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壮而勇敢的人称之为“壮士”。“狼牙山五壮士”是指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他们为祖国、为人民英勇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将永远留在人民心中。课题直接点明了写作对象。
狼牙山五壮士
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教学课件
1.学会“寇、抡”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龙王庙、任务”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痛歼敌寇、英勇跳崖的英雄事迹,
感受五壮士爱护群众、仇视侵略者、为祖国和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
从中受到思想教育。(重点)
4.领悟课文写人记事的方法,提高表达能力。(难点)
学习目标
目录
BACKGROUND INFORMATION
第一部分|背景资料
WORDS AND PHRASES
第二部分|字词百花
TEXT SCENERY
第三部分|课文风景
EXERCISE NAVIGATION
第四部分|习题导航
EXTRACURRICULAR RELATED
第五部分|课外相关
BACKGROUND INFORMATION
第一部分|背景资料
作家简介
资
料
沈重:原名沈绍初,沈重是笔名。浙江桐乡人,中共党员。1946年开始发表作品,1949年毕业于中国新闻专科学校。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西南服务团、重庆市军管会文管会文艺处成员,西南文联《西南文艺》编辑等。
资料链接
资
料
狼牙山:位于河北省易县西南,北临易水。因其群峰状似狼牙,直刺云天,故名“狼牙山”。环山共有5陀36峰,主峰莲花峰海拔1105米,西、北两面均为峭壁悬崖,山势险峻。东、南两面稍缓,各
有一条羊肠小路通向主峰,“阎王鼻子”“小
鬼脸”等险要之处非贴壁不可逾越。棋盘陀上
有一小片开阔地,靠南面山崖旁有一棵古松,
松下即是“棋盘”,相传为神仙之遗物。
资料链接
资
料
葛振林、宋学义:在狼牙山战斗中,五壮士英勇跳崖后,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壮烈牺牲,葛振林、宋学义被树枝挂住,幸免于难。
葛振林于2005年因病去世,享年88岁;宋学义于1971年病逝。
WORDS AND PHRASES
第二部分|字词百花
写字表
字
词
寇
副
榴
弹
抡
贯
棋
悬
沸
涧
雹
屹
悦
屈
词语表
字
词
手榴弹
日寇
奋战
险要
悬崖
攀登
全神贯注
热血沸腾
斩钉截铁
山涧
雹子
屹立
眺望
壮烈
豪迈
喜悦
居高临下
粉身碎骨
惊天动地
不屈
同音字
字
词
fù
qí
fèi
jiàn
副
(
)
副业
棋
(
)
棋盘
沸
(
)
沸腾
涧
(
)
山涧
复
(
)
复印
旗
(
)
旗帜
废
(
)
荒废
溅
(
)
飞溅
富
(
)
富有
其
(
)
其他
费
(
)
浪费
践
(
)
实践
附
(
)
附近
齐
(
)
整齐
肺
(
)
心肺
饯
(
)
饯行
弹
dàn:子弹 弹弓
tán:弹琴 弹簧
巧记:这根橡皮筋弹(tán)力十足,是制作弹(dàn)弓的好材料。
多音字
字
词
绝
① 断。例:绝望、络绎不绝
② 一定,无论如何。例:绝不
多义字
字
词
③ 尽,穷尽。例:绝路、绝壁
④ 极,极端的。例:绝妙、绝密
⑤ 绝对(用在否定词前面)。例:绝无此意
高而陡的山崖。
例:瀑布从悬崖上飞泻而下。
(xuán yá)
悬崖
词语释义
字
词
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例:体育老师下口令时总是斩钉截铁的。
(zhǎn dīng jié tiě)
斩钉截铁
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形容坚定不可动摇。
例:新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东方。
(yì lì)
屹立
气魄大,勇往直前。
例:运动场上升起了国旗,奏响了豪迈的国歌。
(háo mài)
豪迈
仰着头挺着胸无所畏惧的样子。形容斗志高,士气旺。
例:阅兵式上,士兵们个个昂首挺胸。
(áng shǒu tǐng xiōng)
昂首挺胸
形容声音特别响亮。
例:钱塘江大潮声势浩大,惊天动地。
(jīng tiān dòng dì)
惊天动地
形容气概像高山大河那样雄壮豪迈,文中用来形容为了正义事业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
例:岳飞的《满江红》是一首气壮山河的爱国名篇。
(qì zhuàng shān hé)
气壮山河
近义词
字
词
全神贯注
聚精会神
同
词
例
都有“精神高度集中”的意思 。
“全神贯注” 偏重表示全部精神集中在某一点是。
他全神贯注地操纵着测试仪器。
异
“聚精会神”侧重表示精神专注、注意力不分散。
同学们都在聚精会神地听讲。
辨析
—
屹立
矗立
—
眺望
遥望
—
掩护
保护
—
险要
险峻
—
依托
依靠
—
全神贯注
聚精会神
—
斩钉截铁
当机立断
反义词
字
词
—
沉着
慌张
—
崎岖
平坦
—
全神贯注
心不在焉
—
斩钉截铁
犹豫不决
—
昂首挺胸
垂头丧气
转移
① 改换位置,从一方移到另一方。
例:为了更好地打击敌人,八路军转移到另一个阵地。
② 改变。
例:好好学习,报效祖国,是我从来没有转移的志向。
多义词
字
词
TEXT SCENERY
第三部分|课文风景
