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通过学习,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康有为是中国近代史一个最牛的媒婆,
他最大的功劳是
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
这个阳光男孩介绍
给了东方古典美女——中国儒家思想。
在中国组成了一个并不美满幸福的家庭,
生下了一个只活了一百零三天的崽——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闲话
新旧势力的交锋
百日维新的失败
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变法的历史意义
一、新旧势力的交锋
新政措施的推行
:慈禧太后为首
光绪皇帝为首
①解除翁职务
②任命亲信荣禄
④荣禄等人暗谋慈禧训政
③中央和地方的高官抵制新政
①革去礼部两尚书及四待郎职务
②任命谭等为“军机四卿”
③拉袁世凯
④游说列强
光绪帝和维新派形势危急
背景:
代表人物:
举措:
态势:
旧势力
新势力:
旧势力:
新势力:
导火线:
谭嗣同带光绪密逾夜访袁世凯
光绪帝接见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
过程:
太后”临朝听政”,取消新政
囚禁光绪于瀛台
屠杀戊戌六君子
二、百日维新的失败
三、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变法的历史意义
⑴根本原因
(一)失败原因
:维新派势力弱小,封建顽固势力强大
(悬殊的力量对比是失败的根源)
⑵重要原因
①领导无力: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
②缺乏群众基础:脱离人民群众;
⑤变法手段单一:采取单纯的自上而下的“和平”、“合法”方式。
③存在依赖幻想:只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和极少数帝党官僚,甚至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认识: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的道路是走不通的,中国近代化的路程是漫长而又坎坷的。
④新政无法落实:地方官员的阳奉阴违;
1.性质: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为什么?)
2.政治: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具有爱国性。(为什么?)
3.经济: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为什么?)
4.思想: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具有启蒙性。(为什么?)
5.文化:有利于西方科技的传播,推动了近代文化(传媒)和教育事业(新式学堂)的发展。
6.习俗:摒弃陈规陋俗,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引领时代新风。
三、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变法的历史意义
(二)历史意义
光绪帝接见外国使节
慈禧太后废除新法
慈禧太后召荣禄来京的电报
光绪百日维新失败后被慈禧因禁于中南海瀛台
谭嗣同
林旭
戊戌六君子
康广仁
杨锐
刘光第
杨深秀
行刑之地——菜市口
我们自古以来
就有埋头苦干的人
就有拼命硬干的人
就有为民请命的人
就有舍身求法的人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
戊戌年京师大学堂藏书楼。旧时北京大学图书馆前身。
京师大学堂足球队
1898年,梁启超、康广仁在上海桂墅里创办了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所女学堂——经正女学堂。
中国女学会是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支持下,由维新派妇女组织起来的社会团体,当时颇有影响。而康有为的女儿康同薇、梁启超的夫人李蕙仙更是直接参与,成为女学会的中坚力量。上图为该会创办的《女学报》。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对比表
项目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社会背景 (1)人民的反抗(2)新兴地主、商人不满(3)统治阶级内部(大名、中下武士)分化,幕府成为众矢之的 (1)封建危机严重
(2)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较强大。
领导力量 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等联合力量强大。 资产阶级力量较弱,仅把希望寄托在无实权的皇帝身上,顽固派力量强大。
具体措施 推翻幕府后明治政府,发布的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大力推行。 光绪帝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无实权和顽固派强大,无法推行。
国际环境 (1)发生在19世纪中期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2)西方对中国的入侵和中国人民的反抗,客观上为日本提供了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1)发生在19世纪末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成为列强瓜分对象
(2)帝国主义决不愿意中国成为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不利。
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1836-1908),乳名兰儿,安徽道台惠征女。1851年以秀女被选入宫,号懿贵人,因得咸丰皇帝宠幸,1854年进封懿嫔。1856年生子载淳。1861年8月,咸丰帝病死热河,遗诏立载淳为皇太子,继承皇位。并任命肃顺等八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辅政。年号“祺祥”,尊生母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同年11月,那拉氏与恭亲王奕欣发动政变,将八名“顾命大臣”分别革职或处死。改元同治,那拉氏实行垂帘听政,实际控制了国家大权。
1873年,载淳成年,那拉氏宣布撤帘归政,但仍阴持朝柄。次年,载淳病死,那拉氏立宗室载湉继承皇位,年号“光绪”,复行垂帘听政。
1889年,载湉大婚成年,那拉氏宣布“归政”,退居颐和园,但朝内一切用人行政,仍出其手,光绪帝实际居于傀儡地位。
光绪入继大统时不过三岁。慈禧特别选中他,当然是为了便于自己长期“垂帘听政”的缘故。入宫以后,他是在慈禧的积威之下成长起来的。据太监寇连材的笔记说:
西后待皇上无不疾声厉色。少年时每日诃斥之声不绝。稍不如意,常加鞭挞,或罚令长跪。故积威既久,皇上见西后如对狮虎,战战兢兢,因此胆为之破。至今每闻锣鼓之声,或闻吆喝之声,或闻雷,辄变色云。
孟森一文,描写1903年光绪在火车上侍慈禧进膳的情形,抄摘如下:
太后在车中,停车进膳,皇上同桌,侍食于下,后妃立侍于后。……太后下箸,皇上亦下箸……太后箸止亦止。自皇上以下,侍太后食,手口若机械之相应,想宫中无日不然,难乎其为日用饮食矣。
据光绪在戊戌旧历七月二十八日交杨锐带出的“朱笔密谕”说,他主张变法,“而皇太后不以为然。朕屡次几谏,太后更怒,今朕位几不保。汝康有为、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等,可妥速密筹,设法相救。朕十分焦灼,不胜企望之至”。
在袁世凯告密前“老佛爷”早就有了发动政变的充分准备,也就是说慈禧的政变是预定好了的,告密与否政变都会发生。
在天津的荣禄就算接到了袁世凯的密报,也不可能赶在政变发生前将密报送到北京慈禧手中。
袁世凯缘何不在北京直接向太后告密,却要舍近求远到天津向荣禄告发维新派呢,期间又为何要耽搁一天?
戊戌政变发生之初,即1898年9月21日,慈禧为何不立即捉拿“锢后杀禄”的主谋谭嗣同,却要延搁数天之后?
袁世凯是否告密?
千余名为求官而来的“三分钟慷慨派”,在已成定局的悲剧面前,以“成事不说”为由纷纷散去。但是,他们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却流传甚广,以致于成为一场“现代化”运动的先声。在“忧时七上皇帝书”的感召下,身不逢时的年轻国君在颐和园和一位秀才共谋国事。但是,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却在京城菜市口的刑场上划上了“休止符”……
问题:
(1)已成定局的悲剧是指什么历史事件?
(2)为什么说以致于成为一场“现代化”运动的先声?
(3)年轻国君在颐和园和一位秀才共谋国事是指什么历史事件?
(4)“休止符”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不用句号?