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份月考试卷答案
AC
5
BCBBC
16-20
CACD
CCCB
背景:新民主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彻底铲除
济发展道路上的帝国主
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大障碍;人民民
建立,创造了和平稳定的国
建设环境:饱受战
的落后农业国,农业基础薄弱,建设资金缺
际环境紧张
(2)示例
年“第
年计划”时段
成就:开始改
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
奠定了
基础;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
改造,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得以建立。原因:和平、稳定的国内环境和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
借鉴苏联经济发展经验,苏联的资
术支持;确定优先发展重
基本方针;农业集
体化为重工业发展创造了条件;劳动力资源
材料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现代
齐建设展开的历史背景是:新民主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
彻底铲除了中国经济发展道路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大障碍
民主专政政权的建立,创造了和平稳定的国内建设环境;根据材料一“….新中国从一开始
就面临着快速工业化、赶超发达国家的巨大压力”,并结合所学
新中国经济建设展开
的历史背景是:饱受战乱之苦的落后农业国,农业基础薄弱,建设资金缺乏,国际环境紧
)根据材料二,从建国后1952年到1957年的三大产业从业人数、城乡人口变化情况,概
段为
年计划”时段
始改变
后的面貌、为社会主
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体系得
方面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建设成就。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
境、苏联的影响
发展重工业的基本方针、农业集体化为重工业发展创造了条
动力资源丰富等方面分析取得成就的原因。还可以选择改革开放后的某一时段
答案第1页,总2
2.(1)民族危机空前:资
步发展;西学传入;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兴
(2)南京
治思想的影
民政府成立后,在很短
现了名义上的全国
政府面对着从晚清至北洋政府等历届前政杈
所留下来的巨额债务
纷乱,致使地方自治实行起来困难重重,难有成
地
方
想的影响下,北京市得到了稳定与发展,在各方面都有进步,地
具有一定的
积极影
详解
)背景:根据“地方自治思想在中国萌发较晩,大致在戊戌维新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代的地方自治思想出现于戊戌维新时期,此时民族危机空前、资产主义初步发展、西学
传入和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兴走
(2)根据“南京国民政府内政部也认为,地方自治困难
难有成绩
得当时北京市的
财政状况得以改善,,…对于北京市的稳定与发展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等信息可知,南京
民政府的“地方自治”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实行困难重重,难有成绩。但在地方自治思
影响下,北京市得到了稳定与发
各方面都有进步,地方自治具有一定的积极影
特点:多国联合作战;海陆空立体协同作战;充分运用高科技
大
(2)影响:催生现代战争以空军为先导的新模式;促使现代战争转向高科技化和信息化;推
动了现代战争新攻防理念的
解
根据材料“美国纠集38个国家对伊拉克发动了代号为‘沙漠风暴’的海湾战争”可得
多国联合作战;根据材料“多国部队的海陆空凭借先进的精确制导武器装备”可得岀海陆
空立体协同作战,并且充分运用高科技武器;根据材料“历时42天,结果以伊拉克被歼42
师,伤
被
克3500余辆”等信息可得出历时短、收效大
(2)根据材料“多
先进的精
备……多机种、多波次、高
度、昼夜不停的‘地毯’式战略战术轰炸”“历时42天
被歼42个师,伤
被俘
损失坦克
2000多辆”等信息可知,海湾
多国
海陆空立体协同作战,充分运用高科技武器对
轰炸,这催生现代战
争以空军为先导的新模式,促使现代战争转向高科技化和信息化,同时推动了现代战争新攻
防理念的诞
答案第2页,总2台州市东方理想学校
2020
学年第二学期高一月考试卷
历
史
2021.5
注意事项:
满分:100
分
考试时间:60
分钟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
I
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每题
2
分,共
60
分)
1.鸦片战争后,满清统治者视《南京条约》为万年和约,重新沉睡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
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再次遭到西方列强的沉重打击,开始意识到中国的落后。这表明鸦片战
争(
)
A.惊醒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
B.未能对清廷造成实质性的震动
C.使中国开始沦为了半殖民地
D.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
2.下表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清军兵力配置情况(局部),表中清军兵力配置情况反映
了
(
)
对外
对内
1857
年底,英法联军占领广州,清廷未派援
军收复广州
大批军队集结于南京周围
1858
年
5
月,英法舰队列阵于大沽口外,相
对峙的清军约
1
万人,援军不过
6000
大量军队驻扎于江南、江北大营。曾
国藩军营、胡林翼军营等处兵勇更多
1860
年
4
月,英法联军次第占领舟山、芝罘、
大连湾,清军未做任何抵抗,福山、金州相
峙的清军仅以千计
对付山东、河南、安徽等地捻军的兵
