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洪中学高2020级高一下期第三次月考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命题: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 选出每小题答案后, 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 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 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 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美国制宪会议的代表们既想建立一个有足够权威的中央政府,又要竭力保护各州已经拥有的重要权力;他们既反对贵族或寡头政治.又害怕简单无序的“暴民政治”。为此,1787年宪法采取的方式是
A.民主共和 B.中央集权 C.分权制衡 D.人民主权
2.从政治制度演进的角度看,“帝制”取代“共和”是一种历史的倒退,但在法兰西第二帝国(1852-1870)时期,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起飞的局面,并使步履蹒跚的法国工业革命最终大功告成。据此可知,当时的法国
A.政局稳定推进了经济发展 B.民主制度妨碍了工业革命
C.帝制更符合时代发展潮流 D.帝制巩固得益于经济发展
3.黄牧航在《比较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文中指出,“1873年为对付日益发展的社会主义运动,俾斯麦提出新闻出版法草案,帝国议会的资产阶级自由派担心这个草案会损害言论自由,没有通过。1878年5月发生了刺杀威廉一世的事件,俾斯麦以此为由提出取缔社会民主党,议会中的资产阶级自由派再次予以拒绝。”这说明当时帝国议会出现这种现象
A.说明其权利大于联邦议会 B.反映了其受到工业化影响
C.说明其支持社会主义运动 D.是履行宪法赋予的职责
4.“资产阶级用来推翻了封建制度的那个武器,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己了”,“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同时它还造就了将运用这武器来反对它自己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马克思上述言论
A.旨在否定资本主义的积极作用
B.阐释了生产力对社会革命的促进作用
C.呼吁工人阶级承担起历史使命
D.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迅速到来
5.“俄国十月革命不是马克思主义原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即资本主义已经不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而被社会主义取代的革命,而是在俄国以资本主义方式进行的传导型现代化受到阻碍的背景下发生并取得成功的。”这段话表明
A.资本主义制度已经不能容纳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B.十月革命是马克思主义在新形势下继承和发展
C.十月革命为发达国家开创了崭新的现代化道路
D.十月革命的发生是对马克思主义根本上的否定
6.下表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恩格斯、列宁对于共产主义革命所持的观点,据此理解准确的是
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
共产主义革命将不仅是一个国家的革命,而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即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
列宁《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
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中获得胜利。
A.恩格斯认为革命将首先在一国获得胜利 B.无产阶级革命应注重理论创新
C.列宁认为革命将首先在发达的国家爆发 D.列宁主义违背马克思主义原理
7.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在一次演说中说:“25年前,我们当时在军事上是世界第一。……当然,我们那时在经济上也……处于世界第一。……从经济学角度来说,现在美国已不再是唯一的世界第一流国家,世界上也不再只有两个超级大国”。据此可知,在20世纪70年代
A.世界格局已经呈现多极化趋势?????????????? B.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已丧失
C.世界上出现了更多的超级大国?????????????? D.美苏两极格局正趋向终结
8.位于石家庄淖沱河畔的南杨庄文化遗址迄今六千年左右,遗址内发现了粟和用来加工粮食的石磨盘、石磨棒,还发现了仿照家蚕蛹制作的陶蚕蛹和纺丝用的陶纺轮等。这说明当时淖沱河流域
A.原始农业手工业发展?????????????? B.种植经济刚刚起步
C.“男耕女织”经济成型?????????????? D.已经注重精耕细作
9.大禹治水以疏通为主。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新出现的水利工程着重于拦洪蓄水,实行人工灌溉。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A.分封制的瓦解 B.治水理念的改变 C.井田制的崩溃 D.小农经济的发展
10.《齐民要术》卷一《耕田》对耕耱技术有详细要求。首先,要求“犁廉耕细”,即要求所耕犁条不能太宽,宽了就耕不深,耕不细。其次,要求根据墒情(土壤湿度情况)确定耕作时间。再次,耕地的深度,要求因时而定。材料反映中国古代农业
A.因时耕作,集体劳动 B.分工细致,技术先进
