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越西县高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越西县高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8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21 16:45: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越西县高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
语文试题
班级 姓名 考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统表演艺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座蘊藏丰富、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宝库。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一些传统表演艺术项目已走出困境,呈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但仍有一些项目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新问题。
传统表演艺术与普通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其表演通赏具有群体性特征:无论侗族大歌还是壮族山歌,人人都可展示歌喉;无论汉族的秧歌,还是藏民的锅庄,民众欢乐起舞的场面都蔚为大观。对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要坚持其生活性、群体性,而不应仅局限在艺术团体或演出等小范围内。广大民众为庆贺丰收、祭祖敬神、禳灾祈福而载歌载舞的即兴表演,寄托着他们深沉的精神追求和丰富情感。使传统表演艺术“雅化”,固然能彰显各类民族民间艺术的特色,但也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
当然,各类民间表演艺术经过充分提炼和艺术升华,进而搬上舞台,其成功之作会对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起到促进作用。如春晚舞台上,藏族舞蹈《飞弦踏春》、蒙古族舞路《吉祥项》等都曾大放异彩。然而,在对民间表演艺术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中,有些实施者没有坚持本真性的原则,将一些传统艺术改编得面目全非。比如,有些人在改造民乐时套用西方音乐编排方式,被改编的作品便失了自身的魂魄。因此,对民族民同传统艺术进行“二度创作”,应既不失其本真的艺术特性,又科学地融入现代元素,适应民众新的审美需求。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编导们深谙表演艺术特征,并能进行实地调研、采风,挖掘出民间艺术的基本元素与本质精神。
各种传统表演艺术都是在特定时空中显现的,靠其演出行为形成艺术作品,实现艺术价值。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决定了应对其实施活态传承与保护,使之以鲜活形态生存于民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实践中,有些地区视保存为保护,重视硬件设施,各类场馆及专题博物馆建设颇具规模,民间收集来的各种乐器、道具、面具、服装等都得到最善收藏。这种博物馆式的展示与收藏,虽然能较好地保存民间表演艺术的物质载体,但变活态传承为固态展示,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传统表演艺术的生存发展问题,有人认为通过录音、录像等数字化手段便可记录、存储、呈现表演艺术的成果和过程,达到抢救性保护的效果。但是,这只是对文化遗产的部分信息进行了保存,人在进行艺水表演时涉及的很多现象难以精确量化,其中不少信息是无法获取和记录的。对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活态保护,才符合其自身的传承发展规律。
(摘编自李荣启《论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
A.传统表演艺术通常具有生活性和群体性的特征,民众也是演出的重要参与者。
B.春晚优秀的民族歌舞节目为传统表演艺术的舞台改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
C.传统表演艺术进行“二度创作”时,应当避免西式改编,以防失去原有风格。
