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潮后很多小鱼被困在沙滩上苦苦挣扎,一个孩子不停地跑来跑去把它们一条条放回海里。
一个大人问他:“这么多小鱼你救得过来吗?”孩子看着茫茫海滩说:“我肯定来不及。”大人说:“反正你不能拯救它们全部,你的努力又有谁会在乎呢?”
对于生命大家可曾有过自己的思考?你是怎么看待生命的?
善待生命 学会论证
【学习目标】
2、掌握例证法、引证法、喻证法、对比法四种常见的论证方法。
3、树立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善待生命的意识。
1、明确议论文分论的形式:并列式、递进式、正反对比式
议论文写作知识回顾
1、议论文的结构
细分一下又可归为:
A、总论——分论——总论
B、总论——分论
C、分论——总论
其中,“分论”部分又可以分为:
引 论
提出问题
是什么
本 论 结 论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为什么 怎么样
并列式
递进式
对照式
例一 《过秦论》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分析:采用的是对比分析然后归纳作结的方法。作者把陈涉的地位、兵器、策略、素质等方面与九国之师作详细对比。
因为第2段有九国之师的极力铺叙,第4段又有陈涉起义情况的详写,这与第5段进行比较就从容不迫了。两相比较,均不可“同日而语”,而结果却是“一夫作难而七庙隳”,承袭前文,结论自然流出,于是一言以蔽之:“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问:《过秦论》中最后一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1、事实论证
2、对比论证
《过秦论》选文共五段,但前四段基本上是以时间为序叙述秦由兴盛而衰败以至于灭亡的史实。从文字表面看, 只字未言“秦过”,却只一味为末段论点的提出层层蓄势,及至段末方把“谜底”揭开——“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横向对比论证:
秦与九国之师的对比更突出了秦攻取天下时的势如破竹
陈涉与秦的对比揭示出了秦亡的原因
纵向对比论证:
秦孝公与秦始皇不同政策的对比,预示了秦灭亡的结局
陈涉与九国之师的对比阐述了秦攻守之势异也
问:此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大家再举几例.
《过秦论》本论部分运用了 结构
①秦创业(雄心勃勃)
②秦日盛(所向披靡)
③秦统一(势如破竹)
④秦灭亡(一败涂地)
⑤秦教训(仁政不施
而攻守之势异也)
(叙 事)
(议 论)
论 点
论 据
递进式
1.递进式结构:
按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一层深入一层地论证论点。如:从现象说到本质;由可能性说到必然性;从经验说到问题再说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是什么”说到“为什么”,再说到“怎么样” ……
议论文的结构
请大家从《劝学》一文中列举一段用了比喻论证的文字,并加以分析。
例二 《劝 学》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作者用了五个比喻论证。“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
《劝学》结论部分运用了 结构
为什么
怎么样
为什么要学习(2意义、3作用)
怎样学习(方法、态度)
是什么
学不可以已(中心论点)
并列式
积累
坚持
专一
2.并列式结构:
围绕中心论点,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证,形成若干分论点,几个分论点构成并列关系,共同论证中心论点,这就是议论文的并列式结构方式。
议论文的结构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例三 《师 说》
解析:引用论证,作者引述了孔子的言行来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观点,这就比前文笼统地说“古之圣人”更加切实可信。有了孔子这样一个强大的支持者,更增强了说服力。
问:本段韩愈除运用了事例论证,还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这样论证有什么作用?