C.重视农时,精耕细作 D.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11.汉初,丝织品专供贵族消费。到汉朝中后期,上至皇室贵族,下至奴仆婢妾皆可衣丝文绣。这一变化反映了
A.贫富差距进一步缩小?????????????? B.等级观念的消亡
C.先进纺织技术的推广?????????????? D.平民政治的发展
12.《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商贾至京师,委钱诸军、诸使、富家,经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据此可知,飞钱
A.打破了市的时空界限?????????????? B.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C.破坏了货币管理制度?????????????? D.标志纸币由此出现
13.“我吴市民,罔籍田业(不从事农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织人则腹枵(枵:空)两者相资为生久也。"上述现象反映了明朝江南地区
A.劳资双方相互依存?????????????? B.资本市场异常活跃
C.农业生产陷入萧条?????????????? D.市民生活比较艰辛
14.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知杭州。刚上任不久,杭州大旱,随即“湿疫”疫情四起。他带头并号召富豪捐款修建名为“安乐坊”的医院,“作饘粥,药饵,遣吏挟医,分方治病,活者甚众。”(《续资治通鉴长编》),可见
A.宋代各种疫情灾害频发?????????????? B.宋皇室对疫情不闻不问
C.政府主导抗击湿疫疫情?????????????? D.宋朝开始中药治疗疫疾
15. 史识是对历史问题的真知灼见,是以科学的史现作指导,通过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得出的科学的结论和认识。下列属于“史识"的是
A.“大市,自余(其余)小市十余所,大市备置官司,税敛既重,时甚苦之”
B.“明代织工曰:吾业虽践,日佣为钱二百缗,”表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苏州织造是“江南三织造”之一,主要任务是为皇家提供织绣产品
D.“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朝贡贸易的高峰,最远到达红海地区”
16.根据下表可知,明清江南市镇管理的主要特点是
?市镇类型
管理模式
代表
一般市镇
沿用传统模式,州县衙署直接管理
?
交通要道市镇
设巡检司加强治安管理
苏州府汾湖镇
一些富裕市镇
设课税司掌收商税
松江府唐行镇
规模较大市镇
委派县丞等官员驻镇掌管治安、税收等
吴江县盛泽镇
钞关、港口市镇
设榷使署、海防署等进行管理
常熟县福山镇
A.以治安和赋税征收为重点 B.注重发挥地方的自主性
C.蕴含了近代经济管理方式 D.保障小农生产的稳定性
17.宋真宗时期,規定“衢巷广袤,及禁鼓昏晓,皆复长安旧制”,收效甚微:宋徽宗时,下令征收“侵街坊廊钱”,这说明北宋时期
A.城市管理发生变动?????????????? B.商业税取代农业税
C.政府直接监管商业?????????????? D.市镇经济蓬勃发展
18.19世纪40—60年代,中国一些传统制造业,如纺织业、制针业等日益衰落,但制茶、缫丝、酱菜、皮革加工等传统制造业却意外获得较快发展。材料中这些制造业“意外获得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 B.中国逐渐被卷入世界市场
C.洋务派大力兴办近代工业?????????????? D.清政府允许民间开设工厂
19.甲午战争后,有识之士指出,今后中国的存亡兴废,“皆以劝工一言为旋转乾坤之枢纽”。材料表明当时中国
A.兴起了实业救国思想?????????????? B.找到了救国救民的方案
C.民族矛盾出现了缓和?????????????? D.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
20.1815年,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诞生。19世纪90年代,上百种报刊创办。辛亥革命后的半年内,全国报刊就增至700余种。报刊数量的变化说明
A.民众文化普遍提高?????????????? B.人们关注时局变化
C.维新思想占据主导?????????????? D.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21.民国初期,(政府)颁布了《商人通例》、《公司条例》、《证券交易所法》等法规,涉及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和政府管理等领域。在全国工商会议上,工商界代表对公司注册章程、商标法、商会法等提出了许多建议和要求,工商部在制订相关法规时,均有所采纳,并在参考西方有关法规的基础上,较多地注意了本国状况。这反映了当时
A.中国的经济管理与体制建设向法制化转型
B.北洋军阀政府加强了对民族工商业的控制
C.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发展实业
D.民族工商业占据中国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
22.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时期,规模较大的钢铁、机器、电工器材等厂大多数设在湖南,其余金属矿、煤矿、电厂多选择川、陕等内地省份。电工器材厂,从原料和产品运销的角度来看设在武汉为宜,但却将其设在湘潭。这些举措()
A.有利于国民政府对经济的全面控制
B.缓解了经济大危机对中国的冲击
C.创造了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历史最高纪录
D.考虑了国防建设的需要,为后来的持久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23.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而上下波动。下表中年代ll的经济现象最有可能是
A.洋务运动时期近代工.业的兴建??