D.录音,录像等手段可以记录传统表演艺术的成果和过程,能够起到保存作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项是(3 分)
A.文章针对当下传统表演艺术保护中出现的一些片面认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B.文章紧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表演艺术的几种属性,多角度展开论证。
C.第四设将些地区的场馆建设和数字化保存做比较, 论证了保护与保存的不同。
D.以文章对现有传统表演艺术保护举措的成效与是都有论及,体现出辩证的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统表演艺术源自生活,使其“雅化”意味着脱离原生的环境,很难获得成功。
B.民间各种自发的载歌载舞活动都是传统表演艺术的 部分,有很强的民俗色彩。
C.传统表演艺术依赖动态展示以呈现艺术内蕴,将其物质载体作固态展示则没有价值。
D.也话态保护致力于维护传统表演艺术的活力,看重人的因素在项目传承中的作用。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近年来,民用无人机迅速发展,最简易的只需几百元就可购得。民用无人机手柄遥控操作,简单而惬意,在航拍美景、巡查交通、喷洒农药等方面大展拳脚。一时间,无人机迅速进入人们生活。与此相伴相生的是,一些无人机的无序飞行严重影响了公共安全,对监管的考验可谓“步步紧逼”。
据悉,成都、杭州等地都发生过无人机影响航班运行的事件,造成航班备降、返航或延误,其带来的安全隐患不容小觑。“在人员密集的活动场所,盘旋在半空的无人机一旦发生问题,后果不堪设想。”业内人士忧心忡忡。目前,许多无人机处于“黑飞”状态。我国现行法律体系对无人机的规定偏向于原则性、指导性、临时性意见,而对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市场准入、适航审批、安全运行、监督管理等,没有作出切实有效的指引、规范,无法“对症下药”。
业内专家认为,无论是护航既有经济形态的健康发展,还是密切关注新业态、新模式的成长演变,监管都应因时因地因事地不断进行调整,秉持“让子弹飞一会儿”的包容,摒弃“把孩子和脏水一起泼掉”的观念,把监督前置,让管理兜底。只有帮助新生事物克服“成长的烦恼”,才能最大程度孕育新动能。
(摘编自《共享单车、无人机等迅速进入生活新业态带来监管新课题》,中华网2018年9月6日)
材料二:
据报道,日本东北部的研发商和农民几个月来测试了一种新型无人机,它能在稻田上飞行,用约15分钟喷洒农药和肥料。而如果让农民亲自完成这项工作,用时则要超过1个小时。无人机也可以快速地分析稻米并决定需要多少农药或化肥,这能让农民更容易地分析所投入的资源并预测收成。69岁的稻农勇堀江说:“这样的高科技史无前例。”作为当地农业合作社负责人,勇堀江表示,年轻人离开乡村前往大城市,所以要研发新型农业无人机以解决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我们面临下一代农民短缺的问題,所以需要想出新点子,通过高科技产品如无人机来提高生产力和农民的收入。”
据介绍,这款新型的无人机名为“Nile-T18”,是由初创企业Nileworks研发。和配备喷洒工具的无线电迷你直升机相比,无人机相对更小也更便宜,只售400万日元。此外,无人机可通过iPad指控,并使用容易操作的地图软件系統。
Nileworks计划在明年5月开始售卖无人机,眼下正与当局商讨,让操作者无需执照就能使用无人机.。
摘编自《日本企业研发新型无人机应对农民老龄化问题》,中国新闻网2018年9月3日)
材料三: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无人机的发展和使用已有超过90年的历史。经历了20世纪漫长的萌芽期和酝酿期之后,无人机在21世纪初迎来高速成长期,并逐步从军用领域扩展到了民用领域。如今,民用无人机已在应急救援、环境检测、电力巡线、航拍测绘、农业植保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目前我国无人机主要集中于民用消费领域。虽然无人机专利申请量急剧增长,申请人的数量也在快速增加,同时应用领域得到迅速扩展,但是整体而言依然以研究为主,缺乏核心专利,在关键技术上与国外仍存在差距。不过,国外尚未开始在我国进行大规模的专利申请、布局,我国的相关企业应该抓住机遇进一步加强专利申请、布局和应用,同时积极寻求在国外进行专利申请、布局以扩大自己的市场。全球第二大市场研究咨询公司Markets and Markets认为,2020年全球小型无人机市场规模将达到19亿美元;市场研究机构ABI Research预测,到2019年,商业用途的小型无人机市场规模将达到51亿美元;Lux Research指出,2025年商用无人机市场规模将达到17亿美元。
(摘编自《中国无人机行业现状及未来展望解读》,电子发烧友网2018年5月17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民用无人机由于价格便宜、操控简单而得以广泛运用,但一些无人机的无序飞行严重影响了公共安全,带来了安全隐患,对它的监管迫在眉睫。
