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课件-人民版历史必修3(4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5.3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课件-人民版历史必修3(45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4.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6-21 22:14: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概念突破
科技
科技:是科学和技术的简称。
科学——科学解决理论(领域)问题,即关于某一领域相关真理、规律的知识。主要是和未知领域打交道,尤其是重大的突破,是难以预见的。
技术——技术解决实际(实践领域)问题,即把科学的成果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
我国科技发展的历程?
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世界领先;
自1840年以后,近代中国科技远远落后于西方先进水平;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现代科技事业得到了较全面的发展。
本课结构:
科研的起步与国力的展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
走向世界的中国科技
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后
1、起步的背景:
科技人才缺乏,科研领域狭小
一、科研的起步与国力的展示
2、发展措施:
(2)建立科研机构:
①中国科学院成立:1949年
②科学规划委员会成立:1956年
③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1958年
④各种专业性研究机构的建立
(3)建设科研队伍:
(4)制定和实施科技发展规划
①吸引海外知识分子归国
②培养科技人才
《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
(1)确立发展方针:
自力更生
4、科技成就
(1)国防科学技术:
①1958年,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标志中国开始跨入原子能时代;
②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③1967年,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
④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2)医学:1965年,中国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3)农业科技:1973年,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十年曲折:
“文革”期间
科研事业受挫
科研工作瘫痪
科技差距拉大
——但有突破性进展
1、背景:
①“文革”期间,中国科技事业严重受挫
②1977年,邓小平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号召
③1978年,随着全国科学大会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④1985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
2、提出:
1988年,邓小平
3、意义:
成为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
1、原因
①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②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辛努力;
③“863计划”、“火炬计划”等重大科技规划的相继实施
三、走向世界的中国科技
(改革开放以来的科技成就)
随着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努力,以及一系列科技规划的实施,我国尖端科技不断取得重大进展。
863计划
火炬计划是一项发展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指导性计划,于1988年8月经中国政府批准,由科学技术部(原国家科委)组织实施。
王大珩
王淦昌
杨嘉墀
863倡议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应用光学及光学工程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863倡议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高能物理学家。
863倡议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空间自动控制专家。
陈芳允
863倡议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电子学家。
863计划四大倡议科学家
(1)核技术研究和应用
(2)空间技术
(3)运载火箭研究
(4)信息技术
(5)生物工程技术
2、表现
时间
成就
地位
1958年
第一座原子反应堆建成
标志中国开始跨入原子能时代
1964年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跨入核国家行列
1965年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世界首次
1967年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70年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重量超过苏美等国的卫星
1973年
籼型杂交水稻育成
世界首次
1980年
远程运载火箭发射成功
标志运载火箭技术达到新的水平
1983年
银河Ⅰ型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首次研制出每秒运算1亿次的计算机
1984年
实用通信广播卫星发射成功
2001—2002年
完成人类基因组合作计划中的基因测序任务
2002年
研制出超级计算机
2003年
神州5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标志中国的航天和运载火箭技术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2005年
神州6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对于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3、意义: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提出“向科学进军”, 1949 年 11 月,成立了以郭沫若为院长的中国科学院。 1978 年,中共中央召开全国科学大会,制订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做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1985年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实施“863计划” 、“星火计划”和“火炬计划”。 ——《科学时报》
材料二 新中国的建立,激发了大批海外学子的殷殷报国心,到1957年,归国的海外学者已经有3000多人,约占新中国成立前在海外留学生和学者的一半以上。他们克服重重困难,纷纷回到祖国,大多数人成为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奠基人或开拓者。在中国科学院选定的第一批233名院士中,近2/3是这批归国的海外学者。
材料三 20世纪中期以后,以航天技术、原子能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的世界性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到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超过了以往任何历史时期。为适应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自力更生,取得“两弹一星”的重大成就。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技术事业有了进一步发展,中国在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都已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现代经济信息》
探究: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
*
1.民族独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完善 (政治保障)
2.党和政府的领导、重视及正确决策(政策)
3.经济发展,社会生产生活的推动和需要(物质)
4.科技工作者的努力(自身)
5.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机遇)
6.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人才)
结论:科技成就取决于一定社会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工作者自身的奉献创新精神
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
科技进步对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合作探究
加强中国国防实力,提高国际地位,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
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强劲的助力;
