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知识梳理(2)
中国建筑的特征
说“木叶”
复习目标:
背景简介 二·结构思路 三、重点剖析 四、探究拓展
背景简介
1、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1972年1月9日),籍贯广东新会,是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之父,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 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1948年)、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等作品的设计。
人生大事记
1)青年时代——留学国外,奋然立志
1924年,梁思成和林徽因一起赴美国费城宾州大学建筑系学习,梁思成先后获得了学士及硕士学位,其后进入哈佛大学深造。此间,梁思成曾到欧洲漫游,他发现国外许多建筑都受到妥善的保护,并有学者专门研究,而当时的中国大批古建筑危立在风雨飘摇之中,当时国内学者根本无力从事研究,中国人想了解祖先的文化遗产,甚至要求援于国外的书刊及资料。梁思成深感这是民族的耻辱,奋然下定决心:“中国人一定要研究自己的建筑,中国人一定要写出自己的建筑史。”
2)壮年时期——“克服万难,致力学术”
1928年,梁思成回国,在沈阳东北大学任教,并勇挑重担,创立了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建筑学系。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后,梁思成于1931年回到北平,进入中国营造学社工作。在1932年,主持了故宫文渊阁的修复工程。同年,著成《清式营造则例》手稿。从1937年起,和林徽因等人先后踏遍中国十五省二百多个县,测绘和拍摄二千多件唐、宋、辽、金、元、明、清各代保留下来的古建筑遗物,包括天津蓟县辽代建筑独乐寺观音阁、宝坻辽代建筑广济寺、河北正定辽代建筑隆兴寺、山西辽代应县木塔、大同辽代寺庙群华严寺和善化寺、河北赵州隋朝建造的安济桥等。这些重大考察结果,写成文章在国外发表,引起国际上对这些文物的重视。
3)中年时期——蜚声中外,初心不改
1944至1945年,梁思成任教育部战区文物保存委员会副主任。1946年,梁思成赴美国讲学,受聘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并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顾问建筑师。因他在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授予名誉文学博士学位。当时很多朋友劝他留在美国,但梁思成夫妇还是回去了。同年,梁思成回到母校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1948年,在平津战役前,梁思成绘制了《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使北平古迹避免受到炮击,很好地保护了北京的文物和古城墙。解放后,他担任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一职,负责中南海改建,并组织和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及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他被尊为建筑学界的泰斗。
4)晚年时期——壮志难酬,遗憾离世
1953年5月,北京市酝酿拆除牌楼,对古建筑的大规模拆除亦呈“星火燎原”之势。梁思成因提倡以传统形式保护北京古城而多次遭到批判。为了挽救四朝古都仅存的完整牌楼街不因政治因素毁于一旦,梁思成与时任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他为此痛心疾首,发出锥心泣血的呼吁:“古建筑绝对是宝,而且越往后越能体现出它的宝贵!”“拆掉一座城楼,像挖去我一块肉;剥去了外城的城砖,像剥去我一层皮!”但个人声音终究难挡时代浪潮,北京许多古建筑被拆除,在之后的十年动荡中,他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遭到批斗、游街,最后被赶出清华,下放到江西农场。1972年1月9日,一代建筑学宗师带着无尽的遗憾离开了人世
3、林庚(1910-2006),字静希。林志钧之子。诗人,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北京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林庚的一生充满诗意。当年读清华大学中文系时的毕业论文就是他的第一本新诗集《夜》。此后,他创作出《春野的窗》《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等诗集,被誉为给诗坛带来“一份晚唐的美丽”。他笔耕不辍,90岁高龄时还新出了一本诗集。
在学术上,林庚对中国文学史的研究独树一帜,其中楚辞和唐诗研究是他的“双璧”。他对唐诗作出了“盛唐气象”、“少年精神”等经典概括,被学界广为接受。代表作《唐诗综论》。
·结构思路
重点剖析
内容重点一: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阅读与交流:细读3—13段,采用批注勾画法,试准确概述出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1、个别的建筑物一般由台基、房屋和屋顶三部分组成;
2、一“所”房子由若干建筑物围绕湖外活动场所建成,在平面上呈轴对称,主要房间向南;
3、主要采用木质框架结构;
4、“斗拱”在结构上起重要作用,也有装饰作用;
5、举架使屋顶成为缓和的坡面;
6、屋顶有壮丽的装饰性;
7、大胆采用朱红作为主要颜色;
8、加工外露部件使之具有装饰性;
9、充分挖掘建筑材料的装饰性。
小结:中国建筑的特征不只是实用的,还是艺术的、文化的、审美的。既要全面筛选信息,也要按要求准确表述。
思考:九大特征的排序能不能随意变换?为什么?
明确:不能
点拨:九大特征按照从总体到结构到外部的说明顺序一一展开,
①②是整体建筑特征,③④⑤⑥⑦⑧⑨是局部特征
局部特征中:
③④⑤是结构特征,⑥⑦⑧⑨是装饰特征
说明顺序:
内容重点二:中国建筑的“文法”
思考:“文法”的本义是什么?