B.中国民族本主义工业的兴起
C.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
24..据统计从1934年1月到10月,设在上海的外国银行向国外运出白银2.35亿元,19341年10月国民政府开始征收白银出口税,但白银的走私进一步剧增,1935年仅白银向国外走私额就在1.5亿至2.3亿之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中国的对外贸易处于出超
B.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影响
C.国民政府币制改革不彻底
D.官僚资本大肆聚敛财富
25.1908年3月5日,上海开出了英国人投资的第一列有轨电车。但据当时报纸记载:乃因欧化初来,风气未开,一般市民疑神疑鬼,怕上车触电多不敢坐。这主要说明
A.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传人中国
B.近代中国极力抵制西方工业文明
C.上海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最深
D.落后思想不利于先进文明的传播
26.某历史兴趣小组开展了一次研究性学习,收集了以下材料,据此推断,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①光绪二十年(1894年)以前,沪上未有纱厂织布,纱线均手车所纺
②广西贵县在清光绪中叶以前“衣料多用土货,县属比户纺织”、“一丝一缕,多由自给”、“土纱亦为畅销”
③1894年江苏通州,乡人尚未行用机纱,其时布商收布,凡见参用洋纱者,必剔除不收
A.《传统经济堡垒固守》??????????????
B.《洋务运动收效甚微》
C.《民族工业方兴未艾》??????????????
D.《实业救国思潮涌动》
27.民生轮船公司原名“民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在我国民族资本企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956年9月民生公司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其完成改造的方式是
A.实行公私合营的模式 B.国家直接没收的政策
C.建立生产合作社的途径 D.走集体化道路的方式
307403521971028.右图是《新中国50年资料汇编》中的1952~1965年人均GDP增长率折线图。对此图解读正确的是
A.1953~1954年经济出现衰退,体现了“大跃进”运动的负面影响
B.1954~1956年经济持续发展,说明中共八大的经济决策正确
C.1958~1961年经济出现波折,表明生产关系滞后于生产力水平
3793490245110D.1961~1964年经济不断发展,反映国民经济的调整卓有成效
29.右图为中国漫画先驱丁悚《百美图》中的一幅,画中诗为“佳期约定故迟迟,转眼宵深到子时。壁角电铃微响处,暂凭一线话相思。”这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
A.妇女社会地位普遍提高??????????????
B.民众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改变
C.传统伦理观念彻底颠覆??????????????