B.我国关于无人机的现行法律体系还不够健全,相关规定偏向于原则性、指导性、临时性意见,多个方面缺乏切实有效的指引、规范,难以有法可依。
C.业内专家认为,对待无人机这种新产生的业态我们应该秉持包容的态度给予它成长的空间,不能因为发展中存在问题而对其完全否定。
D.目前我国无人机专利申请量和申请人数都在快速增加,无人机应用领域也迅速扩展,但缺乏核心专利和关键技术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日本初创企业Nileworks研发的无人机“Nile-T18”工作高效,可以节约人力资源,从而解决了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它还能进行智能分析,预测收成。
B.无人机经历了20世纪漫长的萌芽期和酝酿期之后,在21世纪初迎来高速成长期,运用范围也逐步从军用领域扩展到了民用领域。
C.材料三对我国无人机目前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建议,希望我国的相关企业抓住机遇,在国内外加强专利申请、布局,以扩大自己的市场。
D.从相关机构提供的数字可以看出,世界无人机市场尤其是商业用途的无人机市场前景大好,这也预示着我国无人机领域将迎来更大发展。
6.未来我们需要从哪些方面努力,以促进中国无人机领域更好发展?(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瞬息与永恒的舞蹈 张抗抗
①那盆昙花养了整整六年,仍是一点动静没有。年复一年,它无声无息地蛰伏着,枝条一日日蓬勃,窗台上放不下了,怜它好歹是个生命,不忍丢弃,只好把它请到阳台上去,找一个遮光避风的角落安置了,只在给别的盆花浇水时,捎带着用剩水敷衍它一下。心里早已断了盼它开花的念想,饥一餐饱一顿地,任其自生自灭。
②六年后一个夏天的傍晚,后来觉得,那个傍晚确实显得有些邪门。除了浇花,我平日其实很少到阳台上去。可那天就好像有谁在阳台上一次次地叫我,那个奇怪的声音始终在我耳边回荡,弄得我心神不定。我从房间走到阳台,又从阳台走回房间,如此反复了三回。我第三次走上阳台时,竟然顺手又去给冬青浇水,然后弯下腰为冬青掰下了一片黄叶。我这样做的时候,忽然有一团鹅黄色的绒球,从冬青根部的墙角边钻出来,闪入了我的视线。我几乎被那团鸡蛋大小的绒球吓了一大跳——那不是绒球,而是一枝花苞——昙花的花苞,千真万确。
③昙花入室,大概是下午六点左右。它就放在房间中央的茶几上。天色一点点暗下来,那一枝鹅黄色的花苞渐渐变得明亮。晚七点多钟的时候,它忽然颤栗了一下,颤栗得那么强烈,以至于整盆花树都震动起来。就在那个瞬间,闭合的花苞无声地裂开了一个圆形的缺口,喷吐出一股浓郁的香气,四散溅溢。原先紧紧裹挟着花瓣的丝丝淡黄色的针状须茎,如同刺猬的毛发一根根耸立起来,然后慢慢向后仰去。在昙花整个开启的过程中,它们就像一把白色小伞的一根根精巧刚劲的伞骨,用尽了千百个日夜积蓄的气力,牵引着、支撑着那把小伞渐渐地舒张开来。
④现在它终于完完全全绽开了。它像一位美妙绝伦的白衣少女,赤着脚从云中翩然而至,从音乐奏响的那一刻起,便欣喜地抖开了素洁的衣裙,开始那一场舒缓而优雅的舞蹈。“她”知道这是自己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公开演出,“她”的公演必须在严格的时限中一次完成,“她”没有机会失误,更不允许失败。于是“她”虽初次登台,却是每一个动作都娴熟完美,昙花于千年岁月中修炼的道行,已给“她”注入了一个优秀舞者的遗传基因。然而由于生命之短促,使得“她”婀娜轻柔的舞姿带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凄美。
⑤那时是晚九点多钟,这一场动人心弦的舞蹈,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她”一边舞着,一边将自己身体内多年存储的精华,慷慨地挥洒、耗散殆尽,就像是一位从容不迫地走向刑场的侠女。那是“她”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但辉煌仅有一瞬,死亡即将接踵而至;“她”的辉煌亦即死亡,“她”是在死亡的阴影下到达辉煌的。那是一种壮烈而凄婉之美,令人触目惊心又怅然若失。“昙花一现”几乎改变了时间惯常的节律——等待开花的焦虑,使得时间在那一刻曾变得无限漫长;目睹生命凋敝的无奈,时间又忽而变得如此短暂。唯其昙花没有果实,花落花谢,身后是无尽的寂寞与孤独,“她”的死亡便成为一种不可延续的生命,成为无从寄托的、真正濒临绝望的死亡形式。
⑥盛开的昙花就那么静静地悬在枝头,像一帧被定格的胶片。
⑦但昙花的舞蹈并未就此结束。
⑧“她”忽然又颤动了一下,张开的手臂,渐渐向心口合抱;“她”用修长的指尖梳理着金发般的须毛,又将白色的裙衫一片片收拢;然后垂下“她”白皙的脖颈,向泥土缓缓地匍匐下去。“她”平静而庄严地做完这全套动作,大约用了三个小时——那是舞蹈的尾声中最后复位的表演。昙花的开放是舞蹈,闭合自然也是舞蹈。片片花瓣根根须毛,从张开到闭合,每一个动作都一丝不苟。“她”用轻盈舒缓的舞姿最后一次阐释着生命的真谛。
