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二)
知识梳理
《念奴娇 过洞庭》
《桂枝香 ? 金陵怀古》
念奴娇 过洞庭
张孝祥
豪放派,是形成于中国宋代的词学流派之一。北宋诗文革新派作家如王安石、苏轼、苏辙都曾用"豪放"一词衡文评诗。第一个用"豪放"评词的是苏轼。
豪放词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之平直,甚至涉于狂怪叫嚣。据南宋俞文豹《吹剑续录》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这则故事,表明两种不同词风的对比。南宋人已明确地把苏轼、辛弃疾作为豪放派的代表,以后遂相沿用。
作者及背景
张孝祥(1132年—1170年),字安国,别号于湖居士,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 ,卜居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唐代诗人张籍的七世孙。
乾道五年(1169年),以显谟阁直学士致仕。次年在芜湖病逝,年仅三十八岁。张孝祥善诗文,尤工于词,其风格宏伟豪放,为“豪放派”代表作家之一。有《于湖居士文集》《于湖词》等传世。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张孝祥二十三岁,参加廷试。高宗亲自将其擢为第一,居秦桧孙秦埙之上,同榜中进士的有范成大、杨万里、虞允文。此次科举考试,本来掌握在秦桧手中,因为高宗干预,张孝祥才能得中状元。高中状元一事,改变了他一生命运。
张孝祥23岁就得中状元,此是他的身份还是并未婚配,这在高中状元的群体中可谓很罕见的,当时秦桧就指使党羽曹泳在朝堂上当众为女儿其向张孝祥提亲,孝祥"不答"拒之,为此也同秦桧结下了梁子。
其实,这时张孝祥心中的苦真是难以为他人言,他早在十六岁时与一个李姓女子同居,并育有一子,却一直得不到家族的承认。后来在被逼无奈时方同表妹时氏结婚,在成婚前,他只能能痛下心来,将李氏和儿子送走。李氏凄凉无助,便做了道姑。从此,两人再未见面。
张孝祥的词多以抗金为主旨,气势豪迈,淋漓痛快,在南宋初词坛影响较大。也有写景寄怀之作。留有《于湖居士文集》、《于湖先生长短句》。
张孝详与张元干一起号称南渡初期词坛双璧。他的词上承苏轼,下启辛弃疾,是南宋词坛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人们比较熟悉辛弃疾与苏轼之间的继承和发展关系,但却较少有人注意张孝祥在苏、辛之间所起到的过渡性作用。张孝祥实际上是南宋豪放词派重要的奠基人之一。这首《念奴娇》就是广泛传诵的张孝祥的代表作。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张孝祥因受政敌谗害而被免职。他从桂林北归,途经洞庭湖,即景生情,写下这首词。
采石矶大捷之后,南宋军民极受鼓舞。宋高宗起用抗金派大臣张浚判建康府兼行宫留守,当时张孝祥在张浚幕府。到孝宗时,张浚和张孝祥重新受到重用,但随即受主和派诋毁,张浚罢判福州,张孝祥也受牵连而落职,回到芜湖家中。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因主和派失势,张孝祥得以复官,任静江(今广西桂林)知府,兼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在知府任上一年时间,乾道二年(1166),又遭到毁谤而罢官,再次经历了仕途的险恶。他七月由桂林北归,一路泛湘江,过衡阳,登衡山祝融峰,自长沙经湘阴,中秋之夜到洞庭湖畔。平湖秋月之夜,诱发了词人深邃的“宇宙意识”和“勃然诗兴,使他挥笔写下了这首词。借洞庭夜月之景,抒发了作者的高洁忠贞和豪迈气概。时年35岁。当时,张孝祥的心情是十分复杂的。
诗词赏析
上阕着重写景,景中寓情。