D.社会生活习俗日趋文明开化
30下列对于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关于“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的方针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有利于奠定国家工业化的基础 B.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C.有利于提高国家的国防能力 D.有利于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
31.“一五”期间,“优先保证工业面向华北、西北和华中的新工业中心”,大部分的工厂“建在非沿海省份的城市,如湖北的武汉、内蒙古的包头、吉林的长春和四川的成都”。这说明“一五”计划
A.有利于各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 B.完全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C.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D.有效提升了我国的产业结构
32.1959年至1961年,中国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到了60年代中期,一些地方却出现了猪肉积压、销售困难的情况,以至于用“爱国”的名义动员人们买肉,甚至向单位职工进行摊派,称为“爱国肉”。这表明
A.经济政策调整促进经济良性发展 B.城镇职工生活已经达到富足水准
C.计划经济下生产与市场需求错位 D.物资供应紧张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33.下列四张纪念邮票都以党的重要会议为主题,其中关键词表述最恰当的一组是
A.主要矛盾——国企改革——计划经济——邓小平理论
B.探索开端——改革开放——市场经济——邓小平理论
C.经济建设——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一国两制”
D.三大改造——经济特区——初级阶段——“一国两制
34.对下列表格信息,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1979年
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肯定是不准确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1984年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
南方谈话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中共十四大
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
A.对市场经济理论早在“文革”期间就已经有了定论
B.在80年代初我国已打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C.在90年代初我国己初步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
D.对市场经济的认识是解放思想、不断探索的结果
35.1954年福建召开全省侨汇(海外华侨华人汇回国内赡养家眷等款项的简称)业第二次代表大会,会议鼓励侨汇业“以私人名义,延用原牌号,分散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这一政策
A.适应了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B.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否定
C.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失误
D.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奠定了基础
36.1962年1月至2月,在北京召开了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即著名的七千人大会”,指出了几年来工作的缺点情错误,总结了16条基本经验。同时又强调了”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这“三面红旗”不能动。这次会议
A.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 B.根源于中苏之间关系的恶化
C.有利于“左”倾错误的彻底纠正?????? D.有利于国民经济的调整恢复
37.在三年困难时期,安徽省少数农民搞起了责任田“定产到户,超额归己”,全国各地都出现了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到1961年底,安徽省90.1%的生产队实行过或正在实行责任田。这说明了
A.农村“左”倾错误得到彻底纠正? B.生产责任制得到了中央的肯定
C.中央经济的调整在农村作用明显 D.家庭承包责任制有其历史积淀
38.改革开放初期,私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挂靠国有、集体等企业,戴上“红帽子”经营。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大部分私营企业纷纷主动摘帽还原,以其真实面目开展经营。这种“摘帽”现象
A.加大了私营企业的投机性 B.推动了国家对非公经济的保护
C.削弱了公有制经济的控制力 D.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的变化
39.1984年,上海市、天津市获得了自行审批总投资在3000万美元以下项目的权力,大连市获得了审批1000万美元以下项目的权力。这主要得益于
A.经济特区的设立????????????? B.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C.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D.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
40.张玉法在《近代中国社会变迁(1860—1916)》中说:在1905年以前,社会领导阶层为……士绅阶层……在1860—1916年,社会领导阶层不仅来自新旧士绅,也来自新知识分子。新知识分子的人数,大约为士绅的十倍……到1912年民国建立以后,新知识分子逐渐取代了士绅而为社会的领导阶层。材料反映出
A.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推手 B.阶层变动源于经济力量发展
C.政治制度变革左右社会演进 D.封建地主阶级退出历史舞台
第II卷
二、非选择题:共40分。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41.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实现祖国的工业化做出了长期不懈的努力和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28分)
材料一 真正成为中国工业化推动者的是清政府,它以洋务派为代表。他们无论是办军事工业,还是民用工业,其主导产业为钢铁、矿产、铁路……即当时所谓的“机器矿路”。这是符合工业发展本身规律的,这些产业部门亦能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影响。……此外,甲午战争前,……广大的手工业者和工场主起了切实的和重要的作用。他们使中国工业化的发展方式有了自己本身的特征。
—— 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