⑨至夜半时分,昙花盛开时舒展的花瓣已完整地收拢,重新闭合成一枝橄榄形的花苞。很多天以后我拿到了那天晚上留下的摄影照片,它在开花前和开花后的模样,几乎没有什么不同。
⑩我很久很久地陪伴着它,陪伴着昙花走完了从生到死,生命流逝的全部旅程。“昙花一现”那个带有贬义的古老词语,在这个夏夜里变成一种正在逝去的遥远回声。我们总是渴望长久和永生,我们恐惧死亡和消解;但那也许是对生命的一种误读——许多时候,生命的价值并不以时间为计。
?我明白那个傍晚的阳台,昙花为什么一次次固执地呼唤我了。那最后的舞蹈中,我是唯一一位幸运的伴舞者。它离去以后,我将用清水和阳光守候那绿色的舞台,等待它明年再度巡回。
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对昙花绽放的过程进行了精细描摹和热情礼赞,也阐发了对生命价值的哲理思考。
B.文章第②段连用“忽然”“钻出来”和“闪入”几个词语,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作者突然看到昙花花苞时的惊喜。
C.文章多次写到昙花对“我”一次次的神秘呼唤,在强化主观色彩的同时,也流露出作者比较浓重的宿命论思想。
D.作者描述昙花的生命历程,解读其意义,改变了人们对“昙花一现”这个古老词语所体现的生命价值观的理解。
8.从全文看,文中第①段的叙述有何作用?(6分)
9.结合全文概括昙花“阐释”了怎样的生命真谛的?(6分)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元史-赵世延
赵世延,字子敬。世延天资秀发,喜读书,究心儒者体用之学。弱冠,世祖召见,俾入枢密院御史台肄习官政。至元二十一年,授承事郎、云南诸路提刑按察司判官,时年二十有四。
元贞元年,除江南行御史台都事,丁内艰,不赴。十年,除安西路总管。安西,故京兆省台所治,号称会府。前政壅滞者三千牍,世延既至,不三月,剖决殆尽。陕民饥,省台议请于朝赈之,世延曰救荒如救火愿先发廪以赈朝廷设不允世延当倾家财若身以偿省台从之所活者众。
延佑元年,省臣奏:比奉诏汉人参政用儒者,赵世延其人也。帝曰:世延诚可用,然雍古氏非汉人,其署宜居右。遂拜中书参知政事。明年,仁宗崩,帖木迭儿复居相位,锐意报复,属其党何志道,诱世延从弟胥益儿哈呼诬告世延罪,逮世延置对,至夔路,遇赦。世延以疾抵荆门,留就医。帖木迭儿遣使督追至京师,俾其党煅炼使成狱。会有旨,事经赦原,勿复问。帖木迭儿更以它事白帝,系之刑曹,逼令自裁,世延不为动,居囚再岁。中书左丞相拜住屡言世延亡辜,得旨出狱,就舍以养疾。未几,帖木迭儿死,事乃释。
至顺元年,诏世延与虞集等纂修《皇朝经世大典》,世延屡奏:臣衰老,乞解中书政务,专意纂修。帝曰:老臣如卿者无几,求退之言,后勿复陈。四月,仍加翰林学士承旨,封鲁国公。秋,以疾,移文中书致其事。元统三年十一月卒,享年七十有七。至正二年,谥文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世延曰/救荒如救火/愿先发廪/以赈朝廷/设不允/世延当倾家财若身以偿/省台从之/所活者众。
 B.世延曰/救荒如救火/愿先发廪以赈/朝廷设不允/世延当倾家财若身以偿/省台从之/所活者众。
 C.世延曰/救荒如救火/愿先发廪以赈朝廷/设不允世延/当倾家财若身以偿/省台从之/所活者众。
 D.世延曰/救荒如救火/愿先发廪以赈/朝廷设不允世延/当倾家财若身以偿省台/从之所活者众。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除指任命官职,选文中的授拜也是指任命官职。
 B.弱冠指男子20岁,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C.丁内艰是古代丧制名,凡子遭母丧或承重孙遭祖母丧称丁内艰。
 D.至顺是元朝元文宗的年号,帝王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如选文中的“元贞”“延佑”“仁宗”“至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世延年轻有为。20岁就被世祖召入枢密院御史台学习官政,24岁被授予承事郎、云南诸路提刑按察司判官。
 B.赵世延怜惜百姓。陕西饥荒,不等朝廷赈济,他以自己的身家财产担保,希望先开仓赈民,救活了许多人。
 C.赵世延备受重视。他以年老为由多次上奏请求解职,告老还乡,但皇帝不同意,还又给他加封官职。
 D.赵世延屡遭陷害。帖木迭儿指使其党羽诬陷赵世延,他自己也向皇帝诬告赵世延有罪,直至帖木迭儿去世,这件事才罢休。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前政壅滞者三千牍,世延既至,不三月,剖决殆尽。(5分)
  
  (2)帖木迭儿更以它事白帝,系之刑曹,逼令自裁,世延不为动,居囚再岁。(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 题。
寄陈伯玑①金陵
(清)王士祯
东风作意吹杨柳,绿到芜城②第几桥?