数以万计
1860
年
8
月起,英法联军猖獗于大沽、天津,
直犯北京,此处清军总兵力
20
万,真正机动
作战的不过
5
万余人
太平天国战场上,除被打垮的江南大
营
6
万兵勇外,能机动作战的兵力达
10
万之巨
——据茅海建《近代的尺度:两次鸦片战争军事与外交》整理
A.清廷的本质决定其战争政策
B.洋务派奉行剿抚并用的方针
C.中外势力联合镇压人民起义
D.东南地区成为中外争夺焦点
3.19
世纪
70
年代,“对于中国官员来说,铁路意味着胡作非为,意味着废除长期受尊重
的习惯和传统、骚乱和毁灭。”这主要说明了(
)
A.封建思想阻碍近代化
B.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冲击
C.封建官员借机中饱私囊
D.铁路修建打破了尊卑观念
4.《辛丑条约》规定,为帮助赔款实现,以关余、盐余(关税和盐税收入在抵偿外债后的剩
余部分)和常关收入三项税收作为担保,同意把现行关税由实际的
3.18%提高到
5%,对迄今
为止的免税商品征税。下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中国收回了一部分关税自主权
B.对民族工业发展有一定积极作用
C.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D.资本输出成为了列强侵华主要途径
5.李鸿章对清政府与列强签订条约的认识经历了四个阶段,即
19
世纪
60
年代以前的金帛
议和,羁縻怀柔;19
世纪
70
年代的羁縻勿绝,恪守条约;19
世纪
80
年代的援例订约,追
求平等;19
世纪
90
年代及以后的放弃宗藩,谨守约章。这些变化说明李鸿章(
)
A.未尽到外交家应尽之责
B.外交观念逐渐走向近代化
C.天朝上国的理念一直存在
D.始终未能接受西方政治思想
6.1910
年草拟的《内阁官制》中规定,侍郎、巡抚有奏事之权,但应经过内阁总理大臣。
此项规定引发朝臣质疑不满。几经商讨,次年最终颁布的《内阁官制》中规定,例应奏事人
员须经“国务大臣带领入对或代递”,除“特旨召见及法令有特别规定者”。这表明当时
(
)
A.内阁危及君权
B.立宪之路艰难
C.内阁权力失控
D.君主权力加强
7.辛亥革命时期,通过实行核定地价和土地国有的方法,资产阶级革命派试图用一个相对
温和的方法来瓦解封建地主经济在经济上的统治地位,然而农民的土地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
解决。这说明(
)
A.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传统小农经济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C.资产阶级立宪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实力相对弱小
8.1913
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
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
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这表明(
)
A.国内民众的反日情绪强烈
B.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
C.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
D.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9.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形成了一批“倾向俄国、倾向社会主义的先
进分子”。
他们“渐知工人阶级势力比学生力量大了”,开始“实行和工人阶级接触而做
工人运动了”。这表明(
)
A.中共成立的条件已经成熟
B.十月革命直接引发五四运动
C.工农阶级已登上政治舞台
D.知识分子已成为革命主力军
10.自
1919
年的第六卷起,宣传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工人问题的文章开始在《新青年》
中占据主流。这表明(
)
A.马克思主义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中共重视舆论宣传工作
C.知识分子开始着眼于社会问题
D.新文化运动主旨发生转变
11.国民政府文艺政策的主要制定者陈立夫认为:“电影不仅是娱乐的东西,而必须在娱乐
之中包含着多量的教育文化上的意义。”应发扬“民族、革命”精神,扫荡“那些充满着淫
靡妖艳肉感等宣传罪恶的片子”。这一言论旨在(
)
A.规范民族电影产业的发展
B.强化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控制
C.发扬传统优秀文化的作用
D.抵制低俗文化对电影的侵扰
12.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们感到“仅有学界运动,其力实嫌薄弱”“须要找一个共同奋斗
的同盟军……于是一部分学生领袖往民间去,跑到工人中去办工人学校,去办工会。”这一
转变促进了(
)
A.独立工人运动的兴起
B.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
C.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
D.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涨
13.学生的抗议成了
1945-1949
年最令国民党政府恼怒的事情之一。学生的行动基本上是
反战运动,它使大众的注意力集中在国共冲突上。由此推断,学生运动(
)
A.表明国民政府丧失民主
B.加速了国民党政权的灭亡
C.全面配合了解放军进攻
D.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大发展
14.抗战时期,中国戏剧界一度出现历史剧创作的热潮。在
1941
年和
1942
年,当抗战形势
最为严峻时,历史剧创作也达到了高峰,涌现了《花木兰》《大明英烈传》《忠王李秀成》《天
国春秋》《屈原》和《正气歌》等被公认的战时历史剧名作。这表明(
)
A.历史剧是抗战时期文艺作品的主流
B.剧作家选择作品题材受价值观影响
C.国共合作促进了历史剧的全面繁荣
D.历史剧创作加快了抗战的胜利进程
15.1944
年,中国共产党抗日根据地建设和军事力量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夺取抗日战争的
全面胜利成为当务之急。因此,毛泽东提出建立“联合性质的民主的正式的政府”。由此可