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强烈的精神动力;
与民生相关的科技事业对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社会生产生活水平、对转变人民的思想观念等具有重要作用,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人”的因素。
1.新中国建立后的十几年中,科技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下列科技成就在当时居世界之首的是 ( )
A.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进入预定轨道
D.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结晶成功
当堂检测:
2.标志着中国国防力量加强,打破美国、苏联核垄断的事件是( )
A.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B.实施“星火计划”
C.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D.秦山核电站建立
3.杂交水稻被国际上称为“第五大发明”和世界“第二次绿色革命”,这是因为( )
A.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B.有许多国家引进杂交水稻
C.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D.袁隆平推广杂交水稻
4.标志着中国进入航天时代的事件是( )
A.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 “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
C. “神舟”号飞船进太空
D. “远望”1号航天测量船建成使用
①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辛努力
②“向科学进军”热潮的掀起
③中共中央作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
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科教兴国”战略奠定理论基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精选典型题:
1.(2020·浙江高考真题)2020年6月,“嫦娥四号”团队4位成员荣获国际宇航联合会年度最高奖——“世界航天奖”。阅读下表,结合所学,思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空间技术领域不断取得重大进展的原因( )
年份
成就
1984年
成功发射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
1992年
“长征2号E”捆绑式大推力火箭发射成功
1999年
第一艘“神舟号”飞船发射与回收试验成功
2003年
成功发射“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
2007年
“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发射成功
2011年
“天宫一号”发射成功
2.(2018·江苏高考真题)《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文章中提到:“中国的经验第一条就是自力更生为主。我们很多东西是靠自己搞出来的……这样,就可以振奋起整个国家奋发图强的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科技成就中,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A.首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B.掌握载人航天技术
C.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D.成功培育杂交水稻
3.新中国成立时,世界已进入核时代。曾长期领导核科学事业的聂荣臻元帅回忆道:“我们国家很大,不可能靠购买武器来支撑国防……唯一的出路只有尽可能吸取国外先进成果,走自己研制的道路。”中国跨入原子能时代开始于
A.20世纪40年代 B.20世纪50年代
C.20世纪60年代 D.20世纪70年代
回国留学生达3000多人,他们大多数人成为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奠基人或开拓者。在中国科学院选定的第一批233名学部委员(后改称院士)中,近2/3是这批归国的海外学人。
大批知识分子相继回到祖国,积极推动或投身国内的进步活动。比如: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胡适……他们大多都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或五四运动的领军人物……
辛亥革命后到五四运动前
新中国成立初到50年代
吴阶平(泌尿外科)
华罗庚(数学)
钱学森(空气动力学)
李四光(地质力学)
邓稼先(核物理学)
新中国尖端科技领域和薄弱空白学科的开拓者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邓稼先(1924—
1986),中国物理学家;
1950年获美国普渡大学博
士学位,当年回国。他是
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的开
拓者与奠基人之一,是中
国核试验在技术上的主要
组织领导者之一。被誉为
中国的“两弹元勋”。
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距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仅不到3年时间,而同样技术的发展速度,美国用了7年,苏联用了4年。
1970年4月24日,“长征—1”号航天运载火箭顺利地将“东方红—1”号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轨道
东方红一号卫星是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我国是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
中国科学家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
1965年,中国终于在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出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人工牛胰岛素的合成,标志着人类在认识生命、探索生命奥秘的征途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面对功绩和荣誉,作为学术带头人的王应睐,想到的是集体和他人,甚至没有在科研报告中署上自己的名字。
  第二年,瑞典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化学组主席专程来到中国,研究评选有关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中国科学家获奖事宜。由于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是我国众多科学家集体研究的成果,不符合该奖授奖对象最多为三人的规则,因此,中国科学家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
生物技术
结晶牛胰岛素
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
袁隆平:中国工程院院士,2001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
袁(隆平)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
——[美]经济学家唐·帕尔伯格
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
此后又成功培育出“超级杂交水稻”,西方媒体称杂交水稻为“东方魔稻”
“第二次绿色革命”
2020年11月2日,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团队研发的杂交水稻双季测产突破1500公斤大关,再一次刷新纪录。听到测产结果后,袁隆平非常激动,“双季稻亩产3000斤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可以多养活5个人,也意味着离我的‘禾下乘凉梦’更近了一步。”
民用核技术的发展——核电厂
广东大亚湾核电站
浙江秦山核电站
通讯卫星
卫星回收和一箭多星
1990,中国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
空间技术成就
运载火箭:
长征运载火箭
2003年10月“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成功发射
杨利伟:中国航天史上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
2005年10月“神舟6号”载人宇宙飞船成功发射
航天员聂海胜(左)与费俊龙
2008年9月“神舟7号”载人宇宙飞船成功发射
航天员翟志刚在太空行走
2011年11月“神舟8号”宇宙飞船成功发射
“神州八号”与“天宫一号”对接
2012年6月“神舟9号”载人宇宙飞船成功发射
女航天员刘洋
2013年6月“神舟10号”载人宇宙飞船成功发射
航天员王亚平
在太空授课
信息技术:
1983年 12月22日 ,中国第一台每秒钟运算达1亿次以上的计算机——“银河”在长沙研制成功。它的诞生,使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第三个能独立设计和研制巨型计算机的国家。
1992年 11月19日 ,“银河—Ⅱ”10亿次巨型计算机在长沙通过国家鉴定。
1997年 6月19日 ,“银河—Ⅲ”并行巨型计算机在北京通过国家鉴定。
2002年中国研制运转速度可达每秒1.027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
第一个完整中国人基因组图谱(又称“炎黄一号”)完成绘制
生物工程:
中国培育出的克隆牛
我国第一头克隆猪(黑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