欲折一枝寄相忆,隔江残笛雨潇潇。
(注释)①陈伯玑:王士祯的朋友,客居金陵。②芜城:指扬州,时诗人任扬州推官。
14.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陵”即南京,处在长江南岸。
B.从体裁看,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C.从题材看,这是一首送别之诗。
D.这首诗中“桥”与“潇”两字押韵。
15.请从“情”与“景”的关系角度赏析这首诗的写作特色。(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鱼翔浅底,___________ 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2)在康河的柔波里, 。(徐志摩《再别康桥》)
(3)真的猛士,________________,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记念刘和珍君》)
(4)荆轲和而歌,______________。(《荆轲刺秦王》)
(5) ,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6)岁寒, 。(《论语》)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有一个大坑,看着很松软,有点像巧克力蛋糕——这是北京时间 2019年1月3曰上午11时40分,“嫦娥四号”传回的月背影像图带给人们的_____。这张在网络上刷屏的图片,拍自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中的冯·卡门撞击坑。这一盆地是在40亿年前被小天体砸出来的。
到月球背面去看看,一直是人类的梦想。但由于潮汐锁定的关系,月球的自转和公转周期几乎相等,( )。同样,从地球发射的电磁波也只能到达月球正面的半球,使得人类无法对月球背面的探测器进行远程操控。这大大____了 人类对于月球背面的探索。月球正面的历史,科学家已经大致研究得清楚了,但最古老的那一段历史却是仍藏在月球背面的深坑。此前,有关月球背面的信息主要来自造感探测。此次,“嫦娥四号”携带月球车在月球背面成功软着陆,是中国航天创造的又一个人类“第一次”,是中国为全人类科技发展作出的一个重大贡献。在公众和网友为此____之时,科学家则对“嫦娥四号”所携带的月球车有着更多期待:当月球车正式开始巡视,将会有更多科学数据____地通过地月之间的中继星“鹤桥”传回地面。有关月背的研究才刚刚开始。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项是(3分)
A.遐想 限制 亢奋不已 源源不断
B.联想 限制 亢奋不已 不绝如缕
C.遐想 制约 兴奋不已 不绝如缕
D.联想 制约 兴奋不已 源源不断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项是(3分)
A.所以无论人们何时在地球上观察月球,只有同面的半球,即月球的正面能被看见
B.所以无论何时观察月球,只有同面半球,即正面的半球能被地球上的人们看见
C.所以无论何时在地球上观察月球,人们都只能看见同面的半球,即正面的半球
D.所以无论何时观察月球,地球上的人们都只能看见同面的半球,即月球的正面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项是(3分)
A.月球正面的历史,科学家已经大致研究清楚了,但最古老的那段历史却仍藏
在月球背面的深坑中。
B月球正面的历史,科学家已经大致研究得清楚了,但最古老的那段历史却仍
藏在月球背面的深坑中。
C.科学家已经大致把月球正面的历史研究清楚了,但最古老的那一段历史却仍是
藏在月球背面的深坑。
及科学家已经大致把月球正面的历史研究得清楚了,但最古老的那一-段历史却仍
是藏在月球背面的深坑。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读书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记住书中的内容吗?答案是否定的。 ① 。记忆型阅读是我们缺乏想象力的根源之一,因为它容易导致盲从书本知识,从而失去质疑精神。批判型阅读是一种创造性阅读,它不追求 ② ,而主张激发想象力和灵感,带着自己的思考,让自己变得更有思想。能通过阅读提出有价值的质疑, ③ ,通过分析根源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在泛阅读日益普遍的时候更显得难能可贵。
春节期间,在新海市工作的小张收到了二叔在新海市读大学的儿子带来的土特产,他很高兴,给二叔写了一封信,但其中一段有五个词语运用不得体,请指出并改正。(5分)
我非常高兴地笑纳了您送给我的土特产。看到这些土特产,我又想起了二叔您对我的一贯的关心和爱戴,真是非常感谢您。至于您想让我为您的令郎毕业后联系工作一事,我会鼎力相助,一定不会让您失望。俗话说“来而不往非礼也”,过几天我将托人惠赠给您一件礼物,您肯定会惊喜的!