知,“联合”政府的提出是(
)
A.抗战胜利的结果
B.全面抗战的开始
C.顺应形势的需要
D.和平建国的保障
16.1938
年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取得的抗日战争以来的最大胜利是(
)
A.平型关大捷
B.忻口会战
C.台儿庄战役
D.淞沪会战
17.如表是
1952—1957
年我国主要产业部门在社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单位∶%)统计表。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我国(
)
年份
农业
工业
建筑业
运输业
商业
1952
45.4
34.4
5.6
3.5
11.1
1957
33.5
43.8
7.4
3.7
11.6
A.工业落后局面得到改善
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实现
C.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D.国民经济比例出现失衡
18.1953
年的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用三个五年计划或更多的时间完成农业、手工业、资
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但到
1956
年底,加入合作社的农户已达到全国总农户的
96.
3%,加入高级社的农户占全国总农户的
87.
8%。这说明(
)
A.人民公社化运动迅速发展
B.农民社会主义改造的自觉性强
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存在冒进倾向
D.农业集体化目标已完全完成
19.1965
年至
1975
年,西北、西南等三线地区共完成基建投资
1269.67
亿元,占同期全国
基建投资总额的
43.5%,全国近
1500
家大型企业中,三线地区占到
40%以上。这(
)
A.遵循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B.加强了国家对农业的管理
C.促进国民经济结构趋于合理
D.利于改善我国的工业布局
20.1972
年中美上海《联合公报》:“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
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美国发表这一声
明意在(
)
A.缓和中美关系
B.建立中美联盟
C.促进中国统一
D.促进中日建交
21.1982
年现行宪法颁布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五次宪法修正案,先后把坚持改革
开放、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私有财产保护制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思想等写入宪法。由此可知(
)
A.法律服务于社会发展需要
B.公民法制意识日益增强
C.法律的经济职能得以强化
D.中国高度重视保障人权
22.1983
年,安徽某濒临倒闭的国营制药厂被
8
个年轻人承包,实行有奖有罚的经济责任
制,9
个月就盈利
12
万元。后来安徽省委、省政府下发通知明确提出,小型国营企业也可
以实行承包经营。由此可以看出(
)
A.市场经济体制在全国逐步建立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
C.经济所有制结构开始发生变化
D.企业的自主经营权利得到扩大
23.有学者把
1992
年前的改革开放分为三个阶段,即从
1978
年到
1984
年的计划经济为主,
市场调节为辅阶段,从
1984
年到
1989
年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阶段和从
1989
年到
1991
年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阶段。纵观三个阶段的改革开放过程,探讨的关键问题是
(
)
A.从学习模仿走别人的路到开辟自己的路
B.包产到户是否等同于分田单干和资本主义
C.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D.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24.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
强,逐步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四大思想理论成果共同的特点是
(
)
A.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B.与时代发展同进步
C.实现人民当家做主
D.谋求实现民族独立
25.美国历史学家杰里·本特利指出:当
1945
年同盟国击败轴心国,摧毁德意志帝国和日
本帝国时,随着另一场战争的开始,世界不得不重建。这里的“另一场战争的开始”是指
(
)
A.美苏两大集团的全面“冷战”对抗
B.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掀起高潮
C.战后欧洲力图重建其中心地位
D.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
26.“二战”后亚洲部分国家经济腾飞和东欧剧变给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最大的启示是(
)
A.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B.要保持稳定
C.要结合本国国情有原则地进行改革
D.要重视科教兴国
27.据统计,1982
年法国的煤气、铁路、邮政等行业的国有化率是
100%,电力、煤矿、银
行等行业的国有化率是
90%,钢铁、造船等行业的国有化率是
80%以上。对此理解不正确的
是(
)
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了局部调整
B.凯恩斯主义得到大规模应用
C.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高度发展
28.据联合国统计,距今
10
年前世界最不发达国家有
36
个,5
年前增至
42
个,现在则进
一步增加到
50
个。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经济发展无法改变贫困现象
