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知识梳理(一)
《窦娥冤》《哈姆雷特》
CONTENTS
1
2
3
知人论世
精研文本
拓展借鉴
复习目录
知人论世
本单元所选三篇戏剧作品,通过剧中人物的悲情遭遇,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剧作家对社会现实的理解,寄托着他们对人生的深切关怀。阅读这些作品,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社会人生。
《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
《窦娥冤》通过民间一个最普通的青年妇女的不幸遭遇和冤案,深刻地揭露和控诉了当时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愤怒地鞭挞了无心正法、草菅人命的封建统治者,热情歌颂了被压迫、被迫害的妇女们的斗争精神和坚强性格。
《哈姆莱特(节选)》主要讲述了国王怀疑哈姆莱特内心有疑虑和秘密,他利用哈姆莱特的情人奥菲利娅试探哈姆莱特,被哈姆莱特识破。国王打算把哈姆莱特送到国外去。戏剧通过冲突塑造了一个内向深沉、有着痛苦与彷徨的复杂情感的人文主义思想家的典型人物——哈姆莱特。
知人论世
【关汉卿】(约1230—约1300),号已斋叟,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他一生“不屑仕进”,生活在底层人民中间。一生创作的杂剧有60多部,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8年,关汉卿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背景】故事发生在元朝,在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下,各族劳动人民都过着悲惨的日子。当时贪污之风横行,冤案不计其数。元成宗时期,这种贪赃枉法的情况越来越严重,有一次,查出有贪污行为的官吏一万八千多人,冤案五千多件。《窦娥冤》的冤案就发生在这样一种社会背景下。
知人论世
康德说:悲剧不同于喜剧,主要地就在于前者触动了崇高感,后者则触动了优美感。预习后回答:课文节选部分触动了哪些“崇高感”?
对人生的思考,比如“生存还是毁灭”;对人性的思考比如“脆弱啊,你的名字叫女人”;对文化和信仰的思考,如“谁料过去的繁华,变作今朝的泥土”等等。
【莎士比亚】(1564—1616),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一生共写了37个剧本、两首长诗和154首十四行诗。代表作有历史剧《亨利四世》《理查三世》等,喜剧有《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四大悲剧”有《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另有爱情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知人论世
【背景】莎士比亚时代,文艺复兴唤起了人的觉醒,使得人们重视个性与思想解放,但梦醒的同时,不少人雄心勃勃地想要发展或完善自己,却又不能克服时代和自身的局限,在同环境和内心敌对势力的力量悬殊斗争中,遭到不可避免的失败和牺牲。莎翁的《哈姆莱特》,正代表了他对这种理想与进步背后隐患和人性弱点的反思。
知人论世
【莎翁悲剧特点】(1)必须以英雄人物的死亡为结束。主人公虽然死了,令人心痛,但他为之奋斗的理想却胜利了,使人感到前途光明。悲剧主人公之死给人以悲壮感,而不是单纯的悲哀、悲观。
知人论世
【莎翁悲剧特点】(2)悲剧的主人公必须是贵族。
(3)悲剧人物的行动必须出自他们本人的意志和内心,即悲剧人物之所以走向不幸的结局,不能归咎于客观原因,而应由自己负责。(《罗密欧与朱丽叶》例外)
教研文本:戏剧特色
结构图解
主旨探微
《窦娥冤》全剧共四折,开头有一个楔子。由蔡婆婆独白开始,四折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课文节选是剧本的第三折,共有三场戏。第一场戏写窦娥被押赴刑场杀害的悲惨情景,是全剧矛盾冲突的高潮,揭露了元代吏治的腐败残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歌颂了窦娥的善良心灵和反抗精神。