修改为 ;(2) 修改为 ;
(3) 修改为 ;(4) 修改为 ;
(5) 修改为 。
22、写作(60分):
孔子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即是说: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对此,你有何认识和体会。请写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文体不限,题目自拟(诗歌除外)。
高2019级月考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统表演艺术通常具有生活性和群体性的特征,民众也是演出的重要参与者。
B、春晚优秀的民族歌舞节目为传统表演艺术的舞台改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
C、传统表演艺术进行“二度创作”时,应当避免西式改编,以防失去原有风格。
D、录音、录像等手段可以记录传统表演艺术的成果和过程,能够起到保存作用。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应当避免西式改编,以防失去原有风格”错。文本第三段说“对民族民间传统艺术进行‘二度创作’,应既不失其本真的艺术特性,又科学地融入现代元素”,而有些改编者“没有坚持本真性的原则,将一些传统艺术改编得面目全非”。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针对当下传统表演艺术保护中出现的一些片面认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B、文章紧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表演艺术的几种属性,多角度展开论证。
C、第四段将一些地区的场馆建设和数字化保存做比较,论证了保护与保存的不同。
D、文章对现有传统表演艺术保护举措的成效与不足都有论及,体现出辩证的态度。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博物馆式的收藏和数字化手段只是民间表演艺术的保存方式,都有不足之处,作者没有把它们作比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统表演艺术源自生活,使其“雅化”意味着脱离原生的环境,很难获得成功。
B、民间各种自发的载歌载舞活动都是传统表演艺术的一部分,有很强的民俗色彩。
C、传统表演艺术依赖动态展示以呈现艺术内蕴,将其物质载体作固态展示则没有价值。
D、活态保护致力于维护传统表演艺术的活力,看重人的因素在项目传承中的作用。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项“‘雅化’意味着脱离原生的环境”错,文本第二段只是说“雅化”“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B项“都是”错误,扩大了范围,文本第二段说“广大民众为庆贺丰收、祭祖敬神、禳灾祈福而载歌载舞的即兴表演”,“即兴表演”不属于传统表演艺术。C项“则没有价值”错,文本最后一段说博物馆式的收藏和数字化手段可以对民间表演艺术进行部分保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4.A
5.A
6.①制定切实有效的法律体系,指引、规范、监管无人机市场,促使其健康发展,杜绝安全隐患;②加强对关键技术的研发,掌握更多的核心专利;③进一步加强无人机国内专利申请、布局和应用并积极寻求国外专利申请、布局以扩大市场。
【解析】
4.A项,“民用无人机由于价格便宜、操控简单而得以广泛运用”错,“价格便宜、操控简单”与无人机“得以广泛运用”不构成因果关系;“价格便宜、操控简单、运用广泛”和“迅速进入人们生活”才构成因果关系。
故选A。
5.A项,“解决了劳动力短缺的问题”错,由材料一中“Nileworks计划在明年5月开始售卖无人机,眼下正与当局商讨,让操作者无需执照就能使用无人机。”可知,“Nile-T18”尚未投入使用。
故选A。
6.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问的是“未来我们需要从哪些方面努力,以促进中国无人机领域更好发展”,然后到文中圈出相关的信息,并分点进行概括。答案主要从材料一和材料三中分析得出,材料一主要通过分析无人机运用方面存在的问题,“此相伴相生的是,一些无人机的无序飞行严重影响了公共安全,对监管的考验可谓‘步步紧逼’”“我国现行法律体系对无人机的规定偏向于原则性、指导性、临时性意见,而对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市场准入、适航审批、安全运行、监督管理等,没有作出切实有效的指引、规范”“把监督前置,让管理兜底”从而得出应对的措施,材料三从世界无人机发展的前景指出我国市场需做的努力,筛选关键句“但是整体而言依然以研究为主,缺乏核心专利,在关键技术上与国外仍存在差距”“我国的相关企业应该抓住机遇进一步加强专利申请、布局和应用,同时积极寻求在国外进行专利申请、布局以扩大自己的市场”概括形成答案。