古之学者必有师
(中心论点)
一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二 圣人无常师
三 作《师说》缘由
《师说》本论部分运用了 结构
对照式
3.对照式结构:
在论证思路中,把两种事物(或意见)加以对比,或者是用另一种事物(或意见)来烘托某一事物(或意见),对比可以使观点更为鲜明。
议论文的结构
典故活用
【常用论证方法】
论 证 法
要 求
作 用
例 证 法
事 例 典 型
叙 议 结 合
真 实 可 信
有 说 服 力
引 证 法
引 用 合 理
引 析 结 合
有 说 服 力
增 强 文 采
喻 证 法
比 喻 恰 当
生 动 形 象
对 比 法
析 对 比 点
鲜 明 突 出
所有的论证方法都有一个宗旨,就是紧扣论点,为论点服务。
1、如果说雏鹰腾飞苍穹要经历风雨的击打,那么那搏击长空的意气就是它那犀利的双眼;如果说骏马奔驰于旷野要经历千万里奔跑的锤炼,那么那奔腾万里为夙愿的意气就是助其翻越千山万水的铁蹄;人,欲傲立于世,成为一代雄主立一世伟业,那舍我其谁,勇战万方的意气就是其成功的基石。
2、沉稳从无欲而来。孟子曰:“无欲者,可王矣。”无欲就是没有私欲,作大事者,不能因蝇头私利而毁坏全局,只有这样才能练就出沉稳的性格,赢得最终的胜利。如来佛祖抛除私欲,性格沉稳,终修成正果,普渡众生,诸葛孔明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终运筹帷幄,功成名就。有了私欲,心中自然无法沉稳下来,遇事则慌,处事则乱。霸王以一己私欲,赶走亚父,气走韩信,终被困垓下,遗憾千古,长使英雄泪满襟。霸王之败,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则必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矣。
引证和例证和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1、如果说雏鹰腾飞苍穹要经历风雨的击打,那么那搏击长空的意气就是它那犀利的双眼;如果说骏马奔驰于旷野要经历千万里奔跑的锤炼,那么那奔腾万里为夙愿的意气就是助其翻越千山万水的铁蹄;人,欲傲立于世,成为一代雄主立一世伟业,那舍我其谁,勇战万方的意气就是其成功的基石。
2、沉稳从无欲而来。孟子曰:“无欲者,可王矣。”无欲就是没有私欲,作大事者,不能因蝇头私利而毁坏全局,只有这样才能练就出沉稳的性格,赢得最终的胜利。如来佛祖抛除私欲,性格沉稳,终修成正果,普渡众生,诸葛孔明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终运筹帷幄,功成名就。有了私欲,心中自然无法沉稳下来,遇事则慌,处事则乱。霸王以一己私欲,赶走亚父,气走韩信,终被困垓下,遗憾千古,长使英雄泪满襟。霸王之败,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则必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矣。
1、如果说雏鹰腾飞苍穹要经历风雨的击打,那么那搏击长空的意气就是它那犀利的双眼;如果说骏马奔驰于旷野要经历千万里奔跑的锤炼,那么那奔腾万里为夙愿的意气就是助其翻越千山万水的铁蹄;人,欲傲立于世,成为一代雄主立一世伟业,那舍我其谁,勇战万方的意气就是其成功的基石。
2、沉稳从无欲而来。孟子曰:“无欲者,可王矣。”无欲就是没有私欲,作大事者,不能因蝇头私利而毁坏全局,只有这样才能练就出沉稳的性格,赢得最终的胜利。如来佛祖抛除私欲,性格沉稳,终修成正果,普渡众生,诸葛孔明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终运筹帷幄,功成名就。有了私欲,心中自然无法沉稳下来,遇事则慌,处事则乱。霸王以一己私欲,赶走亚父,气走韩信,终被困垓下,遗憾千古,长使英雄泪满襟。霸王之败,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则必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矣。
课堂练习:请指出下文所用的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
引证、例证、对比论证
退潮后很多小鱼被困在沙滩上苦苦挣扎,一个孩子不停地跑来跑去把它们一条条放回海里。
一个大人问他:“这么多小鱼你救得过来吗?”孩子看着茫茫海滩说:“我肯定来不及。”大人说:“反正你不能拯救它们全部,你的努力又有谁会在乎呢?”
孩子想想,仍然不停努力地把鱼放回大海,他说:“这条在乎,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
对于生命大家可曾有过自己的思考?你是怎么看待生命的?
生命是什么?