精研文本:文本特色
1.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彰显作者爱憎情感
作品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设计了超现实的情节,显示了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的爱憎之情,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浪漫主义表现手法的运用,对突出女主人公的反抗精神、深化作品的主题思想都具有重要意义。如窦娥临刑时立下的三桩誓愿及前两桩誓愿的即时应验,就是采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否则很难收到感天动地的艺术效果。
精研文本:文本特色
2.语言质朴本色,鲜明生动
元杂剧的语言历来有“文采派”和“本色派”之分。所谓“本色派”,即语言通俗自然、朴实生动,符合剧中人物的身份和个性,能为展开剧情和突出人物性格服务。关汉卿正是“本色派”的代表。他的剧作,词汇丰富,句式富于变化,充分提炼和吸收日常生活中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同时从古典文学名著中汲取营养,把口头语和书面语融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他特有的语言风格,收到了雅俗共赏的效果。
【思考】体会作者在窦娥这个人物身上寄托的思想感情,理解她反抗的意义和价值。
请分析“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若窦娥委实冤枉”“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等这些语句饱含的感情。
[提示](1)第一桩誓愿里,“若是”表假设,是平静的“示冤”。
精研文本:人物形象
(2)第二桩誓愿里,“若”还表假设,内容却变了,少了“是”“我”,这种个别字词的减少,正反映了窦娥情绪的变化,因为一个人在情绪激动的时候,语言表达时先是语速加快,音量提高,多使用短句,从表达的语气来看,多用祈使句,甚至只出现关键词。句子形式的变化引起了句子内容的变化,内容的变化又反映了人物情绪的变化。此时窦娥尽管愤怒,还能遏制自己的情绪。
(3)到第三桩誓愿时,没有了假设的字眼,转为“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愤怒的情感再也无法遏制,一泻而出,由略带愤怒的示冤变成了血泪控诉,怒斥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贪官,体现了窦娥永不屈服、抗争到底的斗争精神。
窦娥所展现的人生价值,以及不断抗争、宁折不弯的精神和意志,跨越了时间的鸿沟,感动着千千万万的读者。请结合文本分析窦娥对正义的不懈追寻。
【答案】(1)对贞孝价值观念的坚守。窦娥的一生坎坷波折,苦难不断。但即使在如此艰难窘迫的境况中,她也时时刻刻不忘贞烈孝顺的理想准则,“怕则怕前街里被我婆婆见”“枉将他气杀”,誓死也要坚守自己的价值观念。
精研文本:人物形象
(2)对黑暗势力的勇敢反抗。在刑场上,她愤然呼喊,指天骂地:“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不仅如此,她还立下“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三桩誓愿,以此明志,要苍天来证明她的清白,显示出自己绝不投降于黑暗势力的决心,从而向世间所有作恶之人发出有力的警示。
精研文本:人物形象
(3)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在行刑场上,她发下看似不可能实现的三桩誓愿,事实上也正是要通过实现不可能的事情来证明这个世界上仍然有真善美的存在。她相信真善美,她相信自己的三桩誓愿能够成为现实,从而告诉人们,虽然现实会有一时的黑暗和残酷,但是上天依然是光明的,道德和正义终究是存在的,作恶之人也一定会受到惩罚。
精研文本:人物形象
欣赏作品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本色”即语言通俗自然,朴实生动,符合剧中人物的身份和个性,能为展开剧情和刻画人物性格服务。请结合《窦娥冤》文本分析“本色”特点。