文学作品阅读
散文阅读参考答案
一、
7、C、D:C“流露出作者比较浓重的宿命论思想”错。D、“改变了人们的……理解”
8.(1)文中第一段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将先前昙花无声无息的六年蛰伏与后文的华丽盛开形成了对比,文脉有了起伏变化;(2分)(2)同时也引出下文作者对昙花的描绘和礼赞,使作者表达的情感更为强烈。
9.成功不可能一蹴而就,往往是长期坚守、厚积薄发的结果;(2分)在走向成功的过程中,需要一丝不苟的态度、全力以赴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尽情绽放生命的精彩。
文言文答案:
  10.B
  11.D(“仁宗”是庙号)
  12.C(并不是告老还乡,而是专心纂修)
  13.(1)前任官积压公文三千件,世延到任后,不出三个月,全部处理完毕。
  (2)帖木迭儿又拿其他事向皇帝诬告,世延被关进刑狱,帖木迭儿想逼迫他自杀,但世延不为所动,又被囚禁了两年。
  附译文:赵世延,字子敬。世延天资聪慧,朝气蓬勃,喜爱读书,专心推究儒家关于本体与现象的学说。二十岁时,世祖召见,让他进入枢密院御史台学习官政,至元二十一年,授承事郎、云南诸路提刑按察司判官,年仅二十四岁。
  元贞元年,授江南行御史台都事,由于亲丧,未赴任。十年,授安西路总管。安西,过去是京兆行省与御史台衙门所在地,号称会府。前任官积压公文三千件,世延到任,不出三个月,全部处理完毕。陕民闹饥荒,省台决定请求朝廷赈灾。世延说:救灾如救火,应先开仓赈济,以后朝廷如不同意,愿倾尽我的家产偿还。省台听从了他的意见,救活的人很多。
  延佑元年,省臣奏:近奉诏汉人参政用儒生,赵世延为适当人选。帝说:世延确实可以用,但他祖先雍古氏,不是汉人,其官职应该居右。于是授中书参知政事。第二年,仁宗驾崩,帖木迭儿又居相位,他极力报复世延,叮嘱他的同党何志道,诱导世延的堂弟胥益儿哈呼诬告世延有罪,逮捕世延并指对,至夔路遇赦。世延因病到荆门并留下就医。帖木迭儿派使者强迫他至京师,并让他的党羽罗织罪名,陷世延于罪。适逢有旨,终于赦免,不再问罪。帖木迭儿又拿其他事向皇帝诬告,世延被关进刑狱,帖木迭儿想逼迫他自杀,但世延不为所动,又被囚禁了两年。中书左丞相拜住屡次说世延无罪,得旨出狱,回家养病。不久,帖木迭儿死,这件事才罢休。
至顺元年,诏令世延与虞集等人纂修《皇朝经世大典》,世延多次上奏:臣衰老,请求解除中书政务,专心纂修。皇帝说:老臣中像你这样的人才没几个了,求退的话以后不要再说了。四月,仍加翰林学士承旨,封鲁国公。这年秋天,因病给中书省写信谈辞去官职的事。元统三年十一月去世,享年七十七岁。至正二年,谥号文忠。
14.C
15.①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作者把自己对于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寄寓在东风、杨柳、隐隐笛音、潇潇春雨等景物之中,深沉的情感与清丽而优美的景物融为一体。
②反衬(以乐景写哀情)。和煦的春风情意绵绵地吹拂着青青杨柳,在这柔柔春光中,绿意铺展开来。以优美的景致反衬出思念之情的忧伤
【解析】
14.本题综合考查了诗歌的内容、体裁、表达技巧等。解答本题注意每个选项一个考点,注意结合诗句分析。主要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语言主要是风格不正确,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C项,这是一首怀友诗。作者见柳树而思好友,所以写下这首抒情之作,故C错误。
故选:C。
15.本题考查的是诗歌鉴赏中表现手法。解答本题考生需明确表现手法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包括抒情方式,描写手法,结构方式,修辞手法等。本题可以从抒情方式的角度赏析,抒情方式分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情与景的关系还有情景交融、触景生情、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托物言志、借助典故抒情、和引用抒情。本诗主要运用了寓情于景、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东风作意吹杨柳,绿到芜城第几桥?”和煦的春风情意绵绵地吹拂着青青杨柳,在这柔柔春光中,绿意铺展开来。优美的景致反衬出思念之情的忧伤,而这忧伤中又带着丝丝甜意,这真是“甜蜜的忧愁”,是典型的以乐景衬哀情。“绿到芜城第几桥?”以设问句式提出,显得别有情趣:杨柳该是绿到当年话别的桥头了吧?“芜城”即指扬州。东风杨柳等景物渲染出一种美好的氛围,绿满天涯的景象更是烘托出一种旷远的境界。作者把自己对于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寄寓在东风、杨柳、隐隐笛音、潇潇春雨等景物之中,深沉的情感与清丽而优美的景物融为一体,蕴意绵长,言近旨远。
