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粤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全册综合检测题(Word原卷版+Word解析版)(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物理粤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全册综合检测题(Word原卷版+Word解析版)(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2019)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1-06-21 13:02:16

文档简介

高中物理粤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全册综合检测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7小题,每小题4分,共2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选对得4分,错选、不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1.关于多普勒效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发生多普勒效应时,波源频率发生了变化
B.要发生多普勒效应,波源和观察者必须有相对运动且两者间距发生变化
C.火车向你驶来时,你听到的汽笛声音调变低,火车离你远去时,你听到的汽笛声音调变高
D.只有声波才能发生多普勒效应
2.如图所示,光滑的水平地面上有一辆平板车,车上有一个人.原来车和人都静止.当人从左向右行走的过程中(  )
A.人和车组成的系统水平方向动量不守恒
B.人和车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
C.人和车的速度方向相同
D.人停止行走时,人和车的速度一定均为零
3.两个相同的单摆静止于平衡位置,使摆球分别以水平初速度v1、v2(v1>v2)在竖直平面内做小角度摆动,它们的频率与振幅分别为f1、f2和A1、A2,则(  )
A.f1>f2,A1=A2
B.f1C.f1=f2,A1>A2
D.f1=f2,A14.某同学漂浮在海面上,虽然水面波正平稳地以1.8
m/s的速率向着海滩传播,但他并不向海滩靠近.该同学发现从第1个波峰到第10个波峰通过身下的时间间隔为15
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水面波的频率为6
Hz
B.该水面波的波长为4
m
C.水面波没有将该同学推向岸边,是因为波传播时能量不会传递出去
D.水面波没有将该同学推向岸边,是因为波传播时振动的质点并不随波迁移
5.质量为60
kg的建筑工人,不慎从高空跌下,幸好弹性安全带的保护使他悬挂起来.已知弹性安全带的缓冲时间是1.5
s,安全带自然长度为5
m,g取10
m/s2,则安全带所受的平均冲力的大小为(  )
A.500
N
B.1
100
N
C.600
N
D.1
000
N
6.如图所示为一简谐运动的振动图像,在0~0.8
s时间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质点在0和0.8
s时刻具有正向最大速度
B.质点在0.2
s时刻具有负向最大加速度
C.0至0.4
s质点加速度始终指向-x方向不变
D.在0.2
s至0.4
s时间内,加速度方向和速度方向相同
7.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盒子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盒子内表面不光滑,盒内放有一块质量为m的物体,某时刻给物体一个水平向右的初速度v0,那么在物体与盒子前后壁多次往复碰撞后(  )
A.两者的速度均为零
B.两者的速度总不会相等
C.盒子的最终速度为,方向水平向右
D.盒子的最终速度为,方向水平向右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每小题有多个选项是正确的,全选对得6分,少选得3分,选错、多选或不选均不得分)
8.向空中发射一物体,不计空气阻力,当此物体的速度恰好沿水平方向时,物体炸裂成a、b两部分,若质量较大的a的速度方向仍沿原来的方向,则(  )
A.b的速度方向一定与原速度方向相反
B.从炸裂到落地的这段时间里,a飞行的水平距离一定比b的大
C.a、b一定同时到达水平地面
D.在炸裂过程中,a、b受到的爆炸力的大小一定相等
9.沿x轴正方向传播的一列横波在某时刻的波形图为一正弦曲线,其波速为200
m/s,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从图示时刻开始,经0.01
s质点a通过的路程为40
cm,相对平衡位置的位移为零
B.图中质点b的加速度在增大
C.若产生明显的衍射现象,该波所遇到障碍物的尺寸为20
m
D.若此波遇到另一列波,并产生稳定的干涉现象,则另一列波的频率为50
Hz
10.△OMN为玻璃等腰三棱镜的横截面.a、b两束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棱镜底面MN,在棱镜侧面OM、ON上反射和折射的情况如图所示.由此可知(  )
A.棱镜内a光的传播速度比b光的小
B.棱镜内a光的传播速度比b光的大
C.a光的波长比b光的长
D.a光的频率比b光的高
三、非选择题(共5小题,共54分)
11.(8分)在“用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下列说法哪一个是错误的      .(填选项前的字母)
A.调节光源高度使光束沿遮光筒轴线照在屏中心时,应放上单缝和双缝
B.测量某条干涉亮条纹位置时,应使测微目镜分划板中心刻线与该亮条纹的中心对齐
C.为了减少测量误差,可用测微目镜测出n条亮条纹间的距离a,求出相邻两条亮条纹间距Δx=
(2)测量某亮条纹位置时,手轮上的示数如图所示,其示数为
    mm.