B.跨国公司严重威胁各国民族经济
C.经济全球化拉大了贫富差距
D.世界银行未能起到发展援助作用
29.时下,“合作共赢”、“命运共同体”、“战略伙伴关系”等新型国际关系名词展见报
端。“冷战”时期那种两极对立、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己经改变。这种变化从根本上说明
(
)
A.当今世界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经形成
B.利益和实力的变化导致对外政策的变化
C.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
D.新时期各国外交政策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30.20
世纪
90
年代以前,世界仅有联合国大会、七国集团会议等少数多边峰会。今天各种
多边峰会已纷纷涌现,如
APEC
峰会、G20
峰会,金砖国家峰会等。多边峰会的大量涌现反
映了(
)
A.加强全球治理机制成为共识
B.新兴国家努力构建经济新秩序
C.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面临困境
D.经济区域集团化突破地域限制
第
II
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共
3
小题,共
40
分)
31.共和国的经济成长
材料一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现代化和经济发展进入了快车
道。新中国从一开始就面临着快速工业化、赶超发达国家的巨大压力。制度变迁正是在这种
背景下探索的结果。经过
60
多年的艰辛探索和奋发图强,中国终于找到了一条符合本国国
情和世界发展潮流的现代化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与改革开放后人口就业情况对比单位:万人
年份
从业人员
按产业类别划分
按城乡划分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城镇
乡村
建国后
1952
20729
17316
1528
1885
2486
18243
1953
21364
17744
1707
1914
2754
18610
1954
21832
18147
1832
1813
2744
19088
1955
22328
18585
1891
1852
2802
19526
1956
23018
18535
2444
2039
2993
20025
1957
23771
19300
2115
2356
3205
20566
改革开放后
1987
52783
31663
11726
9375
19786
39000
1988
54334
32249
12152
9933
14267
40067
1989
55329
33225
11976
10129
14390
40939
1990
64749
38914
13856
11979
17041
47708
1991
65491
39098
14015
12378
17465
48026
1992
66152
38699
14355
13098
17861
48291
——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经济建设展开的历史背景。(8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任意选择一个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建设时段,概括该阶
段的经济建设成就并分析其原因。(6
分)
32.地方自治与社会转型
材料一
地方自治思想在中国萌发较晚,大致在戊戌维新时期。当时的维新派人士黄
遵宪提出:要维新变法,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政体,必须要“伸民权”,允许人民“自治其
身,自治其乡再由一乡推之一县一府一省”。不仅如此,他还利用时务学堂、南学会进行了
地方自治的实践。进入
20
世纪初,随着清政府“新政和顶备立宪”的推行,地方自治再次
被人们提出,特别是张謇、梁启超等对此更是极力主张。
——蔡苏龙《张謇与晚清地方自治》
材料二
南京国民政府在成立之初,继承了孙中山地方自治思想并有所发展,实际上
并非如此,……1930
年,国民党三届四中全会的政治报告指出,……其他各省的地方自治
推行因财政困难、地方纷乱等原因,“致自治事务,同时停顿。1931
年,南京国民政府内
政部也认为,地方自治困难重重,难有成绩。从具体事务考察,大多数省份仅完成县以下的
自治区域划分,在涉及经费、人员等重大要素的人才训练、机关组建等方面几无进展。正是
受到南京国民政府“地方自治”理念的影响,北京市地方法规体系在客观上得以不断完
善……,使得当时北京市的财政状况得以改善,民众文化程度有所提高,社会秩序逐渐安定,
总之,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以“三民主义”为核心的“地方自治”理念对于北京市的稳定与发
展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上述材料摘编自徐振岐《国家权力重构视角下的南京国民政府地方自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地方自治”兴起的背景。(8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南京国民政府“地方自治”。(6
分)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91
年
1
月
17
日凌晨,美国纠集
38
个国家对伊拉克发动了代号为“沙漠风暴”
的海湾战争。多国部队的海陆空凭借先进的精确制导武器装备,对伊拉克的战略目标和战术
目标进行了多机种、多波次、高强度、昼夜不停的“地毯”式战略战术轰炸,将伊拉克的战
略和战术目标全部或大部分摧毁,为地面部队的进攻扫清了障碍。历时
42
天,结果以伊拉
克被歼
42
个师,伤亡
8.5~10
万,被俘
17.5
万人,损失坦克
3500
余辆、装甲车
2000
多辆、
火炮
2000
多门的代价宣告无条件投降而告终。
——摘编自王室朗《海湾战争的特点与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进行海湾战争的特点。(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海湾战争对现代战争的影响。(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