[提示](1)窦娥在被绑赴法场的路上控诉道:“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段曲词通俗自然,直抒胸臆,酣畅淋漓地表达了窦娥的满腔怨恨,表现了窦娥强烈的反抗精神。
精研文本:语言特色
(2)当婆媳见最后一面,婆婆问她有什么要求时,她只是说:“婆婆,此后遇着冬时年节,月一十五,有瀽不了的浆水饭,瀽半碗儿与我吃;烧不了的纸钱,与窦娥烧一陌儿。”多么卑微的要求!按理讲,她替婆婆一死,婆婆又是个高利贷的财主,让她多烧些纸钱,多瀽些羹饭,本在情理之中,但她这位克己的小媳妇,这位不愿让他人为自己受一点儿累的小女子,宁可苦了自己,也不愿提出任何在她认为是过高的要求。如果不是头脑中有受刑之人会堕入饿鬼地狱的观念,她一定连这样卑微的要求也不会提的。这样朴素的说白是那样的自然、贴切,表现了窦娥善良的性格,揭示了这个从小就给人做童养媳的小女子屈辱的地位与悲惨的命运。
精研文本:语言特色
有人评价词曲“曲白相得益彰,丰富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请你谈谈看法。
【答案】(1)作者把唱白与唱词紧密结合在一起,融化为一体,使曲白相辅为用,前呼后应,互相补充生发,相得益彰。这折戏的开始,先由监斩官简单说白,接着是刽子手的连声催促,造成了极其紧张的悲剧气氛。窦娥出场不用说白,直用唱词呼天叫地地表明她是冤枉的。唱词总要在人物感情激昂,亢奋状态下出现,此时正是窦娥这个无辜的妇女命在旦夕的时刻,马上她就要被枉杀,她在极度压抑之下,只有激昂慷慨,悲壮愤疾地咏唱,才能把她那汹涌激荡的感情潮水倾泻出来。
精研文本:语言特色
(2)到了法场,由刽子手的问话而引出窦娥的说唱,进一步交代出她无亲无眷、孤身只影的悲惨身世,以及与父亲久别,杳无音信的苦情。再由刽子手的问话,引出窦娥与婆婆生离死别的悲惨场面。窦娥与婆婆哭别的说唱,写得凄楚哀怨、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最后,作家又用白与唱紧密融合的形式,一步紧似一步地去表现窦娥临刑前的三大誓愿,每一桩誓愿都是先白后曲,说白陈述誓愿内容,曲词抒发强烈的感情,并进一步去阐发、丰富、补充和强调誓愿的内容。
精研文本:语言特色
要点回顾
窦娥冤
冲突
语言
人物
窦娥蒙冤 三桩誓愿
善良 孝顺 安分 反抗
质朴自然 酣畅泼辣
哈姆雷特
精研文本:理解冲突
在克劳狄斯与侍臣密谋这段,国王、大臣和王后是怎样看待王子“疯癫”的?
国王担心王子怀疑自己,向大臣询问并要求他们用“迂回婉转的方法” 试探王子“神魂颠倒”的原因;
大臣们察觉到王子“假作痴呆”,“故意回避”“不大自然”等反常现象;
王后则表示“愿意服从新王”,希望儿子只是因为感情问题而感到迷茫。
精研文本:理解冲突
在王子和奥菲利亚的对话中,王子为什么多次让奥菲利亚出家?对话表现了两人之间怎样的冲突?
让情人出家,一方面是王子装疯,另一方面是用这样的方式告诫她:当前条件下,一个人很难自保,不如趁早避开。但奥菲利亚不能理解,因此非常伤心,觉得自己“真是受了骗了”,要将王子送的礼物还给他,甚至认为他真的疯了,希望神明能让他清醒过来。整体上看,对话表现了奥菲利娅与哈姆莱特之间因无法沟通而产生误解后的内心痛苦。
试探结束后,国王和大臣波洛涅斯怎么看试探的结果?做了哪些决定?
试探结束后,国王认为王子的 “精神错乱不像是为了恋爱,也不是疯狂”,而是藏着危险,因此决定派他到英国去,好接机除掉王子。
大臣波洛涅斯则认为王子烦闷的原因“还是为了恋爱上的失意”,因此建议让王后再次去试探王子,试探后再做决定,国王采纳了他的建议。
精研文本:理解冲突
哈姆莱特的大段独白,主要思考了什么问题?反映了他怎样的个性特征?
两个问题:一是生死选择问题,二是思考和行动的关系。
第一个问题:选择生存,则必须等待时机,忍受眼前的折磨与煎熬;而选择马上复仇,则很可能毁灭自己,结果的不确定性让他顾虑重重。
第二个问题:父亲给他的责任是复仇,现实要求他采取行动。但这样的责任实在太沉重,所以他不敢当机立断,一直在思索、一直在等待时机,一直在延宕。
精研文本:分析人物
如何看待王子复仇过程的犹豫、延宕?
歌德认为:哈姆莱特是一个美丽、纯洁而又道德高尚的人,但他又是一个天性软弱,意志薄弱的人,所以当“一件伟大的责任担负在一个不能胜任的人身上”悲剧就不可避免;
屠格列夫认为:哈姆莱特是一个天性利己和怀疑主义者,他只关心自己而忽略责任,不能像堂吉诃德那样说干就干,最后只能将结果交给命运;
别林斯基认为,哈姆莱特的延宕主要是来自外部环境和个人心性,即一个人文主义者想要彻底改变世界、消灭罪恶而在行动上的审慎选择所致。
精研文本:分析人物
如何看待王子复仇过程的犹豫、延宕?
