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梳理12第八单元《谏太宗十思疏》 《答司马谏议书》(52张PPT)-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专项复习(统编版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知识梳理12第八单元《谏太宗十思疏》 《答司马谏议书》(52张PPT)-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专项复习(统编版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21 15:37: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谏太宗十思疏
答司马谏议书
第八单元知识梳理(二)
01
解题,知作者,明背景
答司马谏议书
答复、回复
指司马光,因为当时任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故称司马谏议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作书信、文件讲,说明写给谁。如司马迁《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此外还作书写、记载讲,如“明初四杰”之一高启的《书博鸡者事》,就是记斗鸡赌输赢的人的故事。
解题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作者
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熙宁十年(1077年),被封“舒国公”,后改封“荆国公”,后人称其为王荆公。列宁称王安石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所以,他的散文大致贯彻了他的文学主张,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具有较浓厚的政治色彩。
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其词写物咏怀吊古,意境空阔苍茫,形象淡远纯朴。有《临川先生文集》等著作存世。
北宋宋神宗时期,内外交困,社会矛盾空前尖锐。宋神宗熙宁二年,王安石开始实行新法,遭到守旧派的强烈反对。时任右谏议大夫的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三封长信,抨击新政,要求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作了回信,信虽然简短,但逐一驳斥了对方的责难,辩明了司马光所指责自己的多条罪状,批判了士大夫们因循守旧、苟且偷安的保守思想,表明变法是正确的,自己要坚持改革的决心。
背景
谏 太宗 十思 疏
对象
内容
劝诫
文体
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
秦王 · 千古一帝 · 贞观之治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一个好女人
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也同样有一个好男人
有的时候也不只一个男人
鹞(yào)死怀中
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鹞子,他让鹞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来跳去,赏玩得高兴时,魏征进来了。太宗怕魏征提意见,回避不及,赶紧把鹞子藏到怀里。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禀报公事时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时间。太宗不敢拿出鹞子,结果鹞子被憋死在怀里。
于是伤心地回到后宫,大发雷霆说:“我非杀掉这个田舍翁不可!”皇后闻之,问明原委,立刻穿上大礼服向太宗行礼道贺:“恭喜陛下,贺喜陛下!唐朝有魏征这样的好臣子,又有您这样的好皇帝,这是有史以来没有过的好现象,国家兴盛指日可待。”故使太宗渐渐平息了怒气。
鹞(yào)死怀中
思考:唐太宗与魏征的关系如何?
唐太宗和魏征(徵),一个爱才惜才,善于纳谏,是历史上的“明君”;一个忠心耿耿,敢于直谏,是历史上的“诤臣”。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千古佳话
疏: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
“讽、谏、谤、讥、说”区别
讽——用委婉的言语暗示或劝告
谏——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
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
讥——指责别人的过失。“谤”是公开指责,“诽”
是背地里议论,“讥”是微言讽刺。
说——用话语劝说别人,使之听从自己的意见。
走进作者走进作者
魏征,(580—643),字玄成,唐朝下曲阳人。是我国初唐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杰出的历史学家,早年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降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人称魏郑公。死后赠司空,谥文贞。
魏征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著有《类礼》20卷 。辅 佐唐太宗17年,以“犯颜直谏”而闻名。他那种“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贵,中不侈亲戚,外不为朋党,不以逢时改节,不以图位卖忠” 的精神,千百年来,一直被传为佳话。
写作背景写作背景
唐朝初年,唐太宗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广开言路,积极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加以对外战争年年胜利,边防巩固,国威远扬,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武欢呼声中,唐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开始对百姓作威作福起来。尽管“百姓颇有怨嗟之言”,可是这声音早被朝野上下歌功颂德的欢呼声淹没了。正直的魏征对此深感担忧,贞观十一年(637)从三月到七月,五个月内他一连给唐太宗上了四疏,劝太宗“鉴彼之所亡,念我之所以保”,励精政道,巩固统治。
02
读文,研读文本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第八单元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朗读全文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思 考:
1、本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2、作者认为“人君”应该做什么?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比喻论证
喻体
本体
树木、河流
国家
固本、浚源
积德义
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德义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排比句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德不厚而望国之治
排比句
比喻论证
反反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
反反
正正
排比句
正反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正反对比论证
中心论点;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总结:以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反复说明人君要得到国安,必须厚积德义。
第二段
思 考:
1、本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2、简要概括本段的论证思路。
3、作者认为得天下之君主为何易失人心?
4、作者如何肯定人民的力量?
1 概括历代君主的普遍规律: ( )
2 以 引出分析论证,用“殷忧”和“得志”的不同心态说明?