1、人生就像一本书。傻瓜们走马看花似的随手翻阅它,聪明的人用心阅读它,因为他知道这本书只能读一次。 ——卢梭
2、生命是一条艰险的狭谷,只有勇敢的人才能通过。——米歇潘
3、生命在闪耀中现出绚烂,在平凡中现出真实。 ——伯克
4、珍惜生命就要珍惜今天。——谚语
能力提升
请以“生命是什么”为话题,运用例证法和喻证法,写一段300字以内的短文。
学生习作品鉴,小组推荐出较优秀的作品,全班交流。
经典流芳: 谈生命 冰心
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
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最高处发源,冰雪是他的前身。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向下奔注,他曲折的穿过了悬崖峭壁,冲倒了层沙积土,挟卷着滚滚的沙石,快乐勇敢地流走,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有时候他遇到巉岩前阻,他愤激的奔腾了起来,怒吼着,回旋着,前波后浪地起伏催逼,直到冲倒了这危崖,他才心平气和地一泻千里。有的时候他经过了细细的平沙,斜阳芳草里,看见了夹岸红艳的桃花,他快乐而又羞怯,静静地流着,低低地吟唱着,轻轻地度过这一段浪漫的行程。有时候他遇到暴风雨,
这激电,这迅雷,使他心魂惊骇,疾风吹卷起他,大雨击打着他,他暂时浑浊了,扰乱了,而雨过天睛,又加给他许多新生的力量。有时候他遇到了晚霞和新月,向他照耀,向他投影,清冷中带些幽幽的温暖;这时他只想休憩,只想睡眠,而那股前进的力量,仍催逼着他向前走……
终于有一天,他远远的望见了大海,啊!他已到了行程的终结,这大海,使他屏息,使他低头,她多么辽阔,多么伟大!多么光明,又多么黑暗!大海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流入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海上蓬蓬的雨点中升起,飞向西来,再形成一道江流,再冲倒两旁的石壁,再来寻夹岸的桃花。
《谈生命》用喻证法,把生命比喻成一江春水,春水在奔向大海的途中遇到险阻时奔腾起来,经过平沙时看见夹岸的桃花,生命的过程就如春水东流,有坎坷也有顺流,最终消逝。
(一)例证法(举例论证)
定义:例证法也叫事例论证,是用令人信服的典型事例来证明自己论点正确的一种方法。它是议论文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论证方法。
作 用:“事实强于雄辩”,在典型的事例面前,道理不言而喻。
要用好例证法,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事例要典型、确凿、有影响力。一般来讲,应优先考虑著名的人物或事例,慎用校园、家庭、市井街头的琐碎事例。
2.事例的叙述要简明扼要,高度概括,所叙述事例的重点部分要突出。切忌拖泥带水,过于详细。
3.事例切忌单一狭隘,要丰富广阔,要点面结合,古今中外相映成辉。同类事例掌握多时可考虑采用句式排比列举。
4.叙事之后要有精当的分析论述,从而将摆事实和讲道理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引证法(道理论证)
定义:引证法是通过引用名人名言、古诗文名句、反映科学规律的俗语、谚语、警句等,来证明自己观点正确可信的一种论证方法。
作用:由于引证法引用的是世人公认的思考结晶,能够深刻地反映事物的本身已为无数事实所证明,所以具有巨大的说服力。 所以引证法写作中的使用频率仅次于例证法。
怎么用好引证法呢?
1.所引用的名言警句等针对性要强。
2.要简洁,不宜过多。过多的引文,很容易将自己的分析淹没。
3.要注意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的区别。
直接引用务求文字、甚至标点均准确无误;
间接引用只须述其大意,但要注意人称的转换。
(三)喻证法(比喻论证)
定义:喻证法是用设喻来论证论点的方法。
作用:在议论文中,设喻可以使论点更易懂、更风趣、更容易获得读者的认同。“巧喻而理至”,喻证法能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
运用喻证法必须注意以下三点:
1.以小见大,就近取譬。要精选生活中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做为设喻的喻体。喻体如果不是读者常见熟知的,就达不到喻证的目的。
2.喻体不求形似,求神似。
3. 要完整、深刻地论述一个问题,不能仅靠几个比喻,应把它和例证法、分析法等结合起来使用。
(二)对比法(对比论证)
定义:就是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从而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
作用:这是一种常用的、有说服力的论证方法。具有极大的鲜明性,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运用对比 法必须注意 :
“对体”的正与误、是与非、新与旧的区别要非常明显,要有突出的互相对立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