弗洛伊德认为:王子的延宕是“俄狄浦斯情结”所致,即王子认为叔叔只不过是代替自己,完成了“弑父娶母”的愿望,所以自己并不比叔叔更好,对复仇的正当性产生了怀疑,迟迟不能对叔叔动手。综合以上,我们总结如下,供你参考:
外部障碍:敌人太过强大,困难重重,因此不免顾虑;
内部障碍:性格缺陷,试图彻底改变世界却连自己也改变不了,想的太多,行动太少。
精研文本:分析人物
奥菲利亚为什么说自己是“是一切妇女中间最伤心而不幸的”?对话体现了她怎样的形象特征?
为哈姆莱特的现状“伤心和不幸”。在奥菲利亚看来,哈姆莱特曾经是“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但此刻这颗高贵的心却“这样殒落了!这样无可挽回地殒落了!”
为哈姆莱特的“变心”而“伤心和不幸”。哈姆莱特装疯,还不断羞辱和质疑奥菲利亚的贞洁,让她倍感伤心,因此她把哈姆莱特的礼物还给对方,但还是希望“天上的神明啊,让他清醒过来”,这些言行体现了奥菲利亚的天真、单纯和善良。
精研文本:分析人物
找出有关克劳狄斯的对话,分析:他对王子的询问、试探,体现了他怎样的形象特征?
诡计多端。节选部分,他先是让王子的好友打探,后派天真的奥菲利亚打探,再后来又派王后去试探哈姆莱特,表明他始终对哈姆莱特不放心,最后还是决定把王子派往英国,以便借机除掉这个心头大患;
伪善狠毒。明明是打探底细,却要装作关心,说要弄清“困扰他的安静的生活”的原因,想“把他的心思移转到这种娱乐上面”;明明是想控制和除掉王子,却说“大人物的疯狂是不能听其自然的。”
精研文本:分析人物
精研文本:鉴赏语言
1.有感情地朗诵下面这段对话,分析其含义和语言特点。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
这段哈姆莱特的独白,用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突出了:面对强大的敌人,如果选择“忍受”,将会给王子带来怎样的煎熬;如果选择复仇,又将给他带来何样的苦难。于是乎,王子犹豫不决,不知道哪个选择更加高贵,从而陷入深深的迷茫和思考中难以自拔。
精研文本:鉴赏语言
2.朗读下面这段对话,分析其含义和语言特点。
波洛涅斯: 人们往往用至诚的外表和虔敬的行动,掩饰一颗魔鬼般的内心,这样的例子是太多了。
国王(旁白):啊,这句话是太真实了!它在我的良心上抽了多么重的一鞭!涂脂抹粉的娼妇的脸,还不及掩藏在虚伪的言辞后面的我的行为更丑恶。难堪的重负啊!
要点回顾
哈姆莱特
冲突
语言
人物
复仇 /生存还是毁灭 /人文主义
叔侄(仇敌)/恋人(仇敌)/好友(背叛)
独白 旁白 对白 比喻 对比 二次创作
拓展借鉴
课内素材
悲剧之美
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悲剧正是从这层意义出发,通过丑对美的暂时压抑甚至胜利,激起人们心中的不平、愤怒,并进一步激起人们的思考,从而指导人们的现实行动。窦娥为使婆婆免遭毒打,甘愿牺牲自己,屈招了药死“公公”的死罪;自己即将押赴刑场,要求走后街,是为了不使年迈的婆婆伤心;临刑之际嘱托后事,悲痛至极,还劝慰婆婆不要烦恼哭泣。
这是何等的善良!这样一个美好善良的女子就这样被封建社会扼杀了。悲剧是悲壮而不悲观的,悲剧形象的悲剧命运实际上展示了美对丑最终的和必然的胜利,而丑的暂时“占上风”正是为了凸显美的丰富内蕴和伟大。悲剧触及了我们无法触及的心灵,它以艺术方式展示了一种或悲壮之美,或空灵之美,或凄迷之美,并让我们刻骨铭心,回味无穷。
【适用话题】“美是残缺的”“悲剧给人的是积极的精神与唯美的心灵”“悲剧的意义在于彰显真善美,呼唤真善美”等。
课外素材
最完美的残缺
世上最完美的,不是完美本身,而是残缺的真实。
电视节目《开学第一课》中,主持人撒贝宁问著名钢琴家郎朗:“你是如何判断两个曲子哪一边是机器人弹的?”郎朗非常准确地做出了判断:左边的弹得非常匀,但音乐性差了一些;右边的情感更丰富,而且弹错了一个音。所以左边是机器人弹奏的,右边是人演奏的。原来,一个错误的细节就足以出卖真相,但这样的错误又何尝不是一种真实?人类喜怒哀乐的情感表现力,又哪里是一个机器人能够取代的。
导读:关汉卿疾恶如仇,铁骨铮铮,不畏强暴,能够这样直率、大胆抨击社会的剧作家,不畏权势、不怕高压,不怕写戏犯上,不怕被处以极刑,正如他在散曲《南吕——一枝花》里的自白:“我是一颗坚强的响当当的铜豌豆。”无论来自何方的压力,这颗铜豌豆都“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他就是这样一个刚强的战士。
关汉卿:他的舞台永不落幕
魏宽建
为什么饱读诗书的关汉卿,跟社会最底层的被侮辱、被损害的人的心贴得那么近?
