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古人谈读书 课件(共4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5古人谈读书 课件(共4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21 13:36: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人谈读书
“古人”是说我们的前辈,课文中是指孔子、朱熹等人,这些人都是我们读书的榜样。“谈”是谈论的意思。课文标题告诉我们,这篇课文是讲述古人关于“读书”的观点。
1.会认“耻”“矣”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识”,会写“耻”“诲”等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大意。(重点)
4.能联系的读书体会,说出课文内容给你的启发。(难点)
学习目标
目录
BACKGROUND INFORMATION
第一部分
背景资料
WORDS AND PHRASES
第二部分
字词百花
TEXT SCENERY
第三部分
课文风景
EXTRACURRICULAR RELATED
第四部分
课外相关
BACKGROUND INFORMATION
第一部分
背景资料
点“目录”可返回“目录”页,下同
作家简介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诗人,世尊称为朱子。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在明清两代被提到儒学正宗的地位,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作家简介


曾国藩(1811—1872):原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白杨坪(今属双峰)人。清末洋务派,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资料链接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曾与弟子周游列国约十三年。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余人。
资料链接


《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全书共20篇,以语录体为主,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WORDS AND PHRASES
第二部分
字词百花
识字表



chǐ

zhì



zhì
左右
2+5,共7画
Z

字义:记住。
组词:默而识之
点击“蓝色”出现注释


写字表







同音字


chǐ










齿


齿





























































wèi
sòng
huì






zhì:默而识之
shí:识字 学识
巧记:默而识( zhì )之,学而不厌,你就能获得更多的学识( shí )。
多音字



shí
zhì
表示“知道,了解”“认识”“见识、知识”的意思。
表示“记”“记号”的意思。
辨析

羞愧、耻辱。例:可耻、雪耻。
以……为耻。例:不耻下问。
多义字


:是智慧啊。知,同“智”,智慧。


shì zhì yě

词语释义


:聪敏而又喜好学习。敏,聪敏。好,喜好。例:他敏而好学,学习出类拔萃。
mǐn’ér hào xué




:不以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耻,以……为耻。下问,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例:三人行,必有我师,只要肯放下架子,不耻下问,你就可以学到许多新的知识。
bù chǐ xià wèn




:学习总感到不不满足。形容好学。厌,满足。
例:学习没有止境,我们要有学而不厌的劲头。
xué’ér bú yàn




:教育人极有耐心,从不厌倦。诲,教诲。
例:他一生勤勤恳恳,诲人不倦,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祖国的栋梁之材。
huì rén bú juàn




: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识,记住。
mò’ér zhì zhī




:仍然担心。


yóu kǒng
:赶不上。


bù jí
:不是。

fēi
:曾经。

cháng
:自始至终的整段时间。

zhōng
:睡觉。

qǐn
:没有好处。


wú yì
:文言人称代词,我。


:随意。


màn làng
:说。

wèi
:也。


:要紧、重要。


近义字





























反义字




















TEXT SCENERY
第三部分
课文风景
25 古人谈读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此句有5个“知”,前四个都是“知道”的意思,最后一个同“智”,是“智慧”的意思。
这是孔子教育大家对待学问的态度,他认为求学要诚实、谦虚、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自欺欺人。
译文
品析
一—1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聪敏好学,不以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此句讲的是学习态度,天下人人皆可为我师,求学者就必须具有“不耻下问”的精神。
译文
品析
一—2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诲别人不知疲倦。
“默而识之”讲的是学习方法,人要把学过的知识默默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学而不厌”激励我们不断学习,活到老,学到老。“诲人不倦”反映了孔子的教育思想,这种教育思想一直影响到今天。
译文
品析
一—3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我不是生来就有学问的,而是爱好古代文化,勤奋好学而求得学问。
没有天生就掌握知识的圣人,孔子之所以能达到这一境界,是学习前人的智慧、勤奋好学的缘故。
译文
品析
一—4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学习(就像追赶什么东西似的)生怕赶不上,学到以后仍然担心会丢失。
孔子认为真正有志于学的人,应当有着唯恐学不到、唯恐学不会的紧迫感。“学如不及”体现的就是这种学习不知满足的紧迫感和主动进取的学习态度。
译文
品析
一—5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地思索,(结果)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这句话说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特别强调了实实在在学习的重要性。思考要以学习和实践为基础,如果没有学习和实践就去思考,只会徒劳无益。
译文
品析
一—6
这六句话选自《论语》,语言简练,意蕴深远,分别阐述了关于读书的观点:读书要实事求是;读书要聪敏、谦虚;读书要踏踏实实、孜孜不倦;知识来自勤奋好学;要有主动进取的态度;思考要以学习为基础。
解析
一—7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宋]朱熹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到,是说读书必须精神专一,全神贯注,还要有远大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眼到,就是要眼随心动,身体力行。口到,就是读出声来,有些文章还要大声有感情地朗读,反复咀嚼,深刻体会其中的旨趣。
品析
二—1
我曾经说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读书上,那么眼睛就会看得不仔细,既然思想不集中,就只能随意地诵读,绝对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思想既然已经集中了,眼睛、嘴巴怎么会不到位呢?
第一句阐述作者关于读书的观点。接下来具体说明“心”“眼”“口”在读书过程中的作用。最后告诉人们“三到”之中,“心到”起决定作用。
译文
解析
一—7
结构图示