16.略
17、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遐想:悠远地思考或想象;联想: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由于某概念而引起其他相关的概念。限制:规定范围,不许超过或指规定的范围;制约:甲事物本身的存在和变化以乙事物的存在和变化为条件,则甲事物为乙事物所制约。亢奋不已:极度兴奋;兴奋不已:兴奋得控制不住了;形容非常高兴。不绝如缕: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源源不断:形容接连不断。
18、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由后一句“同样……也只能到达月球正面的半球”可知,括号内的语句观察的地点应该是“在地球上”,句中应该有“只能”,且论述中心应为“正面的半球”。
19、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大致研究得清楚了”句式杂糅,应为“大致研究清楚了”或“研究得清楚了”。“历史却是……深坑”不合逻辑。故排除BCD三项。
20
①阅读有记忆型和批判型之分;②简单的、机械的知识记忆;③通过质疑找出问题的根源。
21、
【答案】:①“笑纳”改为“收到”(笑纳,客套话,用于请人收下礼物)②“爱戴”改为“爱护”(爱戴,只能用于下对上,晚辈对长辈)③“您的令郎”改为“弟弟”(令郎,用于称对方的儿子,这里用了“您的”,重复,同时对三叔的儿子称令郎不如称“弟弟”亲切得体)④“鼎力相助”改为“尽力而为”(鼎力相助,用于请求或感谢别人的帮助)⑤“惠赠”改为“送”(惠赠,敬词,用于指别人赠送给自己物品)
作文:
评分标准,参考高考作文评分细则。
立意参考: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远虑”何指,“近忧”又是指什么。何以“无远虑必有近忧”,应探究二者的因果关系。题目揭示了现实和未来之间的辩证关系。
表现于人生方面:青少年成长时期就应有人生的规划,有理想,有目标,否则会走弯路,走错路,问题不断,疲于应付。
可以正反论证。
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谋划,就会有即将到来的忧患。
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就是因果循环,今日因成他日果,今天不为他日的打算,他日成今日时必然有许多忧虑,不容我们不作努力。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译文是:孔子说,一个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近在眼前的忧患。”但我总觉这一句人人耳熟能详的孔夫子警语,译得不够准确,我的理解是一个人总会有忧虑的,或者是近的,或者是远的,或者二者俱有,只是在不同的时候表现不同罢了。
如果将其解释为“一个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近在眼前的忧患。”不免令人疑惑:为何不作长远考量(远虑),很快就会面临危机(近忧)?反而应该是今天不长远思考(近虑),未来便会爆发危机(远忧)。若单纯从表面的字义解释,这句话似乎有时空倒置的疑虑。
今日的忧愁是昨日所致。昨日的哪些相关决定如果不正确,昨日的作为如果不够周延,才造成今日的苦果?倘使重新来过,哪些错误是可以避开的?进而去认知、体悟这些事物间的因果关系。重新检讨下来,不但学得教训、经验,不致重蹈覆辙,并能强化对事物相关影响的认知,增长决策判断力。俗语说,“不增一事,不长一智”,就是这个意思。
再深入思索,就会令人豁然开朗。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应该是指,现在所面临的问题(忧愁),是肇因于以前没有深思熟虑的作为;同样的,今天的作为如果未经长远的深思熟虑,未来必会尝到苦果。所以,这句话除了提醒我们要深谋“远虑”,还点出一个要点:凡事必是“自作自受”,这是每个人都要有的认知。重新品味“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除了警惕自己、要对今日的事物深思熟虑、深度思考外,还应对将来进行作打算,即所谓的“深谋远虑”。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是古老的谚语,充满了先人的智慧,告诫我们要未雨绸缪,不要老看眼前的事物,而忘却了人之所以积极奋斗的远景期待。
因此,现在和未来是必须要相互联系,奋斗的曲线必须是专注且连续的,才能有好的人生旅程。反而是那些生活在困境中的人,总忙着应付眼前的一切,倒也容易“知足常乐”。拜伦说:“忙碌,就没有时间流泪了。”不就是这个道理吗?我们惟有在困苦中才能磨练自己,也才能不断获得突破困难后的快乐。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