材料二 怎样搞工业化是民国南京政府主要思考的问题,工业化的重点一开始就被确定在重工业上。…至于具体揉作,最突出的是政府于30年代新纽建了资源委员会,从资源委员会1936年和1937年的实际建设活动来看,主要集中在与军事エ业密切相关的钢鉄、冶金、燃料、电力、机械、电器、化学等基本エ业领城,其活动地区是以江西、湖南、溯北为中心并及四川、云南、陕西、甘肃等省。
——陈勇勤《中国经济史》
材料三 “一五”计划开始时,工业化所需巨额资金主要取自我国的农业。民国时期中国的积累率从来超过6%,而1953年以来,积累率高达20%-30%。随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制度的建立,全社会刺余直接集中用于经济积累和建设之中。新中国成立时,我国轻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高达73.6%。“一五”计划期间,重工业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35.5%提高到45%。飞机制造、汽车制造、发电设备、冶金设备以及重型机械等工业部门建立起来,旧中国重工业极端落后的面貌有所改变。这一时期,国家加大内地投资,新建了一大批工矿企业。
——摘编自高梁(新中国初期社会主义工业建设的回顾)
(1)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工业化起步阶段的发展特点。(4分)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洋务运动对近代中国工业化的主要影响。( 4分)
▲
(2)材料二中,国民政府的工业化政策有哪些特点?(4分)并分析其影响。(4分)
▲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五”计划期间中国工业化的特点,(6分)并说明这时期中国工业化建设的作用。(6分)
▲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热词,作为一种词汇现象,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个时期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具有时代特征。下面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的主要热词汇编。
年代
主要热词
1949年10月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
新中国、当家作主、五年计划、苏联老大哥、中山装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
右派、大跃进、公共食堂、票证、雷锋
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
夺权、红卫兵、知青、乒乓外交、两弹一星、绿军装
20世纪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末期
法制、大包干、万元户、“五讲”“四美”、高考、银河—Ⅰ号、喇叭裤
20世纪90年代
海选、下海、菜篮子工程、超市、大哥大、上网、休闲装
21世纪初期
小康社会、新农村建设、科学发展、“八荣八耻”、短信、杨利伟、入世、博客、上合组织
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
中国梦、新时代、“四个全面”、供给侧改革、精准扶贫、人类命运共同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购
根据上述材料,从不同时期若干有关联的热词所反映的历史信息中提炼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任选一个角度确立论题,论述要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
射洪中学高2020级高一下期第三次月考
历史答案
1-5 CABBB 6-10 ?BAADC 11?-15 CBACB 16-20AABAB
21-25 ?ADDBD 26-30 AADDD 31-35 ACBDA 36-40 DDDBA
41、(1)特点:封建政府主导;侧重发展重工业;机器生产和手工生产并存。( 4分)
主要影响:开启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步伐;客观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 4分)
(2)特点:发展重工业;推动西南、中部地区工业发展。(4分)
影响:有利于工业结构的合理化;推动全国工业布局日趋合理,为持久抗战奠定物质基础。(4分)
(3)特点:依托内部资金积累,开展工业化建设(农业为工业化建设提供了资金积累);发展生产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计划经济体制保障了工业化所需资金;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基础;东北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发展迅速。(任意3点6分)
作用: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促进了工业结构的优化;有利于政权巩固和综合国力提升;不合理的工业布局得到初步改进。(任意3点6分)
42、示例一:论题:建国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的曲折与发展。
论述: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用三年时间恢复了国民经济,经过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由此我国也进入了计划经济时期。中共八大对国内矛盾和当前主要任务做出了正确分析,但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由于急于求成,后来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失误,不久又发生了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浩劫的“文化大革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走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二十年间,从计划经济模式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民经济高速、稳定、健康发展,到21世纪初,已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尤其进入新时代,我们不断深化改革,提出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正逐步实现。
说明:若学生以“建国以来物质生活的变迁与发展”、“建国以来科技文化教育的发展与成果”、“建国以来社会风尚的变迁与发展”、“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治国理念的发展”等为论题进行论述,条理清晰,史实准确也可。
根据不同时期的相关习俗的热词:“中山装”“票证”“绿军装”“喇叭裤”“上网、休闲装”“网购”等等可以提炼一个论题:建国以来物质生活的变迁与发展。然后结合所学,说明不同时期我国物质生活的变迁与发展的原因和表现,最后总结说明:随着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推动我国人民生活越来越富裕、幸福,物质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他论题,言之成理也可。注意观点明确,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