点拨:“文法”即文章的书写法规,一般用来指以文字、词语、短句、句子的编排而组成的完整语句和文章的合理性组织。
为什么写建筑可以用到“文法”这个词?
明确:比喻的手法,既能使文章更形象,也便于读者理解。
比喻的基础:文章和建筑有共通之处。
不同国家的文章有各自的基本文字和语法规则,依照基本规则,可以创作出千差万别的文章,不同国家的文字和语法虽然不同,但其中表达的感情却是相同的。
不同国家的建筑都有基本部件和惯例组合法式,都有惯例范式,可以建造出千差万别的建筑。不同国家的建筑部件和法式虽然不同,但建筑的基本功能却是相同的。
“木叶”为古代诗人所钟爱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谢庄《月赋》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王褒《渡河北》
思考:
以上这些诗句中的“木叶”在引发联想时,有哪些相似点?
①时节相同;都是出现在秋天;
②都与风相连;
③都以动衬静,营造出幽静冷清的氛围,传递惆怅或者感伤的情绪;
思考:将以上诗句中的“木叶”换成“树叶”或“落叶”,对诗句有何影响?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树叶下”。
“洞庭始波,树叶微脱。”
“树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秋风吹树叶,还似洞庭波。”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落叶下”。
“洞庭始波,落叶微脱。”
“落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秋风吹落叶,还似洞庭波。”
不可以,诗意减少,诗句产生不和谐感。
“诗赋以一字见工拙”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推敲”轶事
岛(贾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练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之尹前,岛具对所得词句云云。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韦绚《刘公嘉话》
“王荆公绝句云:‘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洪迈《容斋续笔》
思考:
“木叶”与“树叶”“落叶”不过一字之差,诗意却大有区别,后世的诗人又从“落叶”中,创造出“落木”这一极富诗意的新形象,在作者看来,精妙诗意的关键是什么?
明确: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
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
第二部分:
“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思考:作者在分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时,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
对比法
“树叶”与“木叶”
“落叶”与“木叶”
“木叶”与“落木”
探究:
为什么诗歌中只是“一字之差”,意韵却差别巨大?
明确: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
探究:
这篇文章的核心是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这一话题,为什么要以“说‘木叶’”开始谈起。
1、“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理论色彩较强,不利于大众的接受与理解;
2、“说‘木叶’”,就可以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探究拓展
1、本单元我们学了三篇科学类文章,医药学帮助人类踏出征服疾病的一行行脚步,物理学帮助我们认识和改造生存的世界,建筑学为我们提供了生存的庇护......可以说,对科学的研究的研究让我们更好地生存于世,那么,研究文学的意义又是什么呢?请谈一谈你的思考。
①科学探究现实的世界,文学丰富精神的世界;
②求知解惑;
③传承文化;
④发掘美、传递美;
(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其中“美”作为引入下一环节的关键。)
2、探究:从“美”的角度,谈一谈这篇文章的创作特色
1)选题美。“木叶”本身是古典诗歌中一个美丽的形象;
2)文字美。
①引用的古典诗词传递的文化美;
②作者遣词造句的文学美
示例:“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
“‘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3)理性美
作者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思维顺序,以“木叶”这一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作为分析的切入点,对大量材料进行梳理和考证,以“暗示”为核心,结合创作和鉴赏的心理,层层深入,抽丝剥茧地将一个抽象而复杂的理论问题娓娓道来,深入浅出,透彻分明。
3、谈论交流:以“流水”意象为例,探究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繁华事散逐香尘, 流水无情草自春。”
“寄情与流水,但有长相思。”
4、探究:人类栖居在各式建筑中,新建、拆除、保护、使用......你觉得“建筑”是什么?请结合所学和所知,谈一谈你的思考和感悟。
参考:
1、建筑是一种“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担当;
2、建筑是一种“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眷恋;
3、建筑是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意;
4、建筑是一种“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的美丽与和谐;
5、“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建筑是人们立在大地上的、看得见摸得到的历史;
.......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素材积累
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的代表着我们文化衰落,至于消灭的现象。
——梁思成
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 ——梁思成
建筑师必定是伟大的雕塑家和画家,如果他不是雕塑家和画家,他只能算个建造者。
——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
我相信有情感的建筑。“建筑”的生命就是它的美。这对人类是很重要的。对一个问题如果有许多解决方法,其中的那种给使用者传达美和情感的就是建筑。
——墨西哥著名建筑师路易斯·巴拉干
人的一生有两样东西不会忘记,那就是母亲的面孔和城市的面孔。
——土耳其著名诗人纳齐姆·希克梅特
建筑就像一本打开的书,从中你能看到一座城市的抱负。
——美国建筑师沙里宁
建筑是世界的年鉴,当歌曲和传说已经缄默,它依旧还在诉说。
——果戈里
就像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青春时代一样,每一个国家,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建筑时代”。
——日本著名建筑师隈研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