12.(8分)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做“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小车P的前端粘有橡皮泥,后端连接通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在长木板右端垫放木块以平衡摩擦力,轻推一下小车P,使之运动,小车P与静止的小车Q相碰后粘在一起向前运动.
(1)(多选)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两小车粘上橡皮泥是为了改变两车的质量
B.两小车粘上橡皮泥是为了碰撞后粘在一起
C.先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再释放拖动纸带的小车
D.先释放拖动纸带的小车,再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
(2)实验获得的一条纸带如图乙所示,根据点迹的不同特征把纸带上的点进行了区域划分,用刻度尺测得各点到起点A的距离.根据碰撞前后小车的运动情况,应选纸带上    段来计算小车P的碰前速度.
(3)测得小车P(含橡皮泥)的质量为m1,小车Q(含橡皮泥)的质量为m2,如果实验数据满足关系式       ,则可验证小车P、Q碰撞前后动量守恒.
13.(12分)渔船常利用超声波来探测远处鱼群的方位.已知某超声波频率为1.0×105
Hz,某时刻该超声波在水中传播的波形图如图所示.
(1)从该时刻开始计时,画出x=7.5×10-3
m处质点做简谐运动的振动图像(至少一个周期);
(2)现测得超声波信号从渔船到鱼群往返一次所用时间为4
s,求鱼群与渔船的距离(忽略船和鱼群的运动).
14.(12分)质量m=70
kg的撑竿跳高运动员从h=5.0
m高处由静止下落到海绵垫上,经Δt1=1
s后停下,则该运动员受到的海绵垫的平均冲力约为多大?如果是落到普通沙坑中,经Δt2=0.1
s停下,则沙坑对运动员的平均冲力约为多大?(g取10
m/s2,不计空气阻力)
15.(14分)用某种透明材料制成的一块柱体形棱镜的水平截面图如图所示,左侧ABOD为长方形,右侧DOF为以O为圆心的圆.光线从真空以入射角θ1=60°射到棱镜AB面,经折射后,光线到达BF面上的O点并恰好不从BF面射出.
(1)画出光路图;
(2)求该棱镜的折射率n和光线在棱镜中传播的速度大小v(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3×108
m/s).
PAGE高中物理粤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全册综合检测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7小题,每小题4分,共2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选对得4分,错选、不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1.关于多普勒效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发生多普勒效应时,波源频率发生了变化
B.要发生多普勒效应,波源和观察者必须有相对运动且两者间距发生变化
C.火车向你驶来时,你听到的汽笛声音调变低,火车离你远去时,你听到的汽笛声音调变高
D.只有声波才能发生多普勒效应
解析:发生多普勒效应时,波源频率并没有发生变化,波源和观察者必须有相对运动,且两者间距发生变化才能发生多普勒效应,故A错误,B正确;根据多普勒效应可知,当波源和观察者间距变小,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一定比波源频率高,听到的声音音调变高,当波源和观察者间距变大,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一定比波源频率低,听到的声音音调变低,故C错误;所有波都能发生多普勒效应,故D错误.
答案:B
2.如图所示,光滑的水平地面上有一辆平板车,车上有一个人.原来车和人都静止.当人从左向右行走的过程中(  )
A.人和车组成的系统水平方向动量不守恒
B.人和车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
C.人和车的速度方向相同
D.人停止行走时,人和车的速度一定均为零
解析:人和车组成的系统在水平方向上不受外力,动量守恒,故A错误;人和车组成的系统,初状态机械能为零,一旦运动,机械能不为零,可知人和车组成的系统机械能不守恒,故B错误;人和车组成的系统在水平方向上动量守恒,总动量为零,可知人和车的速度方向相反,当人的速度为零时,车速度也为零,故C错误,D正确.
答案:D
3.两个相同的单摆静止于平衡位置,使摆球分别以水平初速度v1、v2(v1>v2)在竖直平面内做小角度摆动,它们的频率与振幅分别为f1、f2和A1、A2,则(  )
A.f1>f2,A1=A2
B.f1C.f1=f2,A1>A2
D.f1=f2,A1解析:单摆的频率由摆长决定,摆长相等,频率相等,所以A、B错误;由机械能守恒,小球在平衡位置的速度越大,其振幅越大,所以C正确,D错误.
答案:C
4.某同学漂浮在海面上,虽然水面波正平稳地以1.8
m/s的速率向着海滩传播,但他并不向海滩靠近.该同学发现从第1个波峰到第10个波峰通过身下的时间间隔为15
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水面波的频率为6
Hz
B.该水面波的波长为4
m
C.水面波没有将该同学推向岸边,是因为波传播时能量不会传递出去
D.水面波没有将该同学推向岸边,是因为波传播时振动的质点并不随波迁移
解析:由第1个波峰到第10个波峰通过身下的时间间隔为15
s,可得知振动的周期T=
s=
s,频率为f==0.6
Hz,故A错误;该水面波的波长为λ=vT=3
m,故B错误;参与振动的质点只是在自己的平衡位置附近做往复运动,并不会“随波逐流”,但振动的能量和振动形式却会不断地向外传播.故C错误,D正确.