下阕着重抒情,意转激昂。
这首词把重点放在抒发内心情怀上,突出描写了自我人格的高洁。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临近中秋时节,洞庭、青草二湖,不见一点风的颜色。
这首词上片先写洞庭湖月下的景色,突出写它的澄澈。“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青草是和洞庭相连的另一个湖。这几句表现秋高气爽、玉宇澄清的景色,是纵目洞庭总的印象。“风色”二字很容易忽略过去,其实是很值得玩味的。风有方向之别、强弱之分,难道还有颜色的不同吗?也许可以说没有。但是敏感的诗人从风云变幻之中是可以感觉到风色的。
李白《庐山谣》:“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那万里黄云使风都为之变色了。张孝祥在这里说“更无一点风色”,表现洞庭湖上万里无云,水波不兴,读之冷然、洒然,令人向往不已。
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如玉镜琼田般的湖面广阔而邈远,附着我的小舟一叶。
“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piān)舟一叶。”玉鉴就是玉镜。琼是美玉,琼田就是玉田。“玉鉴琼田”,形容湖水的明净光洁。“三万顷”,说明湖面的广阔。著,犹着,或释为附着。船行湖上,是飘浮着、流动着,怎么可以说附着呢?著者,安也,置也,容也。陈与义《和王东卿》:“何时著我扁舟尾,满袖西风信所之。”陆游《题斋壁》:“稽山千载翠依然,著我山前一钓船。”都是这个意思。张孝祥说:“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在三万顷的湖面上,安置我的一叶扁舟,颇有自然造化全都供我所用的意味,有力地衬托出词人的豪迈气概。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银色的月亮将清辉泼散在湖面,照进银河的丽影,随碧波荡漾。整个天水间都那样晶莹澄澈。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这三句写水天辉映一片晶莹。“素月分辉”,是说皎洁的月亮照在湖上,湖水的反光十分明亮,好象素月把自己的光辉分了一些给湖水。“明河共影”,是说天上的银河投影到湖中,十分清晰,上下两道银河同样地明亮。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这两句明点月华星辉,暗写波光水色,表现了上下通明的境地,仿佛是一片琉璃世界。
所以接下来说:“表里俱澄澈。”这一句是全词的主旨所在。说来说去,洞庭秋色美在哪里呢?词人在这一句里点了出来,美就美在“澄澈”上。这里表里如一的美,是光洁透明的美,是最上一等的境界了。“表里俱澄澈”这五个字,描写周围的一切,从天空到湖水,洞庭湖上上下下都是透明的,没有一丝儿污浊。这已不仅仅是写景,还寄寓了深意。这五个字标示了一种极其高尚的思想境界,诸如光明磊落、胸怀坦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这些意思都包涵在里面了
杜甫有一句诗:“心迹喜双清”(《屏迹》三首其一),心是内心,也就是里,迹是行迹,也就是表,心迹双清也就是表里澄澈。“表里俱澄澈,心迹喜双清”,恰好可以集成一联,给我们树立一个为人处世的准则,我们不妨拿来当作自己的座右铭。当张孝祥泛舟洞庭之际,一边欣赏着自然景色,同时也在大自然中寄托着他的美学理想。他笔下的美好风光,处处让我们感觉到有他自己的人格在里面。诗人的美学理想高尚,心地纯洁,他的笔墨才能这样干净。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我心中悠然感到的那种美妙,实在难与人说。
