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教案
【学习目标】
1、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比较“(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初步培养学生感悟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丰富意蕴,提高诗歌的阅读欣赏能力。本导学案完成时间为45分钟。
【独学环节】笔记、反思独立思考~实事求是~锲而不舍~以勤补拙
一、知识链接
1、作家作品
林庚(1910-2006),字静希,祖籍福建福州,生于北京。现代诗人、
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1933年毕业后留校任朱自清先生助教,同年出版第一本诗集《夜》,还著有《春野与窗》、《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等诗集。对于新诗的形式、中国古典诗词有独到的研究
2、释题:
“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
3..课前预习
看拼音写汉字:
征shù()jú()颂得鱼忘quán()tiáo()远cén()阳无fánɡ()lǒnɡ()首寒zhēn()wéi()杆shū()朗秋风niǎoniǎo()xī()窣zhuózhuó()其华piānpiān()起舞
4.填空:
不尽长江滚滚来
化作春泥更护花。
二、摘录课文中的诗句
【对学、群学、探究质疑环节】笔记、反思在合作中提升学习的兴趣在探索中追求知识的真谛
三、1.请快速浏览文章第1、2段~说说文中引用大量诗句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现象,
2“木叶”到“落木”~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其关键点在哪,,请从第3段中找答案,
3.读第四段~请思考:“木”一般用在什么场合,
4.品味诗句“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比较诗中“高木与“高树的不同意味。,方法提示:朗读感悟~划出文中关键词句~相互讨论交流,
5.、概括“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课堂检测】笔记、反思你说我讲~快乐课堂,你争我抢~放飞梦想
课堂检测
1.下列词语中,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征戍(,,ù)橘颂(,ú)招徕(,á,)萧萧落木(,ù)
B.涔(;é,)阳无妨(,ǎ,ɡ)陇首(,ǒ,ɡ)得鱼忘筌(?,á,)
C.寒砧(,,ē,)桅杆(,é,)漂泊(,ō)秋风袅袅(,,ǎ,)
D.疏朗(,,ū)窸窣(,ī)迢远(,,á,)灼灼其华(,,,ó)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力能扛鼎垂手可得俗不可奈漠不关心
B.食不厌精突如奇来混为一团天花乱坠
C.举止安详方枘圆凿飞黄腾达火烧眉睫
D.好景不长毫无二致捍然不顾同仇敌忾
【课后作业】笔记、反思机会只对进取有为的人开放,庸人永远无法光顾。
作业: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1)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________。
(2)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________的形象。
(3)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________,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
A.启示钟爱奥秘B.启发钟爱奥妙
C.启发喜爱奥秘D.启示喜爱奥妙
2(下面诗中“柳”这一意象,表达的情感不尽一致,试作一点辨析: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唐彦谦《垂柳》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更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曾巩《咏柳》
探究答案:1:、“木叶”为历代诗人所钟爱。
2.在“木”字
3.秋风叶落的季节中
5.它“木”比“树”更显得单纯,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课堂检测
一、1.解析:A.萧萧xiāo落木;B.无妨,á,ɡ;C.漂泊bó。
答案:D
2.解析:A.垂—唾,奈一耐,B.奇一其,团一谈,D.捍一悍。
答案:C
解析:1(答案:B
2。“启示”,启发指示,使有所领悟;“启发”,阐明事例,引起对方联想而有所领悟;“钟爱”比“喜爱”程度更深;“奥秘”,奥妙神秘;“奥妙”,(道理、内容)深奥微妙。
思路导引:要从词义的轻重上来辨析词语,如“震动”指一般的摆动或摇动。而“震荡”是持续的、轻微的摆动或摇动。也可以是程度、高低不同的辨析。
作业:贺诗:亭亭玉立~碧绿丰茂~枝条分披~细叶精致。诗人借咏柳赞美春色的美丽和自然的活力。
唐诗:纤柔轻盈~妖媚多情。反衬邀宠取媚的小人的无耻和朝政的腐败。
曾诗:乱条狂舞~柳絮纷飞。讽刺攀附权贵、得势猖狂的奸佞之臣。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使用说明】
本导学案完成时间为45分钟。
【独学环节】笔记、反思独立思考~实事求是~锲而不舍~以勤补拙
一、自主研习1.本文写“木叶”真正目的是什么,诗歌语言暗示性问题到底是怎么回事,找出文中阐
述的语句,反复朗读。
2、你喜欢“木叶”还是“树叶”,能否结合你喜欢的诗句,点评推荐。
【对学、群学、探究质疑环节】笔记、反思在合作中提升学习的兴趣在探索中追求知识的真谛二、1.根据“木”的形象特征~品味探讨诗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和“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木叶”与“落叶”的不同意味,方法提示:朗读感悟~抓关键词句~相互讨论~合作探究,
?2(填写下表,归纳比较“(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意蕴。重点研读第四至第六段的内容填表说明“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的区别有哪些,
意象颜色触觉意味
树叶
木叶
落叶
3.从我国古典诗歌中,找一找含有柳,酒,雁,梧桐、雨等字的诗句,说说它们特定的文化意味。
【课堂检测】笔记、反思
你说我讲~快乐课堂,你争我抢~放飞梦想
1.课文是如何一步步的“说‘木叶’”的,
第1至第3段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就是“”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而“”形象的关键在一个“”字。
第4至第6段说明了“”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
第7段小结“”“”的异同,说明了概念上相差无几,艺术形象上就一字千里。
2.体味下列诗句中各意象潜在暗含的意义,把它们各自表达的情感连线起来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离别之情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怨恨之情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思念之情
期间旦暮为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忧愁情绪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脱俗之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圣洁坚贞
【课后作业】笔记、反思机会只对进取有为的人开放,庸人永远无法光顾。
思考1: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内涵丰富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如月、梅、柳、杜鹃等。请根据课
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月亮”意象的
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艺术特点。
味古诗中的“月亮”意象的一剪梅(李清照)
艺术特点。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雪中谁寄锦书来~雁字
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
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相见欢(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
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的《苏幕遮》
江南月~如镜复如钩。似镜不侵红粉面~似钩不挂画帘头~长是照离愁。——欧阳修《望江南》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欧阳修《生查子》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吕本中《采桑子》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飘零在外头,——南宋民歌《月儿弯弯照九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