是历史的选择!
说是历史的选择,那是因为“只识弯弓射大雕”的蒙古族统治者,将儒士彻底遗弃。这样的历史是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从未出现过的历史。
唐太宗曾经笑看着那些匍匐在他脚下的进士们,得意洋洋地说:“天下英雄,尽入我彀中矣!”
再读读宋真宗的《劝学诗》吧:“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这分明是封建帝王在向读书人吆喝,在与读书人做交易:功名富贵全在朕的手中,你们只要读好儒家圣贤之书,你们只要能做到金榜题名然后并为我所用,功名利禄都会在前面向你招手,向你微笑。
君王将读书人攥在手心,就意味着稳定了一个封建王朝的立国基础。封建君王将权力与天下的读书人共享,读书人的人生价值也在科举中、在为君王的效力中得到体现。他们这些踏上了仕途的读书人,秉承着儒家的忠义,居庙堂之高固然是鞠躬尽瘁为君王打理江山,即使被贬谪、被流放,身处江湖之远,也仍心系君王。
柳宗元作《捕蛇者说》,虽不无悲悯情怀,但仍对君王心存幻想,否则篇尾怎会满怀期盼地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白居易赋《琵琶行》,与其说是对琵琶女的同情,倒不如说是白居易的自怜,是忠而见谤、贤而见弃的悲怨。如果不是邂逅,他与琵琶女的心灵距离仍相距遥远。我们即使读他不朽的《卖炭翁》,读出的仍是士大夫居高临下的悲悯。
只有在关汉卿的笔下,我们才可以读到生活在人间地狱中的人们如此绝望的声音:
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也只有在关汉卿的笔下,你才可以读到这样的文字:
这的是衙门从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从今后把金牌势剑从头摆,将滥官污吏都杀坏……
声声泪,字字血,呼天抢地,痛彻骨髓!
这样的文字,没有半点温柔敦厚,有的只是杀伐之气!
这样的文字,是控诉,是声讨,是檄文,是火山爆发般的冲天怒气的大宣泄,是大绝望之后的大清醒!
为什么这样的文字,只能跳跃在金末元初的关汉卿的笔下,而不会闪现在柳宗元、白居易的纸上?
因为,关汉卿就是那些被侮辱、被损害的最底层的人群中的一个!