洞庭湖是澄澈的,诗人的内心也是澄澈的,物境与心境悠然相会,这妙处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悠然,闲适自得的样子,形容心与物的相会是很自然的一种状态,不是勉强得来的。妙处,表面看来似乎是指洞庭风光之妙,其实不然。洞庭风光之妙,上边已经说出来了。这难说的妙处应当是心物融合的美妙体验,只有这种美妙的体验才是难以诉诸言语的。
小结
这首词上片写洞庭湖月下的景色,突出写它的澄澈。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应说在岭南这几年,只有月光可以见证,我肝胆如冰雪高洁。 岭海,指五岭以外,今两广一带。岭海经年,指作者在广南西路任经略安抚使的时期。“应”字平常表示推度猜测的意思,这里讲的是自己当时的思想,无所谓推度猜测。这“应”字语气比较肯定,接近“因”的意思。杜甫《旅夜书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犹言“官因老病休”,“应”字也是肯定的语气。“应念岭表经年”,是由上片所写洞庭湖的景色,因而想起在岭南一年的生活,那是同样的光明磊落。孤光,指月光。苏轼《西江月》:“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就曾用孤光来指月光。“孤光自照”,是说以孤月为伴,引清光相照,表现了既不为人所了解,也无须别人了解的孤高心情。
“肝胆皆冰雪”,冰雪都是洁白晶莹的东西,用来比喻自己襟怀的坦白。南朝诗人鲍照在《白头吟》里说:“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南朝另一个诗人江总《入摄山栖霞寺》说:“净心抱冰雪。”唐代诗人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些都是以冰雪比喻心地的纯洁。张孝祥在这首词里说:“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结合他被谗免职的经历来看,还有表示自己问心无愧的意思。在岭南的那段时间里,自问是光明磊落,肝胆照人,恰如那三万顷玉鉴琼田在素月之下表里澄澈。在词人的这番表白里,所包含的愤慨是很容易体会的。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
如今虽年老而深感发短袖寒,但我却能稳稳泛舟在这沧浪旷海之间。
这两句又转回来写当前。萧骚,形容头发的稀疏短少,好象秋天的草木。结合后面的“冷”字来体会,这萧骚恐怕是一种心理作用,因为夜气清冷,所以觉得头发稀疏。“短发萧骚襟袖冷”,如今被免职了,不免带有几分萧条与冷落。但诗人的气概却丝毫不减:“稳泛沧溟空阔”。不管处境如何,自己是拿得稳的。沧溟,本指海水,这里指洞庭湖水的浩淼。这句是说,自己安稳地泛舟于浩淼的洞庭之上,心神没有一点动摇。不但如此,诗人还有更加雄伟的气魄:
我要以西江水为酒,举北斗为杯,请万象为客,尽欢狂饮。这是全词感情的高潮
西江,西来的长江。挹,汲取。“尽挹西江”,是说汲尽西江之水以为酒。“细斟北斗”,是说举北斗星当酒器慢慢斟酒来喝。这里暗用了《九歌·东君》:“援北斗兮酌桂浆”的意思,诗人的自我形象极其宏伟。“万象”,天地间的万物。试想,词人要吸尽长江的浩荡江水,用天上的北斗星作为酒器,邀约天地万物作为陪同的宾客,这种幕天席地、神游宇宙、以奴仆命风月的精神状态,是出于何等浪漫神奇的想象!表现了词人抛富贵荣辱于云外,豪迈而又飘逸的情怀。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这几句是设想自己作主人,请万象作宾客,陪伴我纵情豪饮。一个被谗罢官的人,竟有这样的气派,须是多么的自信才能做到啊!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拍打着船舷尽情欢乐,忘记今夕是何年!
