势。
刘备:但荆州是刘表的,益州是刘璋的。他们和我一
对隆中对策部分内容进行简略处理。
亮点批注
样都是汉室宗亲,夺他们的地盘,怎么可以呢?
诸葛亮:我看了天象,刘表将不久于人世,而刘璋软
弱无能,不是一个明君,两地以后必将归于
皇叔。
刘备:先生的话,使我茅塞顿开,如同拨开云雾见青
天。希望先生能出山帮我。
诸葛亮:承皇叔看重,我一定效犬马之劳。
刘备:现在好了,我有了诸葛先生相助,真是如虎添
翼、如鱼得水呀!来,从今天开始,诸葛先生
就是我的军师。
(剧终)
【名师总评】本文完全按照课本剧的编排形式进行,与小说相比,情节更集中,文笔更简省。特别是本文的舞台说明处理得非常到位,把小说中的相关情节简略地安排在了几处舞台说明上。可以说,这是一篇很成功的课本剧改写作品。
(毕节中考)发挥想象,将南宋诗人陆游的《游山西村》改写为一篇游记。
附: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中考真题
【要求】具体明确,文从字顺。不少于500字。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人名、校名。
【真题解读】这是一篇材料作文,题目简单易懂,要求把陆游的名诗《游山西村》改写为一篇游记。改写要充分重视原作,正确理解诗歌的内容与主旨。可采用下面的思路结构全文。开头交代游玩的缘起。主体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写景,写自己在途中所见美景,紧扣颔联来进行;第二部分叙事,叙述自己在山西村的游玩经过,突出民风的淳朴,
村民的热情好客。末尾记叙自己尽兴而归,并与村民相约以后再来。在写法上,要发挥想象和联想,融人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同时,写景要扣住景物特点,叙事要注意详略得当。
游山西村
一天清晨,风和日丽,晴空万里,陆游在自己屋内待得无聊了,突然游兴大发,决定外出爬山涉水,好好地游玩一番。
陆游稍做准备,便出发爬山去了。一路上,山花烂漫,有红的、紫的、黄的,像一块块五彩缤纷的地毯,不停地随风起伏,将大山点缀得格外美丽。一阵浓浓的花香扑鼻而来,让人心旷神怡。与此同时,还有不知名的鸟儿在树林里卖弄歌喉,婉转动听。这一切让陆游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陆游一路游兴不减,不久便到傍晚,他仍然被大山的美景深
例文展示
深地吸引着。不知不觉中,陆游来到了深山密林之中,当他回过神来,发现自己已经迷了路,之前流连美景,早把来时的路线忘
得一千二净了。
暮色渐浓,陆游焦急得在大山中来回走动,但他没有找到一间房屋,也没有见到一条官道,碰到的只是一座又一座的山,一条又一条的河。就在这紧急时刻,陆游发现前方天空中升起几缕袅袅的炊烟,旁边豁然出现了一条偏僻的小道。
陆游心里大喜,抬步走进去,绕了一个大弯,一块大石头上清晰地刻着“山西村”三个大字。陆游往里面一瞧,正值晚饭时
刻,家家户户的烟囱里都冒出一阵阵青烟。陆游走进了一位猎户的家中,这名猎户很好客,马上叫女主人去准备丰盛的晚餐,还邀请陆游在他家里面住一晚。一天游玩下来,陆游只觉困倦饥渴,见猎户热情满满,便爽快地答应了。不一会儿,香喷喷的腊鸡、腊鸭、腊肉捧上了餐桌,一杯杯腊酒摆在了陆游的面前。陆游连声称谢,端起酒来,一喝便赞道:“这腊酒的味道真好,犹如仙露琼浆!”
正喝着酒,陆游听到到处是热闹的箫鼓声和欢笑声。原来是社日将近,乡民们正在做迎神祈福的准备工作。猎户见陆游对此感兴趣,连忙拿出自家的乐器邀他参加。
第二天,陆游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那座山,离开了那个美丽的小村庄,回到了自己的屋子。
过了不久,陆游便把那一天的游玩,写成了一首千古名诗——《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名师总评】这是一篇改写自古诗《游山西村》的山水游记,作者以诗歌为蓝本,发挥自己的想象与联想,紧扣景物特点,景中含情。叙事详略得当,表现了村民们的淳朴与热情。对诗歌的深刻理解,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是这篇文章改写成功的关键所在。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