【赏析】任何一个社会都由不同的阶层组成,元朝也不例外。读书人,即人们所说的儒士,读孔孟书的儒士们,在元朝竟然被挤到了社会的边缘。时代与历史将一代艺术天才交给了市井,交给了最底层的那个世界,关汉卿也乐意成为他们的代言人。关汉卿借助于戏剧,让渴望光明的人们从邪恶的最终毁灭里看到了明天的曙光。
风花雪月终了情
有人盛赞,说他是中国的“莎士比亚”。但文艺复兴的时代是多么令人振奋,那是个黑夜即将被撕裂、黎明的曙光即将到来的时代,莎士比亚只是用手中的笔来点缀文明的光芒,用怀旧的深情来赞颂这个新时代。而关汉卿,却是生活在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年代,没有黎明的迹象,没有文明的微光,除了黑暗,就是万马齐喑。他的笔,正如鲁迅的如椽大笔,是匕首,是投枪,将野蛮的躯体刺透,将肮脏的灵魂戳了个粉碎。他就像一个忍受孤独的英雄,在没有星星月亮,没有方向路标的山路上努力开拓……
有人称颂,说他是中国的千古情圣。但他没有柳永“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的失落苦恼,也没有同时代词人元好问“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的悲情表白。他不是那种儿女情长的人,虽然他也是性情中人。他知道,情是由恨和爱这两个催化剂发酵而成的。
他当然有恨。在元代,最虚伪、最肮脏、最不讲人道的城市是大都。在这个最目无王法的地方,丑恶的行为每天都在上演,外来压力下的生离死别和杀戮每天都在继续。
他没有像那些普通人一样熟视无睹或向隅而泣,而是拿起笔来表达恨,希望用恨的表达来唤出爱的出场。他将仇恨通过笔来承载,使之作用于舞台,通过杂剧来演给那些达官贵人看,让他们收敛自己,慎重决策,有所醒悟,有所更改。仇恨的艺术化让权贵们惊心,让他们警醒。关汉卿的舞台,是丑恶的曝光台,是仇恨的宣泄地。不要总是认为他仅是个生活的再现者,他还是个现实分析者和匡扶者,他不是一味地来展示恨,而是希望借恨的种子来萌发爱的火花。他希望实现民族和解,消除种族歧视,消除人间的罪恶与不平。
他当然也有爱。他的手中有一刀一笔。那把手术刀是用来疗治民众的肉体的,让他们减除病痛的困扰,让轻者痊愈,让重者减缓,让死者瞑目。他解剖的有三种人,病者、残暴者和自己。虽然现实多无奈,但他那悲天悯人的情怀让他不愿直接揭示人们内心的麻木与伤感,不愿再在他们的伤口上撒盐。他像老子,用水一样的柔性来安抚天下苍生,使他们暂得安慰。即便是对那些暴政者,也还是存有一丝的希望,希望舞台上的展现能够唤醒他们心中已沉睡的人性和良心,哪怕是一点点。
于是,他的那些杂剧,不管是悲剧还是喜剧,最终都有了一个大团圆的结局。现实中不能实现的真善美,就让它在理想中实现,在舞台上升华。他知道,人们已经够苦的了,不该再给他们以沉重,不该在他们脆弱的心灵上再施以重负了。即便现实中无法存在或实现,也要通过神异之能来得以显现,或是寄希望于包拯一样的青天大老爷来伸张,或是如同鲁迅在《药》中的结局方式,用一个隐喻的曲笔来暗含。
在那个儒学衰微的时代,关汉卿是个大儒。那个时代,那些标榜正统儒者的人物,要么被迫担任微官,志气衰微;要么被逼入荒林野谷,湮没无闻。身为儒者的关汉卿,却开辟了另一条道路,那就是,由台阁走向民间,由阳春白雪走向下里巴人。他无法执着于儒学的雅化,社会逼使他走向世俗。他只有折中,将雅化抛弃,而将儒学推向雅俗共赏的境地。
既然整个社会都将儒者踩在脚下,他就索性剥掉自己的儒者外衣,放浪形骸于勾栏行院,与那些歌伎舞女厮混。这是作为书会艺人的他,不满于社会思想重压的有意反抗,一种不屈服,一种倔强。他让我们知道,反抗既可以是窦娥式的指天斥地,也可以是关汉卿式的以柔摧刚!