舷,船边。扣舷,敲着船舷,也就是打拍子。苏轼《赤壁赋》:“扣舷而歌之。”啸,蹙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张孝祥说:“扣舷独啸”,或许有啸咏、啸歌的意思。“不知今夕何夕”,用苏轼《念奴娇·中秋》的成句:“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张孝祥稍加变化,说自己已经完全沉醉,忘记这是一个什么日子了。这两句作全词的结尾,收得很经松,很有余味。从那么博大的形象收拢来,又回到一开头“近中秋”三字所点出的时间上来。首尾呼应,结束了全词。
词的上阕主要是写景,景中寓情;词的下阕着重抒情,意转激昂。
这首词把重点放在抒发内心情怀上,突出描写了自我人格的高洁。词中表现的词人内心活动,大致有几个方面:
“应念岭海经年”,概括地写出了在桂林一年的复杂心情。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是作者经历政治风波后的自我安慰。
“尽吸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这是借禅宗话头表达的透悟之语。
以上几层意思,组合起来就构成了这首词所表现的“表里澄澈”这一人格之美的内涵。
艺术特色
一、物境与心境的融合
这首词,通篇景中见情,笔势雄奇,境界空阔,表现了作者胸襟洒落、气宇轩昂,显示了作者的高尚品质。词的上片侧重描写物境,下片侧重描写心境。但两者并非分离为二,而是合二为一,物境与心境互相映射,达到了高度的融合。
二、超现实的想象
这首词写游览洞庭湖,但几乎没有纪实的成分,给人的感觉是清虚而空灵,真如神仙出世,形骸尽捐,暗示了词人精神上崇高、邈远的追求。从而创造了独特意境,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因而受到后人的重视。
三、翻陈出新
??? 在写作技巧方面,这首词也颇见功力,主要体现在化用前人诗文词句意境,如从己出,不露痕迹。
?? 一是化用《诗经》成句。如“细斟北斗”,出自《诗经·小雅·大东》:“维北有斗,不可挹酒浆。”这本是极有想象力的诗句,这首词中则反其意而用之,正适于表达词人的豪纵气概。又如“不知今夕何夕”,出自《诗经·唐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本来是男子在新婚之夜对美好的夜晚、美丽的妻子喜不自胜之词,词人借用采表示对中秋之夜庭辰美景的赞叹,也恰如其分。
???
二是借用佛典禅语。“尽挹西江”原出《景德传灯录》(居士庞蕴参问马祖曰:“不与万法与侣者为何人?”马祖曰:“待汝一口挹尽西江水,即向汝道。”庞蕴当即领悟玄机)。本是禅宗“话头”,形象地暗示“不与万法为侣”的禅理,词人信手拈来,表明自己心胸开阔,并与下句“细斟北斗”组合,似无缝天衣,毫无扦格。
三是借鉴了苏轼的散文名篇《前赤壁赋》的文辞意境。“著我扁舟一叶”句用苏轼的“驾一叶之扁舟”,自不必说;而《前赤壁赋》一文写月夜之景、泛舟之乐、解脱之喜,其意境与心情,与这首词颇有相通之处,但文自是文,词自是词,词受到了文的影响,但词仍具有自己的背景、景物特征,以及作者自己的人格光辉。“不知今夕何夕”化用苏轼的《水调歌头》里的“今夕是何年” 。
知识拓展
观月记
张孝祥
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然中秋多无月,城郭宫室,安得皆临水?盖有之矣,若夫远去人迹,则必空旷幽绝之地。诚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独行以夜而之空旷幽绝蕲顷刻之玩也哉!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与 !
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童隶而登焉。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
桂 枝 香
——王安石
我国著名的学者和作家余秋雨说过,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首经典的怀古之作,它就是一代大文豪王安石的《桂枝香》。
走近王安石
1、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登飞来峰》)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
3、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
4、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书湖阳先生壁》)
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人。他目睹时弊,慨然有矫时匡世之志,曾给皇帝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前后两度为相。执政期间,积极推行变法,发展生产,富国强兵。由于保守派的顽固反对,变法未竟。晚年退居金陵,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王安石是具有多方面成就的杰出的文学家。散文,他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其文逻辑严谨,辨理深透,笔力雄健,语言简练,奇崛峭拔。他是北宋四大诗人之一,其诗长于说理,精于修辞,也有情韵深婉之作,风格遒劲有力如其文。词虽所作不多,但能“一洗五代旧习”,不受前人绮靡风气影响。
创作背景
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王安石第一次任江宁知府,写有不少咏史吊古之作,这首词可能作于当时。还有一种说法是,此词大约作于王安石第二次被罢相、出知江宁府的时候,时间在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之后。
桂 枝 香
——王安石
登临送目。
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银河,此指长江,强调水天一色
正音、析词、解句
登临送目
天气初肃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星河鹭起
漫嗟荣辱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远 望
肃杀,萧条
chù 直立
zhào
徒然
歌女
此句化用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注释
登临送目:登山临水,举目望远。
故国:旧时的都城,指金陵。
千里澄江似练:形容长江像一匹长长的白绢。语出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澄江,清澈的长江。练,白色的绢。
如簇:这里指群峰好像丛聚在一起。簇,丛聚。
去棹(zhào):往来的船只。棹,划船的一种工具,形似桨,也可引申为船。
星河鹭(lù)起:白鹭从水中沙洲上飞起。长江中有白鹭洲(在今南京水西门外)。星河,银河,这里指长江。
画图难足:用图画也难以完美地表现它。
豪华竞逐:(六朝的达官贵人)争着过豪华的生活。竞逐:竞相仿效追逐。
西风,照应晚秋,给人萧索
之感,景象氛围以悲情为主
“彩舟云淡”,写日落之江天:“星河鹭起”,状夕夜之洲渚。
“画图难足”一句,抒赞美嗟赏之怀,颇有大家风范。
整体感知,理清内容
上下两片各写什么?
