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第一章
认识有机化合物
1.4
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人教版
选修五
从天然资源中获得的有机物成分复杂,如何才能得到纯净的有机物?
粗产品
分离
提纯
定性分析
定量分析
波谱分析
研究的一般步骤
除杂质
确定元素组成
质量分析
实验式
分子式
结构分析
结构式
测定相对分子质量
物理方法:利用有机物与杂质物理性质差异进行分离
有机物分离的常用物理方法
蒸馏
重结晶
萃取
分液
化学方法:一般加入某种试剂进行化学反应
分离提纯
(2)条件:液态有机物热稳定性较强;
与杂质的沸点相差较大(一般约大于30℃)
(1)原理:利用液态有机物沸点差异。
(3)蒸馏的注意事项:
1、蒸馏
温度计水银球的部位(蒸馏烧瓶支管处)
进出水方向(下进上出)
烧瓶中放少量沸石或碎瓷片(防止暴沸)
烧瓶中所盛放液体不能超过烧瓶体积2/3
有机化合物的分离、提纯
一
如何将工业酒精进行分离、提纯?
1、蒸馏
如何将粗苯甲酸进行提纯?
温度/℃
25
50
95
水中溶解度/g
0.17
0.95
6.8
资料卡:
1、苯甲酸为具有苯或甲醛的气味的鳞片状或针状结晶。
2、熔点122.13℃,沸点249℃,相对密度1.2659(15/4℃)。
3、在100℃时迅速升华。
4、微溶于水(溶解度见下表),易溶于乙醇、乙醚等有机溶剂。
2、重结晶
(1)选择溶剂的条件:杂质在此溶剂中溶解度很小或很大
2、重结晶
(2)操作步骤:被提纯的有机物在此溶剂中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
加热溶解
趁热过滤
冷却结晶
在苯甲酸重结晶的实验中,滤液放置冷却可以结晶出纯净的苯甲酸晶体。
请你思考并与同学交流:
温度越低,苯甲酸的溶解度越小,为了得到更多的苯甲酸晶体,是不是结晶时的温度越低越好?
1、如何提取溴水中的溴?
4、如何选取萃取剂?
2、实验原理是什么?
3、用到的实验仪器(玻璃仪器)有哪些?
3、萃取
(2)
萃取条件:萃取剂和原溶剂互不相溶和不发生化学反应
溶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大于在原溶剂中的溶解度
(1)
萃取原理:有机物在两种互不相溶溶剂中溶解度差异大。
(3)
萃取装置:
(4)
萃取类型:
固—液萃取
液—液萃取
分离、提纯
纯净物
获取
蒸馏
重结晶
萃取
沸点差异大
分离
分离
分离
溶解度差异大
溶解度差异大
总结
选择有机化合物分离提纯的方法
(1)首先要熟记各种分离和提纯方法的适用范围。常见的分离和提纯有机物的方法及适用范围如下表:
方法
适用范围
分液
互不相溶、分层的两种液体
萃取
同温度下溶质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中的溶解度相差很大
蒸馏
液态有机物与杂质的沸点相差较大(一般大于30
℃)且热稳定性强
重结晶
固体混合物,被提纯有机物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杂质的溶解度要么很大,要么很小
色谱法起源于20世纪初,1906年俄国植物学家米哈伊尔·茨维特用碳酸钙填充竖立的玻璃管,以石油醚洗脱植物色素的提取液,经过一段时间洗脱之后,植物色素在碳酸钙柱中实现分离,由一条色带分散为数条平行的色带,从而分离得到了三种色素。茨维特将这种分离、提纯有机物的方法命名为色谱法。
25年后德国化学家库恩再分离、提纯胡萝卜素异构体和维生素结构中,应用色谱法,获得了1938年诺贝尔化学奖。
此后,色谱法成为分离、提纯有机物必不可少的方法。并发展出了纸上色谱法、薄层色谱法、气相色谱法和液相色谱法等。
科学视野
1.
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
A.分液时,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B.蒸馏时,应使温度计水银球靠近蒸馏烧瓶支管口
C.可用酒精萃取碘水中的碘
D.除去淀粉中NaCl杂质,可将混合物加水溶解后,用渗析的方法分离
2.
下列实验中,所采取的分离方法与对应原理都正确的是
选项
目的
分离方法
原理
A
分离溶于水中的碘
乙醇萃取
碘在乙醇中的溶解度较大
B
分离乙酸乙酯和乙醇
分液
乙酸乙酯和乙醇的密度不同
C
除去KNO3固体中混有的NaCl
重结晶
NaCl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大
D
除去丁醇中的乙醚
蒸馏
丁醇与乙醚的沸点相差较大
本课时结束
人教版
选修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