(选自三少爷的剑新浪博客)
【赏析】这是一篇激情洋溢的盛赞古代戏剧大师关汉卿的散文。文章多处采用对比手法,讴歌关汉卿在中国戏剧史上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赞美关汉卿的爱民之情与救民之志,表现了关汉卿在元代黑暗现实面前的反抗精神。文章气势磅礴,多用整句、排比和比喻。段落层次清楚,有极强的可读性。
推荐阅读:
《曲圣关汉卿》曲蕾
《关汉卿:人间是我的剧场》周语
人物形象
考点链接
《窦娥冤》中的窦娥,善良勤劳、孝顺贤惠,同时又坚强刚烈,具有封建贞节观念,敢于与恶势力斗争到底。窦娥不仅是一个饱受封建社会压迫与摧残的充满反抗精神的劳动妇女的典型,也是世界文学史上一个著名的悲剧典型。“人物”是小说与戏剧中的几大要素之一,而概括与分析人物形象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高考要求考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文学形象,既指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又包括作为人物形象陪衬的事物形象(物象)。“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是小说考查的重点。从近年的考查来看,本考点主要考查的题型常常涉及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概括以及人物形象的作用等方面。
典题在线
(2019·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呼兰河传(节选)
萧 红
邻居家磨房里边住着冯歪嘴子。
那磨房的窗子临着我家的后园。我家的后园四周的墙根上,都种着倭瓜、西葫芦或是黄瓜等会爬蔓子的植物;倭瓜爬上墙头了,在墙头上开起花来了,有的竟越过了高墙爬到街上去,向着大街开了一朵火黄的黄花。
因此那磨房的窗子上,也就爬满了那顶会爬蔓子的黄瓜了。黄瓜的小细蔓,细得像银丝似的,太阳一来了的时候,那小细蔓闪眼湛亮,那蔓梢干净得好像用黄蜡抽成的丝子,一棵黄瓜秧上伸出来无数的这样的丝子。丝蔓的尖顶每棵都是掉转头来向回卷曲着,好像是说它们虽然勇敢,大树,野草,墙头,窗棂,到处的乱爬,但到底它们也怀着恐惧的心理。
太阳一出来了,那些在夜里冷清清的丝蔓,一变而为温暖了。于是它们向前发展的速率更快了,好像眼看着那丝蔓就长了,就向前跑去了。因为种在磨房窗根下的黄瓜秧,一天爬上了窗台,两天爬上了窗棂,等到第三天就在窗棂上开花了。
再过几天,一不留心,那黄瓜梗经过了磨房的窗子,爬上房顶去了。
后来那黄瓜秧就像它们彼此招呼着似的,成群结队地就都一齐把那磨房的窗给蒙住了。
从此那磨房里边的磨倌就见不着天日了。磨房就有一张窗子,而今被黄瓜掩遮得风雨不透。从此那磨房里黑沉沉的,园里,园外,分成两个世界了。冯歪嘴子就被分到花园以外去了。
但是从外边看起来,那窗子实在好看,开花的开花,结果的结果。满窗是黄瓜了。
还有一棵倭瓜秧,也顺着磨房的窗子爬到房顶去了,就在房檐上结了一个大倭瓜。那倭瓜不像是从秧子上长出来的,好像是由人搬着坐在那屋瓦上晒太阳似的。实在好看。
夏天,我在后园玩的时候,冯歪嘴子就喊我,他向我要黄瓜。
我就摘了黄瓜,从窗子递进去。那窗子被黄瓜秧封闭得严密得很,冯歪嘴子用手扒开那满窗的叶子,从一条小缝中伸出手来把黄瓜拿进去。
有时候,他停止了打他的梆子。他问我,黄瓜长了多大了?西红柿红了没有?他与这后园只隔了一张窗子,就像关着多远似的。
祖父在园子里的时候,他和祖父谈话。他说拉着磨的小驴,驴蹄子坏了,一走一瘸。祖父说请个兽医给它看看。冯歪嘴子说,看过了,也不见好。祖父问那驴吃的什么药?冯歪嘴子说是吃的黄瓜子拌高粱醋。
冯歪嘴子在窗里,祖父在窗外,祖父看不见冯歪嘴子,冯歪嘴子看不见祖父。
有的时候,祖父走远了,回屋去了,只剩下我一个人在磨房的墙根下边坐着玩,我听到了冯歪嘴子还说:
“老太爷今年没下乡去看看哪!”