答案:D
5.质量为60
kg的建筑工人,不慎从高空跌下,幸好弹性安全带的保护使他悬挂起来.已知弹性安全带的缓冲时间是1.5
s,安全带自然长度为5
m,g取10
m/s2,则安全带所受的平均冲力的大小为(  )
A.500
N
B.1
100
N
C.600
N
D.1
000
N
解析:建筑工人下落5
m时速度为v,由v2=2gh得v==
m/s=10
m/s.
设安全带所受的平均冲力为F,则由动量定理得
(mg-F)t=0-mv,
所以F=mg+=60×10
N+
N=1
000
N,选项D正确,选项A、B、C错误.
答案:D
6.如图所示为一简谐运动的振动图像,在0~0.8
s时间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质点在0和0.8
s时刻具有正向最大速度
B.质点在0.2
s时刻具有负向最大加速度
C.0至0.4
s质点加速度始终指向-x方向不变
D.在0.2
s至0.4
s时间内,加速度方向和速度方向相同
解析:在0和0.8
s时刻具有负向的最大速度,而不是正向,故A错;0.2
s时刻加速度方向向上指向平衡位置即正向,故B错;0至0.4
s质点加速度指向x正方向不变,故C错;0.2
s至0.4
s内,速度变大,做加速运动,加速度方向和速度方向相同,D对.
答案:D
7.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盒子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盒子内表面不光滑,盒内放有一块质量为m的物体,某时刻给物体一个水平向右的初速度v0,那么在物体与盒子前后壁多次往复碰撞后(  )
A.两者的速度均为零
B.两者的速度总不会相等
C.盒子的最终速度为,方向水平向右
D.盒子的最终速度为,方向水平向右
解析:选物体与小车组成的系统为研究对象,由水平方向动量守恒得mv0=(M+m)v,
所以v=,v方向与v0同向,即方向水平向右.
答案:D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每小题有多个选项是正确的,全选对得6分,少选得3分,选错、多选或不选均不得分)
8.向空中发射一物体,不计空气阻力,当此物体的速度恰好沿水平方向时,物体炸裂成a、b两部分,若质量较大的a的速度方向仍沿原来的方向,则(  )
A.b的速度方向一定与原速度方向相反
B.从炸裂到落地的这段时间里,a飞行的水平距离一定比b的大
C.a、b一定同时到达水平地面
D.在炸裂过程中,a、b受到的爆炸力的大小一定相等
解析:爆炸后系统的总机械能增加,但不能确定a、b的速度大小,所以选项A、B错误;因炸开后a、b都做平抛运动,且高度相同,故选项C正确;由牛顿第三定律知,选项D正确.
答案:CD
9.沿x轴正方向传播的一列横波在某时刻的波形图为一正弦曲线,其波速为200
m/s,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从图示时刻开始,经0.01
s质点a通过的路程为40
cm,相对平衡位置的位移为零
B.图中质点b的加速度在增大
C.若产生明显的衍射现象,该波所遇到障碍物的尺寸为20
m
D.若此波遇到另一列波,并产生稳定的干涉现象,则另一列波的频率为50
Hz
解析:由图像知波长为λ=4
m,则波的周期为T==0.02
s,频率f==50
Hz.那么经过0.01
s,质点a振动了半个周期,路程为40
cm,在负向最大位移处,故A错误;判知图中b质点此时正沿y轴负方向振动,所以回复力在增大,加速度在增大,故B正确;要想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要求障碍物的尺寸与机械波的波长差不多或更小,所以障碍物20
m不能观察到明显的衍射现象,故C错误;要产生稳定的干涉现象,两列波的频率必须相同,所以另一列波的频率也是50
Hz,故D正确.
答案:BD
10.△OMN为玻璃等腰三棱镜的横截面.a、b两束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棱镜底面MN,在棱镜侧面OM、ON上反射和折射的情况如图所示.由此可知(  )
A.棱镜内a光的传播速度比b光的小
B.棱镜内a光的传播速度比b光的大
C.a光的波长比b光的长
D.a光的频率比b光的高
解析:根据对称性可知:a、b分别在界面处入射角相等,由于a未发生全反射,说明a光对应的临界角大,根据sin
C=,naλb,fa答案:BC
三、非选择题(共5小题,共54分)
11.(8分)在“用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下列说法哪一个是错误的      .(填选项前的字母)
A.调节光源高度使光束沿遮光筒轴线照在屏中心时,应放上单缝和双缝
B.测量某条干涉亮条纹位置时,应使测微目镜分划板中心刻线与该亮条纹的中心对齐
C.为了减少测量误差,可用测微目镜测出n条亮条纹间的距离a,求出相邻两条亮条纹间距Δx=
(2)测量某亮条纹位置时,手轮上的示数如图所示,其示数为
    mm.