上片写景,下片怀古。
上片写景有何特点?
登临送目。
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征帆去棹残阳里,
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
画图难足。
思考
思考
总启全章,领起上片词意,表明此下所写是亲眼所见。
点明登临的地点、季节、气候
化用谢眺名句,用比喻对所睹的水光山色作总的静态描写
动景,写出人的活动,侧重人文因素的描写。
补叙登临的时间是在傍晚。
后五句为一篇之眼。“但寒烟衰草凝绿”借景抒情,抒发悲叹之情。
思考
词人怎样写在金陵之所想?
念往昔、繁华竞逐。
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
《后庭》遗曲。
总领下片词意。后句直揭六朝统治者因穷奢极欲而亡国这一根本原因。
举其典型,概括其他。“悲恨相续”概括出像陈朝这样的事非个别现象,而是先后发生
对吊古者的批判。
这是一首金陵怀古之词。上片写金陵之景,下片写怀古之情。一开头,用“登临送目”四字领起,表明以下所写为登高所见。映入眼帘的是晚秋季节特有的白练般清澈的江水和连锦不断翠绿的山峰。船帆飘动,酒旗迎风,云掩彩舟,白鹭腾空。这图画难述其美的江天景色使诗人极为赞赏也极为陶醉,同时也引起他深深的思考。换头之后写怀古:在金陵建都的六朝帝王,争奇斗胜地穷奢极欲,演出一幕幕触目惊心的亡国悲剧。千百年来,人们只是枉自嗟叹六朝的兴亡故事。但空叹兴亡,又有何益?诗人在这里表现了政治家深邃的思想和雄伟的气概。不仅批判了六朝亡国之君的荒淫误国,也批判了吊古者的空叹兴亡。六朝的往事都随水逝去,空余寒烟芳草。可悲的是,有些人如商女一般,不顾国家兴亡,还沉溺于享乐,吟唱着《后庭花》这样的亡国之曲。作为政治家的王安石反对“谩嗟”六朝兴废,在北宋这积贫积弱的现实面前,要汲取历史教训,从政治上进行改革,免致奢华靡费导致国力衰竭,重蹈六朝覆辙。
本词以壮丽的山河为背景,历述古今盛衰之感,立意高远,笔力峭劲,体气刚健,豪气逼人。多处化用前人诗句,不着痕迹,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功底。
此词抒发金陵怀古人之情,为作者别创一格、非同凡响的杰作,大约写于作者再次罢相、出知江宁府之时。词中流露出王安石失意无聊之时移情自然风光的情怀。
全词开门见山,写作者南朝古都金陵胜地,于一个深秋的傍晚,临江揽胜,凭高吊古。他虽以登高望远为主题,却是以故国晚秋为眼目。“正”、“初”、“肃”三个字逐步将其主旨点醒。
以下两句,借六朝谢家名句“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之意,点化如同已出。即一个“似练”,一个“如簇”,形胜已赫然而出。然后专写江色,纵目一望,只见斜阳映照之下,数不清的帆风樯影,交错于闪闪江波之上。细看凝眸处,却又见西风紧处,那酒肆青旗高高挑起,因风飘拂。帆樯为广景,酒旗为细景,而词人之意以风物为导引,而以人事为着落。一个“背”字,一个“矗”字,用得极妙,把个江边景致写得栩栩如生,似有生命其中。
写景至此,全是白描,下面有所变化。“彩舟”、“星河”两句一联,顿增明丽之色。然而词拍已到上片歇处,故而笔亦就此敛住,以“画图难足”一句,抒赞美嗟赏之怀,颇有大家风范。“彩舟云淡”,写日落之江天:“星河鹭起”,状夕夜之洲渚。