1941年秋,日寇集中兵力,向我晋察冀根据地大举进犯。当时,七连奉命在狼牙山一带坚持游击战争。经过一个多月英勇奋战,七连决定向龙王庙转移,把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交给了六班。
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
1
6 狼牙山五壮士
2
第一部分
(第1自然段)写七连六班接受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
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当时的形势。从“集中兵力”“大举进犯”明显可以看出敌人兵力强大,与下文担任掩护任务的五位战士形成对比,说明敌众我寡,五位战士接受的任务十分艰巨。
这句话既是过渡句,又是这一自然段的中心句。
“沉着”表现了班长马宝玉的冷静机智和卓越的指挥才能。
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
段解
这一自然段中“指挥、命令、吼、瞄准”“沉着、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是对五位战士痛击敌人时动作和神态的描写。
第二部分
(第2自然段)写七连六班五位战士诱敌上山,痛击敌人。
五位战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准备转移。面前有两条路:一条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走这条路可以很快追上连队,可是敌人紧跟在身后;另一条通向狼牙山的顶峰棋盘陀,那儿三面都是悬崖绝壁。走哪条路呢?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3
第三部分
(第3自然段)写五位战士决定把敌人引上绝路。
设问句,告诉我们五位战士走向狼牙山顶峰的原因。第二个“走”字,铿有力,掷地有声,体现出班长态度之坚定、决定之果断,饱含着五位壮士高昂的斗志和对人民深切的爱,表现出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
对其他战士的描写,写出了他们的内心状态“热血沸腾”;动作“紧跟”,说明他们的想法与班长一致,表现了他们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
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到了狼牙山峰顶,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不少敌人坠落山涧,粉身碎骨。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大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
4
具体描写了班长沉着冷静地指挥战斗,有效地利用手中的战斗武器,把最后一颗手榴弹留在最关键的时刻。“砸”字体现出战士们对敌人刻骨铭心的仇恨。
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又一群敌人扑上来了。马宝玉嗖的一声拔出手榴弹,拧开盖子,用尽全身气力扔向敌人。随着一声巨响,手榴弹在敌群中开了花。
5
段解
这一自然段中“指挥、命令、吼、瞄准”“沉着、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是对五位战士痛击敌人时动作和神态的描写。
第四部分
(第4、5自然段)写五位战士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歼敌。
把石头比作“雹子”,说明砸下的石头非常密集、迅猛、有力,充分体现出五位壮士英勇杀敌的决心和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万岁!”
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
天动地,气壮山河!
6
7
8
9
第五部分
(第6-9自然段)写五位战士英勇壮烈地跳下悬崖。
屹立”一词突出了五壮士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露出胜利的喜悦”表现出五位壮士完成任务时的喜悦心情。
“说、砸、走、纵身、跳、昂首挺胸”等词写出了五位壮士跳崖时的无畏与悲壮。
“这声音”指五位壮士跳崖时呼喊的壮烈豪迈的口号,表现了五位壮士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对党和人民的热爱与忠诚。这两句话赞扬了中国人民的抗战决心和不怕牺牲的气概。
结构图示
课
文
痛击敌人:英勇奋战
引上绝路:斩钉截铁
顶峰歼敌:决一死战
英勇跳崖:壮烈豪迈
接受任务:敌众我寡
《狼牙山五壮士》
英勇顽强
视死如归
本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位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顽强歼敌,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最后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位战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感悟:这是一段难忘的历史,这是一首壮烈的诗篇。读完这篇课文,五壮士的英雄形象久久浮现在我的眼前。我不禁心潮澎湃,我们的国家之所以能够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不就是因为有着无数的像狼牙山五壮士一样的优秀儿女吗?