3 用古人的论述以 的关系 比 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如何对待人民是事业成败的关键
设问
水和舟
民和君
第 二 段
总结:从历史教训入手,以对比论证、引用论证、道理论证,进一步说明君王厚积德义的重要性。
“善始者”与“克终者”;
对待百姓人民,“竭诚”与“傲物”
载舟覆舟
第三段
思 考:
1、“十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否可以再归纳为几戒?
2、君主“十思”之后会有怎样的效果?
提出“十思”的内容:
一思知足不纵欲,二思知止不扰民,三思谦冲不傲物,四思居下不自高,五思三驱不纵猎,六思慎重不懈怠,七思兼听不妄行,八思正身不近恶,九思施恩不谬赏,十思加罚不滥刑。
1、把“十思”的内容概括为“五戒”,可以怎么概括呢?
戒奢侈 (第1、2条)俭(生活)
戒骄傲(第3、4条)谦(待人)
戒纵欲(第5、6条)慎(处事)
戒轻人言(第7、8条)正(用人)
戒赏罚不公(第9、10条)明(执法)
3.念高危
4.惧满溢
5.乐盘游(狩猎)
6.忧懈怠
7.虑雍蔽
8.惧谗邪
9.恩所加
10.罚所及
1.见可欲
2.将有作
思知足以自戒
思知止以安人
思谦冲以自牧
思江海下百川
思三驱以为度
思慎始而敬终
思虚心以纳下
思正身以黜恶
思无因喜以谬赏
思无因怒而滥刑
十思(由什么→想到什么)
戒奢侈扰民

戒骄傲自满
戒纵欲过度
戒轻信人言
戒赏罚不公
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
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文武争驰,在君无事。
2 、君王按“十思”去做会有怎样的结果?
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作者理想的政治境界
谏太宗十思疏
固本浚源
二.
总结历史
引出警告
提出十思
戒奢以俭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十思,垂拱而治
善始实繁
克终盖寡
三.
居安思危
一.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回顾课文 理清思路

人君当思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提出问题
为什么思
思些什么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十思,垂拱而治
整体思路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第八单元
孔子曰:“君子求诸己。”介甫亦当自思所以致其然者,不可专罪天下之人也。夫侵官,乱政也,介甫更以为治术而先施之;贷息钱,鄙事也,介甫更以为王政而力行之;徭役,自古皆从民出,介甫更欲敛民钱顾市佣而使之。此三者,常人皆知其不可,而介甫独以为可。非介甫之智不及常人也,直欲求非常之功而忽常人之所知耳。
——司马光《与王介甫书》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孟子·离娄上》
如何驳论?
开头先确立反驳的原则:“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之争;然后抓住对方的论点(以致天下怨谤也),树起反驳的标靶;再逐一反驳司马光加给自己的罪名,要言不烦,理直气壮,反驳有力。
第三段
内容:为什么要变法?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
触动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引“盘庚迁都”意在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决不动摇。
书信常规结尾
第四段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无由:没有缘由。
不任:不胜。
区区:拳拳,专诚、恳挚的意思。
03
品味语言,难点突破
探究
学习
思考1:
作为“11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在本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他非凡的政治胆略?
(1)“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改革前就已经将这种情况洞明于心,却敢于挑战,体现非凡的胆略。
(2)“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直斥当时苟且偷安,不思进取,墨守成规的现象,不回避,不妥协,不遮掩,体现一种直言不讳的勇气。
(3)明知寡不敌众,却“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4)在论辩中面对司马光这样的政敌,使用“何为而不汹汹然?”之类的强烈反诘语气。
思考2:你是如何评价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的表现的?
观点一:王安石在这篇《答司马谏议书》中表现出了“三不足”的大无畏精神,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表明了他的进步思想。王安石和司马光的斗争,虽然是统治阶级内部代表不同阶层利益的两个大臣的个人政见之争,但它更是中国11世纪的一个重要事件——王安石变法的缩影。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是这一场斗争的生动速写,是这一大事件的真实纪要。它是王安石在当时北宋“积贫积弱”的困境中发出的发奋图强的呼声,它直接宣传了变法革新的积极思想。
观点二: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一文中把反对意见一概斥为“邪说”,把持不同意见的人一概贬为“壬人”,虽然行文痛快,但与实际情况不尽相符,有失偏颇。所以明人茅坤说:“荆公之愎而自用,所以自误。”
主旨点睛
在本文中,作者王安石通过辩明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五事,逐条驳斥了司马光的指责,揭露士大夫不恤国事、偷安、墨守成规的保守思想,表明了自己坚持改革、敢想敢决不为流言蜚语所动的决心。
文化常识
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泛指官吏。出自《礼记·儒行》。诸葛亮《出师表》等均有相关记载。
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于社会上的士人和官吏之统称。他们既是国家政治的直接参与者,同时又是社会上文化、艺术的创造者、传承者。政治是绝大多数“士大夫”人生的第一要务;但同时,他们的文化素养也决定了他们是文学、书法、绘画、篆刻、古董收藏等文化的继承者和创造者。
盘庚,甲骨文作般庚,生卒年不详,子姓,名旬,商王祖丁之子,阳甲之弟,商朝第十九位君主(不计太丁)。
拓展延伸
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可守。 ——王安石
介甫无他,但执拗耳。赠恤之典宜厚。 ——司马光
论来介甫初间极好,他本是正人,见天下之弊如此,锐意欲更新之……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之盛。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 ——朱熹
王安石是对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同时也是能够代表中华民族人格的人物。 ——胡适
作业:
中国历代对王安石的评价聚讼纷纭,莫衷一是。你眼中的王安石是怎样的?请参考材料中有关王安石的言论,以《王安石,我想对你说》为题,给王安石写一封信。
再 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