下片另换一幅笔墨,感叹六朝皆以荒淫而相继亡覆的史实。写的是悲恨荣辱,空贻后人凭吊之资;往事无痕,唯见秋草凄碧,触目惊心而已。“门外楼头”,用杜牧《台城曲》句加以点染,亦简净有力。
词至结语,更为奇妙,词人写道:时至今日,六朝已远,但其遗曲,往往犹似可闻。此处用典。“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唐贤小杜于“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时所吟之名句,词人复加运用,便觉尺幅千里,饶有有余不尽之情致,而嗟叹之意,千古弥永。
艺术成就
这首词写景奇伟壮丽,气象开阔绵邈,充分显示出作者立足之高、胸襟之广。
开头三句是泛写,寥寥数语即交代清楚时令、地点、天气,并把全词置于一个凭栏远眺的角度,一片秋色肃杀的气氛之中,气势已是不凡。以下“千里澄江似练”写水,“翠峰如簇”写山,从总体上写金陵的山川形势,更给全词描绘出一个广阔的背景。
立意新颖,高瞻远瞩,表现出一个清醒的政治家的真知灼见。
《桂枝香》下片所发的议论,绝不是慨叹个人的悲欢离合、闲愁哀怨,而是反映了他对国家民族命运前途的关注和焦急心情。前三句“念往昔豪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所念者,是揭露以金陵建都的六朝统治者,利用江南秀丽山川,豪华竞逐,荒淫误国;所叹者,是鄙夷他们到头来演出了一幕又一幕“门外楼头”式的悲剧,实在是既可悲又可恨。“千古凭高”二句则是批判千古以来文人骚客面对金陵山川只知慨叹朝代的兴亡,未能跳出荣辱的小圈子,站不到应有的高度,也就很难从六朝的相继覆灭中引出历史的教训。
,章法上讲究起承转合,层次井然,极类散文的写法。
《桂枝香》却以议论作结,其中寄托着作者对重大的现实政治问题的看法。《桂枝香》在章法结构方面的这些特色,反映了词的发展在进入慢词之后,以散文入词出现的特点。
用典贴切自然。
“千里澄江似练”乃化用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星河鹭起”用的是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诗意。“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用的是隋灭陈的典故:当隋朝大将韩擒虎兵临城下时,全无心肝的陈后主还正在和宠妃张丽华歌舞作乐。杜牧《台城曲》曾咏此事。而王安石巧妙地只借用“门外楼头”四个字,“门外”言大军压境,“楼头”说荒淫无耻,就极其精炼而又形象地表现了六朝的覆灭。“悲恨相续”四个字则给南朝的历史作了总结。结句化用杜牧《泊秦淮》诗句,但赋予了它更为深刻、精辟的思想内容。短短的一首词而四用典,在王安石之前实不多见。
小 结
上阕写登临金陵故都之所见。“澄江”、“翠峰”、“征帆”、“斜阳”、“酒旗”、“西风”、“云淡”、“鹭起”,依次勾勒水、陆、空的雄浑场面,境界苍凉。
下阕写在金陵之所想。“念”字作转折,今昔对比,时空交错,虚实相生,对历史和现实,表达出深沉的抑郁和沉重的叹息。 全词情景交融,沉郁悲壮。
主旨:
通过对六朝统治者相继亡国的深刻历史教训的缅怀和批判,对当时的统治者提出严正的警戒。
写作特色:
1、善于用典。
2、白描写景。
3、用史实说话,用形
象说话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