?有的时候,我听了这话,我故意的不出声,听听他往下还说什么。
有的时候,我心里觉得可笑,忍也不能忍住,我就跳了起来了,用手敲打着窗子,笑得我把窗上挂着的黄瓜都敲打掉了。而后我一溜烟地跑进屋去,把这情形告诉了祖父。祖父也一样和我似的,笑得不能停了,眼睛笑出眼泪来。但是总是说,不要笑啦,不要笑啦,看他听见。有的时候祖父竟把后门关起来再笑。祖父怕冯歪嘴子听见了不好意思。
秋天,大榆树的叶子黄了,墙头上的狗尾草干倒了,园里一天一天地荒凉起来了。
这时候冯歪嘴子的窗子也露出来了。因为那些纠缠缠的黄瓜秧也都蔫败了,舍弃了窗棂而脱落下来了。
于是站在后园里就可看到冯歪嘴子,扒着窗子就可以看到在拉磨的小驴。那小驴竖着耳朵,戴着眼罩。走了三五步就响一次鼻子,每一抬脚那只后腿就有点瘸,每一停下来,小驴就用三条腿站着。
冯歪嘴子说小驴的一条腿坏了。
这窗子上的黄瓜秧一干掉了,磨房里的冯歪嘴子就天天可以看到的。
冯歪嘴子喝酒了,冯歪嘴子睡觉了,冯歪嘴子打梆子了,冯歪嘴子拉胡琴了,冯歪嘴子唱唱本了,冯歪嘴子摇风车了。只要一扒着那窗台,就什么都可以看见的。
一到了秋天,新鲜粘米一下来的时候,冯歪嘴子就三天一拉磨,两天一拉粘糕。黄米粘糕,撒上大云豆。一层黄,一层红,黄的金黄,红的通红。三个铜板一条,两个铜板一片的用刀切着卖。愿意加红糖的有红糖,愿意加白糖的有白糖。加了糖不另要钱。
冯歪嘴子推着单轮车在街上一走,小孩子们就在后边跟了一大帮,有的花钱买,有的围着看。
祖父最喜欢吃这粘糕,母亲也喜欢,而我更喜欢。母亲有时让老厨子去买,有的时候让我去买。不过买了来是有数的,一人只能吃手掌那么大的一片,不准多吃,吃多了怕不能消化。
祖父一边吃着,一边说够了够了,意思是怕我多吃。母亲吃完了也说够了,意思是怕我还要买。其实我真的觉得不够,觉得再吃两块也还不多呢!不过经别人这样一说,我也就没有什么办法了,也就不好意思喊着再去买,但是实在话是没有吃够的。
当我在大门外玩的时候,推着单轮车的冯歪嘴子总是在那块粘糕上切下一片来送给我吃,于是我就接受了。
当我在院子里玩的时候,冯歪嘴子一喊着“粘糕”“粘糕”地从大墙外经过,我就爬上墙头去了。
因为西南角上的那段土墙,因为年久了出了一个豁,我就扒着那墙豁往外看着。果然冯歪嘴子推着粘糕的单轮车由远而近了。来到我的旁边,就问着:
“要吃一片吗?”
而我也不说吃,也不说不吃。但我也不从墙头上下来,还是若无其事地待在那里。
冯歪嘴子把车子一停,于是切好一片粘糕送上来了。
(选自《呼兰河传》第七章,有删改)
杳无音信
词语积累
顺水推船:比喻顺应趋势办事。
杳无音信:没有一点音信。
【选词填空】
(1)英国著名科幻作家、好莱坞金牌编剧尼尔·盖曼的第一篇小说是他在22岁时写的,当时寄出后也没有被退回,________,但他并没有就此灰心。
(2)那委员听见他这么说,也就________,薄薄地责了他的底下人几下就算了。
顺水推船
防备
词语辨析
(1)提防·防备
①那一天,我和贫困户正在牛圈分析新饲养方式,一头受惊的大黑牛将毫无________的我猛地顶起又重重摔下。
②看清购买优惠,谨慎选择支付方式。付款前应详细阅读活动的用户规则,________支付定金前被强制签订定金不退等预售协议。
辨析 两者都是动词,都有“防备”的意思。提防:小心防备。多用于口语中。防备:做好准备以应付攻击或避免受害。
提防
分辨
(2)分辨·分辩
①普通人对正常接触和病理性成瘾界限容易________不清,武汉市武东医院不定期到社区、高校和工厂机关等开展相关知识的科学宣教。
②德国队队长波普先是轻推了古雅沙,而后又不服气地与主裁判________了几句,可这位对中国队出牌凶狠的主裁判竟然面对德国人的质疑,没有任何掏牌警告的意思。
分辩
辨析 分辨:指区分辨别,是对两个相类似物体的区别与筛选,这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分辩:指用语言辩白,是指对于别人的误解和诬陷,在言语上的争论和驳斥。
顺水推舟
(3)顺水推舟·见风使舵
①常态的社会发展方式往往是马太效应,已经掌握资源的社会群体会________地将其优势地位惯性锁定。
②谭玛丽先生的赠书《约瑟夫·富谢》是茨威格的一本历史人物传记,讲述法国大革命时期一位________的政要人物。
见风使舵
辨析 顺水推舟:比喻顺应趋势办事。见风使舵:比喻态度、做法等跟着情势转变方向(含贬义)。二者都有“顺应某种趋势或情势”的意思。前者为中性词,后者为贬义词。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