实事求是
聪敏、谦虚
踏实、不满足
《古人谈读书》一
主动进取
勤勉
学与思结合
学习态度
学习方法
结构图示


心到
眼到
口到
心到最急
《古人谈读书》二
本课由二则文言文组成,记录了古人有关读书、学习的言论。
片段一选自《论语》,主要告诉我们要勤奋好学,踏实谦虚,主动进取。
片段二是朱熹的读书观,他认为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感悟:从古人有关读书的论述中,我知道了人要有远大的志向,对知识要有不知满足的渴求,读书时要有持之以恒的耐心、谦逊的态度,还要有正确的读书方法。多读书,我们才能胸中有丘壑。向古人学读书吧!腹有诗书,我们才会眼界开阔、心思沉静,拥有良好的素养。
主题思想


为什么朱熹说“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疑难探究


探究:“急”的意思为“要紧,重要”。用心了,才会看得仔细,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悟。若无心,只走个过场,无非是走马观花,看一场热闹而已。所以心到才是最重要的,是读书中最急需的,一旦心到了,眼和口自然就到了。
围绕论点展开论述。
一篇议论文,中心论点确定以后,就得用道理和事实去论证它,让读者觉得你的观点是正确的、合乎情理的,从而接受你的观点。这就要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论”是讲道理,“述”是摆事实。比如朱熹谈读书的这段话,为了论述“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一中心论点,作者先从反面论述“心不在此”的读书效果,接着又强调“心到最急”,从正面谈“心既到矣”,眼口也会到。两个层次紧紧扣住中心论点,从不同角度加以论述,取得了很好的说理效果。
写作特点


朗读点拨:首先要读准字音,不要错读,遇到不清楚的生字词,要从课文注释或字典中查出准确的读音。其次要分清停顿,不要读破句。朗读时要像读现代文一样,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停顿和语调。更要特别注意古今语言结构的差异,处理好句中的停顿。最后要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运用声音表情达意。
背诵点拨:在熟读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弄清作者论述的层次。比如片段二,作者先提出观点,然后分别论述,最后总结观点。弄清楚这一点后,我们的背诵就事半功倍了。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习题导航


一这六句话选自《论语》,语言简练,意蕴深远,分别阐述了关于读书的观点:读书要实事求是;读书要聪敏、谦虚;读书要踏踏实实、孜孜不倦;知识来自勤奋好学;要有主动进取的态度;思考要以学习为基础。
二的第一句阐述作者关于读书的观点。接下来具体说明“心”“眼”“口”在读书过程中的作用。最后告诉人们“三到”之中,“心到”起决定作用。
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
习题导航


答案示例:读书有“三到”对我启发最大。读书时,首先要心到,要集中注意力,如果看书时脑子里还想着其他事情,那么我们便不能深入地理解、感悟文字的魅力;其次要眼到,默读文章,心眼合一,边看边思考问题,并试着自己解答;最后要口到,遇到特别精彩的文字,要大声朗读,反复揣摩,品味文字的妙处,熟读成诵,让它成为自己语言仓库里的“宝贝”。
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课文中的哪些内容对你有启发。
习题导航


EXTRACURRICULAR RELATED
第四部分
课外相关
知识积累


形容读书专注的四字词语
>








































知识积累


我国古代刻苦读书的名人
>
孙敬、苏秦(悬梁刺股)
匡衡(凿壁借光)
车胤、孙康(囊萤映雪)
宋濂(借书抄读)
知识积累


关于读书的名言
>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 [西汉] 刘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 [唐] ]杜甫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 [明] 董其昌
我一天不读书,就不能够生活。
—— 孙中山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 [宋] 朱熹
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
—— [英] 培根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 [苏联] 高尔基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 [宋] 欧阳修
知识积累


关于读书的古诗
>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