主题思想
课
文
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课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字里行间饱含着对五壮士的崇敬与颂扬之情。
如:课文第2-5自然段详细描写了五壮士诱敌上山、痛击敌人并把敌人引上绝路,在顶峰歼敌的具体行动过程,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表现了五壮士为革命不畏牺牲的英雄气概。而其他方面写得相对简略。
又如:课文在描写人物的时候,对五壮士中的班长马宝玉的动作、神态和语言进行了重点而详细的描写,突出了其高大鲜明的形象,对其他战士则简略地进行概括描写。
写作特点
课
文
EXERCISE NAVIGATION
第四部分|习题导航
点拨:本文的朗读基调是激昂、悲壮的,要充分表达出对五壮士气壮山河的英雄壮举的高度颂扬。
讲故事时要抓住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的特点,首先根据“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的线索,将故事讲完整;其次要根据课文内容,尽量将故事讲生动,讲具体。
答案:接受任务→( 痛击敌人 )→( 引上绝路 )→( 顶峰歼敌 )→跳下悬崖
朗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填一填,再讲讲这个故事。
习题导航
课
文
点拨:这些句子通过具体的描写,有的展示了战士们痛恨敌人、英勇战斗的英雄气概,有的既表现出战士们对敌人的恨,又表现出战士们对祖国和人民的爱。
如第1句话中,“斩钉截铁”“走”“热血沸腾”体现出班长态度之坚定、决定之果断,饱含着五壮士高昂的斗志和对人民深切的热爱之情,表现出五壮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
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体会五位壮士的英雄气概。在课文中画出类似的词句,和同学交流。
习题导航
课
文
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
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大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
第2句话中,“抢前一步”“夺过”“猛地举起”“砸”体现出战士们对敌人的痛恨,以及英勇战斗的大无畏精神。
答案:示例: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
答案:这一自然段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关注人物群体“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这是“面”的描写;关注每一位战士,如“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这是“点”的描写。点与面相结合,既能全面真实地反映事实,又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课文第2自然段既关注了人物群体,也写了每一位战士,结合相关内容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习题导航
课
文
EXTRACURRICULAR RELATED
第五部分|课外相关
知识积累
课
外
描写人物愤怒心情的四字词语
>
义愤填膺
暴跳如雷
怒火中烧
怒不可遏
怒发冲冠
火冒三丈
知识积累
课
外
纪念狼牙山五壮士英雄壮举的题词
>
视死如归本革命军人应有精神,宁死不屈乃燕赵英雄光荣传统。
——聂荣臻
知识积累
课
外
表达爱国情怀的古诗
>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美文感悟
课
外
卢沟桥烽火
佚名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接着又逐步蚕食华北,妄图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全中国。至1937年上半年,北平的东、北、西三面都被日军和伪军控制,位于北平西南郊的卢沟桥便成了平津通往南方的咽喉要道。
1937年7月7日深夜,星光暗淡,万籁俱寂。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驻守在卢沟桥的中国官兵发现了敌情,便大声喝问:“谁?口令!”一个日本军官气势汹汹地说,他们有一个士兵失踪了,要到宛平城内去“搜查”。这显然是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面对敌人的无理要求,守桥的中国士兵当即严词拒绝。
日军恼羞成怒,首先向中国军队开起火来。“嗒嗒嗒……”密集的机关枪子弹倾泻在卢沟桥桥面上。中国守军立即开枪还击。但由于众寡悬殊,守桥部队伤亡较大,只得暂时退守大桥东头的宛平县城。
第二天凌晨,日军向宛平城发动进攻。早有防备的中国守军同仇敌忾,奋起还击,打得日本鬼子人仰马翻。日寇吃了亏,便拉来大炮。随着震耳欲聋的炮声,宛平县城的东门和西门被炸开了。日本鬼子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哇哇”吼叫着,疯狂地向县城扑来。英勇的中国守军举起明晃晃的大刀,冒着敌人的炮火,在杀声中冲出了县城。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顷刻间刀光闪闪,鲜血四溅。在硝烟和火光中,日寇被杀得哭爹喊娘,狼狈而逃。
当天晚上,大刀队员们手握大刀,腰佩手榴弹,又悄悄地向卢沟桥进发。到了桥头,大刀队员们齐声呐喊:“小鬼子,看刀!”日寇猝不及防,一个个人头滚落,尸横桥头。这时,我们的援军又从敌人背后杀来,两面夹击,打得日寇鬼哭狼嚎,抱头鼠窜。激战一直持续到9日凌晨,侵占桥头的日军全部被歼,卢沟桥重又回到了中国军队的手中。
但是,日寇亡我之心不死,继续向平津一带调集兵力,不断对中国军队发起攻击。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
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就通电全国,大声疾呼:“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号召全国军民团结一致,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
全国人民迅速行动起来。北平市民成群结队地前往部队慰劳,长辛店的铁路工人夜以继日地帮助军队修筑工事。各地民众、海外华侨也纷纷来电声援,并送来了大批慰问品。
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从此,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中华儿女冒着敌人的炮火共赴国难,在神州大地上奏响了一曲抗击日本侵略的英雄凯歌。
答:偷偷 气势汹汹 蓄谋已久。
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介绍了“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刻画了日本侵略者的丑恶嘴脸,歌颂了中国军队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爱国精神。读着这样的文字,我们痛恨侵略者的暴行,更为中国军队的大无畏精神感动。
阅读小语
1.短文第2自然段用哪些词语来刻画了日本侵略者的无理行径和丑恶嘴脸?
自悟空间
2.课文选取了抗日战争中一场规模较小的战斗,本文则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标志作为材料。读了这两篇文章,你对“中国精神”的内涵有了什么新的理解。
答:“中国精神”中一定包含“不畏强敌、不怕牺牲、团结一致、保家卫国”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