解析:(1)在“用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实验中,首先应取下遮光筒左侧的元件,调节光源高度,使光束直接沿遮光筒轴线把屏照亮,A错误;根据实验操作可知,B、C正确.(2)读数为1.5
mm+47.0×0.01
mm=1.970
mm.
答案:(1)A (2)1.970
12.(8分)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做“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小车P的前端粘有橡皮泥,后端连接通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在长木板右端垫放木块以平衡摩擦力,轻推一下小车P,使之运动,小车P与静止的小车Q相碰后粘在一起向前运动.
(1)(多选)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两小车粘上橡皮泥是为了改变两车的质量
B.两小车粘上橡皮泥是为了碰撞后粘在一起
C.先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再释放拖动纸带的小车
D.先释放拖动纸带的小车,再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
(2)实验获得的一条纸带如图乙所示,根据点迹的不同特征把纸带上的点进行了区域划分,用刻度尺测得各点到起点A的距离.根据碰撞前后小车的运动情况,应选纸带上    段来计算小车P的碰前速度.
(3)测得小车P(含橡皮泥)的质量为m1,小车Q(含橡皮泥)的质量为m2,如果实验数据满足关系式       ,则可验证小车P、Q碰撞前后动量守恒.
解析:(1)粘上橡皮泥,是为了碰撞后粘在一起,不是为了改变车的质量,A错误,B正确;为了打点稳定以及充分利用纸带打出更多的点,应先接通电源然后再让小车运动,C正确,D错误.
(2)两小车碰撞前小车P做匀速直线运动,在相等时间内小车位移相等,由题图乙所示纸带可知,应选择纸带上的BC段求出小车P碰撞前的速度.
(3)设打点计时器打点时间间隔为T,由题图乙所示纸带可知,碰撞前小车的速度v=,碰撞后小车的速度v′=.如果碰撞前后系统动量守恒,则m1v=(m1+m2)v′,即m1=(m1+m2),整理得m1=(m1+m2).
答案:(1)BC (2)BC (3)=
13.(12分)渔船常利用超声波来探测远处鱼群的方位.已知某超声波频率为1.0×105
Hz,某时刻该超声波在水中传播的波形图如图所示.
(1)从该时刻开始计时,画出x=7.5×10-3
m处质点做简谐运动的振动图像(至少一个周期);
(2)现测得超声波信号从渔船到鱼群往返一次所用时间为4
s,求鱼群与渔船的距离(忽略船和鱼群的运动).
解析:(1)超声波的周期T==1.0×10-5
s,其振动图像如图所示.
(2)由波形图读出波长λ=15×10-3
m,
由波速公式得v=λf,
鱼群与渔船的距离为x=vt,
联立以上两式,代入数据得x=3
000
m.
答案:(1)见解析图 (2)3
000
m
14.(12分)质量m=70
kg的撑竿跳高运动员从h=5.0
m高处由静止下落到海绵垫上,经Δt1=1
s后停下,则该运动员受到的海绵垫的平均冲力约为多大?如果是落到普通沙坑中,经Δt2=0.1
s停下,则沙坑对运动员的平均冲力约为多大?(g取10
m/s2,不计空气阻力)
解析:以全过程为研究对象,初、末动量的数值都是0,所以运动员的动量变化量为零,根据动量定理,合力的冲量为零,根据自由落体运动的知识,运动员下落到地面上所需要的时间是t==1
s,
从开始下落到在海绵垫上停止时,mg(t+Δt1)-FΔt1=0,
代入数据,解得F=1
400
N.
下落到沙坑中时,mg(t+Δt2)-F′Δt2=0,
代入数据,解得F′=7
700
N.
答案:1
400
N 7
700
N
15.(14分)用某种透明材料制成的一块柱体形棱镜的水平截面图如图所示,左侧ABOD为长方形,右侧DOF为以O为圆心的圆.光线从真空以入射角θ1=60°射到棱镜AB面,经折射后,光线到达BF面上的O点并恰好不从BF面射出.
(1)画出光路图;
(2)求该棱镜的折射率n和光线在棱镜中传播的速度大小v(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3×108
m/s).
解析:(1)光路图如图所示.
(2)设光线在AB面的折射角为θ2,折射光线与OD的夹角为C,则n=.
由题意可知,光线在BF面恰好发生全反射sin
C=,
由图可知,θ2+C=90°,
联立以上各式解得n=.
又n=,
可解得v=×108
m/s.
答案:(1)见解析图 (2) ×108
m/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